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2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致仕时没有得到,用句难听话来说,等这位老臣辞世,朝廷也定然会加之以公爵号……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同门下平章事李大人,已经走到了暮年最辉煌的时刻。

而另外一位先行一步的太子少保,晋国公大人,却才三十出头,前面好像还有二十年的光辉岁月……

不过此时的赵石,却没有太多多余的感慨。

朝廷赐婚,还是一位外姓藩王,自然会非常慎重,无论排场,还是礼物,都精挑细选,好在,朝廷早有准备,并不需要多少时日。

在大秦成武六年三月十九这一天,赐婚使节的车队,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一段堪称漫长的旅途。

车队行进的不算慢,也不算很快,沿途皆有府县迎送,让这支拖沓的队伍方便了不少。

加之气候在这个时候开始转暖,冰雪消融,也让这支队伍好过了许多。

到了长安县,殿前司禁军驻地,赵石和种燧两人陪着太子殿下,巡视了殿前司禁军军营,并设宴款待太子殿下。

安置了太子一行,赵石和种燧两人密谈了一番。

实际上,这个时候,殿前司禁军开拔,率兵去河洛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

秦川南路的殿前司禁军正在往长安县汇集,但这一次,在规模上,是远不如伐夏之战的……

秦川南路的殿前司禁军也刚刚经过西北战事,其中很多将士,已经驻守于西北,根本就未曾回转。

朝廷现在也没多少办法,只能暂定殿前司禁军轮番驻守西北,这个时间定在五年,和唐时的番上制度差不多,但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是新并入大秦的疆土,西北那里又是诸族混杂,民风彪悍,有些人估计,在十年之内,这样的军队调拨不会改变。

接下来的解决之道其实很简单,移大秦百姓而驻之,而这也必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间也需要对西北汉民进行教化安抚,对西北诸族的策略更加直接,剿抚并用,和剿匪差不多。

至于其间众多的细节,以及最终的效果,身为大秦上将的两个人,都不曾有任何清晰的认知……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并不全是文人的自高之词,其中是有着道理的。

而现在种燧跟赵石商量的是,他想亲自带兵去河洛。

在这件事上,赵石劝道:“张大将军备战多年,一心东进,若你率殿前司禁军前去,张大将军定然以为你有争功之心,百般防范之下,难免分心于战事,一旦战事不利,很可能要将罪责推到你的头上。”

“再有,我若是张大将军,会命你驻守河洛,为大军留后,粮道在你手里不假,但责任在你这里,一旦河洛有事,立即挫动全局,功轻而责重,何以为之?”

可以说,这些年赵石南征北战,已经培养出了很好的大局观,说的也很明白。

这些道理种燧不懂吗?他自然是懂的,只是立功之心太切,又是中原定鼎之战,按捺不住功利之心罢了……

当然,其中也有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的位置渐渐尴尬了起来,他这位大将军坐镇长安县的日子还剩几何?

既然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的位置不很牢靠,那便需要早做绸缪,归根结底,种家人的目光总是在向前看的。

即便是赵石的劝说,也不能马上打消种燧的念头,还需要跟旁人商量一番,才会做出决定,但殿前司禁军开拔的日子也不算远了,领兵之人为何,需要种燧这里加紧一些做出最终的决议。

实际上,没能获得妹夫的支持,种燧领兵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刚刚经过伐夏之战的他,又领兵东征,没有有力之人举荐,枢密院和兵部都会做出各方面的考量,大将军种燧无疑不会是最佳人选。

至于将来殿前司禁军何去何从,他们两人也含糊的说了几句。

但无论是赵石,还是种燧,都没有任何把握。

这样一个日渐庞大的军事集团,成型于景兴末年,膨胀于成武初年,作为各路边军的有力补充和后盾,拆散的可能性不大,但分割其兵权,应该是一定的了。

但怎样将殿前司禁军分割开来,赵石和种燧都没有定见,想来朝廷也在琢磨此事……

本来,赵石还想见见旧部杨胜,这位出身羽林左卫的殿前司指挥副使,悄无声息间已经成为一方重将,在杨家的地位不言而喻。

不过杨胜现在已经去了庆阳,当庆阳镇军整编之事结束后,还要去延州转上一圈,今年是不用想闲下来了。

赵石和太子一行没有在长安县多留,也没法多留,所以只在长安县呆了一宿,便启程西去……

有三千殿前司禁军兵士,就此加入了护卫行列之中,这个时候,护卫车队的军兵,就已经超过了六千人,加上闲杂人等,足足近万人的队伍,形成长达数里的蛇形,行走在去到秦州的官道之上。

一路穿州过府,这一日,终于来到秦州境内。

秦川南路布政使带秦州文武官员迎于道左,一番喧扰之后,便簇拥着太子车辇,去到秦州府城之内,当晚,为太子接风洗尘。

当中,秦州赵氏人等,除了依次拜见太子之外,都簇拥到了大将军赵石身边。

秦州赵氏,秦州第一豪族,这不但得益于外戚的身份,还因为族内出了一位显赫无比的大将军赵石。

虽说大家都明白,晋国公赵石跟秦州赵氏没有任何的血脉关系,但从景兴年间,巩义赵氏便成了秦州赵氏的旁支,秦州赵氏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将军赵石的天然盟友。

这次与归义王结亲,还是晋国公赵石亲手操持,如今又作为赐婚副使,来到秦州地界,秦州赵氏就算不伺候好了太子殿下,也要让大将军满意而来,尽兴离去才成。

秦州赵氏之所以如此兴旺,其实还要得益于另外两位重要人物的长寿,一位当年便是当今太皇太后娘娘,一位则是如今秦州赵氏的当家之人,赵老爷子。

这两位都还健在,便能保证秦州赵氏的福祚绵长,子弟就算没多大出息,也能混个富贵平安一生。

所以说,赵石来到秦州,实际上便等于回家了,都说富贵好还乡,所以来到秦州,赵石只会受到最热情的款待,而不会有任何风刀雪剑等着他。

当然,无论太子殿下,还是赵石,都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51章 赵氏

在秦州歇息一日,赵石便陪同太子殿下来到秦州赵氏祖居。

赵氏族人,闻风而来,赵石陪同太子李珀到是,这里内内外外,怕不有数百人之多。

赵老爷子让人搀着,带领族中子侄,已经设好了香案,太子一到,便当先跪倒在地,族人也都黑压压跪倒了一地。

显然,这是秦州赵氏风光的日子,秦州大族,也都派了人来观礼,眼见秦州赵氏这等风光,也只能羡慕的眼睛发蓝。

不过秦州赵氏风光了也不是一日两日了,也只能感慨一下,秦州赵氏生了个好女儿,历经三朝而荣宠不衰,正德年间的后宫宠妃,景兴年间的太后娘娘,到了成五年间,又自成了太皇太后。

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不倒,想当初,这秦州赵氏,也不过是世代从军,小有威名的秦州将门中的一个而已。

但现在再看,真真是荣华富贵,门楣兴旺,让人不敢正视。

而太皇太后这位秦州女儿,在秦州也已经是一个传奇了,不过让人沮丧的是,这样的崛起过程,真真是模仿不来。

秦州女儿,入宫的不在少数,但数十年间,却也只出了这么一位而已。

此时,太子殿下开始用稚嫩的声音,宣读圣旨。

因此番秦州赵氏女出嫁吐蕃归义王,已经带了些和亲的色彩,对于秦州赵氏的荣宠恩赐,也就不会少上半分,也确实如此,无论是朝廷赐下的出嫁仪仗,还是所携嫁妆,都比照公主出嫁之例置办下来的。

圣旨其实不长,但所赐之物实在太多,听着那一长串的东西,赵石也有些头疼,归义王迎娶的队伍应该也在这几日便能来到秦州。

然后送亲去吐蕃低地,这一路可不怎么好走,带上那多的东西,遭匪的可能不大,但想进入吐蕃低地,需要绕很远的路,这一路上,可有的麻烦了。

圣旨宣读完毕,秦州赵氏这里,便立刻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吹锣打鼓,鞭炮齐鸣。

太子殿下虽小,但诸般礼仪,皆都谙熟,又有人在旁时刻提醒,在这些秦州土族面前,尽显皇家雍容。

先是将圣旨交给旁人,便上前亲自搀扶起了赵老爷子,并向赵老爷子见礼,执的是正经的晚辈之礼。

随着太子执意搀着赵老爷子的胳膊,扶进大门之内,宣旨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

秦州赵氏这里接下来自然是大排筵宴,款待宾客,实际上,按照规矩,这个时候一应宴席,便差不多是嫁女喜宴了,因为圣旨一下,秦州赵氏女便不再姓赵了,而是姓李,成了他人之妇了。

赵石身边此时也围满了人,都是秦州赵氏专门来接待于他的人物,在赵氏族中,这些人任拿出一个来,也都不算是小人物,但在晋国公赵石面前,都分外的恭顺,笑容灿烂而带着亲近。

赵石不喜这般喧闹,上次来秦州赵氏,经历过了一次,但赵氏族中人太多,他又来去仓促,也没记住几个。

这会儿围在他身边的,到是有几张熟面孔,但到底姓甚名谁,赵石也拿不准,其中只有赵老爷子的嫡长孙,一个三十多岁的秦川汉子,他记得还算清楚。

赵石在秦州赵氏这边辈分可不高,是从景兴皇帝那里顺延下来的,连赵幽燕这厮都是他的叔父,别说旁人了。

这里辈分最小的,较真的话,他都得称呼一声叔伯。

但论起官场地位,这些人却又拍马难及,就像赵幽燕辈分是高,但却在他身旁做了多年亲卫,现在别说敢在他面前论辈分,便是论亲戚的时候,也少之又少。

一群人七嘴八舌的邀请赵石随之入内,赵石则摇了摇头,以军务在身为由,并没有立即进入赵氏老宅。

确实也有不少的事情在等着他,送亲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将人送到地方便是,说难也难,上上下下都需要人来打理,尤其是有太子殿下随行,更不能出了一点差错。

所以,赵石也不全是托词。

指挥军士和随行夫子,将朝廷赐下的礼物给赵氏这边卸下来,而这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都在秦州为护卫军兵准备的军营之中,那才是赵氏女出嫁的嫁妆。

再加上,秦州赵氏这边也不会全无表示,自家嫁女,嫁妆,奴仆,丫鬟,都准备的十分齐全。

等到晚间,赵石才算清闲下来,杂七杂八的事情,都交给下面的人处置,他这里不可能错过今晚秦州赵氏为太子殿下接风洗尘的宴席。

秦州赵氏老宅,张灯结彩,鞭炮声声,里里外外的人都是眉开眼笑,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

一晚欢宴,没什么好说的,只太子殿下被赵老爷子强灌了几杯,差点没钻了桌子,酒量实在不成,赵石想,这还只是秦州赵氏,要是到了吐蕃,遇到归义王那里一群粗鲁汉子,太子殿下该怎么应付?

赵石这里敬酒的人极多,但论起喝酒来,赵石真是没怕过谁,一杯杯酒水灌下去,赵氏人等,尽皆败退,大赞国公海量云云。

实际上,赵石的酒量,在秦州赵氏族中,也非是什么秘密,只不过哪里都少不了凑趣之人罢了。

第二天,太子殿下还在酣睡不醒,赵老爷子便找上门来,拉着赵石便来到了赵氏祖祠,上香祭祖。

和昨日不同,这一次人数不少,但却分外安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