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日本来说,北亚地区距离日本本土最近,对日本来说最方便不过,然而,开发远东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以及大量人力物力,这是目前日本国情根本不能允许的。相对立刻就能对日本进行各种战略物资补充,并且物产、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拥有大量劳动力且战略地位更为重要的南亚地区来说,在南北亚的取舍上,即便彬山元等人再不愿意割舍,南亚也是唯一的选择。
日本政府需要南亚物产维持崩溃的财政、军队需要南亚的矿产、粮食、油料维持战争消耗。同时、美英联军所拥有的飞机、装甲数量对日本刺激太大,日军参谋部不由的计算起双方之间的差距,结果他们颓然发现,如果美英联军全力进攻日军,放弃南亚、放弃中国的支持,其实等于放弃整个战争,而保有北亚等于大量日本军队必须在北亚过至少十年的原始生活。
北亚已经是日本军队的包袱,而中国则是日本军队维持战争所必须争取的盟友。
有这些考虑,在空前压力下,石原莞尔在北亚问题上,终于完全得到军部认可。利用北亚与中国交换换取大量机械化装备提升决战能力,并且利用中国进入北亚,阻挡美军获得任何一块北亚领土作为基地,挑拨中美、中俄关系,对目前的日本实在是最明智不过的选择。
43年3月20日,美国太平洋舰队被炸毁之航母在获得补充后,日本海军的优势地位也逐渐丧失。日美海军在中途岛、阿留申群岛分别进行激烈海战,双方各有损失,同时,美军对远东进攻军队兵力提升至15万,日本本土防御迫在眉睫,形式对日军已经非常不利。
石原莞尔为尽快摆脱困境,一方面命令日军南北两支部队不计代价对俄军发起猛烈攻击,以图协助德军尽快解决俄国最后的堡垒,另一方面彻底放弃对北亚的幻想,不断降低谈判条件,以期尽快获得中国的帮助。
在石原莞尔急于获得中国飞机、坦克的同时,中国军部、政府内部却出现的了不一样的呼声。
“吴司令,如你所说,日本战线太长,处处都是弱点,美国海军也在逼近日本本土,为什么我们不趁机主动攻击,获取北亚、甚至南亚这些地区,而非要对日本这样的敌对国进行资助,这不仅我不理解,政府各级行政人员也很不理解?”
李宗R认为俄国已经答应归还远东领土,而此时在亚洲地区来说,日本陆军实力根本无法与中国对抗,俄国实力也已大损,在美军逼近日本大门的前提下,也正是中国加入联军对日发起进攻,获取利益的最好时机。军队不利用这个时机,反而在飞机、装甲等先进战斗武器上对对国人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进行帮助,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不仅李宗R难以接受吴克的决定,蒋介S在此时也难得的持坚决反对态度。
蒋介S则与李宗R相反,具有投机心理的蒋介S认为,俄国几百万军队在仅仅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对抗日德联军,已成必败之局,德国在此战过后必将成为欧洲霸主,因此蒋介S非常希望劝说吴克趁机加入德军一方,与德军分占亚欧大陆。
第五卷 博弈 第295章 收复大西伯利亚
随着与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很多政客、经济商业人士、军队将官此时视野大开,对外界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正是因为这种了解,很多政客非常希望国内军队此时能够趁机参战,以为本身团体谋取更多利益。只不过在参战方向上,这些人有所分歧而已。而工商业团体更多趋向于继续保持中立,适当运用手中资源对双方实施平衡,以获取更大利益。
蒋、李两人在这上面的分歧,正是国内两大主流呼声的一次表现。
受方先本等压制,原来的官僚资本此时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国内经济极速发展,但他们因为需要改变经营模式和思路,白白的丧失了很多机会。这些官僚资本更适应由自身权力带来的强制性经营、剥削手段,而此时国内除了那些被贩卖的外来人口之外,对劳工权益、经营手段都有极为严格的规范。
尤其是一年之前,战争结束没多久,因为工商业极速发展,城市用地立刻极端紧张,一些老官僚老地主立刻广购土地、建造房屋趁机哄抬地价、房价。然而当郭清根据吴克的建议,对房屋所有人所拥有的第二套、第三套房屋实施100%、200%征税、并以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强制清理后,一时之间所有参与哄抬的官僚资本、地主老财几乎都大大损失一把。
由于吴克的强力支持,甚至连蒋氏家族也在这场投机中损失惨重。幸好目前国内可投资项目众多,只要不与政府、民生作对,几乎所有投资都能赚到翻倍地利润,这场由老官僚资本旧地主引起的投机风暴才没能引起多少震撼。
而这些家伙被压制之后。除了那些不受保护的外来人口比较适宜他们的贪婪外,其他各种正常地投资都很难满足他们的胃口,因此战争被这些人再次提起。原本应该老成持重的蒋介S,此时受他那一系旧官僚资本的撺掇。转而支持对俄、对日作战,以获取南亚、北亚更大更多利益。
与此相反,新兴地李宗R等一系势力刚刚在国内发展中获利,在西南地区也获得充足利益,同时巨大的外贸中转等等收益也给各地带来想像不到的财富。因此,此时这些人反而更希望能获得稳定,以持续这种发展速度。
至于吴克这一系势力,内部也出现两种呼声。
从事经济、政府工作的郭清、方先本等从国内经济发展出发,建议吴克暂缓对外宣战。方先本认为,国家此时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主要还是因为中立政策带来的贸易收入。一旦这种中立被破坏,则贸易立刻就会受到冲击,这必然冲击现在的市场。给市场带来灾难。
而来自军方的代表,包括周参谋总长却认为。此时实乃参战的最好时机。参谋部认为,从双方此刻战争局势分析,不论参与任何一方。在未来都可以确保获取足够利益。参谋部部分激进参谋甚至得出结论,只要以战争方式介入,未来欧亚大陆至少会有本国一半利益。。。
争论非常激烈,连吴克一时之间也有些难以决断,毕竟此时的战争局面已经改变,虽然历史地惯性让战争还有些类似于原来二战的模式,但交战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谁也不知道未来胜负究竟属于哪一方。
从吴克地角度分析,此时德军虽在欧洲占据上风,并且根据最新力量对比,如果俄军不能获得补给,这场欧洲大战必将因俄军被歼灭而告终。但此时美英法军已经向意大利发起进攻,德军后院起火,内线情报显示,希特勒还没有调动大股兵力进入意大利协防的意思。同时,美军在远东地大举行动,也对日军后方产生极大威胁,并且对自己对远东的计划产生威胁。
如同斯大L所担心的一样,吴克不相信美国人会有什么好心,一旦美军远东作战获胜,以阿拉斯加作为中转基地,再依托其本身强大地工业基础,很容易在远东建立起一个牢固的军事基地。如果战情出现这种变化,未来将更加难以预测。
毕竟美英俄分属不同阵营,一旦美军获取在亚洲大陆牢固的基地突破日军封锁,并扶植依靠自己的势力,罗斯福很可能将采取与自己一样的措施,仅以军火、物资对俄军提供帮助,坐看德、俄之间相互消耗,从而最终达到战后不撤出实现其获取在亚欧大陆的巨大利益。
吴克知道,美国虽然经过自己几次暗中打击,但百余年来的工商业发展毕竟使其基础足够雄厚,即使俄国战败,拥有亚洲基地的美国一样能够独自面对德国进攻,而且随着非洲被美英联军控制,再加上德军在对俄作战中的消耗,美国占据的胜利面其实更大一些。
因此,吴克根本无法对美国进行远东作战的意图完全把握,谁知道这里面私心与“正义”,究竟谁占的比例更多一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究竟谁做螳螂,谁做黄雀,吴克心中并没有十足把握。这是一场豪赌,没有十足把握,吴克也失去了以往的果断。
5月1日,随着天气变暖,斯大林格勒周围几乎每日都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局势更加紧张,而北冰洋开始化冻,美日之间在远东的争夺战依旧在继续。得到吴克暗中支持的日军植田部纠集20万二线部队配合两个一线师团,以平均每日超过两千伤亡的代价,与美军在楚次克半岛、堪察加半岛反复争夺,勉强将美军进攻挡住。
美军虽然不计军火、弹药消耗,但与日军相比。其陆军作战素质以及作战意志还有相当差距。这些日军不论一线部队还是二线部队,在日军节节胜利消息的鼓舞下,作战都非常顽强。几乎楚次克半岛、堪察加半岛一草一木、甚至一块石头都会成为日军阵地。
尤其是在四月下旬,随着中日之间谈判地越来越密切。中国在得到德国许可后,开始向日本出售磁性水雷、和那种恐怖的地雷。负责作战的美军将领面对僵局极为沮丧,磁性水雷甚至让某些海军陆战队成建制的损失,偶尔登陆成功地部队。又在日军地雷攻击下,根本无法进行机动,随后不得不在日军疯狂反击下狼狈撤离。
白令海峡作战的美军舰队以及登陆部队,自这两种新式武器使用后受到极大伤害。总计四艘战舰、30多艘大型登陆艇在作战中沉没,短短一个月的激烈战斗,登陆部队实际超过4万士兵伤亡。以超过日军十倍的火力强度不仅没有在两处半岛中获取一处基地,却得到超过20%地伤亡率,仅以2:3的微弱优势暂时领先,这让美军实在无法承受。
为此,5月中旬。美军军部根据前线海军军官建议,趁北冰洋化冻之机,命令舰队沿西伯利亚大陆架向西前进。试探日军在鄂毕河出海口、叶尼塞河出海口的防御布置,并最终于叶尼塞河展开新一轮攻势。直接对彬山元前线部队产生极大威胁。
然而就在5月中旬,当中国方面停止向日军供应磁性水雷和特种地雷后,石原莞尔代表日本军部日本天皇亲自来中国与吴克会面。最终一个震惊世界的协议在两人会面后迅速对外公布。
整个西伯利亚包括远东、东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以及西西伯利亚,被石原莞尔以3年40个装甲师、1500架直升飞机、1500架战斗轰炸机、30架远程轰炸机、10000枚磁性水雷廉价换给中国。双方对外宣称,日本军队自协议公布之日起,逐步退出西伯利亚地区,而中国方面为保证西伯利亚人民的民生权利,自即日开始进驻西伯利亚维持治安,发展地方经济。
协议刚一公布,斯大L、罗斯福、丘吉尔都大吃一惊,一致认为中国有加入战争并且是加入德意日一方之可能,因此立刻发出措辞极端强烈并带有警告意味的抗议声明。斯大L极力宣称这是日本以及中国对俄国的一次“无耻”瓜分行动,俄国不仅不承认此协议,还将对中日进行报复,而罗斯福、丘吉尔则向吴克发来电报,严词斥责吴克此番行动违背国际社会的正义和中国自身所坚持的中立政策,为此美英将在中国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时,被迫中断与中国的经济交往。
此时,因日德对俄合围已经形成,中国对俄军事物资输送地地位大为降低,罗斯福、丘吉尔等对中国的态度少了一层顾虑,已经有所转变,逐渐变得强势起来。他们认为中日之间的这次合作一旦真正形成,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