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煌记浚ㄓ胁扇 拔鞣ā敝吡恕�
其实,在张之洞身上,深深地烙印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父亲张瑛任贵州兴义知府时,曾与太平军作过殊死决斗,年仅十六的他,就参加了父亲率部苦苦坚持三天三夜的兴义守城战。受此影响,张之洞“好阅兵家言及掌故经济之书,慨然有经世之志”。此外,他还拜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为师,在他的影响下,张之洞“精研历代诸儒之学,而以实用为归”。当下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现实危机,激发了张之洞昔日深埋于心的经世致用思想,“塞外番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于是,他聘李提摩太为顾问,在山西开始了洋务运动的最初尝试:设洋务局,购西学书籍仪器,修筑公路,筹办织布局,订购新式农具,改进土铁生产……
万事开头难,有了关键性的第一步转型,往后的向前推进,深入发展,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因在山西任内脚踏实地的改革措施深得慈禧赞许,加之他力主抗战,又有身为军机大臣的族兄张之万竭力保荐,清廷于1884年5月22日下旨,命他署理两广总督,主持对法战事。
由巡抚到总督,官升了,位显了,权大了,而肩头的职责与负担也更加沉重了。张之洞以一介儒臣出任封疆大吏,临危受命,成为清军对法作战西南战场的最高统帅。在他的精心谋划与赤诚努力下,终于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辉煌胜利——镇南关大捷。捷报传来,张之洞不禁喜出望外:“自中国与西洋交涉,数百年以来,未有如此大胜者。”法国茹费理内阁也因这场战役而倒台。然而,法国议会很快又通过了增拨军费、增调军队、扩大战争的新议案。陆战的局部胜利无法从总体上扭转整个中法战争的大局势,内外交困的清廷不得不“乘胜即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优惠”的无割地、无赔款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战争虽然结束了,可它对张之洞产生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中法战争中清军表现出来的处处被动、捉襟见肘之势,坚定了张之洞刻意谋求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决心,他很快提出三项亟须施行的“当时急务”:一、“储人才”,开办近代军事教育,造就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二、“制器械”,开办军工厂,制造枪弹大炮;三、“开地利”,兴办采煤炼铁等近代化工业生产。他认为这三项环环相依,缺一不可,“有人才而后器械精,有煤铁而后器械足,有煤铁器械而后人才得其用,得之则权利操诸于我,失之则取予仰于人。”
基于以上认识,张之洞在广州编练广胜军,创办水陆师学堂,建造枪弹厂,加速广东水师建设,将洋务自强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889年11月,张之洞奉命调任湖广总督,兼筹办芦汉铁路大臣。此次虽属平级调动,但清廷的目的,主要是让他筹备修建芦汉铁路,并在武汉开辟一处新的洋务基地,与实力显赫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相互牵制抗衡。
1889年12月17日,已愈天命之年的张之洞乘船抵达武昌。直到1907年调离进京,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张之洞任湖广总督长达十八年之久。
如果说张之洞在外放山西巡抚与督任两广期间,开创实业、兴办洋务只是小试牛刀——属序幕与热身赛,那么真正的大戏好戏、竞争比赛则在督任两湖之时。
有慈禧太后为后盾,有清廷修筑芦汉铁路的全国总体性战略规划作支撑,张之洞知道他的“天命”所在就在武汉,就在湖北,他决定放手一搏。一场改变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名为“湖北新政”的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轰轰烈烈地上演开来。张之洞的个人功业,也因此而迈向其他后期洋务派难以企及的峰巅。
“张氏抵鄂之年,应为湖北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起点。”一个落后的内陆区域,在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下,一跃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省份而与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广东并驾齐驱,省会武汉也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个近代化大都会,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近代“中部崛起”!
张之洞于武汉大办近代工业,发轫之地则在广州。受中法战争刺激,他在两广总督任上积极筹办枪炮厂、炼铁厂、纺织厂等机械化工厂。接任两广督篆的李瀚章相当保守,对办厂之类的洋务根本不感兴趣,觉得张之洞留下的这厂那厂全是些烫手“山芋”。于是,张之洞便趁机将这些工厂迁到湖北,而原先向外国订购的诸多机器设备,也改变了运送目的地,陆续抵达武汉。湖北新政于草创之初,就这样捡了个不大不小的“便宜”,有了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湖北新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创办近代工业、发展教育事业、编练新式军队。
张之洞在湖北兴办的近代工业,主要是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以及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等四局。
滔滔长江与长江的最大、最长支流汉水在武汉交汇,也将武汉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正是在张之洞督鄂期间,武汉三镇的职能逐渐区分开来,武昌为督府所在,乃湖北行政中心;汉口以商务为主,沿江为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汉阳为张之洞开办的主要厂矿——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厂址所在。
作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厂,远东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汉阳铁厂历经三年建成。1894年6月30日,当铁厂第一炉鲜红耀眼的钢水流泻而出时,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不已。设在上海的西方报馆立时刊发传单,电告各国,其中一家报纸这样写道:“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中华铁市,将不胫而走各洋面,必与美英两邦,角胜于世界之商场,其关系非同毫发……呜呼!中国醒矣,此种之黄祸,较之强兵劲旅,蹂躏老羸之军队尤可虑也。”
出钢三天之后,张之洞在随员的陪同下视察汉阳铁厂,在满耳的机器轰鸣声中登高眺望,但见生铁厂、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以及铁货、机器、造轨等十个大小厂房鳞次栉比,烟囱高高耸立,喷吐的烟雾缭绕天际,似与朵朵白云融为一体。一时间,张之洞不觉豪情满怀,仿佛看到了古老的中国正在脱胎换骨,告别昔日的贫弱,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的,当时的他,根本就没想到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国度,欲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民主、繁荣富强的国家,该是多么曲折艰难。一个接一个难以想象的劫难,仿佛注定了中华民族必须经受一场场血与火的洗礼,只有在涅槃中才能获得新生。
汉阳铁厂后改为商办企业,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组成著名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毛泽东曾两次视察其中的大冶铁厂(后为大冶钢厂)。1952年,在回顾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时,毛泽东说有四个人不能忘记,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
汉阳铁厂西邻,便是张之洞最早建成的湖北枪炮厂。这里设有枪厂、炮厂、罐子钢厂、无烟火药厂、炮弹厂、枪弹厂等多个规模宏大的分厂,共有员工约三千人,能生产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快枪快炮,特别是一种口径七点九厘米的步枪,更是以其优良的质量而享誉全国。令张之洞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汉阳造”步枪,在近半个世纪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仍是国人抵御入侵日寇的强有力的主要武器。设若张之洞在天之灵有知,在为自己当年的洋务实绩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恐怕得为后人的裹足不前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与悲哀了!
布、纱、丝、麻四局设在武昌,成效不如汉阳铁厂与湖北枪炮厂,但织麻局为全国首创,四厂分布开来,对武汉地区近代化的整体构成,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张之洞在湖北地区共创办大小工厂三四十个之多,投入白银一千七百多万两,职工总数最多时达至一万六千余人。湖北的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根本变化。
近代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必须拥有一大批接受西学教育、具备科学知识的人才,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方面的推进与发展。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有鉴于此,他大力改革传统教育,创立了全面、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他兴办师范学堂,为各级学堂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1907年达二十四所之多;他设立农务学堂,发展农业教育,为推动湖北的农业经济发挥积极作用,至1910年,湖北全省办有农业学堂四十八所;他兴办的其他学堂还有商务学堂、自强学堂、武备学堂、方言学堂(晚清时方言指外语)、算学学堂、工艺学堂、路矿学堂、军医学堂等;他极其重视留学教育,“师人之长,补己之短,用以开广见闻,增长学识”,在他的倡导下,20世纪初的湖北出现了一股留学热,清末湖北共派遣留日学生五千多人,位居全国各省之最……
在传统科举盛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且依然存在的情况下(1905年方予废除),要想引导民众学习西方科学,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近代化的新型人才,其阻力之大,困难之多,举事之艰,可想而知。即使今日视之,张之洞大规模兴办各类新式学堂,也属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工程”,算得上气势磅礴的“大手笔”。
张之洞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使得湖北民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封闭守旧的社会风气得以扭转,西方的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迅速传播开来,一大批科技、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张之洞不仅打造了一个工业化的武汉,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影响至今的人文武汉——即以今日排名全国第三的武汉高校为例,便得益于张之洞当年创办各类新式学堂的筚路蓝缕之功。
张之洞编练新式军队,是其富国强兵的系列内容之一。他将编练陆军与开办军事学堂同步进行,所募士兵,要求“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入伍后,将他们选派到陆军特别小学堂学习;而军官,则严格要求受过正规军事学校培训与教育。他改革旧式军队,编制训练仿效德国与日本。至1906年,张之洞练成新军第八镇(辖一个镇、一个混成旅),共有军官七百名,士兵一万零五百名,成为一支在数量上仅次于袁世凯北洋六镇的中国近代第二支精锐陆军。若论质量,湖北新军官兵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武器装备、军事素质,都堪称全国第一流。在晚清举办的几次全国性秋操中,湖北新军每每夺冠,被军机大臣铁良称为“陆军则湖北之常备军为最优”。湖北新军的编练模式作为成功样板推向全国,因此,清末各省凡有新军之地,就有湖北新军输送之军官。以致武昌首义爆发,这些有着革命思想的军官,很快就成为当地率军举事、响应起义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夺取胜利,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湖北新军输出的这批年轻的革命军官。
张之洞因筹办芦汉铁路前来武汉,后因形势变化,遇到了重重困难。于是,他大胆利用外资,决定借债修路。1906年4月1日,全长一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