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谢父亲惦记,儿臣已经好多了。”莫迟行了礼,微笑着点了点头。
  在这里看到李世民固然不应该意外,但是他这样略有些神秘的把自己接到宫里,还是叫莫迟有些疑惑。她虽然面色平静如常,心里却早已转了无数念头。李世民这个态度,似乎是某种暗示。
  “侄女瞒得老夫好苦。”果然,李世民哈哈笑道。“原来侄女的身份,乃是萧卿的族人,难怪如此有见地,不知是否是萧卿在家中议论,你听了以后才学给老夫听的?”
  “闺阁女子,在外不敢擅言家世,对伯伯有所隐瞒,望请恕罪。”莫迟打蛇随棍上,也改了称呼。“不过这见地,却是侄女拙见,和家中长辈并无关系。侄女只听长辈常常把忠君爱国挂在嘴上,其他的话,倒是从没听长辈提过。”
  李世民听了莫迟的回答,微微一笑,并不肯露出半分满意的神色来。他这问题看似只是玩笑,但其实暗含着陷阱。倘若莫迟自以为谦虚,或者是有相让之意,将自己那些见地都说成是萧瑀的看法,那不管她的话是真是假,李世民都会觉得难以安心。有这样的想法,不禀报给皇帝,反而自己在家对着家中妻儿谈论——到那时候,想要给萧瑀按一个在家妄议国事的罪责,也只是在御史一道奏折罢了。
  但莫迟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答得天衣无缝,叫人寻不出半分错处。
  “侄女果然聪慧过人。”李世民从手边几案上拿起一张纸,正是那日莫迟写下的三点见解。“老夫看侄女既然深受家中忠君体国之情熏陶,报国之心拳拳,那这见解,怕也不止这三条而已吧?”
  “还未想得细密,不敢擅言。”莫迟愈发摸不清李世民今天特地找自己入宫的目的,小心翼翼的答道。
  李世民却摇了摇头:“老夫觉得侄女太过谦虚谨慎了。以侄女之才,不输先时班昭文姬,谢道韫也无非是文字小才,侄女有治国之见,乃是大才。既有大才,朕哪有不用之理!”
  说到最后,李世民重又端出皇帝的架势,自称也变成了朕。“莫迟丫头,你既然这么聪明,可能猜到朕要你做些什么呢?”
  “儿媳愚钝。”
  “你就不要谦虚啦!”李世民笑道:“你若是愚钝,朕那些儿子就蠢得无可救药了。朕今日叫你入宫,就是想叫你代朕教导在宫中还未之蕃的那些皇子们。”
  说着,李世民看向莫迟的眼神显得意味深长。“朕欲用你为皇子之师,你看如何啊?”
  

七十三 难比前人趿珠履
更新时间2013…7…8 23:49:08  字数:3589

 莫迟一贯冷静淡然,但这次也不免露出了惊愕的表情:“父亲?这、这万万不可!”
  “喔?有何不可啊?”看到莫迟第一次露出一丝慌张,李世民的笑意反而更深。显然,对于能让平素淡定的莫迟露出这种表情,李世民的心里有一丝小小的得意。
  “儿媳年幼无知,哪里能够教导弟弟们?”莫迟平静了一下心情,推辞道。“且如此一来,难免为父亲招来大臣非议,实在非我所愿。”
  “朕叫你来宫中教导皇子,自然是你有这能力。”听了莫迟这话,李世民略收敛了笑意,而是认真道:“莫迟,朕来问你,你如今的身体如何?可有按时服药?”
  “劳父亲挂心了,如今虽然有些虚弱,却已经不大要紧了。”莫迟答道。“叶太医嘱咐儿媳多多休息,说是情绪紧张过劳所致,要好好服药调养。”
  对莫迟的回答,李世民毫不意外的点了点头。“果然如此,恪儿当真瞒住了你。”最后这几个字,声音却是极低,近乎自言自语了。
  “嗯?父亲这是从何说起……”莫迟故作疑惑道。李世民却不再说下去,而是淡淡吩咐宫人道:“去将皇儿们叫来。”须臾,李贞、李治、李慎、李福、李明五位皇子在宫人引导下来到殿中,向李世民行礼。在这五人中,李贞最大,十二岁,李治十一岁,李慎十岁,那日婚礼时,这三个孩子都曾亲来参加,而李福和李明则是同为四岁,因年纪幼小,没有出宫参加李恪与莫迟的婚礼,莫迟这是第一次见到。
  “来,皇儿们,快来行礼。”
  其实五个男孩早就看到了站在一旁的莫迟,李福和李明也就罢了,李贞、李治和李慎都是见过莫迟的,看到她在场,不免有些意外,但是皇帝父亲发话,几个孩子也就老老实实的一齐朝着莫迟见礼。“见过三嫂。”“错了,错了。”李世民摆手道:“朕今日叫你们来见莫迟,是叫你们拜师来的!快快行拜师礼。”“拜师?”李贞表情古怪的看向莫迟。他对这个三嫂的印象其实很深,婚礼上这个漂亮得惊人的女子,在面对大家的戏弄时含羞带怯强作镇静的样子,实在是情窦初开的男孩子心中不能忘怀的美好记忆。他不否认自己很憧憬将来能拥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妻子,但她又有什么资格做自己的老师呢?而李治作为中宫嫡子,则比李贞的情报灵通得多。莫迟那日在殿中畅谈国策引得他舅舅长孙无忌强闯两仪殿的事情,虽然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双重威力下并未传扬开,可他是知道的。听说那日,李恪带莫迟离开之后,李世民就和长孙无忌讨论了莫迟留下的政见。就连长孙无忌,也对莫迟提出的三点国策没有二话,可见李世民希望儿子们拜师的事情,倒也不是事出无因。李慎则没有两个哥哥这么多想法,老老实实的向莫迟行礼。一旁年纪幼小的李福和李明见了哥哥的做法,立刻有样学样,拜了下去。李治迟疑了一下,也弯下了腰。这种情形下,李贞虽然不情不愿,也不好再坚持。莫迟看着五人对自己行礼,无可奈何的看向李世民,希望他能出言解围,谁知李世民反倒哈哈笑道:“儿媳还不快快收下这五个弟子,莫不是朕的儿子,还不配做你的学生不成?”“父亲说哪里话,诸位弟弟快快请起。”莫迟苦笑着将五人虚扶起来,暗叹自己这次算是骑虎难下,想拒绝也不行了。“反正恪儿已经回封地去了,你身体不好,不能同行,不如就住在宫里。”李世民见到莫迟已经无法拒绝,这才道:“朕叫人为你准备了宫殿,就在这仪秋宫后的凝云阁,仪秋宫是朕这些皇儿日常学习之所,正好方便你教导他们。”
  “多谢父亲,莫迟必定尽心竭力,不叫父亲失望。”见事已至此,莫迟也只好跪倒谢恩,心中的疑惑却并没因此减少。李世民故意安排自己教导诸位皇子,又将自己留在凝云阁,这其中似乎有些深意。只是刚刚他轻描淡写的的带过,不肯说明就是了。李世民安排好了莫迟的事情,心头这才松了口气。他本想对莫迟说出他的真正目的,却还是在最后关头把话咽了回去。李恪既然有心隐瞒此事,想必自有他的考量,自己又何必胡乱多嘴呢?其实,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安排,全是因为担心莫迟的安危。早在他听说吴王妃突然病倒的时候,他就已经隐约有了猜测,做出了一些安排。等到叶芝去吴王府为莫迟诊断归来,确定她是中了毒之后,李世民就更能确定他的猜测。他毕竟是个皇帝,只要他想知道,宫中的大小事情,对他来说并没有真正的秘密。所以,杨晏筠对莫迟的计划,也不可避免的被李世民知悉。对于杨晏筠的恶毒计划,李世民的心情也非常的复杂。他知道杨晏筠对莫迟的敌视,完全源自两仪殿中莫迟陈述政见的事情。多年夫妻,就如同杨晏筠对李世民的许多想法非常了解一样,李世民又何尝不明白她的心思?杨晏筠多次明示暗示自己希望两个儿子愚钝顽劣远离政治的想法,如今出现一个如此深谙治国之道的儿媳,她当然无法接受。只是李世民没有想到,自己拒绝了她那留下莫迟的提议,却叫她做出了更极端的事情来。叫李世民欣慰的,是李恪在处理这件事上的时候颇识大体,他最终选择了独自离开,对莫迟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对杨妃做出了让步。虽然李世民没有向李恪求证过,但是看李恪的反应,很容易就能想到,他是知道母亲对莫迟做了什么事,才选择丢下新婚不久的王妃,独自返回安州的。以叶芝和李恪的交情,对莫迟隐瞒她生病原委非常简单,李世民自己也试着问了问,确信这一切内情,莫迟都茫然不知。如此一来,更坚定了他的想法:他要在杨晏筠再次对心生恶念之前安置好莫迟,只要莫迟住进了凝云阁,就不怕她再遇到什么危险。至于杨晏筠的事情要如何处理,就和小辈们无关了……想到这里,李世民眯起了一双锐利的鹰目。可惜,这位睿智过人的皇帝、难得心思柔软的为儿女考量,却怎么也想不到,他所以为的“真相”,其实正是他想要置于羽翼下保护的儿媳所布下的一个给他看的局。比起莫迟那边安然度过危机,李恪这边就没这么轻松了。他一离开长安,就打算星夜兼程,拼命赶路,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安州。因他之前一度被撤职,以至于安州官场上这个新年人心浮动,他非得尽快回去掌握局面不可。李恪这个安州都督官复原职,权万纪、令狐平、崔执及唐观这些府中幕僚,自然也要跟着李恪一起赶回安州。令狐平三人早在长安就因莫迟的事情而有所预感,如今李恪果然复职,他们三个也松了口气,虽然三人都是文弱书生,骑术实在不佳,此时也配合李恪拼命赶路,希望能够在安州做出一些成绩来。但是李恪的恩师权万纪毕竟上了些年纪,精力和体力都同年轻人不能相比,经不起这般车马劳顿,他自从上次和李恪谈话之后,本就已经失望透顶,加上李世民一度因李恪的不成器而迁怒于他,更让这位忠直的长史心寒不已。这次李恪考虑到他的身体,特意放慢了行进的速度,还时常来探视他的情况,这份关心与体贴,终于叫权万纪心里有了一丝暖意。可是经过这次风波之后,权万纪显得谨慎了许多,就是李恪这样主动找他讨论回安州之后的事情,他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李恪心里明白,这是自己之前做的太过,以至于权万纪对自己灰心失望的缘故。但他并没有就此打退堂鼓,而是每每到权万纪面前,嘘寒问暖之余也总是有意无意的把话题向政事方向拉,终于引出了权万纪的一句话:“王爷今次回到安州,不知有何打算?”
  “老师以为,本王应当如何呢?”面对权万纪的问题,李恪反问了一句。“安州情势,并非看上去如此简单平静。贞观十年,恽弟在此任官,带走珍玩器物数以车计,政事全部交给当地官员自行处理,不闻不问。本王去年初到安州就任,听百姓童谣语:‘走了蒋王恽,来了吴王恪。’可见百姓对这个吴王,是如何想象的。”
  听了李恪的话,权万纪也是愣了一下。他虽然一心期望李恪关心政务,却从没有听到过民间还有这种童谣,更没有想过之前李恽的事情会给安州百姓留下什么印象。“竟有这种事。”“自然是有的。”李恪点了点头,“正因如此,过去一年,本王并不欲硬加政令,希望能够缓和安州百姓对都督的印象。只是如此一来,安州中的大小官吏反而倒自以为是起来,就是本王都督府中的低级幕僚,也猖狂无比。”说到最后,他的唇边浮现出了一丝古怪的笑容。“这些官员或拉帮结派,或欺压百姓,都是治理安州的一大难题。”
  权万纪听得十分心惊。他作为长史,都督府中幕僚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