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氤龅哪�1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绝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因为她觉得这是教育女儿节俭的最好时机。
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1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因为她觉得这是教育女儿爱国的最好时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次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女儿伊蕾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因为她觉得这是教育女儿勇敢、乐观、坚强、克服困难的最好时机。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蕾娜颁布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姑娘来说算是极大的荣誉。这使居里夫人得以宽慰。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尤其是伊蕾娜在战时的经历使她变成更为成熟。
三。 斯巴达式体魄训练
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居里夫人意识到:体魄是人的意志、坚韧及力量的体现;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在事业上无法成功。因此,每天完成功课,无论天气如何,伊蕾娜和艾芙总要去步行很长的路。在梭镇家里的花园里设了一个横架,上面挂一个吊杆、一副吊环、一条滑绳,让她们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而居里夫人无论如何疲倦,总要陪女儿们骑自行车出游。一到夏天,她便会挤出时间和她们一齐下水,指导她们游泳。
四。 发掘女儿的天赋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对两个女儿的家教观念是以挖掘她们的某种天赋为主。早在女儿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在她不断地尝试、观察、比较,她在笔记本上写着“伊蕾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熟”。女儿刚上小学,居里夫人便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进行一小时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当她们进入赛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每天再补一节“特殊教育课”。
在索尔本的实验室里,安排不同的老师分别讲授化学、数学、语言学、历史、雕塑绘画、四门外语和自然科学。而每星期日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学校里,她自己教女儿物理学。经过二年“特殊教育课”的观察鉴别后,居里夫人发现大女儿伊蕾娜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小女儿艾芙的天赋领域是文艺。正是运用这种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终使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也使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教子感悟——
德、智、体全面培养,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居里夫人对女儿的教育使我们意识一个问题: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还是『性』格、情感、意志、道德的教育。孩子总要面对社会,而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聪慧的才能和智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如果说一个孩子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情感,去爱别人。不懂得如何珍惜、爱护别人的劳动果实,不懂得如何去和别人友好、和善地相处,不懂得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存在,他的权力外,还有别人的权力,那么,在这个注重人际关系和合作成功的社会中,他将如何生存呢?此外,俗话说:“健康是1,其他都是0。”假如德、智孩子都做到了,却没有好身体也算是枉然。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十一节 掌握技巧——雨果母亲的相信使雨果坚持到底
维克多·雨果(l802—1885),他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文学创作生涯达60年之久,而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雨果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长篇小说。
面对他的如此成就,当他被褒奖和嘉许的气氛所簇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当他信心百倍地踏上人生旅途时,他认为对于他的才华和将来的光荣,世上至少有一个人不抱怀疑,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母亲的坚信和辛苦的培育,终使雨果走上了文坛的顶峰。
雨果的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祖辈几代人没有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他是在母亲的引导和培育下,依靠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叩开文学大门的。
母亲的『性』格豪爽,不受羁束,精神饱满的脸上略带点儿骄傲。她既不愿自己的儿子们当讼师,也不愿让儿子们成为官吏,她只愿他们成为大作家。日复一日,她让两个儿子自由自在地在小房间里工作。晚饭后,他们随她一道去散步。
雨果爱写诗,但学校老师不允许,硬用习题压他。母亲觉得孩子写诗没有错,正当的兴趣父母应当支持。她鼓励儿子抛开那些无价值的习题,去从事心爱的诗歌创作。
14岁时,雨果就献给她一部诗体悲剧《伊尔塔麦娜》。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啊,妈妈!请屈尊和悦地看一眼,这微不足道的习作。
这些花朴素、自然,一如我心。
妈妈,谨将其中一束献给您。
从写作技巧上来说,雨果认为“写得糟糕”。但他的母亲却不这么看,她从一个能如此罕见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年轻人身上,看到儿子的未来,她热切地期待儿子的杰作问世。
从那以后,雨果每天在入睡以前都在想着新诗句。日久天长,他写出了大量的短诗、抒情诗、讽刺诗及寓言、童话、诗谜。14岁那年,雨果不听从父亲要他学工艺学的安排,决心从事文学创作。他声言:“要么做个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做。”夏多布里昂是法国著名作家。父亲没办法,再加上母亲的支持,只好让雨果从事文学创作。
在雨果17岁那年,母亲鼓励他参加诗歌创作奖比赛,觉得这是让孩子锻炼的好机会。可是,母亲突然生病,雨果为照顾母亲,无暇顾及写诗。当母亲从昏『迷』中醒来,第一句话就关切地问:“诗集寄出没有?”雨果说:“因为照顾母亲,我没有写。”母亲因为自己影响了儿子的事业而感到非常不安和痛心。雨果知道母亲难过,等她睡着以后,便在床边做起诗来。清晨,母亲睁开眼,看见床头上的诗稿,心满意足地笑了。她对雨果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行!”
雨果在母亲的教育下,诗才发展很快。朋友们知道内情的,都说他母亲是位“文艺女神”。的确,正是她,培养、造就了这个天才的儿子。
而在那一夜所写的名为《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的诗,在比赛中竟然夺得首奖——金百合奖。
1821年夏天,母亲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刚满19岁的雨果,独自一人站在公墓旁,悲哀得抬不起头来,母亲的声音仿佛又出现在他的耳边:“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教子感悟——
如果你的孩子是勤奋的,请相信他是优秀的
“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这是雨果的母亲告诉雨果的一句话,而雨果的母亲也是坚信这句话,从而坚信自己的儿子终究会成功的。同样的,雨果也是相信母亲的这一句话和在母亲的相信下,最终获得成功的。
一位教育学家说,在分数面前,最容易看出父母的胸襟。分数挑战的背后,其实是每个父母的教育观。乐观自信的父母会培养出同样乐观自信的子女,懂得教育的父母永远明白“关注孩子优点”的巨大力量。肯定孩子的同时,就是给孩子的心理注入自信的能量、一种能够应对困境(包括学习上的)的能量。没有父母会冒险让孩子自生自灭。可当父母“望子成龙”的目标不断退而求其次,变成“及格就行”时,孩子恐怕只会绝望:我连及格都不行了,我真是完了!
因此,仅仅“望子成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要真的坚信自己的孩子在努力,而且努力总会成功。不是要求他们非拿第一,但始终要让他们相信:我能拿第一,但现在还要努力!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学习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只要相信自己能学好能进步,没有人会对自己能胜任的挑战没有兴趣。
所以,请相信您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很努力的,那么,请相信你的孩子是优秀的,请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开导。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这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无能,只不过是他还没有掌握技巧而已。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并放弃努力。而在鼓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懂得接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俗话说:成功=1%的天才加99%的汗水,可见努力所占的分量是多么重大。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十二节 掌握技巧——李嘉诚:“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
李嘉诚,广东『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州市一个贫穷家庭。但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们难以相信的成就。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香港《资本》杂志评选的香港十大最具权威的财经人物之首、闻名世界的商业巨子、从一无所有到世界华人首富……在这些荣誉和名词背后中,李嘉诚越来越成为世人以上中一个凝聚和代表着另人奋斗精神、领先商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纪录的卓越商人和企业,也是全亚洲的首富之人,同时也是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的惟一一位华人。从开办塑胶公司到投资房地产业,目前又将视野投向信息产业,成为移动电话大王。
这位把全世界荣誉享尽的李嘉诚,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却异常的。与众多溺爱孩子的家长不同的是,李嘉诚绝少把对孩子的疼爱形之于『色』。在孩子尚处于幼年阶段,他就试着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学习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而不能依靠父母来生活。
李嘉诚松开孩子的手,让他们自己去打拼。
李嘉诚有两个孩子,但他疼爱却不溺爱。当二儿子李泽楷刚学会走路时,不小心碰上一块石头,他立刻嚎啕大哭,边哭边望着大人,希望大人能来哄他、拉他。此时,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去拉孩子,也阻止其他人去安慰孩子。李嘉诚想以此让孩子懂得:凡事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当两个儿子十七八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