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熙这会儿心里也带着几分恼怒,还有几分大势已去的颓废,他比谁都清楚,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他答不答应的问题了。若不是胤禛今天晚上故意露出这一部分实力给他看,他甚至都不知道胤禛已经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甚至,在胤禛表明实力的时候,自己还不能发怒。
“汗阿玛,若是可以,越早越好,若是不可以,那我再等几年也是可以的。”过了好大一会儿,胤禛才收回视线,眨了眨眼,康熙瞪的眼睛也十分酸疼,这么一缓下来,立马就有流泪的冲动,他立即仰头,争取不让自己掉泪。
控制住了才说道:“就算是不登基,你要做的事情,也一定可以做到的对吧?”
胤禛点点头:“我本来打算,明年成立科学院的,后年开办皇家学院,再开办军校和医校,修路的事情,也要重新开始,上次因为修路费的事情断了下来,这次我要完成南北之间的路,还要打通东西。另外,我打算让十三弟训练海军。”
话都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胤禛也没多少隐瞒了,他真不能弄死康熙。而根据上辈子的经验,康熙至少还有七年可以活,难不成等康熙退位了,这七年的时间,他就一件事情也不做吗?
所以,能争取到康熙的支持,就尽量的去争取,若是争取不了,就当是打了个招呼。
“要通商,不光是和西边的国家,还有蒙古那边,靠和亲拉拢蒙古不是好办法。要实现真正的满汉一家亲,要废除剃头令,要开办女子学院……”
胤禛越说越激动,康熙越听脸色越黑,终于听不下去了,一拍桌子怒吼道:“你将祖宗的遗训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汗阿玛,祖宗也是人,他们定下的遗训,是适合当时的朝代的,可是,却不适合一直用下去,世界在发展,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化,我们不能墨守陈规。”
胤禛完全没被康熙的怒火吓到:“我还要让人将戴梓接回来,研究新武器……”
“你是在做梦!”康熙哆嗦着手指胤禛:“你有没有想过咱们满人的江山是怎么来的?咱们是马上得天下,若是戴梓真研究出了那种厉害的武器,被人得知了,汉人能放过咱们吗?还有蒙古,你真以为只靠通商就能统治蒙古了吗?咱们在得这天下之前,蒙古可是鞑子!是匈奴!”
“若是没有足够的利益给他们,你以为,他们凭什么会给咱们镇守边关?你以为沙俄就真的消停下来了?小孩子思想!我告诉你,蒙古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你不想送人去和亲,你就只能将蒙古的格格都娶进来!”
康熙气的脸红脖子粗,胤禛却还是神色不变,只等康熙说完了,他才继续说自己的计划。康熙越听越生气,再对着胤禛没什么变化的脸,更是觉得自己要气爆炸了。
“汗阿玛,若是您能早点儿退位,我能做的事情更多。若是您不愿意,我也只能慢慢的做。不过,明年我是一定会开始的。”胤禛起身,往外看了一眼:“时候真不早了,我要出宫去了,汗阿玛,我让人进来服侍您休息?”
康熙气的狠了,闭着眼睛不搭理胤禛。
而胤禛直到自己走出了皇宫,还总有点儿不敢置信,自己明明都将话说到那个份儿上了,汗阿玛竟然没觉得自己大逆不道,然后让人进来将自己抓起来,实在是,太奇怪了!
胤禛不知道的是,康熙比他更纠结。这个儿子早就已经脱离自己的手心了,或许,从胤礽第一次被废,他就已经开始一步步的布局了,到了今天,羽翼早已经丰满。
若是胤禛在乎名声,就像是他自己说的,等个几个也无妨,只暗地里,还是要做自己的事情。若是胤禛不在乎自己的名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篡位了。
眼下的自己,根本没有本事再去阻止他了。
地方上虽然还有兵,但是京城已经被胤禛完全掌握住了,怕是他求助的信还没出去,就要被胤禛给扣住了。更不要说,从地方到京城,就是最近的,也要半个月。
京城一向是重中之重,京城的守卫,三个地方军加起来都不一定能比得上。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废了胤禛还能选谁?老三那性子,就是当了皇上,怕是没几天也要被胤禛给拿捏住了吧?中间一溜儿不行的,十三原本就是老四那边的,十四早早又被老四用计给赶出京城送到大西北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是十四快马加鞭,也得一个月才能回来,到时候,怕是早就尘埃落定了吧?
怪只怪,自己之前怎么就没有对胤禛更多几分警戒心呢?只想着,自己还掌握着胤禛最大的把柄……对了,还有那个把柄,胤禛不能……不,不对,只看寿竹的长相,这个话,根本不能传出去。
况且,都到了眼下这个地步了,再散播出去,又有什么意思?
难不成,真要给胤禛让路?可是……
康熙看看自己的手,八岁登基,十四亲征,除鳌拜,灭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自己,当真就这么退位了吗?
第二日,胤祉等人都各自带着自家福晋侧福晋还有孩子们一起到胤禛府上,胤禛在前院招待男客,四福晋带着年秀月在后院招待女客。
三福晋最近有些不太喜欢说话,五福晋一向就爱说话,七福晋有些害羞,也不主动开口。八福晋说身上不舒服,今儿没过来。九福晋带着十福晋在那儿活跃气氛:“你们肯定不知道,我今儿听说了一件什么好笑的事情?”
十福晋十分捧场:“九嫂,你遇见什么好笑的事情了?说说呗。”
九福晋就连说带笑的开始了:“我今儿正打算出门,就见我府上的管事嬷嬷进来回话,说是今儿有人送礼,说了一件好笑的事情,然后告诉我的,就是那杨家,你们知道吗?”
十二福晋是真不知道,就好奇的问道:“哪个杨家?”
“就是那个杨总兵家,他家夫人是个河东狮,有人给杨总兵送了个千娇百媚的狐狸精,那杨总兵不敢往家里带,就在葫芦口胡同买了个小宅子,将人藏那儿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那杨夫人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也顾不得昨儿是中秋,立马就带着人找过去了。”
“赶巧了,杨总兵借着中秋的名头,说是和人在外面喝酒,实际上是在那儿和狐狸精鬼混,两个人正心肝宝贝儿眼珠子的乱喊,杨夫人就带着人到了,直接踹了大门,领着两个婆子进去,也不管里面的人穿没穿衣服,然后将人给拽出来了。那狐狸精可是□的,院子里站满了家丁小厮丫鬟婆子,可把那狐狸精给臊的,差点儿没跳井了。”
九福晋讲的是绘声绘色,众人难得听这种毫不掩饰的故事,一个个听的是聚精会神。
年秀月凑到四福晋耳边轻声问道:“也不知道寿竹那边怎么样了,福晋,我过去瞧瞧?”
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的阿哥是和弘时在一起呆着,年纪小点儿的,都是送到寿竹那边了,十三家的两个格格今儿来的早,四福晋就拜托她们在一边照看着。
只是,十三家的两个格格年纪也不是很大,年秀月就有些不太放心。毕竟孩子们年纪小,对于身份地位什么的,也没有太直观的理解。而小孩子一多,你抢我玩具,我抢你点心之类的事情,肯定会发生的,万一有小孩子打起架来,那可就坏事儿了。
不光是现代的小孩子都一个个是金疙瘩宝贝蛋,这古代的孩子,因为夭折率的问题,也一个个都金贵的很。尤其是胤禛现在的身份,真有小孩子在他们府上出事儿了,胤禛的名声也要不好听了。
四福晋也想到这个了,连忙点了点头。年秀月静悄悄的退出去,到东厢房门口听了听,只听见里面有各种笑声,并未有吵闹声,就放心了。
再进去一瞧,好吧,她白担心了,奶娘丫鬟一大堆,孩子们不懂事儿,大人们可是懂事儿的很。
正打算偷偷的溜走,就见菡萏急匆匆的过来了:“侧福晋,快,皇上过来了,太子爷让苏公公过来说一声,一会儿就到后院了,让福晋和侧福晋准备接驾。”
年秀月吃了一惊,急忙进去找四福晋,四福晋也赶紧起身,对九福晋等人说道:“汗阿玛大驾光临,咱们快去迎接吧。”
大家的表情都和年秀月之前的差不多,完全没想到康熙会过来。赶紧一个个找奶娘要孩子。人一多,小孩子不懂事儿,就有些吵闹了。
四福晋也不管,只领着她们都站在门口。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康熙就领着人过来了,旁边胤禛扶着他的手,后面跟着三阿哥等人。
“给皇上请安,皇上圣安。不知道皇上要过来,儿媳未能迎接,还请皇上恕罪。”四福晋赶忙跪拜,一边行礼一边说道,康熙摆摆手:“起来吧,不知者不罪,朕临时起意过来的,你没能迎接是正常的。”
四福晋笑了笑,赶紧跟在胤禛身边,其余的福晋们也赶紧的和自家的夫君站在一起。
这会儿康熙过来,之前的安排就不太妥当了。原先四福晋是打算男人女人分开,他们男人喝酒,女人就说说话,等看戏的时候也分开,男人都喜欢看武戏,女人一般都喜欢看文戏,分开也省得大家都不满意了。
可是康熙一来,这个安排就不行了,人都进了后院了,总不能说——汗阿玛,您在这里不合适,您还是跟着您的那些儿子们,一起到前院去坐着吧?
“年妹妹,快,去将你那院子和李氏的院子给收拾了,一会儿让爷陪着皇上在花园里看戏吃酒,我这边安排福晋们,你那里安排格格和小阿哥们,李妹妹那里安排侧福晋们。”
四福晋低声交代道:“至于饭后,不管是打牌还是看戏都可以,打牌可以到李妹妹的院子里,看戏的话就不用另外安排了。”
年秀月应了一声,连忙带着两个丫鬟下去布置了。打扫院子就不说了,还要摆放桌椅,安排伺候的人,交代送饭菜的路线,这个改动,可是比较麻烦的。
幸好还有宋氏耿氏可以帮忙,派了她们两个去吩咐厨房改动菜单和改变送菜路线,以及收拾院子。年秀月亲自去了李氏的院子:“因着皇上临时起意过来的,所以,咱们府里之前的安排有些不妥当,福晋想让李姐姐帮忙招呼一下,等会儿会有客人到李姐姐这边来,李姐姐可同意?”
原以为李氏会拿乔,趁机提条件什么的,但是没想到,李氏很爽快的点头了:“能为福晋分忧,也是我的荣幸,年妹妹快不必说了,要我做什么,只管吩咐就行了,若是人手不够,我这院子里还有几个伺候的,你只管使唤。”
☆、第122章还是父子
“这戏班子是哪儿请来的?”康熙一边听戏;一边侧头问道,胤禛想了一会儿才说道:“之前好像听福晋说过,是京城里的那个喜福班;应该还挺有名的。”
康熙点点头:“京城里有几个戏班子?”
胤禛愣了愣;过了一会儿才有些不确定的回答:“最有名的;应该有三个?喜福班是唱昆曲比较有名的,得喜班是唱梆子戏比较出名的;望春楼是唱兴化戏比较出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比较小的戏班子。”
看了一眼胤禛,康熙笑了笑:“你倒是知道的不少。”
“福晋和年氏不爱出门;有什么节日或者是府里比较清闲的时候,她们就比较喜欢叫了戏班子进来;所以儿臣也听了几句。”胤禛以不变应万变,康熙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