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大宋,最为低贱的不是商人,不是妓女,而是士兵。士兵者,丘八也,正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不管上面写得如何冠冕堂皇,也是掩饰不了当兵的本质。

武备学堂,是武人的国子监。

一旦入了武备学堂,相当于入了军伍,这可是蒙羞之事。一旦入了军伍,想要该为文职就难了。

李若虚不禁犹豫了。

最后,李若虚咬了咬牙,下定了决心,羞耻就羞耻,该忍也忍了:“我打算加入武备学堂!”

“兄长,也打算加入武备学堂,那小弟正好相随!“一旁的虞允文激动道,“我原本就打算加入武备学堂,只是父母不允许。如今又兄长相随,总算是有了借口了!”

“好,乱世来了,唯有加入武备学堂,才能为国出力!”李若虚道。

第227章筹建武备学堂

在武备学堂中,赵朴坐在椅子上,看着稀稀落落的几个人,神色有些不自然。

在《破虏报》上,连续的宣传了几期,进行洗脑式轰炸,加大宣传力度,为的就是提升武备学堂的知名力度,办好武备学堂。

只是宣传的很好,可是实际报名的,却是阿猫阿狗,就那几个。

赵朴不由哀叹:这个时代,毕竟不是后世,在后世十万青年十万兵;可是在这个时代,书生当兵,跟皇帝要饭一般,不可思议。武备学堂开学已经一个月了,可是招生情况,极度不良好,有种崩溃的感觉。

“武备学堂,大宋的第一所军校,就这样营养不良?”

赵朴心中苦涩至极,这个时代可没有军校一说。这个时代,军人都是世袭的,兵法也是老子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口口相传。像组建学堂,将一群将领,或是书生汇聚在一起,不断的讲述如何打战,怎么思考,都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

可是如今,赵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世人都小看赵括,说赵括,如何如何废物;其实赵朴看来,赵括还是有本事的,只是赵国势力不如秦国,白起又太强,最后才失败。若是遇到弱些的对手,还是会胜利的。

而在历史上的兵家中,白起也是属于前十的,败在这样的对手手下,输了也不可惜。

他的要求不高,不要求宋朝将领达到白起、韩信那种水准。只要他们达到及格分数就足够了。

只是看情况有些难度。

不说,武备学堂学员的整体素质。就是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

没有数量,质量也是问题。

这个时代,没有人愿意当兵,书生当兵的更少。那些落第的书生,宁可呆在家中蹉跎岁月,过着吃软饭,啃老本的日子,也是不愿意当兵。在这个时代。当兵的受到歧视;在这个时代,书生待遇又太好;谁愿意从最高阶层进入最低阶层。

看着花名册,人数仅仅是一百个出头。

罢了,就这样凑合吧!

赵朴深吸了一口气,使心情平静了下来。

“这是试卷,发下去吧!”赵朴一挥手,身边的人将试卷分发了下来。试卷的内容。主要是答题与策论集合,二十个简单题,一个策论题。

二十个策论题,主要是问一些简单的军事问题。如,战车到骑兵的转变说明了什么?白起之死说明了什么?项羽为何会战败…………回答字数不超过二十字。

策论题是,如何抗金?

回答文字不超过一百字。

试卷有些应付。只要字写得还可以,就是及格,百分之九十九将会被录取。

这个考试本没有太大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从考生的答案中。揣摩出考生的性格。

毕竟这些考生,在未来是要掌控军队的。成为一方统帅,一旦使用不当,后患无群。当然了,在考试前,要做好政治审核,使学员根正苗红,免得金军奸细进入。

若是在某一天,发觉武备学堂中,有金军奸细存在,那就乐大发了。

翻看着试卷,看着这些回答,赵朴直发笑,有些回答太逗了。一边翻看着,赵朴一片在试卷上作着评语,在众多的试卷中,忽然发现了两个眼熟的名字,“李若虚”“虞允文”。

“是他们!”赵朴深吸了一口气。

在历史上,李若虚在岳家军中扮演着军师的角色,出谋划策,后勤补给等等,都是一等一,使岳飞在前方作战,能够安稳无忧;

而在名将凋零的时代,在完颜亮派兵南侵,势如破竹,几乎要跨过长江的时刻,虞允文出现了,在危难中力挽狂澜,挫败了金军。

虽然是文人,但都是一等一的能臣。

看着这两个人的名字,赵朴心情剧烈的起伏起来,人才终于来了。

…………

笔试之后,自然是面试了。

参加面试的考官有两个,一个是赵朴,还有一位是兵部的官员。面试的内容很简单,问一些问题,考生回答,然后给出了印象分。这位兵部的官员是负责问问题,而赵朴只是静静的听着双方回答,然后提笔作着记录。

每人面试的时间很短,大概是三五分钟就结束了。

等待了许久之后,李若虚走了进来。

赵朴看着李若虚,有些失望,这个传说中的军师,样貌太平常了,几乎可以淹没在人潮中;他的回答也是平常至极,没有特殊之处,从始至终,都是没有出奇之处。而此时的李若虚已经三十七岁了,年纪不小了,可是还没有中了进士,还在举人的位置徘徊着。

此时的他还没有出仕,虽然乡间多有才名,但是整体而言太不出色了。而他的弟弟李若水早已出仕为官,身居高位,在朝野声名显赫,相比之下身为兄长的李若虚太逊色了。

世人往往先知道李若水,然后才知李若虚。

赵朴抬笔评价道:“大器晚成!”

接着是,又是面试虞允文。

此时的虞允文还没有成器,还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只是一个热血青年,谈不上足智多谋,一切尚未雕琢。

赵朴评价道:“年少可为!”

此时,不论是李若虚,还是虞允文都是尚未开发,潜力无限,还要在底层多多磨练。

…………

武备学堂,就这样开业了。

一切办理有些仓促,可是赵朴顾忌不了那么多了。时间不等人,金军不会留给他太多时间,可能三五个月后,金军就会再度杀来。那时武备学堂就得暂时歇业。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短促突击。短期的培训。

兵者,国之重器,自然不能授予他人,只能是赵朴亲自上阵,当祭酒(相当于校长)。

只有亲自养孩子,才能有感情,培养嫡系,从校长开始!

这些武备学堂的学员。此刻也是挂上了天子门生的牌子。

而宗泽当然名誉祭酒,借着这位老大人撑场面。而范仲尹乃是司业(相当于副校长),负责日常事务;而陈东,欧阳珣负责军宣工作(相当于教导主任);而王守义、李破军等人则是负责军事训练。

武备学堂,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日常的军事训练,二是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分析。三是日常的思想教育。

再好的战术,再高深的战略,也需要底层士兵来执行,若是士兵的素质太差,战斗力太烂,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只有培养出战斗素质过硬的军官。才能像火种一样传播,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的底层士兵。

于是,在武备学堂的日常课程中,极为重视日常的基础训练,对于士兵的训练有些苛刻。甚至是变态。

而日常的训练,又是侧重于纪律。忍耐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日常的军事训练,占据六层时间。

而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分析,占据了一层时间。而在一层时间中,又是研究战术的时间,多于战略。在赵朴看来,大宋不缺乏高明的战略家,不缺乏深谋远虑的智者,缺少的是底层的实践者。

而剩下的思想教育,则是不断的对学员进行洗脑,不断的灌输着对金军仇恨,报仇雪恨;还有不断的灌输着忠君思想,忠于大宋,忠于皇帝陛下。毕竟这是宋朝,虽然有一丝民主思想,可是宣传民主,宣传人人平等,除了引动思想混乱之外,什么也得不到。

这又占据了一层的时间。

而武备学堂的教员,主要分为武教员和文教员,武教员主要是来自军中底层军官,曾经战斗在第一线,有着与金军搏杀的第一手资料;而文教员,主要是来自儒生,来自那些忠君思想浓厚的清流们。

而教学的课程,是赵朴亲自主导编制的。军事课程,主要涉及站姿、各个兵种配合、金军战术研究等等,没有太多的兵书传授,而是侧重于战列的分析,战场的权变;而文化课程,侧重于讲述五胡乱华的悲惨,汉代击退匈奴的豪壮,以及唐朝时代卧薪尝胆,击败突厥。

一切以实用为主,主要是应付眼前的危局。

至于是否会诞生少壮派,是否会诞生宋朝版的军国主义,赵朴都懒得理会,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还是顾忌眼前吧!三五个月后,宋金之战就会再度爆发,那时厮杀会更加激烈,不要再梦想一场大雪让金军退去,那是不可能的,有一但没有二。

不久之后,就是大劫,一个不慎就死翘翘了。

还是服务于眼前,解决眼前的苦难为主。

………………

武备学堂筹建的消息传播开,立时间整个朝野上下轰动了。

筹建武备学堂,朝堂众臣本来是知晓的,也没有太放在心上。筹备武备学堂,权当是临阵磨枪三分快,不快也光。学员不过数百人,教员不过一百多人,距离国子监、太学等差的很多。

只是随着武备学堂声势浩大的召开,朝堂内的文臣坐不住了。

随着汴梁被破,国子监、太学也是残破,残余的学生,不是死难于汴梁,便是逃亡。国子监、太学,此时已经不存在了。朝廷众臣多次商议重开国子监,重开太学,只是朝廷内争吵不休,重臣又忙于他事,才不了之。

而如今,武备学堂已经开了,是不是太学,国子监也该重开。

一时之间,群臣纷纷觐见,要求重开国子监,重开太学。

Ps:第三更到了,太疲劳了。

第228章幕后黑手

看似平静的襄阳城,随着一个石子的落下,快速的溅起了水花。

当赵朴上朝,坐在那张龙椅上,屁股刚刚坐稳,就受到了大臣们的炮轰。

一个御史走出班列,率先开口道:“圣上,自靖康之难以来,汴梁被毁,太学、国子监也随之被毁,文教衰微,才乃是社稷之不幸。如今暂且安全,不如兴建国子监,重建太学,大胜文治!”

“陛下,我朝以文治为本,无文则国武以昌,兴教化之道,才乃万古不变真理。如今国事安定,臣恳请重开国子监、太学,招募散落士子,以昌盛国本!”一个言官也是说道。

“圣上,开设武备学堂,提升武备,此举大善。然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能偏废,无文则武无以张,无武则则文无以盛。武已经开武备学堂,文也需要开设太学,国子监!”此时,汪伯彦上前道。

其他的官员也纷纷开口,内容无非是要开始重开太学,重开国子监。

这个时代,太学和国子监是最出名的两所公立大学,相当于后世的北大清华。

在太学,多是平民阶层就学;而国子监,多是官二代阶层就学。

在大宋的科举考试中,国子监和太学高中者比例极高。

在朝堂的衮衮大臣,不是太学出身,就是国子监出身,或者是有牵连。总之,太学,国子监是朝中大臣的母校。而清流,也多是来自这两个地区。

只是一切随着,金军的入侵,汴梁的沦陷,覆巢之下无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