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月东升-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将军。要占多大的地?”祝浩问道。

“这个。。。。。。”苏翎望了望赵毅成,说道:“这次辽阳来的,就算八万吧。其中一半是能种地的,就算四万人,这有一万户人家。每家总得有个五十亩地。你算算。要占多大个地方?”

赵毅成几乎不用算,便说道:“大哥。这不是得占半个义州?”

苏翎笑道:“才半个?不,整个义州都要。”

“是。”祝浩高声答道。

“慢着。”苏翎叫住祝浩。说道:“你运回来地银子可曾清点?”

“没有确切数目,除了各营发下地饷银,大约还剩一百一十万左右。”祝浩答道。

“银子都交给胡显成。你去提十万两,到了义州,先给姜弘立一万两,剩下的,拿去买地。凡是已经有人耕种的地,都买过来。总之你要筹够这一万户人家的田。”“是。”祝浩答道。

苏翎看了看祝浩,还是有些不放心,便又叮嘱到:“你胆子放大些。明白么?若是有人拦阻,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办。”

“是,将军放心。属下一定办好。”祝浩说道。

跟着苏翎这些日子,祝浩当然明白苏翎的意思。至于到底给多少银子买地,那可都是祝浩说了算。朝鲜人若是听话,也就罢了。若是不从,难免会有建奴奸细的消息传出来。

“胡显成,”苏翎转身对着胡显成说道:“这些银子以后都有你调度。眼下你先想想该如何给咱们那些官兵们发赏银。这个全交给你了。”

“大哥,放心。我会办好的。”胡显成答道。

赵毅成问道:“大哥,那剩下的都留在镇江堡?”

“对,”苏翎说道,“胡显成,你再调一些管事过来。将这些剩下地百姓都安置在镇江堡四周。也按每户人家五十亩计。”

赵毅成又问:“大哥,这儿可没那么多地分。”

“怎么,镇江堡附近就没有逃走的大户人家?”苏翎笑着问道。

“有,可也没这么多。”

“那就让他们自己垦荒。”苏翎说道。“那些无主的地,就直接分了,只要能垦荒的地方,都重新设立村寨。另外,你让陶安峰那队人也别闲着,该动手就利索些。”

“明白了。”赵毅成笑着说道。

这两者区别,或许便就是一明一暗,就差没直接抢了。但这种事,以往也做得不少,交给陶安峰,自是不用多操心。

“祝浩,那些工匠可都到了?”苏翎问。

“都到了,一共是六千七百八十五人。”

“好,这些人都留在镇江堡。”苏翎说道。

祝浩随即又补充说道:“将军,若是算上家眷,可有近两万人。”

胡显成接口道:“大哥,这镇江堡可住不下。”

“住不下?”苏翎皱着眉头,走了几步,说道:“看来这镇江城小了点。”

“重新筑城?”赵毅成问道。

“新城?”苏翎动了动眉头,说道:“也好。咱们就筑一个比辽阳还大的城。”

“那得要多少人手?”冯伯灵可对镇江堡熟悉,辽阳他也去过,这么大的城,可得要多少人,花多少日子才能修得起?

苏翎笑着说道:“咱们这回,换个法子,先修城里的房屋,最后闲下来再筑城墙。”

“这样?”冯伯灵不解,“那跟不修有什么两样?”

苏翎摇摇头,有些想法,冯伯灵很难短时间内明白。

“先给这些工匠们划出一块地方,就按各自的行业分。房屋的分派,按太平哨城地办法去做。以后咱们的兵器、火炮,可都指望这些人了。”苏翎说道。

胡显成对这些事比较内行,接口说道:“兵器、铠甲算是一部分,火器又要单独立一个作坊,还有木匠,漆匠等等,这可也算一个小城了。”

苏翎说道:“这下,千山堡内的工匠们,可以迁出来了。就由他们管带这些新来的工匠。一切都按千山堡的规矩来。”

“那筑城呢?”冯伯灵还在问。

苏翎笑着说道:“眼下只要春耕还能补得及,只要一个月后,这数万人难道不是人手?”

“可粮食够吃一个月么?再说还要种子粮?”冯伯灵总算开始关心起这一向都不曾想过地农事来。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地四十五章 商贸统筹

粮食,始终是辽东的一大要害。

不论是大明朝的辽东都司,还是崛起于群山之中的努尔哈赤,年年因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不过大明朝是以南补北,为此曾留下一路疤痕;而努尔哈赤,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方法………“抢”。

战争是解决所有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每年开春,努尔哈赤便开始四处掳掠,这个时候,正是春粮正缺的季节,抢回来的粮食不仅能填补空缺,那些被抢回来的人、畜,还是扩大农耕的劳力基础。再有便是秋收之时,那可是比耕种一年要简单得多。大明朝与后金努尔哈赤最初的纠纷,也便是相互指责对方越境耕种土地,进而演变成相互劫杀对方耕田的百姓。当然这最后,还是努尔哈赤占了便宜。

人家努尔哈赤抢了的都归了自家人,整个后金的土地、财产,都是属于努尔哈赤及其儿子、亲戚们。而大明朝戍守边墙的官兵,除了命是自己的,可什么都捞不到,还得为此遭受惩罚。这攻守之势,便呈一边倒的趋势,当然此时这风向可又转了回去。

不过,此时苏翎意外获得这数万的人口之后,按理说实力大增,若是都按千山堡那般模处置下来,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人口、土地,还有兵马、钱粮,再就是那些工匠们,这些足以使苏翎带着众位兄弟们,屹立在辽东鸭绿江畔。不仅大明朝此时无力左右苏翎,就连一江之隔的朝鲜,也无法阻止苏翎的步步紧逼。

可惜。人是要吃饭的。没有填饱一家人肚子之前,说什么都是泡影。此时苏翎即便再能编织出一幅美好画卷,也不可能将这数万人口都收归自己地辖下。

粮食的来源,屈指可数。一是千山堡辖内自己所囤积的粮食;二是往朝鲜境内寻去;这第三,也是最有希望的,便是大明朝给予的全力支持。真要算下来,从杨镐兵败开始,再到袁应泰。大明朝发往辽东的兵马总计也有二、三十万。既然能够供应这些人马的粮草,眼下苏翎不过是要一些补充,想必难度还是最小的。

但镇江堡离山海关一千多里,且陆路已经不敢保证畅通,而海路还得等朝廷调集到山东,才能接济到旅顺。这一来一往,没有数月也是办不到地。归根结底,还得自己想法子解决这头几个月地粮食问题。

苏翎一时没有回答冯伯灵的反问。只顾在自己脑子里盘算着,往日的一些想法模糊地浮现,可如何将这些结合在一起,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呢?

这副模样让胡显成等几人看来,却像是苏翎已经胸有成竹,尽管面上神色琢磨不定,但想来定然是由法子解决的。这些年的变化,无一不证明他们这位大哥,一向具有先见之明。

这时。久等不至的胡德昌、严寿、傅升三人忙不迭地奔进参将府,直接进到前厅,见在座的众人都一幅久等地样子,那胡德昌连忙说道:“将军,朝鲜那边刚到了三艘粮船。赶着卸货。便耽搁了片刻,将军勿怪。”

苏翎瞧了一眼胡德昌。见其居然穿的是一件丝绸做的衣衫,腰上还晃动着几件饰物。严寿、傅升也是一副光鲜华丽的打扮。

“胡德昌,你们这一身,倒是风光的紧啊。”苏翎话里却是听不出喜怒来,不过这没来由的一句,让胡德昌等三人均是诚惶诚恐,不知到底何事,却也不敢随便回话。

这身家愈是大了,心里的念头便也特别多。眼见着苏翎一日一日的实力猛增,这回攻打赫图阿拉一事,也是知道结果的,这回肯定会被朝廷大大地奖赏,尽管以往是逃军,可当真不可同日而语。这胡德昌等三人依靠苏翎发的家,心上此时贴的越发的紧,这越是看重,便越是小

不过,苏翎却并未继续说下去,而是转而问道:“从朝鲜来的船?”

“是。”胡德昌答道。

苏翎想了想,见胡德昌等人还站着,便指了指椅子,示意坐下说话。胡德昌、严寿、傅升这才悄悄出了口气,规规矩矩地坐下。

苏翎不断地在三人身上扫来扫去,好一会儿才说道:“如今这生意是越做越大了,你们三人,忙得过来么?”

这话可更不知如何理解了,胡德昌忙说:“还可以对付。*****”

“你们地儿子、女婿、亲戚什么地,是不是都用上了?”苏翎笑着问道。

“是。家里的人手差不多都派出去了。屋里只有女人打点。”胡德昌老老实实地答道。

苏翎停了一下,却又换了个话题。

“朝鲜有粮食?你那船粮食怎么来地?”

胡德昌答道:“是我派人去朝鲜四处买的。”

“怎么买?”苏翎问。

胡德昌望着苏翎,往日苏翎可从不问细节,便答道:“就是派几个伙计,到朝鲜各地,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问,就是运回来有点麻烦,其余的倒没什么难处。”

苏翎不解,回忆着袁应泰曾跟他提过,朝鲜始终提供不了多少粮食,是故对其迁居百姓指望朝鲜不报希望。便又问道:“朝鲜不是也缺粮么?”

胡德昌眨巴眨巴眼睛,说道:“将军,朝鲜缺粮,是指朝鲜国王征税收的粮食。我这是拿银子去买,不管富人、穷人,只要有余粮,都会卖的。”

这句话似乎让苏翎开了窍,仔细想了想,张嘴欲说什么,却又止住,再次思索起来。

是啊,都说这辽东缺粮。可整个辽东上百万左右的人口,除了荒年之外,也没听说饿死多少人。这与胡德昌说的可不是一样?辽东都司征集不到粮草,不等于说辽东没有粮食。这可是两个思路。换句话说,只要百姓们肯卖,哪儿还发愁买不到粮食?单说辽东南卫那些村子里稍微算是大户的人家,哪家没有几十上百石地粮食?陶安峰那队人马洗劫的大户人家,可都是数千石以上的存粮。按道理说。这朝鲜也是一样。

想到这里。苏翎又问胡德昌,“若是多派商队到朝鲜去,你说是否能买到更多的粮食?”

胡德昌却没明白,回答到:“将军,人手实在是抽不出来了。”

“不是说你的人。”苏翎说道,“我问你能不能买到?”

“能,不仅粮食,那些农具。耕牛等等都可以买到。”胡德昌肯定地说道。

“你能确定?”苏翎追着问道。

胡德昌脑子飞快地转着,大致明白了苏翎想要做什么,便说道:“将军,朝鲜其实与辽东差不多。一般百姓家里确实余粮不多,但与辽东一样的是,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些大户人家,囤积的粮食不少,就算是遇到再不好的年景,也饿不到这些人家里。”

苏翎微微点头。胡显成等几人也是如此,这些人可都是贫民出身,只知道大户人家富有,却还真从未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胡德昌见此,便又说道:“再说。朝鲜那些大户。也跟辽东地情形差不多。不仅税交得少,甚至根本不交。所以。那些交不起税地百姓,往往都愿意卖身到那些大户名下。这样下来,大户们便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而那些百姓,甚至比以往过得还要好一些。”

这个问题,不仅辽东有,大明朝各地都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形。所以朝廷收入是越来越少,且大部分的粮税,都压在那些还有属于自己土地的百姓身上,是故穷的越穷,富得越富。尽管朝廷也备有名册,年年按册催缴,但架不住各地官员本身便是大户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