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生了,这个师生关系正式确立下来。
除了座师外,还有所谓房师,自己的试卷是从哪一个同考官手里推荐上去的,这个同考官就是自己的房师。
然后五魁首每人以自己乡试中举为主题,当众赋诗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只有五魁首才有机会表现的场合。
第一个出场的当然是解元李旻,他刚走到人前,忽然有只色彩斑斓的鸟儿飞进大堂,绕梁盘旋不去。李解元稍加思索,朗声诵道:
“文采翩翩世所稀,讲堂飞上正相宜。定应览德来千仞,不但希恩借一枝。羡尔能知鸿鹄志,催人同上凤凰池。解元魁选皆常事,更向天衢作羽仪。”
当即有几个人捧场叫好,这句律诗透露着自信气势,别有一番舍我其谁的霸气,读起来爽快听起来也爽快,不愧是第一名解元所做!
但是高居在上的主考官李士实面色一沉,似有几分不喜。随即有些老成的人在底下窃窃私语的议论,李解元八成是被方应物刺激到傲性大发了,竟然写出这么一首狂傲的诗……
不但希恩借一枝,这是说他中举只能算“希恩借一枝”;解元魁选皆常事,这是说自己当解元实在是手到擒来、应该得到的么?
若是这些意思,李大宗师心里能快意就见鬼了。就像你帮了一个人,但那个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应该一样的感觉。
一时间有人叫好,有人嘀咕,有人皱眉,有人看热闹,场面似乎不太协调。
方应物便低声对旁边的乡试第二名王华说:“王前辈抱歉了,小子我僭越一次,先出场了。”王华微笑着伸手道:“请。”
方应物便排众而出,翩翩少年神态淡定从容,将目光都吸引过来。他对大宗师李士实行过礼后,环顾左右而吟诵道:
“天机锦绣富胸襟,文字三场抵万金。此日共闻秋闱喜,平生不负读书心。墨题乡榜声名重,宴赐鹿鸣恩义深。从来温饱非吾志,喜际今朝拜座师。”
“好!”登时赢得满堂喝彩,有数十人一起轰然叫好。
这是一首重在感恩谢师的诗,不见得真好,单纯比质量估计还不如解元的。但在这个环境下,无人不叫好,这才是鹿鸣宴上应该有的应景诗词。
方应物谦虚地向众人示意过,又退回了席位。
满堂人中又有谁知道,在方应物内心深处,其实对这个按照原有历史轨迹会跟着宁王造反的座师的人品不很满意……两年前商相公也说过,李提学能成事不能成人。
笑容又重新回到了李座师的脸面上,连连抚须颌首。心里不禁感慨,早知如此,就该不怕嫌疑给方应物一个解元。又想道,这李旻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前途,解元给他算是白瞎了。
李解元再次无语,他傲但不蠢,看得出自己这风头又被方应物抢得一干二净……他的诗比方应物的诗好很多,方应物今天比他要俗气一万倍,但是很可惜,世俗中还是方应物更合时宜。
有比较才有差距,沈巡按忍不住对身旁王巡抚道:“今天见方应物的表现,只觉此子明白事理,进退有度,风仪出众,加之又年轻,前途不可限量也!”
王巡抚回道:“小聪明而已!”
第二百五十二章 女人是麻烦
鹿鸣宴之后,这次乡试的官方程序就算全部结束,下面都是私人时间了。主考官李士实驻所立刻门庭若市,新科举人纷纷以私人身份登门拜访座师。
现在这种拜访还是形式居多,门生多但座师只有一个,一般说不上几句话。能多说三五句话的,那都是李座师心里最看好、最中意的门生,比如方应物。
除了拜访座师,各位举人还要去拜访房师。各人试卷是靠房师推荐给座师的,这也是恩德。
不过比起李座师那里,各家房师这里人数就少得多,多的十来个,少的也就五六人。但出自一个房师门下的关系比同榜同年更亲密一层,谓之同门。
拜完老师们,下面依旧是宴会,而且是看起来无穷无尽的宴会、花样名目繁多的宴会。九十五个新科举人,可以排列出无数种组合方式互相邀宴,还有寓居省城的其余同乡们凑趣。
士子们无论是失意得意,至少可以放下忐忑、尽情狂欢了。乡试榜是八月底公布,那九月份就是新科举人们的狂欢之月。
在九月份的宴会上,除了几个特定宴集,很少同时邀请解元李旻和第三名方应物两人,颇有一种“王不见王”的意味。但方应物倒是见过几次王阳明他爹,或者说也就是第二名王华。
有一次,王华在酒席上遇到方应物时,主动开口道:“在下此次得以中举,倒是要感谢方同年,不然或许青衿依旧。”
这句话听得方应物一头雾水,不知道王阳明他爹,不,王华王同年打什么机锋,他中举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王华便道:“在下曾受前布政使宁老大人青睐相邀,在他老家衡阳府祁东县坐馆教导族中子弟。”
方应物小小吃了一惊,这一省士林真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王华居然与被自己掀翻的前布政使宁良有这等渊源。
只听王华继续说:“不料宁老大人宦海翻船,在下这个馆也坐不下去了,只好从祁东县返回浙江,又遇上此次乡试,不想误打误撞地中了举。
所以若非方同年出手,在下如今也许还在祁东县继续坐馆教书,这人生际遇实在奇异莫测,令人唏嘘不已。”
王华年幼时就以神童之名名扬乡里,十几岁就被人冠以博学的称赞,不到弱冠便中了秀才,但此后十几年下来,已经三十六七岁了,乡试却屡考不中。
他心胸还算豁达,很想得开,只能感叹命里无时莫强求,内心对自己科举前途的期望不是很大了,所以才有三年前受宁良邀请,去了衡阳祁东县坐馆教书的事情。
谁知道无心插柳柳成荫,宁良倒了台后他无奈回乡,今年顺便又考了一次乡试,竟然这就中了,而且还高居第二。无怪乎他唏嘘人生、感慨命运。
方应物却顾不上与王华一起文青,他心里暗暗想道,这王华与宁良关系看起来挺密切的,不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与王华结下梁子罢?王华与高傲的李旻不同,前途还是有一些的,更别提他那牛气冲天的儿子。
想至此处,便出言试探道:“宁老大人是自作孽不可活,并非在下有什么本事。而王同年时运到了,科举自然一路坦途,明岁连登皇榜也不成问题。”
王华叹道:“在下不是是非不明的人,宁老大人虽然对在下青眼有加,但他晚节不保,辜负了朝廷重用,也是咎由自取,委实怪不得方同年。”
先察言观色,又听话听音,方应物便放了心。看来王阳明他爹没有什么记仇的心思,他主动谈起这些,只是为了当面开诚布公,将话说开,表明没有结仇之意。同时免得自己以后从别的渠道知道此事后,再疑神疑鬼地落下什么芥蒂。
话说近些年风气渐开,士子中举后纵酒狂欢也不是稀奇事情,至于招妓恣娱也不算非议了。
今天这场酒宴,便有七八个美人相陪,差不多在座诸君人手一个,但只有王华自斟自饮,虽与同年把酒言欢却不招惹女子。
旁边方应物见状,便指着王华道:“王兄洁身自好,宛如古君子也!”王华答道:“女人是麻烦,家中有一个便足矣!”
方应物大笑,“这算什么麻烦,有本事的就不会觉得麻烦!”他这是真心话,与二十一世纪女权解放后的彪悍妇女比起来,这年头封建社会的女人能麻烦到哪里去?
另一边有人醉酒后叫道:“怎么没有请花魁袁娘子过来?我们这里有五魁首之二,还不配让花魁娘子移步么?”
谈起花魁,众人起了兴头,又有人发起议论道:“说起袁娘子,最近听说解元公想与花魁娘子结亲,而花魁娘子貌似有所动心,态度很暧昧。”
其余人不由得齐齐看向方应物,原因有两个。一是乡试前花魁娘子与方应物传绯闻传的最多,二是方应物与解元李旻好像有点不睦……
仇人加三角恋,综合这两点,喜欢八卦的人仿佛看到了一出爱恨情仇大戏的帘幕徐徐拉起。
方应物一开始没有太在意这个消息,他心里是无所谓的,与他有什么关系?若袁花魁真相中李解元,那还省了他费劲帮花魁找夫家的功夫,不管怎么说也是答应过的。
可是在此刻,席间别人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让方应物打了个激灵。突然有人带头振臂高呼:“方老弟,我们都支持你!不能叫府城人横刀夺美!”
登时席间起哄声此起彼伏,方应物微微错愕,这舆论有点失控呐……
尽管他心里不在乎袁花魁嫁给谁,也没在意李解元的是是非非,注定没有多大前途的李解元今后与他不会有太多交集。
可是在别人眼里,李解元就是他的对头,袁花魁就是他的相好。如果花魁娘子在这个特殊时候被李旻搞到手,那他方应物就像真吃了败仗似的,席间众人的态度很说明了情况。
王阳明他爹举杯对方应物示意,打趣道:“色字头上一把刀,你们年轻人不晓得厉害,这下你知道女人是麻烦了罢?”
靠,眼下自己根本没有这种争风的心思啊!方应物无奈苦笑道:“在下只想起一句古话,善泳者溺于水。”
第二百五十三章 也有难言苦衷……
在方应物的盘算里,中举之后的日子就是与同年们吃吃喝喝拉交情,顺便等候乡科录这类东西印出来。这玩意类似于二十一世纪的通讯录,每次科举必出一本的。
等拿到乡科录后,便可以考虑下一步行动了,要么直接从杭州城北上赶赴京城,去参加明年开春的会试;要么衣锦还乡,先回淳安县再找个黄道吉日北上。
但无论如何,被卷入三角爱恨情仇八卦漩涡是方应物所没有预料到的,这更不是他想要的,实在无辜得很。
他心里很清楚,他与解元李旻没有什么实际利益冲突,也毫无必要起什么纷争,但耐不住一干八卦众起哄架秧子,人为的没有故事也要制造故事。
只能说在乡试过后,无论得意失意,反正众人从持续数月的紧绷状态中解脱了出来,猛然间从高度紧张中放松下来,未免就有点空虚寂寞冷,所以无聊了些。
既然无聊就要找乐子,于是八卦便被制造出来了。名人的八卦才有乐趣,方应物作为名人表示这真是躺着也中箭。
事情演变成这个样子,方应物有点进退两难,若积极点,那是给自己找麻烦,以袁花魁的精明绝不是好相与的;若消极点,看在别人眼里岂不成了怯弱畏缩。
“这个局可如何解才好!”方应物对项成贤长叹道。
方应物的遭遇并没有得到好友的同情,项成贤只吐槽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方应物无言以对,若不是当初自己要借着花魁名头和渠道去炒作自己名气,别人也不至于将花魁和自己联系起来。更不会在李旻和花魁娘子传出勾搭消息时,第一反应是要看自己的热闹。
混文人圈,没出名时盼着出名,但今天看来,出了名后也有出名的烦恼啊。方应物正感慨时,长随王英从前院过来禀报,王德、王魁二人以及王瑜小娘子联袂到访。
他们一家子怎么忽然一起来拜访?方应物感到不同寻常,便吩咐王英带了进来。如今他也是举人老爷身份了,不必随便出屋迎客。
方应物请王德、王魁二人坐在堂上,王小娘子与兰姐儿进了里屋去说话。此后便问道:“两位员外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两人对视一眼,王德王大户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