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些中国人-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巯惹笆欠裣嗍叮加幸恢痔厥獾墓叵担小暌辍āS小暌辍ㄕ撸コ啤昙摇ǎ破涑け参瓴ǎ参晷帧ǎ蟊参昙易印ǎ鹑缧率艏胰恕R坏┪伲蛟诠俪∩希加谢ハ嗾沼μ嵝囊逦瘢踔猎冀岢傻常蟊任杭椤唬晌ㄅ蟮场ā�

    形成〃圈子〃的又一种最常见的因素和条件是〃籍贯〃。中国人历来重籍贯,直至今日,中国人的档案材料中,差不多都有〃籍贯〃一栏。中国文化认为,不同的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气质,或刚,或柔,或憨,或狡,或粗犷,或细密,或耿直,或油滑。如民谚云〃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北京人什么都敢说,辽宁辽宁人什么都敢干〃,都如此。这种文化气质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行业职业,如〃江南出才子,山东出响马〃,〃宁波出商贾,绍兴出师爷〃。同一籍贯的人,由于文化气质相近,当然也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于是〃同乡〃之间,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叫〃乡谊〃。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出来谋生者,则同乡之间,也是必互相照应的。

    以上三种最常见的〃圈子〃中,又以〃同乡〃为最常见,最普遍。一是因为每个人无论有无职业、学历,都有籍贯,都有乡里,因此最具普遍『性』;二是因为〃乡〃与〃家〃的关系最为密切,〃乡情〃本身便带有〃亲情〃『性』质或〃亲情〃意味,故谓之〃乡亲〃。事实上,各种〃圈子〃都多少具有〃类家庭的『性』质:〃师〃与〃父〃,〃友〃如〃兄〃,〃门规〃、〃行规〃如〃家法〃,而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人的交往,也往往以自己的〃家〃为中心而向外幅『射』。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在城镇叫〃街坊〃,在农村里叫〃邻里〃。街坊邻里的关系,有时比亲属还要密切,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街坊不如对门〃,门对门、墙隔墙的近邻,关系最亲密,因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见得多,自有〃情面〃。亲热的说法,叫〃有墙是两家子,拆了墙就是一家子〃。街坊邻里是一个〃圈子〃,扩大一点,就是〃乡里〃,再扩大一些,同一县,甚至同一省,都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寻常。

    〃圈子〃既以〃认同〃(同乡、同年、同行)为前提,则〃圈子〃一旦形成,便难免〃党同伐异〃,把〃圈内人〃视为〃自家人〃,把〃圈外〃人视为〃外人〃,严格按照〃内外有别〃的原则进行交往。比方说,几个人在一起,如果都是〃自家人〃,就有说有笑,打打闹闹,而且可以相互开一点〃出格〃又无伤大雅的玩笑。如果这时又来一个人,而且是〃圈子〃以外的人,则玩笑立即停止,甚至大家都不说话,弄得那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十分尴尬。至于略带隐秘『性』的信息、传站、〃小道消息〃,也首 是在〃圈子〃内相互传递,而且传递时还往往要加以叮嘱:〃不足与外人道〃。尤其是关系到某种实际利益的消息,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内人〃〃近人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其实,所谓〃圈子〃,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资源共享〃的意思。比如〃同乡〃,就是共同耕种一块土地,共饮一江一河一井之水者,所以〃乡〃字写作二人相向而食之状。其余如〃同学〃,是共享〃知识资源〃;〃同事〃,是共享〃行业资源〃。依照中国文化的〃人情原则〃,先前既然共享了资源,则现在有了新的资源,也同样必须拿出来共享。这正如先前我在你家里吃了饭,则现在你来我家,我也一定要请你吃饭一样,是一种讲〃良心〃有'〃回报〃的表现。这是中国人必须普遍遵循的一条道德原则,甚至一个盗贼,行窃得手后,如碰上了另一个盗贼,也要〃见面分一半〃,以示〃利益均沾〃,因为大家都是〃圈内人〃。如果该盗贼竟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则他在〃江湖〃上,便会立即声名狼籍,不但从此休想再和大家一起共享资源,而且很可能连〃立足〃都成问题。

    然而,〃均沾〃者决不止于〃利〃,还有〃害〃。正如公与私。你与我难以区分,利与害也不过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所以〃共享资源〃者也必须〃同仇敌忾〃,〃利益均沾〃者必须〃祸患均摊〃。比如在旧中国,常有两姓或两村之间的大规模械斗。这械斗的起因往往有两种,一种是争〃面子〃,一种是争〃资源〃(如共用一河一渠之水的上下游村落,在大旱之年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械斗)。械斗一旦发生,则两姓、两村之人,都会全体出动,争相投入,有进无退。奋勇当先。如果是有预谋的械斗,则事先往往还要举行一种极为残忍的仪式。在仪式上,先将生擒的〃敌方〃人员,(最好是青壮年或对方首领)剖腹,取出心肝以祭奠列祖列宗,然后架起大锅,将其煮熟,而本族或本村的全体成员,每个人都要来吃一口肉,喝一口汤。参加〃人肉宴〃的,有时只限于成年男子,但至少各家各户必须有一人参加吃喝。依照〃家本位〃原则,只要有一人参加,也就全家有份。这就等于全族或全村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对方的〃死敌〃。这种仪式的用心是极深的。第一,它使全族或全村的每一个人,都与对方结下了〃仇怨〃,终身无法摆脱,世代无法摆脱,只能横下一条心来,和对方决战到底,决不会中途出现〃变节分子〃,因对方决不会饶恕和接纳一个吃了自己人的肉的敌人。第三,它使全族或全村的每个人,都有了〃罪恶〃。这种〃罪恶感〃会使每个人都变得疯狂,从而在战场上成为〃死士〃。第二,它使全族或全村的每个人,都分担了〃责任〃,一旦对方报复或官府追究,便必须施加于全体。对方的报复要施加于本族本村之全体,当然没有那么容易(比较容易的办法,是也从这边抓一个人回去吃掉);官府的追究则因〃法不治众〃,往往也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中国人一旦〃抱团儿〃,就不大好对付。

    既〃共享资源〃,又〃同仇敌忾〃;既〃利益均沾〃,又〃祸患均摊〃,这就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中国人交朋友、结圈子、拉帮派的基本原则。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一个人一旦有难,便不怕没有救援。读过武侠小说的都知道,江湖上有所谓传〃侠义柬〃、〃绿林箭〃的规矩,即一方有难,便可向八方求援。同门师弟不必说,便是不同门的朋友,无论亲疏远近,只要接到了〃侠义柬〃、〃绿林箭〃,全得立即赶到应援,否则便是〃不义〃,无法再自立于江湖。非同门的朋友赶到之后,如果发现其事于理不合,或双方都与自己有〃交情〃,也可以撤身退出或劝双方讲和,但同门师弟则一般不问是非地〃同仇敌忾〃。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止于江湖,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比如,一人犯了错误,或者触犯了刑律,要受处分了,他那〃圈子〃里的人便会络绎不绝地前去〃说情〃,四处奔走,设法营救。这种事,可谓古今如一。在政治黑暗,冤狱遍于国的时代,它确能使部分〃好人〃幸免于难;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今天,又可能会使部分〃坏人〃漏网。是非功过,实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

    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即上述〃好处〃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之一,就是消解了〃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除极个别的人,如各学派的祖师、各门派的宗师、各团体的领袖,可能会因个人的魅力而成为〃核心〃,并因此建立〃圈子〃外,其余绝大多数人,要想进入某一〃圈子〃,或在某一〃圈子〃内生存,都必须尽可能地与〃圈子〃认同。甚至包括极细小的方面。比如〃老乡〃们在一起,就要说〃家乡话〃。如果一个人外出多年,依旧〃乡音未改〃,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便会对他格外亲热。如果他居然记得只有本乡本上才有的极〃土〃的〃土话〃,就更会受人欢迎。相反,如果他回到家乡,竟是一口的〃官话〃、〃京片子〃,大家就会〃敬鬼神而远之〃,在内心深处不把他看作〃自己人〃。《论语》上说孔夫子他老先生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虽谨慎,但也明白流畅,一到自己本乡本土,便〃似不能言者〃,除了表示对〃乡党〃的恭谨外,不知有没有语言方面的原因?又比如,〃圈子〃里的人要在一起〃聚一聚〃,那么,即便你厌食、胃溃疡、酒精过敏,也少不得要〃叨陪末座〃的。因为〃一人向隅,举座不欢〃,不能因一人之好恶,扫了大家的兴。这些小事尚且如此讲究,遇到〃大是大非〃,当然也就更没有价钱好讲。这样一来,〃个人〃就成了〃圈子〃,或者说〃我〃就变成了〃我们〃。一个人的〃团体意识〃越强,〃自我意识〃就越弱;越是与〃圈子〃认同。就越是消解了〃个人〃,最后就变得只会说〃我们〃,不会说〃我〃了。中国人写文章,谈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说〃我们认为〃,而不会说〃我认为〃,就是这种观点和习惯所使然。

    代价之二,则是消解了〃国家〃。孙中山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如果把类似于家族、宗族的乡里、帮口、师门、同仁等大小〃圈子〃都考虑进去,则孙先生的意思也可以这样表述:中国人只有〃团体观念〃,没有〃国家观念〃;所以〃对于国家,从来没有一次具有极大牺牲精神去做的〃。当然,这绝不是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为国捐躯者,但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则不难发现他们多半是集〃国难〃与〃家难〃、〃君仇〃 与〃父仇〃于一体的人。前方将士抗敌是因为〃守土有责〃,边陲士民抗战是为了〃保卫桑梓〃,〃岳家军〃、〃戚家军〃作战英勇是因为他们忠于团体。只要〃鬼子〃们不打到自己家门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往往是口头上的。故〃前方吃紧〃,并不妨碍〃后方紧吃〃,半壁江山沦陷,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依旧歌舞升平。〃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尽了毫无〃国家观念〃者的心态。甚至〃国难当头〃之日,朝廷里的各个〃小团体〃,仍不肯放弃一己之私利,一个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忙于〃党争〃,无暇〃御寇〃,如明末小朝廷即是。其时崇帧已经殉国,清兵早已入关,南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而入阁辅政的马士英之流,却要翻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的旧案,以便集结党羽,与在前方抗战的史可法唱对台戏。后来,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引军东下,传檄声讨马士英等人时,首先开示的罪名,也是指斥他们的重翻旧案,〃门户之争几乎是与明代帝室共存亡。这可以说是团体(即〃小圈子〃)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之最典型事例。

    在战时是团体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在平时则是〃人情大于王法〃。这类实例实在太多,我们在报上、杂志上时有所闻,可以说每办一案,都难免有人来〃说情〃,或有人会〃徇情〃。其实,〃人情〃岂止大于〃王法〃,而且大于〃真理〃。一件事,只要一牵涉到自己的〃圈子〃,〃圈内人〃处理起来,便往往不问是非,只问亲疏。〃疏〃则〃公事公办〃,〃亲〃则〃大开方便之门〃。至于〃公道〃不〃公道〃,姑且放到一边。有人说中国人只讲〃人情〃不讲〃原则〃,其实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人情即原则〃。也就是说,〃人情〃,〃不能六亲不认〃,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这本身就是〃原则〃,就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