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主张作家应该对他周围社会的变化有所作为。她希望作家要为改变人的社会状况和人对自身的观念而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一思想的变化,使得波伏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了变化。她开始走进了公众的生活之中。公众开始接受了这位介入女作家,并把她视为继萨特和加缪之后,法国存在主义文学运动的第三位重要人物。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名字,不仅在法国已家喻户晓,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等世界其他地方,也广为人们所熟悉。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西蒙娜 德 波伏瓦 第八章美国之行

    二战后,整个欧美文坛黯然沉寂。而这时,被誉为世界大都会的巴黎却独报佳音。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存在主义文学在法国独放异彩。它的出现给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契机。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孕育并产生新思想的地方。随着存在主义文学思『潮』在欧美各国的影响日益扩大,这一派别的创立者萨特、加缪和波伏瓦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闻人物。各国纷纷邀请这三位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前去访问讲学。从1945年起,萨特、波伏瓦和加缪应邀到过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去访问、讲学,向人们介绍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而在被邀请的这三位存在主义文学作家中,唯有萨特和波伏瓦倍受人们的青睐。萨特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和创建者,而波伏瓦则因为与萨特的伙伴加伴侣关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46年5月,波伏瓦和萨特应邀去瑞士讲学、访问。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人们都特意把他俩安排在一起。在人们的心目中,波伏瓦和萨特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当鲜花、掌声和荣誉在波伏瓦和萨特的生活和事业的航道上『潮』水般涌来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之舟在感情的海洋上会遇到波澜吗?也许波伏瓦和萨特在此时都不曾想到,在他们先后各自的美国之行中,除了与美国知识界人士的文化交流和观光漫游外,他们各自还在感情上另有收获。

    1946年,波伏瓦在接到了去美国讲学、访问的邀请后,便开始着手筹划这次远行。1947年1月25日,她终于登机赴美。这次赴美,她准备在美国谈有关战后作家的伦理道德问题。这是一个触及所有知识分子的敏感问题,在对该问题的认识上,波伏瓦想与美国知识界同行达成共识。同时,她还想借此宣传她和萨特所主张的作家应该介入、干预政治生活的思想。

    波伏瓦抵达美国的纽约后,受到了热情欢迎。她的来访受到了新闻界热切的关注。纽约的记者在《纽约人》等报纸的显目位置上,刊登了有关波伏瓦的专访文章。记者们把波伏瓦称为“让-保尔·萨特志同道合的女伴”和“最漂亮的存在主义者”。纽约报界记者尤其对波伏瓦和萨特的私生活感到好奇,常常是请波伏瓦谈谈她的生活,而不是其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逗留访问期间,为了多了解些美国的文化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波伏瓦跑遍了整个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地区。后来她还请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怀特带她访问了纽约黑人区。波伏瓦在纽约访问期间,感受到了美国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美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总是乐观自信。她后来在其访美结束后所写的《美国的日日夜夜》一书中谈到了当时的这种看法:“美国宛如一个吓人一跳的大玩偶盒”。

    波伏瓦于1947年2月在美国纽约几所大学里作巡回讲演。在讲演中她反复强调作家应介入生活,应有所选择,应有责任感。她还强调人的自由。但她认为人的自由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真实的、具体的。人的自由必须要介入生活,必须趋向于一个目标,并尽力要给世界带来某些变化。她认为美国人其实本来就是存在主义者,只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波伏瓦的巡回演讲在纽约的所有大学里得到了公众的赞誉。通过波伏瓦的介绍,美国人了解到了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其实宣传的不是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思想,而是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波伏瓦在此期间也不断应邀出席纽约知识分子阶层举办的一个个酒会。她广泛结交纽约知识界的同仁,她结识了作家哈里森、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怀特。她和怀特还讨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黑人问题。在纽约期间波伏瓦已开始着手写一本有关『妇』女问题的专著《第二『性』》,为此,她曾参加了史密斯学校的关于“『妇』女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的学术研讨会。她利用这次机会同美国各界杰出的『妇』女代表探讨了『妇』女地位问题。

    1947年2月底,波伏瓦在纽约的巡回演讲结束后,又应邀去芝加哥作演讲报告,在该城市她计划逗留36小时。临行前,一位美国朋友把一位专写芝加哥社会底层生活的小说家纳尔逊·阿格林在芝加哥的地址提供给她,这对波伏瓦是很及时和需要的。因为此行中,她很想多了解些美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况。于是来到芝加哥之后,波伏瓦就主动与阿格林取得了联系。波伏瓦约纳尔逊·阿格林在芝加哥最大的饭店“帕麦尔之家”见面。他们第一次见面因语言的隔阂,未能作很长的交流,但两人相约在波伏瓦巡回讲演后,再来见面。

    第二次见面后,波伏瓦与纳尔逊·阿格林却谈得十分投机。在阿格林的陪同下,波伏瓦参观了芝加哥市的动物园、赛马场,他们甚至在夜间还逛了该市恶名昭著的酒吧和夜总会。此行中,阿格林使她看到了美国下层社会的阴暗角落,接触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这次会见中,纳尔逊·阿格林对这位大名鼎鼎的存在主义女作家产生了好感。在他的印象中,她是一位十分平易近人的女『性』,为人热情、谈吐优雅、有教养。尤其令他难忘的是他发现,她还是个非常风趣、幽默调皮的健谈者。而西蒙娜也对这位身高一米八五,身材魁伟,棕『色』头发的美国小说家产生了好感。她好像被阿格林所具有的那种阳刚的男『性』气质和魅力所牢牢吸引。

    自此两人交往不断,会面频繁,双方在不知不觉中,渐坠爱河。阿格林,对波伏瓦来说,就像一个从小说、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且越走越近。

    这位有着斯堪的纳维亚血统的美国男子,既有着电影男主角般的仪表,又有着成熟男人的深沉,而且是一位在芝加哥文坛上小有名气的作家。他的一部描写美国大都市中社会底层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之遭遇的作品——《内昂的荒漠》刚刚获得成功。但在此之前,他与前妻早已离婚,多年来,一直住在芝加哥的一个贫民区里,过着单身的生活。他的早年生活与波伏瓦的成长经历相比,真是大相径庭。阿格林在青年时代就酷爱写作,后进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主修新闻专业。他的大学时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他亲眼目睹了大城市中,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了谋生而经历的万般痛苦。基于此,他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新闻学课程派不上用场,于是放弃了学业,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流浪中的生活曾使他在二战前,因无业流浪罪而被投进监狱。出狱后不久,又因酷爱写作而不得不靠偷窃来拥有一台打字机,而被再投入狱。入狱这年是1929年,他22岁,当时正值西蒙娜通过了法国教师资格考试。流浪的生活使阿格林经常得以与社会底层的流浪汉、乞丐、『妓』女、歹徒、懒汉接触,在与他们的厮混、闲聊中,他终于发现了所要写的东西,所要说的话。1931年他结束了飘泊,重返芝加哥,专心于写作。同年,他的一个根据自己经历为背景的短篇在芝加哥一家报纸上发表。该短篇的发表使他受到了出版商的关注。此后,伴随着成家、离婚、应征入伍,他已经逐步走上了一条职业作家的创作道路。

    和纳尔逊·阿格林的交往,使波伏瓦体验到一种似曾相识又从未有过的激情。阿格林给她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使她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情感世界。

    波伏瓦自与萨特相识到相爱以来,俩人一直保持着那种契约式的爱情。在她与萨特的爱情中,理智与情感、世俗与超越常像水中的浮标一样,在一个界面上下波动。特别是1934年,由于奥尔加的介入所导致的“三重奏”生活,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都留下难以抚平的淡淡的伤痛。但是由于契约式爱情的本质所追求的那种精神和灵魂的高度融合和共鸣,又使她自始至终地在自己的心目中,给萨特留下了永远的位置。多年来,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女『性』,波伏瓦赢得了这个由男『性』来统治的世界的承认和尊敬。她为此也感到由衷的骄傲。但作为一个自然的女『性』,她也从来自异『性』的眼光中,体会到一种不被爱怜、保护和同情的冷默和否定。而且这种体验也能被她依稀从萨特身上感受到。这一点更能从萨特1939年应征入伍时,给他另一个情人的一封临别信中得到证实。当时他在信中写道:“我不太怜悯善良的海狸,她总是那么勇敢和完美,令我心碎的是你在安那诺易西那里的孤独和痛苦。”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无言的惆怅,使波伏瓦的心中一直都默默地保留着那种对完整爱情的渴望。

    阿格林的出现,对波伏瓦这次美国之行来说确实是始料不及的。波伏瓦从他爱情动机之单纯、对她感情之专注、深沉中真正体验到一种刻骨铭心的爱,一份倾注一切的完整的爱,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甜蜜和满足。她似乎从阿格林身上终于找到了她曾经在梦中渴望的东西。这个大洋彼岸陌生国度中的异国情侣,翻涌起了她胸中平静多年的波澜,使她心中迸发出一种不顾一切、任凭冲『荡』的激情。这种爱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那种超凡脱俗和自由、独立,它强烈地渴望完全占有对方全部的感情,又是何等的愉快和世俗。

    然而此时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已经是一位39岁的成熟女子。她的人生阅历、思想意识都非昔日可比。作为一个颇具影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她的独立意识和自由主张,也绝非是一日而形成的。这一时期,她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向了关注社会、参予社会。她的重要巨著《第二『性』》也正在撰写之中。正是这种非凡的人生经历,使她绝不可能以简单的方式对待她与阿格林的爱情。于是在醉人『迷』痴的两个月后,波伏瓦终于决定返回巴黎。

    1947年4月底,波伏瓦与阿格林含泪话别。临行前她告诉阿格林,她肯定会回来的,但立刻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我的生活与法国永远密不可分。”但是在当时,纳尔逊·阿格林未必会全部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从美国归来后,波伏瓦和萨特又投入到紧张的创作和社会生活中。这一时期,一方面波伏瓦继续与异国的情侣阿格林鸿雁不断,一方面萨特也与美国好莱坞的一位女演员陶乐赫丝爱得火热。陶乐赫丝是萨特在1945年1月,以《战斗报》和《费加罗报》特派记者身份赴美访问时结识的。与萨特热恋后,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