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卖到窑子青楼。
成都城内人心惶惶,大户人家这会是不会买丫头的,被卖后只能往外省送。两姐妹不想去外省,更不想流落到窑子青楼那种场所,想来想去只有求前来施粥的人家收留。一连试了好几家,均不被拒绝,直到遇上了冉家。
冉夫人安慰了一阵,两姐妹才不畏手畏脚,跪着给冉家众人磕头,又是谢了一番。
两姐妹本以为来粥厂施粥的都是大户人家,多养两张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可到了冉家一看,发现冉家不过是城里寻常的小户人家,多添两张嘴便没那么轻松了。顿时十分愧疚,每顿吃饭只吃一小碗,家中有家务也和冉妈妈抢着做。
看得冉樱十分奇怪,才挣扎上了温饱线的,应该饭量不小才对。细问之下,才得知是两人怕拖累冉家,故意每天少吃多干活。
冉家众人得知后,有些哭笑不得,指着家中买的第二批粮食,劝了好一会,两姐妹才明白自己还没那个实力,多吃几口饭就把冉家吃穷。
冉樱还想把两人养好些,日后能安排进店中,长得瘦瘦弱弱的,怎么能胜任。
随着时间的时间的推移,粥厂内聚集的难民越来越多,灾民接近两千多人,每日消耗的粮食也在增加。光靠官府和城中大户人家施粥,有些供不上。每次都有些灾民没领到粥,聚起来闹事的。直把知州大人搞得焦头烂额,再这么持续下去,城中能用来施粥的粮食越来越少,灾民们没吃的,聚起来在粥厂闹事是小,冲进城中抢粮是大。
朝廷的拨款拨粮均在路上,估计半途中还会被灾民给劫去一部分。本来就没多少的,到了城中就更少了,自然不能指望。知州大人想来想去,一咬牙,只能从城中几大粮商处下手。
能在城中做粮食买卖,且生意做得还不小,那就说明背后一定是有后台的。前段时间因着忙于报备安顿灾民之事,知州大人倒没时间管各个粮商抬高粮食价格这事。各个粮商见知州不管,才这么肆无忌惮,疯狂涨价。
这会眼见着官仓内粮食一天天少下去,各家大户施粥的热情也明显下降。管它什么后台不后台,还是保住脑袋上这顶官帽要紧。再说,他下一任就要调走,也不怕得罪。
知州大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当天就封了城中最大几家粮食铺子,把各家老板以倒买倒卖粮食罪关进大牢,没收铺子中所有的粮食。
这事一出,全城哗然,谁不知道那几家粮食铺子后面的势力。几位粮食铺子的老板一进监狱,立马就有人找上门,半是利诱半是威胁。
可城外灾民的情况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若是闯入城中,造成的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自己这官职也别想要了,搞不好还会被判罪。试问此时有什么比自己的政治前途更要紧的。不管几家铺子背后势力如何威胁利诱,知州大人的立场岿然不动。
如此一来,各股背后势力又不敢真和知州大人来真的,见他态度如此坚决,也只得作罢。
搞定了几家大的,剩下的小鱼小虾米就更不在话下了,只得乖乖的交出了粮食。
等知州大人调查完所有的粮食铺子,城中唯一一家没有遭罪的便是一开始就闭门施粥的王家。这时,众人才如梦初醒,纷纷赞扬起王夫人心地善良有远见。
冉樱扶着心口,十分庆幸,当初没有贪图那点银子参与倒买倒卖活动。不然家中的粮食这会一定会一粒不剩,自个怕是也进了大牢。
靠着在各个粮铺搜到的粮食,加上官仓现有数量,撑个二十天应当是没问题了。知州大人松了口气,只求老天快些下雨,不然再多的粮食都会有吃完的一天。
半个月后,老天终于开了眼,一连下了几场瓢泼大雨。
众人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第五十五章
随着数场雨而来的,还有朝廷拨下来的第二批粮食。
雨是下了几场;看着天色;雨水天气会持续十多日,旱灾算是彻底过去了。可这遣返灾民回原籍的事;怕是很棘手。
灾民逃难而来;家中和村子附近一切可吃的早就被吃了个精光。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回家老老实实种地;也要等来年秋收才有粮食吃,这一年多没粮食的日子可怎么过。
所以就算旱灾已经过去,大部分灾民依然呆在粥厂不肯离去;至少留在这里每天还能有粥填肚子。
知州大人原本放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上;之前施粥活动已经把官仓里的粮食施得没剩多少了,城中粮食铺子的粮食也收缴了;各个大户也没多余的粮食继续捐出来。若把自己手中的粮食分给灾民,打发他们回乡,数量又显然不够。
难不成要用强硬手段赶回去?
旱灾时对灾民绝对不能来硬的,一来是会引起灾民的反弹,二来上头一定会怪罪,这两条路哪条都没好果子吃。可现在就不一样了,旱灾已解除,上头除了拨过一次款粮和来年的种子和减免来年的赋税外,并无其他举动。这气候也好了,总不能任由灾民继续呆着。
正当知州大人焦头烂额之际,朝廷第二批粮草安全的抵达了成都。且数量不小,加上州府里原有的粮食,正好够分量分给灾民们做口粮。知州大人看着那一车车粮食心花怒放,当即便运到粥厂去,按人头平均分了,才把盘亘了月余的灾民打发回了原籍。
这下,灾民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不光是做官们的松了口气,城中所有的百姓亦是放心了。大家都怕灾民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闹起来吃亏的还是小老百姓。
至于朝廷为何第一次拨粮量少,第二次量大,且第二次拨粮来得无声无息,知州大人事先都不知情。小宁和大牛二人的私塾先生是这么解释的:能做到知州这个官职的,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若此次旱灾一开始,朝廷便立马拨了粮食款项,知州大人定然不会像如本次这般,努力组织城中各方力量自救,反而会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朝廷上。
而且,若本地的官员贪污风气蔚然成风,恐怕会拨多少吞多少,又转头向朝廷哭穷。最后救灾倒没救成,全部落入了贪官的腰包。
第一次拨粮数目少,便是表明朝廷的了态度,知州大人定会竭尽全力自救。一来可以检验出成都府的知州水平如何,二来也能减轻朝廷的压力。至于第二次拨款嘛,却是朝廷对于知州大人的嘉奖了。
冉樱听后恍然大悟,如此看来,现任的知州还算不错的。其实成都平原的村子虽遭了灾,但每家每户还有存粮,算不上是真正的灾民。只有周边无甚水利建设,且又贫穷得无存粮的村子才是真正遭了灾。如果知州一开始就采取强硬态度赶回去,或者置之不理,饿的奄奄一息的灾民能闯进城的几率实在很低。就算捅出事来,朝中有大树罩着瞒着,把责任全都推到灾民们的头上,实在没必要劳心劳力的管灾民们的死活。
这任知州虽说不是两袖清风,但做派却很端正,遇事也能顾及灾民们的死活和城内百姓的安全,确实能称得上是个好官了。
好在平原上的村子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所以成都周边的农业经济也没受到重创。半个月后,灾民们陆陆续续回乡。城内百姓的生活回归了正常轨道,成都与各个城市间的贸易亦是恢复了,整个城市又恢复了以往的活力。
冉樱关了一个多月的铺子也终于可以开门迎客,第一天两家店的生意火爆,坐无虚席。这情景直把冉樱瞧得笑得合不拢嘴。
城中的老百姓们刚挨过旱灾,想起那段日子,众人都不由得直摇头。当初不知这旱情会持续多久,便拼命存粮。又生怕旱情要持续个几年,存好后每顿又不敢多吃,连菜肉都舍不得买,天天喝着稀粥嚼着咸菜度日。连着吃了一个多月,是个正常人都受不了。
知州大人端了倒买倒卖粮食的铺子后,又没收了粮商们非法获利的银子。对着账册挨家挨户的送回因价格虚高多花的银子。原本众人疯抢粮食花了不少积蓄,这会全都返还,自然不会再节约度日。都相约着找个食铺猛吃一顿,把前一个月没吃的荤腥全都补回来。
于是乎,这几天城中有些名声在外的食铺生意都不错。
火锅店和面庄的伙计们忙得团团转,连喝口水的空当都没有。遇到高峰期,还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花芬花芳两姐妹见次情况,主动请缨去店中帮忙,才让伙计们松了口气。
遣返灾民时,冉樱本打算让两姐妹跟着家人回家的。当初收留不过是怕两人被卖给人贩子,现在灾情已经过去,当时冉家没付银子给花家,也没签卖身契,实在没有再留着两人的道理。
哪只两姐妹死活不同意,对她们来说,冉家当时善意的收留相当于救命之恩了。两人虽然没念过书,但却懂得知恩必报的道理。呆在城中,日后有的是机会见家人。而且留在城里学个一技之长,总比在家中只会干农活,日后混混僵僵的嫁人强。
两人打定主意不愿意回去,冉樱也无法,带着姐妹俩去送花家人回家,又顺带带了些干粮给他们路上吃。
花家人抱头哭了一番,花大娘和花二娘又叮嘱两姐妹懂事听话,伶俐勤快些。末了却掏出两张单子地给冉樱。
冉樱接过来一看,却是花家姐妹的卖身契,连忙示意不可。她本质上可是个现代人,有些接受不了古代卖身契这个概念。
花大娘却坚持要给冉樱:“那天家中本是打算要卖掉两个姐的,都去找人写好卖身契了,幸亏姑娘心善收留,就别推迟了。这卖身契上花家已经摁了手印,只差卖身年数、价格和买方的手印。年数姑娘看着写吧,看两个姐这些日子白了也胖了,便知冉家是真心对这两个丫头好,总比跟着花家回去挨饿受苦强些。”
花家人倒真希望两个女孩留在城中,若是日后日子过得好了,说了门好亲事,还可以帮衬家里。
无功不受禄,冉樱见人家都把卖身契送上了,她可不好意思白拿,作势就要掏银子。
这时,立在一边一直沉默的花大叔开口了:“姑娘,这些日子来谢谢姑娘对两个姐的照顾,银子就不必给了。”
“对对,花家起了卖女儿的念头一次,断然不能起第二次。”花大娘和花二娘忙帮腔。
磨了一阵,终结没把银子送出去。冉樱拉着两个妹妹的手,站在城门口望着花家人归乡的背影。突然叹了口气,花家人对两个女孩算得上是不错了。这年头,女子的命贱如草,家中缺钱花把女儿卖了是常有的事。当年冉夫人家中就是缺钱,才会被家人卖给人贩子。既可以得到笔钱花,又能集中家里不多的资源养儿子,真是一举两得。
像花家这般,等到旱灾,全家人都快活不下去了,才想到卖女儿。而且当初冉家收留两个女孩时,可是一文钱都没给过。花家人也同意了,无非是不忍心卖到外省去给人作践罢了。
冉樱拍了拍两个女孩的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两姐妹长得不高,不过才到冉樱的腋下。
“咱们回去吧,你们要是想爹娘了就时常回家看看。”
两姐妹哭的眼圈红红的,闻言后点了点头。
白收了两姐妹的卖身契,冉樱是不会要的,回家后便把卖身契坏给了原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