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三、运动养生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注重和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其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大要原则有三:
(一)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
传统运动养生的练功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这三方面中,最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气动形。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
(二)强调适度,不宜过量
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西方一家保险公司调查了五千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降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40~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运动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所以,运动健身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三)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方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蠹。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一样,种类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锻炼方法,也有众人组合的,带有竞技性质的锻炼方法;有形成民间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论是哪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养生健身的作用。而为人们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归纳起来,运动养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运动量较小,轻松和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亦无需人更多地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其中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以及各种各样的舞蹈等,即属此类。这种运动的特点,人数众多,具有竞技性质,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各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来开展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故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锻炼,是传统运动养生法中较高层次的健身运动。运动养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身法而言。
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于道家和佛家,由于世代相传,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兹简述其大要如下:
(一)道家健身术
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庄,主张以养气为主,以提高生命能力,提出了“导引”、“养形”,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二)佛家健身术
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是湖北的武当山,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术言之,有少林、武当之别。武术虽然是技击、防身之术、但其上乘功法则是以健身为宗旨。学习武术,首先是强身增力,故无论何种功法,哪个流派,都着眼于健身。尤其是当代武术的发展,均以健身强身为目的,如徒手的诸种拳、掌、脚,使用器械的剑、棍、刀、枪、鞭、钩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专。
运动养生的不同流派,说明了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丰富多样,但彼此间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因而,使得诸种功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传统养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继承、发掘这些健身方法,对于保障人民降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第三节 气功保健
运用传统的气功方法进行自身行气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抗病防老的目的,这种养生益寿的方法,称之为气功保健。
气功保健是指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调息(均匀和缓、深长地呼吸)、调身(调整身体姿势、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气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和疲劳、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摄生保健方法。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降、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许逊著的《宗教净明录气功阐微》。在晋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称之为“导引”、“吐纳”、“炼丹”,儒家称之为“修身”“正心”,佛家称之为“参禅”、“止观”,医家称之为“导引”、“摄生”。在历代医籍中,以“导引”为名者较为普遍,而“气功”之称,则是在近代才广为应用。
一、养生机理
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调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的下降,因而可以诱使情绪得到改善。调息则通过呼吸的调整可以按摩内脏,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同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而调心,意守以至于入静时对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可以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对外感性有害刺激产生保护作用。因此,炼功中出现的呼吸抑制、交感神经抑制和骨骼肌放松等,是生理上的“内稳定”,是人体内在运行最正常的时刻,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有序化,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潜力得以发挥,更好地开发人的智慧。所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二、练功要点
气功的门派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为动、静两类。所谓静功,即在练功时要求形体不动,如坐功、卧功、站功等;所谓动功,即在练功时,形体要做各种动作进行锻炼,即通常所说“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
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调息、调身、调心
调息即调整呼吸,练功时要求呼吸深长、缓慢、均匀,此又称气息或练气。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渐把呼吸练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
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强调身体放松、自然,以使内气循经运行畅通无阻。
调心即意识训练,又称为意守或练意,指在形神松静的基础上,意守丹田的方法,进一步把心安定下来,排除杂念,以达到“入静”状态。“入”是进入,“静”是安静、“入静”就是达到对外界刺激不予理采的清静状态。此时头脑清醒,似睡非睡,即所谓“气功态”。
(二)强调身心统—、松静自然
为了达到入静,要求意念和气息必须密切配合,呼吸放松,舌抵上腭,用意念诱导气的运行。身体也要放松,姿势自然而正确,方可达到身心统一,达到“人静”。
所谓松静自然,是指在气功锻炼中必须强调身体的松弛和情绪的安静,要尽力避免紧张和解除紧张。在一种轻松自然的情况下练功则可达到神气合一,形神会一,协调整体的目的。
练习气功在短期内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要领、方法是可能的,但要练得很好,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练习过程中一般容易有两种偏向,一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一是松懈傲慢,放任自流。因此,练功者必须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松懈情绪。同时,也要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克服急于求成的想法。人体内部的变化是逐渐产生的,不可操之过急。只要持之以恒,是会达到目的的。
关于不同流派的功法及其注意事项,详见《中医健身学》。
第四节 五禽戏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刻意》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熊经、鸟伸、凫浴、蝯**、**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