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克将自己的分析告诉老周后,立刻与参谋部讨论韩、孙两部去留。参谋部众人立刻就此展开激烈争论,一些人认为广德、长兴、吴兴一线有我军经月余时间修建的阵地,又有山区地利,便于防守,两部应即时后撤,于此地重击日军,挫敌进攻之锐气,另一些人则认为,将战火直接放置在广德,必将给本地区带来极大伤害,特别是对江南等地威胁极大,监守海嘉线,于南浔地区挫敌锐气,然后节节阻击,消磨敌兵力、补给,疲劳敌士兵锐气,再于广德一线进行防守,将胜算更大。
正当两股意见争执不休时,李长青、郭清、方先本等先后加入会议。郭清首先表达了自己地意见,
“各位,当年我也领过兵打过仗,从军事上来说,我队后退至我军预定阵地比较赞赏,因为这样既可以减小我军补给难度,也可以减少我军伤亡比例。
但是,值此国难当头,我等军人皆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这保家卫国为的不是自己,既为地是国家民族之尊严,也为的是老百姓,本地区地百姓是百姓,太湖流域地百姓也是我中华百姓,且自古以来,太湖流域,苏杭地区物阜民丰,工商农各业集中,平白陷入敌手过于可惜。
我孙、韩两部现于海嘉线多坚守一天,从凇沪、从嘉杭、从太湖流域、南浔地区撤离之百姓、物资就将更多一些,国家、民众所受损失也就相对减小,也对我抗战之未来有利,因此我地意见是:坚守海嘉线,能撤离多少百姓、多少物资就撤离多少,尽量减小凇沪战局损失,裨益我未来之抗战储备。”
“郭先生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从经济角度出发,浙江、凇沪、太湖流域为整个民国经济税收之重中之重,此时凇沪失陷必不可免,但能多迁移一些工厂、商户、人员、物资以至粮食、棉纱等至后方,对整个抗战局势都将有重大帮助。
再从地理方位来看,此时凇沪以西、太湖流域撤离之民众、物资只能进入浙江南部、江西、徽州、广德、宜兴等地,徽州路险、宜兴靠近南京,两地正在积极备战,从京杭公路越广德、经芜湖可以到达长江以北地区进入华中,相对安全,因此本部控制区域将成最有利接受凇沪、太湖流域地区物资、民众地前沿地段,正可极大加强本地区之抗战储备力量。
自九月下旬以来,本地区已经接纳52家凇沪撤离下来工厂,同时截至到现在,据简单统计进入芜湖、宣城、以及江北的民众达60余万,其中约10万余人具有简单生产操作能力,上万人受过基础教育,民众素质相对教高,也为本地区六霍一地人烟稀少地地区带来活力,同时,到来的物资、设备、各项资产不计其数,因过于杂乱无法统计,但经粗略估算约在7000万以上,非常有利于本地区发展。
而此时南京方面大溃败,正经太湖水道、京杭公路进入本地区的物资、人员不计其数,据前方消息,京杭公路上人满为患,初步估计单人员也在百万以上,极为庞大,非常有利于本地区人员储备,同时随同人员到来地还有大量物资,当然,物资转移速度较慢,这就须要时间,一段让大量物资转移的时间,每多增加一点时间,本地区在未来战争中就多增加一份实力。”
方先本接在郭清后,清楚的以数据将自己意见表达出来,从事实上支持郭清地建议。
第四卷 大战 第116章 海嘉防线
李长青发言很直接,方先本刚说完话,他就扔掉烟头干脆的说到:“人我要,东西我更要!溃兵要、物资更要,同时江南地区也必须即刻向江北迁移,六霍、合肥、巢、庐等地必须开辟大片生产养殖基地,弥补因芜湖港口战时不能使用带来的民生物资缺乏。
因此,我后勤部门建议韩军长在海嘉线坚守一些时日,以裨我抽调所有能够抽调之车辆,全力参与民众、物资迁徙行动,虽然会因此导致我军加大伤亡,但愚以为,不是我军小伤亡就是民众大伤亡,这样的交换,值得!”
在三人的提议下,众参谋放弃争执,当即同意韩部、孙部于海嘉线阻敌一段时日,既为转移民众、物资争取时间,也为南京方面建立防御阵线争取机会。
命令下达后,已经为巢、芜两地清明的政治环境、吴克卫国军优异的作战素质所深深吸引的谢晋YUAN当即请命,愿意作为卫国军的一份子,带领自己部下前往海嘉线,配合收编溃兵,组织防御。
在谢晋YUAN领命走后,老周看着他的背影有些担心的说到:
“老吴,三万多溃兵,不是个小数目,万一他带着这些人又返回南京方面,该怎么办?这可不能不防啊!”
“兵也有自己的选择,相信即使韩复成不说什么,张云山、孙定方也会命令部下向那些溃兵宣传我军的装备、福利、保障等优厚条件!你想。乱世当兵虽说为地是保家卫国,但谁不希望能加入一支条件好一点的队伍,毕竟装备、后勤好一点的队伍,作战相对轻松点。保命系数也大点,即使有一些对南京方面死忠的军官,相信也挑不起什么风浪。
何况孙、韩两部身后地是桂系第七军以及川军第23集团军,溃兵后逃经过这两系部队也将被收编。明智点的都会选择留下,现在关键就是要稳定这些溃兵的军心,使其不至于在孙、韩两部抗敌时发生哗变,相信谢晋YUAN也会看到这点,一定会帮助张云山妥善处理。这个就不须要你我来操心了!
参谋长,有情报显示,南京参谋部绝大多数都建议放弃南京,迁都重庆,值此之时,正是我辈草头王迎难直上、大展宏图之时。你我还是将心思放大些,想想这些事情吧!此展若能打好,此地即成抗日前线。将会吸引全国各地抗日爱国志士,前仆后继前来参加。我部能否成就理想就看此一战了,机遇与风险各半,你我宜仔细掌握!”
吴克等人商议孙、韩去留之时。南京方面与日军华中方面军同样在紧急磋商下一步作战计划。
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刘FEI认为:淞沪会战后,日军必利用有利形势,携优势陆海空军以及重装备沿京杭国道、沪宁线、长江水道、太湖水道等水陆交通线全力西进。南京位于长江弯曲处,地形背水,江阴若失守极易背日军海军封锁、炮击,陆上芜湖、广德等地若失陷后,也极易为日军截断后方交通线,南京即将处于敌陆海空立体包围之下,极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况前线部队此时急需整补,为长期抗战,应积极避免决战。
刘FEI的意见立刻受到参谋部白总长、军政部何次长、军令部徐长官以及前线指挥官陈CHENG地赞同,一致认为在南京仅须布置两师兵力,进行象征性的防守。但训练总监唐生ZHI等认为,南京为中国之首都,国父陵墓栖身之所,不能放弃,且九国公约正在进行,德国大使正在对中日之战进行调停,因此宜死守以正国际视听,待时局之变化,同时德国军事顾问也建议死守南京,并向蒋介SHI说明长江流域为列强利益所在,决死防守方能积极争取列强干预。。奇#書*網收集整理。
经过三次激烈讨论,最高长官蒋介SHI最终决定迁都重庆,并在南京进行短期固守,等待时局变化。
而与此同时,日军大本营以及华中方面军也正在就是否一举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展开激烈交锋。
东京皇宫,昭和天皇裕仁此时正拿着地图对上面的南京指指点点,一向喜怒不行于色,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昭和天皇,此时表现出极度的兴奋。自丰臣秀吉时代开始,每个日本国民都被那片广袤的大陆所吸引,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离开这该死的岛屿,到达那片大陆去生存,这同时也是每代天皇的愿望。
华中派遣军占领上海后,南京就在眼前,世代的心愿眼看就要实现,这也难怪昭和天皇极度激动,然而以近卫文麽为首的内阁却没有立即进攻南京地准备,日军参谋部在九月下旬讨论作战步骤时产生了严重分歧,争论场面十分激烈。
当时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石原曾在御前会议上说到:
“陛下,臣坚持北进计划,纵观中国历史,从来都是由北向南易,由南向北难,从全局来看,凇沪战场已经消耗派遣军九万兵力,此时不宜再广拉战线与中国全面作战,而应慢慢蚕食,并以满州为根据地,经营满洲,把目标放在对本国发展最具威胁之苏联身上。自我军对中国开战以来,苏联公开向中国政府提供武器,显然志在利用中国军队消耗我军实力。
同时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远东最大的港口,攻陷上海后通过国际调停,逼迫南京政府签署有利和约,调动上海方面派遣军大举进入华北,以实际占领之形势促使华北地区自治,同时关东军部分占领蒙古。达到利用中国之资源逐步蚕食中国之目地,这对帝国来说更为现实,既可以大为节约作战成本,又能降低作战风险。若此时全力鲸吞中国。使中国形成全民抗战地局势,则对计划深为不利。
况北进计划为帝国既定之国策,贸然更改必引起多方变动,对战局影响极为不利。陛下,臣以为北进计划经几代帝国精英完善,实为最有利之策略,请陛下立刻下令松井阁下,令各师团于苏州嘉兴限制线以东维持战局,结束中国南部作战,将兵力调入华北实施原定计划。”
然而他地意见遭到第参谋部第三部部长田攻、第四部部长下村定的坚决反对,当场在御前会议上反驳石原,田攻向裕仁天皇躬身过后,一脸坚决的说:
“陛下。臣以为石原君过于保守,支那自西安事件和平解决以来,支那政府正积极进行抵御帝国之准备。逐步蚕食只会给支那政府以充足时间,慢慢积累抵御帝国军队之能量。增加帝国进入东亚大陆之难度。臣以为支那淞沪、太湖流域为南京政府财政收入重地,南京为支那政治中心,帝国目前在支那上海投入巨大兵力。支那军队战术、武器落后,已经疲惫不堪,只须再次增加兵力即可轻易击溃,接着直陷支那首府南京,则一举摧毁支那政府抵抗意志,迫其臣服指日可待。
臣愿为我皇陛下亲上淞沪战场,配合松井阁下为我皇建此不世功勋!”
随着,这次御前会议后,石原地工作愈发难以开展,其部下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屡次更改其计划,见此情形,支持强硬作战的参谋总长宫载仁亲王迫令石原辞职,让石原回关东军本部做东条英机副手,让其感受一下关东军的强热作战情绪。
其后下村定代作战部部长,在其策划下,柳川平助组成第十军自杭州湾登陆,远线迂回包抄凇沪守军侧后,导致上海最终失陷。然而就是否攻陷南京,参谋部又出现了争论,不得已裕仁天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对此事进行商讨,不过裕仁天皇此时已经为前线捷报兴奋不已,对攻陷东亚大陆首府抱有极大兴趣。
参谋次长多田俊六以及以及首相近卫、外相广田都认为要将上海战线控制在苏、嘉一线以东,适可而止,转而压迫南京政府,谋取中国蒙古、华北等地。多田俊六向裕仁上表说到:
“陛下,臣以为,上海之战关系帝国颜面,实迫不得已,现已达到重击中国军队、威胁南京之目的,不妨就此借德国大使调停之机,逼迫南京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谋取对帝国极为有利之华北、蒙古等地,迁国内民众巩固占领区,避免陆军过多陷入支那战场,以备来自苏联地威胁。”
外相广田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