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月东升-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炅⒆匀幻挥幸饧珊罄囱罡湟恢骄睿痪∪耸涠啵冶匦胪耆佣肪踅柕闹富印5痹俚弥橇踅栆膊还煌蛭迩ё笥业谋硎保炅⒊沟资耍饧词潜砻鞒示8浩鹩朊骶谎恼蕉分霸稹U饧纫蛘蹋置挥兄富尤ǎ渴舭赘桑母鼋敢馊绱耍拷炅⒌奔聪虺使跚氪牵辉省U庋焕矗示蛹幢闶怯星且黄婕喽剑馑俣热丛趺匆部觳黄鹄础A硗猓龃缶牧覆荨⑵餍档染瑁荚谠У那樾饔跋煜卤涞没郝⑼享常坪跞巳硕急ё派砸唤拥斜慵赐吮南敕ǎ蝗唬握獬蚀缶秃罅踅柋硪蝗眨覆蓐⒅赜衷诔时砗笾秃笠蝗眨恐种旨O蠖急砻鳎时碚揭獠磺浚卸郝璨蛔恪�

对刘綎一战的战果,完全出乎千山堡人马所料,整整一万五千明军,就在一夜之间全被歼灭,所获粮草、甲杖火炮无数,搬运缴获的精壮们几乎用了将近七日,才将所有物品送回千山堡,这初次大胜,对所有骑兵而言,意义非凡。辽东逃军、或是弃民的身份、感觉,至此烟消云散,这最后一点对大明朝的畏惧之心,被那近九千明军俘虏所融化,而今朝鲜军队到来的消息,让血液再次沸腾起来。

姜宏立、乔一奇率队出宽甸直奔太平哨,那是最初与刘綎约定两军汇合的地点。一路上依旧是飞雪漫天、北风呼啸,但这并未给朝鲜军队带来影响,他们走得太慢了,慢的即使下刀子,也不会让他们再慢一些。不仅如此,缓慢并未使得后队挤压前队,反而前后拖得更长,倒像是前队走的太快所致。

苏翎埋伏在道路两侧山顶的火炮并未开火,被用白布与积雪仔细隐藏起来,从山下看上去,只一堆堆的堆满积雪的石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里埋伏着兵马。朝鲜人同样认为这一带没有危险,更何况前面还有刘綎的大军。而对于千山堡,江对岸的朝鲜人只能看将来来往往的船只,与辽东一样,毫未在意。朝鲜兵马便这般大摇大摆地,缓慢地通过了刘綎兵马覆灭的地段。当然,痕迹已经被消除,不断的飞雪更是很快就掩盖了所有漏洞。一万三千左右的朝鲜兵马便这般通过这段致命的山路,没有遭到任何攻击,也没有任何人马的踪影。

临近太平哨,姜宏立与乔一奇听前哨回报,说是并未发现刘綎大军驻扎的痕迹,甚至惊疑,命整个大军就地停下,待后队全部跟上之后,才再次向太平哨进发。不论有何疑问,总得到太平哨扎营再说。

太平哨距离朝鲜大营最近的几个村子已经被疏散,只剩下空空的院落,但朝鲜兵马便是秋毫无犯,远没有刘綎所部的张狂。这倒不是军纪严明,而是太过谨慎,除了伸出一里多路的两队哨探,朝鲜兵马全部龟缩在大营之中,一则躲避风雪,二来,等待后续的粮草辎重跟进。

入夜时分,由山中奔来一队二十多骑的明军,打着刘綎的旗号,为首一人手持令箭,称奉刘綎之令,前来传令。姜宏立正疑惑中,见有人传令,连忙在大帐中召集武官汇聚,乔一奇也在其中。

来人宣称,刘总兵命朝鲜兵马火速跟进,前往坎川岭一带支援。姜宏立问为何改变原定的两军汇集的约定?朝鲜兵马就眼下携带的还未全部抵达大营的粮草便已经不够,原本想向刘綎借粮的,没想到这还没见到,便要继续前进。

传令官称在坎川岭一带发现敌踪,刘总兵已经率队追击,已有斩获,并疾声厉色地丢下一句,“误了军机,自己看着办。”便连夜向坎川岭方向奔去。

这军旗、服饰、令箭都不假,再说乔一奇认识那个军官,虽说一个宽甸百户怎么被派作传令者略有疑问,但刘綎属下都是来自各地的兵马,派谁都有可能,他乔一奇一位游击将军,没有随刘綎行动,不也被派来与朝鲜军马随行么?

姜宏立当即与众武官商议决定,次日一早大军出发,在紧急的军情,也不可能在夜里跟上。这便算是最快的速度了。虽然有人已经提出粮草还未跟上,这大军再往前,一旦接济不上,可就全军无粮。但一方面有刘綎的令箭,一方面乔一奇是不会帮着朝鲜说话的,甚至语气与传令官都是一致。

次日一早,朝鲜兵马开始出发,队尾的辎重粮队估计是在后面扎营歇息,并未赶上。姜宏立遥望了一阵南方,便无可奈何地发出全队出发的命令,一万多人的队伍便在风雪中向坎川岭行去。

坎川岭是宽甸西北最高最险峻之处,一路上山势险恶、道路难行,若非如此,千山堡与努尔哈赤又怎么达成以此为界的默许?朝鲜大军走了一日,才渐渐接近坎川岭,沿着山势渐渐向上登去。但天色已晚,飞雪依旧未停,姜宏立不顾乔一奇的呵斥,强行令大军就地扎营,这一日,行不过三十里。

这一夜风雪加剧,次日全军集结时,发现冻死兵士十几人。这是朝鲜军队第一次减员,姜宏立硬着头皮命令大军拔营而去。行不到五里,千军回报,说前面发现后金兵马迹象,人数不详。

姜宏立大惊,立即命令全军扎营列阵,全军戒备,准备迎敌。一万多人的三个营结成一个大阵,就着山势做出防御姿态。数千只各式各样的火枪已经准备装填火药,数百门火炮也已准备就绪,只等敌人来犯。但一直等到午时,都没见到敌人出现,那些士兵列成横队,都在雪里成了雪人,一个个冻得直达哆嗦,却仍然徒劳地向从纷飞的雪花中找出敌人的影子。只要敌人敢在阵前出现,上千只火枪将同时开火,不论敌人有多少,势必在阵前留下满地的尸体。但,这始终是一种想象。

姜宏立与乔一奇商议,决定再次派出游骑哨探,打探消息。这回几乎没有一个朝鲜人愿意主动出击,这样的天气里出发本就危险,再说,朝鲜兵马依仗的便是这个大阵,十几个骑兵小队出去,真遇上敌人,哪儿还有活路?商议的结果,竟然是由乔一奇前往哨探,打探敌情。

乔一奇当即气得满脸通红,尽管作为监督之责随朝鲜军马同行,但其并不能指挥朝鲜军队,何况在军令中也只有让姜宏立听从刘綎的军令,此时乔一奇却丝毫拿这些人没有办法。姜宏立还说,即便乔一奇将军本人不去,其属下也是熟悉宽甸的,那么派人哨探是最合适不过的。结果自然是姜宏立满意,四五十个乔一奇部属冒着风雪,向坎川岭慢慢摸去。

很快,这些谨慎前行的哨探游骑便发现坎川岭一带出现无数后金旗帜,对这个他们本就已经熟悉,再加上辽阳传达的后金情报,很容易辨认出那属于后金镶黄旗的军旗,虽然并未看见有多少人,但这就足够了。这些人几乎是逃命般地返回大营,禀报说,前面驻扎着镶黄旗精锐。

这个消息让姜宏立与乔一奇都大为吃惊,一则镶黄旗是努尔哈赤旗下最精锐的兵马,二来,这刘綎在前,中间却出现大批后金人马,岂不是将二队切断?而刘綎怎么能放敌人到自己的身后?那只有一个结论,便是刘綎已经被敌人包围,凶多吉少。当下朝鲜武官们便达成一致,暂不行进,等够确切消息。那乔一奇主张直接进攻,将敌人吃掉,继续前行与刘綎汇合。这绝对行不通,不论乔一奇如何发怒、摔做桌子,拔刀砍椅子,都不奏效。整整一个下去,这种来自大帐内的争吵都没断过。但,夜色降临,乔一奇也没了办法。一天一夜便在高度戒备中过去了。第二天,敌人仍然没有前来进攻,而军需官禀报,说说是粮食只够全军半日份量,若后队粮草再不接应,全军今晚便要断粮。姜宏立等众人的争吵有持续了一日,还是没有结果,敌人既没有进攻,也没有骚扰,但要命的是,粮草终于断了。当夜除了武官们,只有少部分朝鲜兵马得到吃食,大部分都只能忍着,期待第二日粮队便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也是都帅所说。

第二日上午,乔一奇没有再争论,朝鲜武官们也未再有提议。然而粮食依旧无影无踪,姜宏立等不及了,下令全军返回,不再管辽东这次军事行动。

断粮的队伍走了一日,沿途始终没有遇到运粮队伍。姜宏立下令全军继续前行,若无粮他这都元帅也毫无用处。此时,于承恩出现了。

此人在前天的战斗中摇晃红旗被人盯住,当然,他也是第一个被俘获的军官。这一次,苏翎将其放回,什么也没交代,只在朝鲜大营的不远处将其放下随即飞快隐藏起来。

逃生的于承恩直接进入朝鲜大营,将刘綎所部之事一五一十地全部交代清楚,而姜宏立,在惊诧之余立刻明白,自己这些人,已经全然在苏翎的控制之下。尤其是那于承恩对与苏翎所部的战力的夸张,让这一切更显得危机重重。那刘綎的威名可不是假的,既然他都被干掉,自己能躲的过去么?就算前面没有人拦截,一万多人没有粮草,是走不到宽甸堡的,只怕半路上便被饿死一半,而另一半,将会被冻死。

当苏翎带着数百骑兵列队迎接撤退的朝鲜人时,朝鲜军马已经被饥寒逼的行动无力,根本没有半点抵抗意志。苏翎要做的,便是等着接受朝鲜人的投降,否则,身后的火炮会立即开火。两侧山谷中隐藏的骑兵也会立即包抄两翼,将朝鲜人就地歼灭,甚至有少部分愿意加入的明军士兵,还等着拿几个人头当作报效之礼。

就在刘綎全军覆没的那一段山路上,被饥饿以及寒冷折磨得气力全消的朝鲜兵马逐渐到来,见到整齐列队的铁甲骑兵,于承恩有关苏翎的描述一一得到证实,尤其是那面血红的新月战旗,象一团火一般煎熬这朝鲜士兵。

姜宏立只有一个选择,全军投降。那边乔一奇刚要反对,便被一旁的朝鲜士兵一拥而上捆成一团,而其亲兵家丁一旦反抗则立即被杀,其余的,尽皆被绑了起来。

苏翎眼下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观看数不清的战利品,以及成群饥寒交迫的朝鲜士兵。一万多人全部投降,在勉强吃了一顿饭充饥之后,这些善于忍耐的朝鲜士兵被重新规划成十个战俘营,在骑兵大队的带领下,搬运着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向群山之中走去。这速度自然是要快上一些,那滞后的粮队,则在更早之前,被数倍于自己的骑兵歼灭,所有粮草全被缴获。

至此,东路军马彻底消失,而苏翎,这位千山堡势力的代表者,将自此走向更广阔的区域,拥有更多的人马,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世界。

不过,当其余几路明军的消息传来时,千山堡却面临着另一种危机。

【故事到此时算是过了最初的基本生存阶段,实际上努尔哈赤也是在此时跨越了一道分水岭,接下来,是努尔哈赤扩张的阶段。而本书中的千山堡,也进入与努尔哈赤比肩的过程。】

【本书的写法在起。点算不得主流,希望喜欢本书的朋友多多支持苏潜。苏潜将尽力展示一幅最接近真实的架空历史。啰嗦几句,请海涵】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三十二章何去何从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天命四年)三月十五日清晨,初战大胜的千山堡如往常一样,在寒气未退的晨风中醒来,早起的人们依照惯例,在弥散着炊烟的巷道中穿行。堡墙上彻夜值守的士兵正在换班,两队排着整齐队列的士兵在发生一声呼喝后,彼此交换位置,换下来的士兵则沿着梯道走下城墙。细心的人们发现,那两队士兵中,出现许多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