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
“此事是白居易所告知的。”
“是白居易——”
“关于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之事,他似乎另有看法,老早就在调查。关于这两人,他所知甚多。”
“这么说来,端倪隐约可见——”
“是的。如今长安闹得满城风雨,似乎全与贵妃有关。”
说毕,柳宗元总算察觉了一般,伸手到桌上。
“呀,我真是怠慢。准备了茶水,却只顾说话——”
柳宗元拿起茶罐,准备泡茶。
“还是让我来效劳吧。”
韩愈起身,从柳宗元手中接过茶罐,将茶叶放入各人的茶碗里,并以热水浇注。
茶水稍稍凉却,缓缓渗出茶色来。
逸势喝了一两口茶,再拿起甜杏脯送进嘴里。
空海只以双唇轻轻碰触了一下茶碗。
〔四〕
“话说,那封信——”
眼见大家都又坐定,柳宗元重启话端。
“是的。”
“似乎是晁衡大人写给李大人的。”
“是李白翁吧。”
“没错。”
“晁衡为何要写信给李白翁?”
“空海先生应该也知道,两人颇有交情。”
“当然。李白为晁衡所写的吊诗,我曾拜读过。”空海答道。
晁衡——也就是安倍仲麻吕,于天宝十二年(七五三)返回日本。
深受玄宗皇帝赏识的仲麻吕,曾数度上书请愿返回日本,却不被允许。
最终准许仲麻吕返回日本,是在空海入唐五十一年前。
晁衡搭船返日途中,遭遇暴风雨,结果船又飘回唐土。
不知道晁衡又已安抵唐土的李白,误信他已丧命于暴风雨,曾留下题为《哭晁卿衡》的诗作: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失落的那封信,即是安倍仲麻吕亲笔写给李白的。
“唔——”逸势出声说话,“空海,真是遗憾哪。若是那样的信,说什么也要一睹为快——”逸势不胜唏嘘地说。
“话又说回来,空海先生,且不论内容为何,那封信的开头,以及类似题记的字,我倒还记得一二——”
“你读懂了?”
“不,信上所写多为吾国文字,我才记得的。”
“所以,写得出来吗?”空海问。
“嗯,大概可以。”
“那就拜托你了。”
“不过——”
柳宗元双手放在胸上,做出确认的动作。
他似乎没准备纸笔。
“若是笔墨,我这儿有。”
空海从怀里掏出笔、墨。
接着,又拿出纸张,放到桌上。
“喔,那就可以写了。”
柳宗元从空海手中接过文具,摊开纸张。
笔沾墨汁,忖想片刻之后,柳宗元开始动笔。
沙沙的运笔声中,一连串汉字出现在纸上。
写出来的虽是汉字,却非汉文,而是大和语。
是以汉字为发音符号的万叶假名。
“我想到的,就是这些了。”
柳宗元将写好的纸张反转过来,递交给对面的空海和逸势。
空海和逸势凝神细看。
“喔——”
“这是——”
空海和逸势同时轻声叫了出来。
“空海,这可是件大事啊。”
“嗯。”
空海双眼炯炯发光,仔细端详柳宗元所写的文字。
“这上面的意思是什么?”
柳宗元按捺不住,探身凑了过去。
“此处所说的,竟是杨贵妃将被带往倭国的事。”
“什么?”柳宗元惊吓得屏住气息。
其内容记载如下:
〖奉玄宗皇帝之命,倭国遣唐使安倍仲麻吕,陪同太真殿下前往倭国。〗
〔五〕
安倍仲麻吕——
十七岁时,仲麻吕以留学生身份搭乘第八次遣唐使船入唐,时为公元七一七年。
彼时正当玄宗皇帝主政时代,也是宛如牡丹花灿烂绽放的大唐盛世。
仲麻吕入唐后不久,先是自称“朝臣仲满”,而后改唐名为“朝衡”。“朝”以古字书写,便成为“晁”,所以有时又署名“晁衡”。
先前所记,关于李白所写的诗,即是用“晁”这个字。
此处旧事重提,仲麻吕系安倍船守之子,七○一年生于倭国。
同一年,李白也诞生于唐土。正如空海和白乐天年龄相近,李白和仲麻吕是同年出生的。
与仲麻吕同行搭乘第八次遣唐使船的,尚有吉备真备、僧侣玄昉等人。
入唐后,仲麻吕先至培养官吏的学校——太学研读。其后,通过科举考试,及第成为进士。这位以当时唐人眼光来看是渺小极东岛国的倭人,后来出任春宫坊司经局校书,随侍皇太子身边。
当时,大唐帝国具有上述那般的国际视野。无论汉人或倭人、胡人,只要才能出众,均能出任唐国重要官职。当时的科举制度,虽有贿赂、走后门的恶质歪风,却也具有擢拔人才的优点。
其后,仲麻吕受玄宗任命为左拾遗,继之又为左补阙。左拾遗、左补阙的官衔,是以天子随从谏官身份,随时陪侍玄宗身旁,可以直接与皇上交谈。
安倍仲麻吕以其才华和人品,深得玄宗宠爱。
对仲麻吕而言,这是幸亦是不幸。
七三三年,多治比广成以第九次遣唐使身份入唐时,仲麻吕曾上奏玄宗,恳求让自己随同遣唐使返回日本,但不被允许。玄宗反而拔擢他为卫尉少卿。这是从三品官,在外国人当中,仲麻吕可说是晋升至最高官衔的一人。
七五二年,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入唐。七五三年准备返日时,仲麻吕再度上书,向玄宗请愿返日。此次终于获得恩准,可以踏上归途了。
当时返日的一行人,唐僧鉴真也受邀随行,他打算埋骨日本。
彼时,仲麻吕已经五十三岁。
经常往来的友人,也是大诗人的王维,此时曾为诗相赠。
此即有名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五言律诗,以偶数句押韵。“积水”意指海上,“沧海”则为神仙居住之岛所在的大海。
当时大唐国以为,神仙所居住的蓬莱国,就是日本国。
传说图画所描绘的蓬莱国,是驮负在沉浮于海面的巨龟背上——“鳌身”意指巨龟躯体。
当时王维年五十五岁。
回归日本国那天终于到来,仲麻吕于船只出发前,曾吟咏那首有名的思乡和歌:
〖天の原ふりさけ见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这首和歌曾经汉译。
往昔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立有原文连同译文的刻碑。
碑文左侧是汉译诗文,右侧则刻有李白诗作。
汉译诗文如下:
〖翘首望东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想又皎月圆。〗
然而,好不容易才启程出发,仲麻吕却因海难而重返唐土。
如果再详探内情,当时出发的遣唐使船共有四艘。
清河与仲麻吕搭乘第一艘,该船于七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平安抵达冲绳。其后,在航向奄美大岛途中遭遇暴风雨,船只竟漂流到今日越南。
于是,仲麻吕再度回到长安,受命玄宗皇帝继续出仕。
安史之乱爆发时,五十五岁的仲麻吕,人在长安,随侍玄宗皇帝与杨贵妃。
叛乱起于天宝十四年(七五五)。
一般认为,玄宗皇帝与杨贵妃逃离长安,走避蜀地时,安倍仲麻吕当为随从人员之一。
前面已提过,玄宗逃往蜀地途中,途经马嵬驿时,随扈官兵谋反,玄宗不得不亲自下令赐死杨贵妃。
如果仲麻吕与玄宗同行逃难,这些事他应该亲眼目睹。
乱事平息后,玄宗由蜀地返回长安,仲麻吕出任左散骑常侍。玄宗死后,肃宗上元年间,他远赴现今河内,出任镇南都护。
七六六年,镇南改名安南,仲麻吕出任安南节度使。
翌年,他卸职返回长安。三年后的代宗大历五年元月,亦即七七○年,仲麻吕病逝长安。享年六十九岁。
那时,玄宗、杨贵妃、李白皆已撒手人寰。
史书如此记载。
只不过——
关于杨贵妃生死,后世留下众说纷纭的传闻。
传说最多的是,杨贵妃——杨玉环这名女子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远遁至蓬莱国。
蓬莱国,指的就是日本国。这说法委实令人难以采信。不过,日本存有数处杨贵妃之墓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一位于山口县向津具半岛,面临油谷湾的二尊院内。
坟墓以石塔建造,塔形为五轮。
此坟墓由来如下:
据说,死于马嵬驿的杨贵妃,实际上是替身,贵妃本人则平安抵达日本。
又据说,贵妃流亡日本的计划,主谋为玄宗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另一则是在马嵬驿主导叛乱,对贵妃来说是敌方的陈玄礼。
高力士是奉玄宗之命,执行赐死杨贵妃的当事者;陈玄礼则以叛乱主谋之身份,负责验尸。当时两人若密谋,保住贵妃性命,协助逃往远方,倒也不无可能。
换句话说,传言指称,马嵬驿造反主谋陈玄礼,因同情将死的杨贵妃而放她一条生路。
陈玄礼与高力士共谋,杀死侍女作为替身,好让杨贵妃逃离。
正因搭载杨贵妃尸首的轿子,为高力士所运送,且由陈玄礼勘验,密谋才得竟全功。不过,真相是否如此,便不得而知了。
另有一说,当时在幕后活动的人是安禄山。
史书记载,安禄山比杨贵妃年长,却是杨贵妃养子,两人实际存有暧昧关系。
自玄宗的年龄观之,他必然无法满足年轻杨贵妃闺房之需。现实上,当时后宫众妃偷诱男色之事,确曾发生。然而,即使杨贵妃与安禄山有这层关系,在当时那种状况下,欲营救贵妃一命,似乎不太可能。
再回头来谈油谷湾传说吧。
话说杨贵妃搭乘的大船,囤积不少食粮,自现今的上海附近出航日本。
据说,该船航行之后,东漂西荡来到油谷当地。
传说叛乱敉平后,玄宗念念不忘杨贵妃,于是派遣方士东渡,赠予贵妃二尊佛像。杨贵妃也摘下金簪,托付方士回赠玄宗。自己则滞留日本直到驾命归天。
这是杨贵妃东渡油谷的传说细节。
顺带一提,向津具半岛安佐地方,曾出土有柄细形铜剑。此一有柄铜剑,显示当地与唐土有所往来。因此,便被视为贵妃东渡的证物。不过,依笔者之见,这种证据十分薄弱。
总之,久津二尊院有一石塔,被视为杨贵妃之墓。塔形为五轮塔,据说是镰仓时代所建造。以石塔为中心,外有十五、六座的五轮塔相绕。据说,这些外围五轮塔是贵妃侍从的坟墓。
此外,京都泉涌寺也有一尊菩萨像。
此菩萨像被供奉在观音堂内,名为“杨贵妃观音”。
先前已提及,书册记载,玄宗曾派遣方士搜寻杨贵妃,方士千里迢迢抵达蓬莱国,并将玄宗托付的二尊佛像寄存贵妃身边。
根据另一说法,其中一尊就是泉涌寺的杨贵妃观音。
然而,泉涌寺的寺传记载,与此略有出入。
该尊菩萨头顶戴妃冠、单手持白花,是玄宗伤痛贵妃之死所造。天正七年(一五七九),泉涌寺僧人湛海留学唐土(明国)将其携回。
《都名所图会》记载:
〖观音堂之本尊圣观音,系玄宗皇帝与杨贵妃别离,临摹追忆贵妃形貌所作。补陀山之匾额同出此帝亲笔。〗
令人兴味十足的是,据说,这座泉涌寺为空海所创建。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