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外人跟的,因为怕泄露了自己的秘密据点。
苏茨藜和苏婷见大姐答应了,都很高兴,提着篮子就跟在人家后面了。
“我给你们讲呀,镰刀拿来干什么,就是用来拨开那些灌木丛么,里面经常会有蘑菇的。还有啊,有些蘑菇很小,要走近了才看得到,所以眼睛要放尖(方言,即仔细)一点儿。”大姐一边走一边跟她们传授经验,看见蘑菇丛还会叫她们两个都采一些放自己篮子里。苏茨藜有些过意不去,连连说自己跟着她就行了,哪里还好要她发现的。
大姐见她们也有些经验,可能只是忘了路线而已,也就没有坚持。三人一边走一边聊天,原来大姐姓陈,家就在附近,她是因为弟弟趁着周末来自己婆家看她,所以才出来采一些,因为她娘家那儿没有,所以也是个新鲜菜。说起她的弟弟,陈大姐自豪得不得了,说是常常考年级一二名,老师也喜欢得不得了,说是将来有大出息呢。苏茨藜一边听一边想,这要真是个有出息的就好了,要是个浮夸的,指不定将来怎么样呢,她见过太多被老师捧上天最后却混得潦倒不堪的人了。
过了差不多一小时,三人的篮子都满了,于是就打道回府。其实陈大姐的篮子早就满了,后来找到的都给了她们两个,怕她们出不去,还领着她们一直到了林子外。苏茨藜心里感激,暗想自己真没找错人。
刚出了林子,苏茨藜看到一棵野桑葚,当即就迈不动脚了。野桑葚啊,她好多年没吃过了,还有野花生,想着就流口水。她转头看看苏婷,这娃也是看着桑葚不转眼睛呐。苏茨藜实在忍不住了,哧溜几下爬上了桑葚树,幸好,她这个爬树的本事还没丢掉,苏婷就站在地下眼巴巴的看着她。陈大姐看着这两姑侄的样子也会心一笑,村里面的孩子也没啥零嘴儿吃,这个野果都是大家从小吃到大的。
“阿藜,你小心点儿啊,可别摔下来。这桑葚我家那个弟弟也爱吃呢,不过他虽然爱吃,却从来不爬树去摘,也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下水摸鱼什么的,每次都是我爸妈买一些回来给他吃。”她这个弟弟呀,文静得像个女孩子。
苏茨藜一听,完了,这就是个典型的败家子啊,野果子都要花钱去买。
“没事儿,我从六岁就会爬树了,这个完全是小儿科。对了,陈大姐,您弟弟在哪儿上学啊?”
“就是镇里的中学,和平村那个。” 原来还跟自己一个学校呢。
“我也在那儿上学,说不定我认识呢,您弟弟上初几了?”阿藜一边摘桑葚一边问道,年纪前几名一般都很有名的。
“他呀,上初二了,我弟弟叫——呀,他来接我了。”陈大姐伸手往南边一指,苏茨藜低下头一看,吓得差点从树上掉下来。
她还真认识!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苏茨藜她们班的班长,陈敬。他看天色好像要下雨了,自己姐姐又还没回来,万一被淋湿了可不好,于是问了姐夫松林的位置之后拿着两把伞就过来找姐姐。他远远地看见姐姐和一个女孩儿站在一棵桑葚树下,树上还有一个女孩儿在摘桑葚,看身形还有些眼熟,本以为姐姐又像小时候那样给他买桑葚了,待走近了才发现那人居然是苏茨藜,她居然还会爬树!看她跳下来的样子,应该这么干过很多次了。他还真有些意外。
苏茨藜看见陈敬之后倒也不尴尬,她并不觉得这么大了还爬树摘果子有什么不好,生活总要有点乐趣才好,她只是没有想到自己以为的那位“败家子”居然就是陈敬。
这个还真是有出息的呢。她早该想到了,姓陈,跟她一个学校,上初二,年级一二名,除了陈敬还能是谁?
阿藜从树上下来之后把摘得的桑葚留了一小部分,剩下的都给了陈大姐。陈大姐自然不肯要,两个小姑娘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她很喜欢,尤其是阿藜,知礼有又懂事。刚才看着她们这么喜欢,这会儿怎么会夺人所好,何况她也不太爱吃这个。
“陈大姐,也不是啥好东西,您就拿着吧,今天您帮这么多忙还不知道怎么谢您呢,我这儿还多着呢。”她刚才想起陈大姐说陈敬喜欢吃,就多摘了一点。苏婷也在旁边帮腔让陈大姐一定要收下,要不是她,她们怎么能采到这么多蘑菇云云,大姐看两个小姑娘这么热情,推辞不过,也就收下了,正好弟弟喜欢吃。
“对了,这是我弟弟陈敬,这是苏茨藜,这是她侄女儿苏婷。阿藜跟你一个学校的,你们认识不?”陈大姐这才想起为三人介绍。
“认识啊,陈敬就跟我一个班,学习可好了。”苏茨藜倒不是为了恭维陈大姐说假话,前世她就一直很佩服陈敬,不过他们两除了考试的时候是前后桌之外,平时的交集倒是不多,陈敬不太爱说话,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嗯,我们一个班。”陈敬跟自己姐姐说道。他也不是不爱说话,只是觉得既然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那为什么要长篇大论呢。“姐,咱们回家吧,要下雨了。”陈敬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这个女的每天到处玩儿,在学校也不见怎么学习,居然也能常常考第一?
“好,咱们走吧。阿藜,小婷,大姐先回去啦,后面的路你们认识吧?”大姐走之前还不忘关心下她们。
“大姐您放心,丢不了。有时间去我家玩啊,我家就在学校旁边,陈敬知道的。”阿藜很喜欢热心的陈大姐,自然也希望什么时候能报答下人家。
陈敬不发一语,跟着姐姐就走了。心里却想到,谁告诉她自己知道她们家的啊!不过他虽然没去过,但确实知道,班里就没有不知道她家的吧?
苏茨藜看他们走了,自己和苏婷也打道回府。才走了几步路,就听到身后有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她回头一看,原来是陈敬,他怎么又回来了?
“你找我有事儿?还是陈大姐怎么了?”阿藜其实很纳闷。
陈敬也不看她,猛地把自己手上的雨伞扔到苏茨藜怀里,说了一句“我姐让我给你的”又匆匆跑掉了。
原来这娃小时候原来这么有趣啊,苏茨藜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男主女主第一次交锋,亲们觉得肿么样
☆、表白
陈大姐见陈敬送完雨伞回来,就跟自己弟弟聊起了今天采蘑菇的经过,顺便问起了苏茨藜。她本来就觉得阿藜人不错,现在从弟弟口中知道苏茨藜居然常常把弟弟比下去之后,更是惊奇,暗道这个女孩真是不错,性子大方,人又懂事,学习又好,除了人长得黑点,几乎就没什么缺点了。陈敬则不以为然,他知道了原来就是苏茨藜耽误了姐姐回家的罪魁祸首,而且,姐姐还让他把两把雨伞都给了苏茨藜,虽然姐姐家里离得近,他们还是被淋湿了一些。姐姐还说她懂事,真是没看出来!
陈敬因为家境富裕,本来就有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和贵公子的自命清高,在学校里不太与苏茨藜那群人为伍,现在自然对她更是没有什么好感了。虽然苏茨藜考试成绩常常比他好,但每次都只差几分而已,他内心深处对苏茨藜这种“每天不学习完全靠运气”的人其实心里是有些鄙夷的。不过他从小在商人爸爸的熏陶下,养气功夫虽说不上炉火纯青,但面对不喜欢的人也能笑脸相迎了。所以,当苏茨藜把姐姐的雨伞还给他的几天之后,又送了他一袋桃子表示谢意的时候,他虽然并不想要这个所谓的“谢礼”,但还是含笑接下了。陈敬自然没有按苏茨藜说的拿回去给姐姐,他趁着放学的时候悄悄扔到了垃圾堆里。
苏茨藜自然不会知道那些桃子的下场,那天陈敬走后不久还真的下起了雨,要不是那把雨伞,她和苏婷可就要淋成落汤鸡了,所以她对陈大姐和陈敬是非常感激的。那次采蘑菇之后她和苏婷又去过几次,不过都没遇到陈大姐,她只知道大姐家在附近,但却不知道是哪一家,没办法当面道谢,只好给了陈敬一些家里的桃子让他代为转达谢意。不过她要是知道自己的一番好意被陈敬丢掉了,恐怕也不会觉得这这个孩子“有点可爱”了。
阿藜现在在学校里混得可谓如鱼得水,她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之后,语文英语继续保持之前的绝对优势不说,居然连平常最多考八十多分的物理也提上来了,数学虽然不像陈敬考一百分那么变态,但是也常常是九十多了。唯一让老师们觉得奇怪的是,她之前考了满分的政史,现在反而下降了。为此政治老师还专门找她谈过,询问自己最近是不是讲得太快以至于她没能好好的吸收,还是最近有什么压力?要知道,现在苏茨藜的这个成绩已经远远超过B中(本市最好的高中)的录取线了。本校每年最多也就五六个人考入B中,现在苏茨藜表现这么突出,老师们自然要多加关心了。
所以政治老师叫她去聊天也就不奇怪了,门门都考得那么好,光自己这科拉了后腿,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教得不好呢,这可是关系到他的饭碗和奖金的大事。
听完政治老师的疑惑,阿藜笑了,她认真想了一下,还是决定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毕竟村里的孩子高中本来就比城里的艰难,能提前准备下也好些。
“张老师,我跟您说实话,明年到我们中考的时候政史可能要开卷考试了。听说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不能靠死记硬背了。”阿藜郑重的说道,所以她才没花那么多时间去背诵,没背自然考不好了。
“你从哪里听说的?这消息可靠吗?”张老师看阿藜一脸认真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急急地问道。这要是真的,可就是个麻烦事儿了。
“张老师,这个消息我倒不敢肯定百分百是真的。不过您有没有这个可能,现在国家不是都提倡素质教育吗?”她虽然知道上一世自己中考是开卷,但是未必这一世就是了。之前她去采蘑菇不就没碰见过陈敬吗?所以她也不敢打包票,说不定自己这只蝴蝶翅膀一扇,明年继续闭卷也不一定。不过,提前打个预防针也比到时候措手不及的好。
张老师听完也陷入了沉思,他虽然是在镇上的中学教书,但是因为教的是政治,对国家的政策变化什么的还是时常关注的。外省已经有开卷考试的例子,只不过还没推广到他们这里而已,如果真像苏茨藜说的那样,那还真的要早点准备了。现在他们的考试经验都是闭卷的,到时候万一真的开卷,大家完全没有经验,指不定要害了多少学生呢。不行,这件事他得找历史老师问问去。要不直接找校长?
苏茨藜看老师一脸烦恼,也是不知道该走该留。坐了半天,终于让她想起一个主意。“张老师,您看要不这样,您继续按之前的方式教我们,但是在讲课的时候多注重对概念的理解,譬如把它们跟生活小事,国家大事结合起来?这样大家听起来也会有趣些。”上一世她高考的时候,因为教育部当年对英语考不考听力的官方文件一直没下来 ,那些老师们都是两种模式同时准备的。
张老师这才觉得苏茨藜真的有些不一样了,这段时间他也听别的老师说起过,但是没怎么在意。要说以前的苏茨藜学习也很好,但农村学生的学生的弱势在她身上也体现无疑。她刚才这一番话,哪里是一个消息闭塞的十四岁的村女孩子讲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