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我们可以把动力因归结为目的因。动力因是目的因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手段。当然阳光和雨水都是外在的,都是从外面借过来的,但是,如果你没有一种目的,你不会把阳光和雨露当作你的手段。所以,阳光和雨露推动橡树的种子发芽、生长,好像是一种外在的推动;但是这种外在的动力、动力后面的动力还是目的,推动橡树的种子去吸收阳光和雨露的,还是它的目的。所以,目的因是动力因后面的动力,是动力的动力。如果没有这个目的,没有一种内在的动力,那么,外在的动力对它的影响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这颗橡树种子也就不会长大了。例如一块石头就不会吸收阳光雨露而长大。
所以,动力因可以归结到目的因之下,为目的因所掌握。种子里面有一种内在的动力,鼓动着它去吸收外在的阳光和雨露而生长。因此,目的因在前面吸引着种子去生长,或者说作为一种动机在后面鼓动着它去生长。由此,这一点就可以归结为目的因。当然,阳光、雨露在外部世界还有它们的原因,那么它们的原因,亚里士多德就把它归结为不是这颗种子的原因了,那就是整个宇宙的原因,比如说上帝的最后的安排。上帝最后的安排是,所有的阳光不是毫无目的地照在大地上的,雨露也不是毫无目的地降下来的。这里面有一种设计,有一种意图,符合上帝的目的。这个我们后再讲。但就一颗种子来说,它长成大树,里面既包含有它自身的根本的动力,也就是目的所提供的生长力,也包含动力因。那么,目的因最后也可以归结到形式因。
橡树最后要长成什样子,这才是目的。你的目的总有一个形式在里面,如果没有形式,、你的目的就不成其为目的。所以,目的因也是以形式为目的。就此而言,四因就可以归结为两因了。实际上,所有的原因一个是质料一个是形式。这就简化了,而且外部的原因都被归结为内部的原因,都是一颗种子内部的原因,动力因本来是外部原因,最后也被结为内部的原因了。推而广之,整个宇宙也可以看作一个有机体,也可以看作是颗种子,它是由上帝所推动的,上帝是它的目的。整个宇宙都是向着上帝在生长,都趋向于上帝。所以整个宇宙里面的目的与手段等等,都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的链条,它们都趋向于上帝,这才构成了宇宙的一个等级结构。这个等级结构具体来看是由质料和形式的不同层次所构成的,怎么构成的呢?一般来说,高级事物是低级事物的形式。我们知道,宇宙自然万物有高级的事物,也有低级的事物,而低级事物是高级事物的质料。质料是相对的,你不要以为某一个事物是质料它就是质料了,说不定对另外一个事来说它又是形式。亚里士多德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盖房子,盖房子要用砖瓦,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了。砖瓦结构嘛,房子就是由一砖一瓦垒砌起来的。砖瓦是房子的质料,但是砖瓦本也是形式,构成砖瓦的那些泥土就是砖瓦的质料,泥土就包含了砖瓦的质料。砖瓦是泥土的形式,但是砖瓦又是房子的质料,房子最后又是砖瓦的形式。还可以往下推:房子又是街道的质料,街道又是房子的形式;街道是城市的质料,城市是街道的形式……等等,这都是一些等级结构。
这是举个例子了,其实其他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质料和形式不断地交替上升,不断地由级的形式向高级的形式上升,当然,也可以是由高级的质料向低级的质料下降。但是总的来说,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为什么说是一上升的过程呢?因为最高的形式就是一种〃纯形式〃,那就是上帝土帝是最高的形式,是一种〃无质料的形式〃。而最低的质料,就〃元形式的质料〃,也就是早期希腊哲学的那种〃无定形〃。我们不是一直讲〃无定形〃吗?元定形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其实就是什么都没有。无定形的东西,那还是什么东西呢?你说不了是什么东西。如果纯粹像这样没有形式的话,那就等于元。
因为你举不出任何一样东西来说嘛,它没有任何形式,没有形成任何具体的东西嘛而你能举出来的任何东西都有形式。你说泥土,泥土它也有形式啊,构成泥土的是什么东西?如果你能够分析下去,如果你能够设想一种东西是完全无形式的,那就是〃无〃、虚无。因此,整个宇宙就是从元到有的这样一个等级系统,第一次予存在的就是形式,最高的存在就是上帝。上帝是纯形式、纯存在。正如每一件事物的形式使这件事物存在起来一样,上帝使一切西、使万物存在起来。所以,整个宇宙就体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而不是不断下降的过程。因为不断上升是需要力量的,而这个力量来自于上帝,来自于一种纯形式。纯形式就是纯力量,也就是纯粹的努斯,乃是神本身。那么上帝在这种意义上就是一切存在的存在,是万有的最终根源。你要找原因,最后要归到上帝那里。但是在寻求到上帝那里以前,你要把世界上所有事物都经历过以后,你才能追溯到上帝那里。
所以,我们世俗的凡人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追溯到上帝那里,于是就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要对自然界,面对具体的质料和形式。因此,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就发展出后来的西方科学精神,也就是研究上帝是怎么样创造这个世界的,破译上帝的秘密。这种科学精神里面有个信仰,、有对最高存在的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所以科学精神不是一术,科学精神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是一种很崇高的东西,我们要研究上帝是怎样创造这个世界的,把这些道理讲清楚,把这些规律找出来。宇宙的本体论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为什么说它是神学呢?科学为什么会属于神学呢?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是在上述意义上的神学,是研究神如何创造世界的学问。所以亚里士多德也称它为〃神学〃。
(二)〃潜能〃与〃实现〃的辩证法
对于这个宇宙论的体系,我们再深人一点看它是如何动态地建构起来的,也就是看看这个宇宙体系的运动方面。我们刚刚分析了它的结构方面,从低级到高级,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它运动的方面。这个结构运作起来,生动活跃,有一个动力源的问题。它的动力源就是作为动力因同时又是目的因的形式本身,整个宇宙的动力源就是形式。
我们前面讲了,形式是能动的,形式就是能动性。形式是个别性,这种个别性就体现为能动性。如果没有个别性,那就解散了,聚集不起来了。凝聚不起来力量,那就没有能动性了,个别事物就消散了。凡是能动性都是要把自己的力量凝聚在一点来起作用。所以形式本身是动力之源,形式是能动的,是形成过程。那么跟柏拉图的理念相比,形式当然就不同了,我们前面讲了,这是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理念是没有能动性的,没有动力因的。理念怎么动起来?它只是抽象概念,是没有动力困的。而形式是有动力因的,它本身就是动力因、动力源,它是具有手段自我实现出来的一股力量。
形式是一股力量,它具有自我实现的手段,就是把这些潜在的东西作为它的手段,把这些质料作为手段。形式作为目的,把质料作为手段,来构成它自己,来完成它自己。所以质料本身在这也种意义上是一种潜在性。质料本身在没有被形式统摄起来之前,它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所以,质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称作潜能(dynamis)。还没有发挥出来,但它有潜能,还有潜在的一种可能性。怎么才能发挥出来这种潜能呢?它必须依靠形式的这种能动性。所以,形式在这方面体现为努斯精神,是一种自动的东西,具备自动性,也就是个别事物所具有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具备一种把自己实现出来的冲动。
它能够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化,把自己变成现实。质料还是潜在的,还不是现实,这种可能性因为形式才成为了现实。所以,质料和形式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但是质料可以说是潜在的形式,而形式是现实的,或者说形式是现实的质料,是把质料实现出来的这样一种过程、活动。所以,形式应该称之为实现(EVEpYEω,〃EνEpYEtα〃这个词也是一个希腊词,通常翻译为〃现实〃。其实,这个〃现实〃跟我们通常理解的〃生活要现实一点儿中所谓的现实还不太一样,它不是指既成事实,而是包含有能动性的意思。所以,我们更精确的翻译应该是翻译为〃实现〃,一种实现出来的活动。那么,作为这种实现的结果,又有一个词,中文翻译为〃隐德莱希〃(ωτEAEχELα),也是个希腊词,〃隐德莱希〃是音译了,也是〃现实〃的意思,它不是就活动的过程而是就后来的结果而言的。〃EνEp'YELα〃是就过程而言的,从它的能动性而言的,所以我们也可把它翻译为〃能力〃,它是作为能力的现实、作为活动的现实。这个〃隐德莱希〃我们又把它翻译为〃圆成〃,圆满完成的意思,就是把这个现实的东西完全实现出来,结果就是〃隐德莱希〃。
形式和质料之、间构成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形式是主动的,质料是被动的,但是主动的东西是离不开被动的东西的。我们讲它们两者其实是一东西,它既有主动性又有被动性。它的被动性就体现在它的质料身上,质料就是形式作用的那个对象。形式是能动的,但能动的东西要表现出来,必须要有它的作用点,有它能作用的对象,它才能动得起来,如果它作用于一个空的地方它就能动不起来了。鸟在天上飞,必须要扇动翅膀对空气有反作用,你才飞得起来;鱼儿在水里游,摆动尾巴,也必须要水对它有反作用它才游得动。质料也是这样,质料就是形式的能动作用的对象,它是被动性,但是它寓于主动性之中。质料不是从别的地方拿来的,形式不是作用于别的东西,而是作用于它自己,是一个自己摆脱自己的被动性的过程。
在运动中,质料和形式就是一个东西。质料是潜能状态的形式,形式是实现出来了的潜能。所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下了一个定义,什么叫运动呢?他说〃运动就是潜在的东西作为潜在的东西完全实现出来。〃简单而言,潜在的东西实现出来,就是运动。实现就是〃隐德莱希〃,就是现实化,潜在的东西现实化,那就是运动。这跟后来牛顿对运动的观点完全不同,跟伽利略的完全不一样。后来的机械论的观点认为〃运动就是一个东西推动另外一个东西〃。某物此时在某地,在另外时在另外一地,机械论的运动的观点是这样的。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是富有生命力的,潜在的东西实现出来,这个是有内在的目的性的,潜在的东西为什么要实现出来?因为实现出来是它的目的,它要实现出来。当然这种生命目的的观点带有一种朴素性,所以这种对运动的解释,后来被伽利略所推翻了。比如,按照亚里士多德,一个东西之所以要掉下来是因为它愿意掉下来,它把掉下来当成自己的目的,一个东西之所以有惰性是因为它懒惰,它不愿意去,所以它就有惯性。这个解释在近代人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所以后来就被抛弃了。
但是,这种运动可以适用于某些情况,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