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司马懿吃三国-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并不立即回答,仍是向那香烟静视许久,方才缓缓说道:“其实,风动也罢烟动也罢,这对当今大汉朝局而言,都没有多大的关系。依荀某之见,关键在于某些人的‘心动’才是造成当前朝局动荡的症结啊!拖了三四年……这一天终于还是直逼过来了……”

“呵呵呵……荀令君,老朽也希望您能一直镇住这些人的心一点儿也不乱动啊!自建安十三年来,您以静制动,苦心孤诣地镇抚着汉廷‘帝相各安,互不越矩’的格局已太久太久了……”杨彪深深长叹一声,悠悠然说道,“为了维持这个格局长久不变,您以身作则,大兴谦退之风,辞掉了朝廷的一切封赏,这才稍稍遏住了他曹操的非分之想。董昭他们说什么曹操赏不符功,其实您为了汉廷安危,又何赏不是牺牲了许多许多?想这大汉王朝今日能够恢复升平之世,若是没有您的奇谋大略相助,曹操他一个人济得何事?这肃清诸逆、底定中原的赫赫奇勋,有一半固然是曹操在前方浴血奋战而得,但另一半纯系您荀令君在后方苦心经营而来!

“换而言之,他曹操今天该受什么样的殊荣与封爵,您也就该受和他同样的殊荣与封爵!您一直极力谦辞着种种殊荣与爵赏,其用意就是在以静制动,以礼制人,让他曹操一直找不到挟功自立的机会……唉!自建安十三年来,您已竭尽全力镇抚着这个暗潮涌动的格局整整三四年了,乃是何等的不易。如今,曹操外有董昭等人同声共气而呼应,内施小恩小惠以笼络人心,一心欲求非常之赏以耀己功,从而凌逼汉室而渐行篡之……他此番来势汹汹,大非往日情形可比。老朽实是深以为忧啊!”

“可惜……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啊!既然董昭等已是发难于前,我等也只得应变于后了。但是,此时此境,亦容不得我们与他们硬碰硬斗。”荀彧面容一肃,沉思着缓缓言道,“当今许都城中的文武百官,十之七八均是您杨太尉、王司徒和荀某的门生故吏。您、王司徒与荀某倘能对他们严加约束,使他们不得蹚入这趟浑水,不要跟着董昭胡来,自然便可将这一场朝局动荡镇定于无形之中。董昭一人在许都城中孤掌难鸣,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来了……杨太尉,您意下如何?”

“不错!不错!”杨彪一听,犹如在暗屋之中终于打开了一扇窗户,心底一下亮堂了起来,“事不宜迟,老朽马上就赶回府去,召集门生故吏,晓之以大义,约之以礼法,让他们不可妄动……”

说着,他转身便欲告辞而去。只见荀彧微一沉吟,跨出一步,拦在了他身前,拱手行礼道:“且慢!荀某尚有一物须请杨太尉代为转呈陛下。不知太尉情愿否?”

“何物?”杨彪身形一定,停住了脚步,有些诧异地看着他。

荀彧挥手示了示意。荀恽会意过来,便将那只“犀角杯”放在紫檀木匣内装好之后,托在手上送到了杨彪面前。

“这……这是何意?”杨彪有些云里雾里,心中一片茫然,“犀角杯固然是祛热驱毒的奇宝,但陛下龙体康健,倒是不需此物。反是您荀令君一向体弱多病,留着此杯大有益处……”

“荀某近日听得并州、豫州等郡因天气暴热而导致疫疾大作,百姓多有患病不治者……荀某很是揪心。”荀彧面色沉郁,微微摆了摆手,淡然说道,“据说这上古犀角乃是祛疫驱毒的灵物……陛下若能将此犀角杯研磨成粉末,然后分赐给疫疾流行的并州、豫州等地的黎民百姓用以服食疗治,必可转危为安矣!陛下的仁惠之风,亦能借此举措而流传天下,为我大汉赢得‘深仁厚泽’之盛誉,于无形之中消遏某些权臣的不轨之志。这便是荀某将此犀角宝杯敬献给陛下的用心……”

杨彪认真地听罢之后,深深地凝视着荀彧,只觉眼眶里一片潮热,几欲流下泪来。他勉力定住胸中的激荡之情,哽咽着说道:“古书有云:‘于萌芽未动、形兆未见之际,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君超然立乎显荣之处而天下归美者,乃圣臣也。’今日老朽亲眼目睹了荀令君为我大汉所做的一念一动、一言一行,才知荀令君真乃世间古往今来第一圣臣也!大汉朝有您这样的圣臣竭诚辅弼,中兴有望矣!”

荀彧听了,却是上前一步,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悠悠一叹,缓缓摇了摇头:“杨太尉谬赞了!荀某哪里做得成什么‘圣臣’?不过是和孔大夫一样,勉力做个与汉室共存亡的忠臣罢了……”说着,他眼中的浓浓忧郁却是掩也掩不住地溢了开来,便如窗外的沉沉暮色一瞬间已弥漫得无边无际。

第3卷 赤壁暗战,司马懿阴了曹操一把 第21章 收集民意,助曹操上位 第139节 满足曹操想要的

月明星稀,清风习习。院落上空,不时掠过一两只“吱吱”嘶叫的蝙蝠,在幽静之中透出一股莫名的诡秘和阴森来。

司马府内的后堂却是烛火通明,巍峨的屏风上雕刻着一条镶金嵌玉、五彩夺目的鸾凤。它引颈向天,展翅高翔,引得四周百鸟齐舞,美不胜收。

屏风下面的木榻之上,相对坐着谏议大夫董昭和丞相府主簿司马朗二人。木榻两旁各自站着一位清秀书童,手持长柄团扇,轻轻往榻上的司马朗二人扇着凉风。

去年,司马朗的堂弟、许都令司马芝娶了董昭的亲侄女董珊为妻。自此以后,司马家和董家的关系可就变得愈发密切了。所以,董昭到他们司马府中做客,就同在自家宅内一般进进出出,毫无拘束,一切都亲近得很。熟稔得很,也自然得很。

“久闻司马府中的清茶隽永恬淡,味冠许都,今日得有口福,实为至幸。”董昭啜了一口手中玉杯的清茶之后,一边咂着那清芳甜爽的茶味,一边伸手捻着颌下花白的胡须,摇头晃脑称赞不已,“司马世家的茶道,当真是妙绝天下。”

司马朗呵呵一笑,从桌几之上提起一只立鹤形绿玉壶,轻轻又往董昭那盏羊脂玉杯中注满了明黄晶亮的茶水,伸手一礼,恭然说道:“董大夫既然喜好我司马府中的清茶,便请您在此敞开胸怀饮个痛快吧!待会儿,本座再让府中兄弟一展家传绝艺,为您多多沏上几壶送来。”

“够了!够了!这一壶清茶,已让老夫回味无穷了。”董昭急忙止住司马朗,脸色一肃,深深说道,“你我之间,现在也该谈一谈正事了。”

司马朗闻言,立刻面容一敛,恢复了一派庄敬沉着的气度。他袍袖一举,轻轻往外一拂。

侍立在木榻两侧的那两名书童会意,齐齐放下手中团扇,无声地退下,顺手把两扇堂门也掩上了。

刹那间,后堂之上,便沉寂了下来。董昭和司马朗面面相觑,各自的表情都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唉!……推助曹丞相晋爵加礼这件大事,眼下有些难办呐!”董昭端起玉杯放到唇边,刚欲啜饮,眉头一皱,又索然无味地搁回到了桌几之上,脸上现出几分苦恼来,“这几日来,老夫前去拜访了杨太尉、王司徒,没料到他俩虽然受了‘三公’之位,却似乎并不太领曹丞相的情面,连‘投桃报李’这样的规矩都不懂。尤其是那个杨彪,一听到老夫是为推助曹丞相晋爵加礼之事而来,竟然大发雷霆,把老夫轰出了府来。”

“哦!杨太尉、王司徒当真这么不领曹丞相的情面?”司马朗面露惊愕之色,左手手指放在桌几之上轻轻叩了数下,思索片刻,又开口问道,“那么,董大夫可曾到荀令君府上去请教过此事吗?”

“哎呀!我的主簿大人!”董昭左掌在自己膝盖上一拍,右手一抚胸前须髯,硬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杨彪、王朗这两个老匹夫本已受了曹丞相推举而授的‘三公’之位,尚且不愿出头领奏为曹丞相晋爵加礼,又何况荀令君始终未曾接受曹丞相半分好处呢?荀令君那里,老夫连门都不敢去叩——若是再被他一顿奚落,老夫日后还怎么在朝廷里立足?”

司马朗听罢,沉吟着思忖许久,亦是无计可施。他喟然一叹,有些无奈地说道:“本朝之中,最有资历、最有声望出面领奏呈请陛下为曹丞相晋爵加礼的贤士大夫,就是荀令君、杨太尉、王司徒这三位大人。你我如果不能说动他们三人出面领奏,即便硬要强行推动此事,只怕也不会争取到多少足够分量的名士、宿儒、卿僚的响应和支持。唉……难道推助曹丞相晋爵加礼一事,就这样‘搁浅’了不成?本座实在是不甘心哪!”

“司马君,你也不必太过焦虑了。如今许都城中,荀彧、杨彪、王朗三人的门生故吏遍布要津,联成一气,‘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哪里是这一两年里就能轻易撼动得了呢?”董昭见司马朗忧形于色,便开口宽慰起他来,“推助曹丞相晋爵加礼一事,须得从长计议,也不必急在这一时。这样吧,老夫再去探一探贾诩、华歆他们这些外来名士的口风,瞧一瞧他们的态度如何?”

“现在,也只有恳请董大夫前去辛苦一趟了。”司马朗急忙端起玉杯,向董昭敬上了一盏清茶。

董昭也不推辞,接过了玉杯,一仰而尽,径自风风火火地去了。

目送着董昭的身影迅速消逝在堂门外的夜色之中,司马朗静立半晌,徐徐吁出了一口长气,仿佛是面对着眼前的一片虚空,慢慢开口说道:“想不到曹丞相此番晋爵加礼,竟会遭到这等阻力,奈何?奈何?”

他话音刚落,那座巍峨的屏风背后,缓步踱出了他的二弟——司马懿,站到木榻一侧,在他身后垂袖而立。

等到大哥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之后,司马懿才地开口说道:“大哥,曹丞相此番晋爵加礼,乃是关乎汉室存亡的紧要关头。所有忠于汉室的名士大夫都会极力阻挠此事。我们遇到的阻力焉能不大?这一切,本就应该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啊!”

“唉……为兄何尝不知此事推进开来必会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司马朗双眉紧拧,摇了摇头,长长一叹,“但是,它的难度竟如此之大,确实是为兄始料未及的……”

“不错。今天上午小弟还亲自前往荀府替大哥和董大夫出面去向荀令君游说了一番……”司马懿脸上波澜不惊,“小弟在荀令君那里亦是尽了全力了!只不过,此事实乃关乎汉室存亡的关键,纵然是张仪、苏秦复生,也难以说服荀令君、杨太尉他们领衔支持曹丞相晋公加礼的。”

司马朗忽地回过头来,目光中带着深深嗔意:“既是如此,你又为何一意鼓动为兄去向曹丞相进献这‘重设三公,笼络人心,借力晋爵,更上层楼’的计策?你这不是把为兄和曹丞相都贸然推到铜墙铁壁上去硬碰硬撞吗?”

“大哥,这‘重设三公,笼络人心,借力晋爵,更上层楼’的计策本身并无错失之处。各方士庶都清楚,当今许都城中,撑起汉室基业的,乃是中原四大世族:一是以杨太尉为首的关中弘农杨氏;二是以荀令君为首的颖川荀氏;三是以王司徒为首的山东王氏;四是以我司马兄弟为首的河内司马氏。”司马懿迎视着司马朗嗔怪的目光,娓娓说道,“而今曹丞相听从小弟此计,不惜分己之权,当场建议重设‘三公’之官,以太尉之位笼络杨氏一族,以司空之位笼络荀氏一族,以司徒之位笼络王氏一族,再以丞相府主簿、东曹属等亲信枢要之职拉拢我司马氏一族,意图换取我们四大世族联手推戴他获得国公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