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关于倭人灭亡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古记》,该书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距离倭人的灭亡也有一千多年了。该书本已残缺,今存约一万二千字,是原书的1/3左右。书中的记载是“王遂命以孙武为将,拓拔为副,征倭,三年,克。王师还。”另外关于倭人的记载还有:“倭,苏州地,人短小,轻死畏法,尝南侵突厥,胁波斯王庭”。公元53年董旷给《古记》做的注说“倭,屋我反,倭人,自名日本,居今苏州地,民多矮小,国都名为京都,国内制度建筑一如华夏。夏望王十四年,孙武击灭之。”这里第一次提到倭人的自称和首都的名称。
其余关于倭人的记载多半荒诞不经,多见于一些笔记中,不足凭信,今多不取。
最近由于考古技术的发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发现了大量的倭人遗迹,大大弥补了历史记载的不足,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遗迹,却多和《扫倭外史》的描写契合,令人惊叹。
《扫倭外史》中所提到倭人的两个城市:出云和东京,在以前的历史著作中没有被提及,但最近在北京北三十里一个古墓里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却提到“十一年,陷出云”,“破东京,得金,为器”,根据碳十四检验证实,这几件器物的铸造年代约在公元前2600~2400年之间,正是倭人灭亡前后。最近在上海南方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一个古城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经过焚烧的房屋遗迹和城楼的痕迹。根据考察,该城在公元前约2500年被焚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那正是被孙武攻陷后焚毁的出云城。
《扫倭外史》中提到倭人使用中国文字,以前一直没有佐证,最近在苏州东北发现的一处倭人贵族合葬墓中,可以看到墓壁的壁画上画着倭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到城上插着的旗帜上都写着中国文字,诸如“日本”、“全”、“威”等,壁画上也有多处写有中国文字,分别记载年号日月,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字不可辨认,但是可以作为倭人使用中国文字的一个确证。同时也反映了倭人日常使用的语言和风俗习惯都与中国十分接近。
倭人留下的遗迹主要集中于苏州附近。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孙武破倭,屠之”(《酉阳杂记》孔德988~1055),“孙武拔苏州,尽屠倭人,弃尸潭中,潭水为赤,故称赤潭”(《月下瓜棚》杜录1133~1197),“孙武屠苏州,杀尽倭人,倭人鬼多为厉,夜出祟人,民间乃尊武为城隍,以镇邪鬼。今苏州城内有城隍庙,所祀即武也”(《门外杂谈》阮麟1345~1433)。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在苏州一带发现很多处屠杀留下的痕迹,在苏州城南的刘家庄发现的最大的一处,约有4000具骨骸,根据碳十四检验这些人被杀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2400年之间,其骨骼特征与同期的中国人骨骼有相当大的区别,其突出特点是矮小,平均身高仅1。58米左右,与历史上所记载的倭人的突出特点相符,因此可确定为当时的京都倭人居民。当时中国军队的确在京都进行过屠杀,可以被肯定了,但是具体杀害的人数多少,一直存在争议。《扫倭外史》中说“京都五十万倭人,无分老幼良贱,竟被杀得干干净净”,但许多学者认为以在20万上下为可信,而对《扫倭外史》中的说法不屑一顾,因为当时的世界上5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没有几个,当时的中国首都也不过50万人。如果说倭人有这样的人口规模,绝不会轻易被消灭。但是目前的考古挖掘显示古代京都城非常庞大,周围城墙有近32公里长,这样庞大的城市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庞大的人口居住,反而显得不合逻辑。
《扫倭外史》中关于拓拔的描写相当多,这是比较反常的。因为目前的文字资料中,明显是关于孙武的资料居多。凡提到灭倭的,几乎都说明是孙武领军,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而拓拔的名字除了出现在《古记》中以外,很少被提及,他的生平事迹也一直湮没。目前的历史书都对拓拔此人存疑,不敢确定历史上此人是否的确存在过。但是去年在北京西山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将军米迫的墓,根据考察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墓葬,墓志上提到墓主“从拓拔征,破匈奴,斩赤延单于”、“伐倭,斩倭将大有信仁于明川”。在此之前,无论正史和野史都没有提到过米迫这个人,唯一对米迫有记载的书,正是《扫倭外史》。而且《扫倭外史》还提到了米迫杀死大有(友)信仁的事,而此前,几乎没有人知道倭人当时领军将领的名字。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拓拔此人在历史上的确实存在,还大大提高了《扫倭外史》的可信度。
虽然如此,但是《扫倭外史》也有多处显而易见的错误,在此需要向读者指出。
第一,关于军制。我国古代实行过多种军制,但在夏代,我国并非实行如《扫倭外史》所提到的军镇制,即各部队由主将统领,并有部队番号。当时实行的是六师制,即每一千人为一营,六营为一师,六师为一军。军队平时归国家所有,战时由国王授予将帅兵符,将帅方可调动军队。根据历史记载,夏代的中国军队总数在10~14万之间,而且没有骑兵,主要力量是步兵和弓箭手。和《扫倭外史》提到中国以骑兵扫荡倭人不同,恰恰是在消灭了倭人以后,中国才占有了出产良马的东平一带,后来的中国骑兵正是依靠这些良马在西大陆北部称雄一时。
第二,关于官制,夏代并没有没有公伯侯子男的封爵制度,当时的贵族只是在衣着上可以佩带绶带以与平民区分,别的并没有什么称号。而且当时中国也没有兵马元帅之类的官衔,兵马元帅的职位要到公元800年以后才出现。如《扫倭外史》中所提到的“安国公”之类的爵位,只可能出现于宋代,也即公元966年以后。
第三,关于刀具的描写。《扫倭外史》多处提到使用刀具的战斗场面,但是考古学告诉我们,由于当时冶金术的落后,钢铁的强度尚不足以承受如刀般的砍劈动作,也没有刀形的器具出现。刀具出现的可考年月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也即倭人之战以后700年。夏代的军队使用的长兵器主要是矛和戈,短兵器则以青铜剑为主。
2、千年之谜,今日解开
公元前2500年,在西大陆曾盛极一时的倭人文化在中国夏王朝军队的进攻下消亡,根据当时的记录,夏军的领军大将孙武在攻下倭人首都京都(今苏州)后下令屠城,大部分倭人被杀,少量幸存者沦为奴隶,倭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此消亡。
但是最近专家却在东丹岛西400公里处的千绍群岛上发现,在当地生活的土著民族卧特人很可能就是倭人的后裔。
卧特人普遍身材矮小,和历史记载的倭人非常接近。根据研究,卧特人属于西大陆平原人种,而他们也自称来自西方的大陆,卧特人有一首传唱数千年的史诗叫做《格里告斯》,意为“历史”,诗中提到在西大陆上的祖先建立了城市,“卧特人的都市美丽辉煌路灯在晚间与星辰比光”。而目前的卧特人没有城市,最大的村落也仅仅一千多人,没有可能描绘出都市的夜景形象。诗中还提到卧特人的首都叫做“季”,说“季”有着伟大坚固的城墙,足足有一百里长(合35公里),考古证明,历史上倭人的首都叫京都,发音与“季”很接近,而京都的城墙也是非常的壮观,全长竟有32公里,非常近似于《格里告斯》中的描述。诗中提到当时卧特人打败了南方的野蛮人部落,因为胜利而肆意骄矜的祖先惹怒了上天,于是上天降下了灾祸,派来了凶神。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凶神叫做“身武”,“身武”带来了无数的恶神,在“季”城外和卧特人祖先的军队展开了激战,激战的结果是卧特人战败,于是“身武”带着恶9神进入了“季”,它们见人就杀,诗中唱道“身武举起了手中的宝剑刺杀了无数卧特人的祖先”,“美丽的宫殿化做火焰壮观的神庙变成焦炭”,“鲜血如同河水,尸体堆积如山”。以上的描述和历史上孙武攻陷京都后屠城的记载非常相象。而后诗中提到“身武”杀死了几乎所有的祖先,只留下一个叫“托拉托卡”的英雄,率领不多的几个人逃到了千绍群岛,并重新建立起卧特人的部落。在卧特人的神庙中至今供奉着一杆被称为“托拉托卡的枪”的古代兵器,据考古学家辨认,它与在苏州原倭人活动地区大量发现的倭人使用的一种“十字枪”非常相象。
根据以上发现,中国国家历史研究院的柳铭博士认为,可以认定,卧特人和历史上在中国苏州一带活跃的倭人民族必然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但这一关系密切到什么地步,卧特人是否就是倭人的后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赵雷霆则认为,卧特人就是倭人的后代,只是他们在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中丢失了祖先的大部分文明传承,但仅就目前发现的证据而言,已经可以确定他们与倭人之间是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
3、千绍群岛倭文化游览路线开通首日开放行情火爆
'中华社报道'自1903年考古学家在千绍群岛发现当地土著民族卧特人可能是中国古代民族倭人的后代以后,千绍群岛一跃从普通岛屿变为热门地区。1904年12月,中国国家旅游局宣布将开放千绍群岛作为旅游区,并组建了千绍群岛旅游开发办公室。至今年5月,千绍群岛正式开放为旅游区开始接待各方游客。
5月1日是千绍群岛开放的第一天,千绍群岛的三个小岛:塔拉岛、莆旦岛、罗托岛已经分别接待了5564、3447和3956人,各岛上酒店入住率均已达到八成,行情十分火爆。根据中国春秋旅行社介绍,千绍群岛位于大东洋中心,气候温暖,本来就是旅游的好去处,如今更有人文历史作为后盾,成为旅游热门地区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定价是单人七日游价格为4000~4300元,比东丹岛游线仅贵100元,这样低廉的价格加上丰富的旅游资源,千绍群岛旅游区的未来一片光明,而千绍群岛旅游开发办公室更乐观的认为,仅需三~四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进入盈利状态。
卧特人部落首领米启牙明认为,千绍群岛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经济有很大刺激作用,“是一个好机会”,他认为这对卧特人保留自己的文化和改善生存状态都有好处。
根据千绍群岛旅游开发办公室的旅游开发计划,千绍群岛的所有旅游开发将在一年后全部完成,届时,千绍群岛的游客接待能力将比现在提高一倍,达到每日30000人左右。
外传扫倭外史第二回
作者:ayooyoo
第三日清晨,朝阳初升,拓拔下令击鼓升帐,他自北地带来的三镇军兵闻鼓而起,披挂出阵。
拓拔望着东方初升的太阳,一边戴上自己的头盔。这顶烂银盔是他家传之宝,在北疆匈奴族中传为“凶盔”,据说见之不祥。不过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顶盔也有十多年了,似乎一直顺利的很,并无任何异变。
“去请火总兵和米总兵来。”他披挂完,对门口的一个小校叫道。那小校答应一声,飞奔去了。
这两个总兵是他所统三镇的另两个总兵官,一个是捷翎镇总兵火简仁,另一个是德威镇总兵米迫。这三镇所统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