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这范增的脾气也真不是吃素的。在鸿门宴时,当着张良的面,一剑便把张良进献的玉斗辟成了两半,还甩脸色给项羽,是个肝火旺盛的性情中人,吃顺不吃戗的主儿。不过范增岁数大了,身子骨终归不太硬朗,还没走到彭城,在路上便恶疮发作,死翘翘了。

除去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陈平的反间计彻底宣告成功。趁项羽阵营内耗、无暇攻城之际,陈平紧接着又给刘邦献上了一条声东击西妙计:让长得酷似刘邦的纪信,假扮成刘邦,带着两千名妇女冒充家眷,然后从荥阳东门出城,引开楚军的注意力。刘邦这才得以从西门逃脱。

陈平和刘邦使用的反间计,说好听点是一种计谋或者计策,能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其实说难听点,就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和农村妇女们没事传闲话、整天东家长李家短的差不了多少。

这种事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你和某个同事关系不错,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有人看不了这种和谐,于是便千方百计破坏你们这种默契,在你面前说那人的不好,在那人面前说你的不是,或在你面前说,那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你的坏话了,在他面前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背后议论他了,等等。诸如此类,时间长了,你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出现隔膜。陈平的所谓计谋,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很简单,没什么神秘的。只不过他实施的对象是一个有实力、有战斗力的阵营而已。可话又说回来,面对阵营就是计谋,面对个人就是挑唆,这算哪门子道理!

反间计的作用,不仅仅是瓦解了几个人这么简单,他还让项羽失去了人心,也让项羽手下的人寒了心。范增那么大岁数了,还一颗红心整天不辞辛劳地忙前忙后,钟离昩等人战场拼杀,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项羽,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是项羽的猜疑,是项羽的不信任,他们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呢!所以这个反间计的作用是很大的,对项羽阵营的整个军心、士气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而且深远的。比如后来龙且的全军覆没,未必就没受这方面的影响。韩信夺得齐地之后,项羽派龙且去阻击。龙且不听手下建议,不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而是选择了冒然进攻。这一方面因为他的性格和项羽类似,都是直来直去、敢打敢拼的硬汉。但如果深挖一下,其潜意识里,未必就没有顾忌项羽的因素,怕项羽多心、怕项羽猜疑其有意拖沓,于是想尽快做出点成绩给项羽看。

应该说,反间计的实施,成为了楚汉对峙初期的一个转折点。它让刘邦暂时摆脱了困局,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也为他进一步和项羽抗争赢得了时间。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的几个特点:

首先,刘邦是个比较灵活的人。刘邦在陷入困局时,会积极想办法,会主动找下属商量,而不是一味地上闷火、生闷气。

其次,刘邦是个不择手段的人。我们上面说过,尽管战争是一场胜与败的游戏,但反间计在道义上无疑有失水准。不过刘邦不管这些,只要对他有利,只要能脱身,只要能打垮对手,他是不会选择方式的。他只要成功,不要过程。

第三,刘邦是个风投高手。反间计能否取得成功,其实刘邦和陈平心里并无十分的把握。刘邦随手扔出“黄金四万斤”,应该属于风险性投资,能否得到回报还是个未知数。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便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刘邦的优点。刘邦头脑很清楚,他知道钱是身外之物,只要保住了自己,争取到最后的胜利,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因为反间计的实施,项羽阵营被瓦解,特别是范增的离去,项羽无异于自断手臂,损失不可估量。而钟离昩等人的消极,也势必会影响项羽军团今后的战斗力。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像陈平预料的那样,毫无悬念的中招呢?除了我们上面的分析,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项羽自身的原因。项羽是个自傲的人,自傲的人,心眼都不会很大,项羽对那些谣言尽管不是十分相信,但心里总归还是有疙瘩的。仅仅因为这个,他也不会再像先前那样信任这些人;再者,项羽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认错,他会一条道走到黑。项羽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就算没有别人,他自己也一样能打败刘邦,一样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当范增愤而离去时,项羽并不拦着,因为任何人在他心里都是可有可无的。

二是下属的原因。范增对项羽的态度,和项羽一样,也是一味由着性子来,只要他觉得对,他就会坚持,而且还不屑于解释。如果范增遇到一个了解他、理解他的知音,就像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心心相通,这是没问题的。但要做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或者需要机缘巧合,或者需要时间磨合,总之要对了路才行。而范增和项羽其实并不对路。在鸿门宴时,项羽开始想对付刘邦,后来项伯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态度,但他并没和范增商量,也没把思想转变的原因告诉范增,这就让范增摸不着头脑了。可见二人不但缺少沟通,还缺乏默契。二人既然是这样一个状况,就很难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项羽对范增有看法,或者干脆说项羽看不上范增,也在情理之中。

而范增呢?被项羽误解,却并不解释,而是发了一通牢骚,直接拍屁股走人。纵然项羽对范增有想法,但这事也不能全赖项羽,使者回来就是这么说的。以范增的智慧,自然知道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如果把问题摆出来,点明这是敌人的挑拨离间之计,项羽未必不听。可范增倒好,直接撂挑子不干了,不允许领导犯错误,也不对。

三是战场的原因。因为当时军中有了谣言,项羽做些暂时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信,不等于别人不信。他要稳定大多数人的军心,表现一个态度很重要。而且战场瞬息万变,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防着点总不是坏事。曹操不是有句话吗?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蒋介石也说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所以项羽有这想法也不奇怪。这使用反间计的陈平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以前陈平追随项羽,后来不就反水了吗?还反过来用最卑鄙的手段对付项羽。身正不怕影子斜,你今后表现好,项羽自然会消除对你的误会,再次启用你、重用你也不是不可能啊。

除了无间道和反间计,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还使用过许多其他手段,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

【3。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事】

如果说无间道和反间计还算战场的手段,可以原谅和理解的话,是因为武力征服和智谋征服,不过都是战争中惯用的手法而已,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那么言而无信就不那么容易让人理解了。因为即便是战争,也要讲一定的规则,有一定的道义底线。

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关中,尽管一路磕磕绊绊,但总体还算顺利。只是在崤山关口,遇到了秦军很大的阻力。崤山、函谷关向来是进入关中的门户,拿下这两个关口,八百里秦川就如履平地了。秦王子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派重兵在崤山把守。刘邦想冲关,却被张良劝阻,神秘而不疼不痒地说:此关不可硬拼,只可智取。这就是谋士的作用,要都是硬打硬拼的,哪还显得出他们的作用啊。

要说这刘邦有张良相助也真是前世修来的福。这是张良第二次跟随刘邦。同刘邦一起投靠项梁后,张良便向项梁请求重建韩国,去保了韩王成,结果后来秦军反扑,韩国很快便丢城弃地,成了散兵游勇。这次刘邦西征关中,路过韩地,帮着韩王成重新收复了城池,为了表示感激,也为了让老朋友叙叙旧,韩王成于是独自留守,让张良跟随刘邦一起入关。仅仅是跟随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刘邦和张良之间很有默契,这一点很重要。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年轻时曾巧遇一神秘老者,得授《太公兵法》一书,每日研习,颇得要领。他第一次跟随刘邦时,便“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常照葫芦画瓢地给刘邦出谋划策,而刘邦“善之,常用其策”,俩人往往一拍即合,在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上很对路。所以刘邦便很依赖张良。

这次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还是不错的,简单说就是一句话:重金诱惑+武力威胁。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张良得知秦军守将的父亲以前是个屠夫,买卖人家,重利。于是便让郦食其这个能把死人给说活了的善辩之才,“持重宝啖秦将”,带着重金厚礼去当说客,贿赂他们,让他们投降,说以后好处还多着呢。与此同时,张良又派出一支先遣部队,让他们预备五万人的粮食,分散到附近的山上,遍插军旗,大造其势,给秦军守卫以大兵压境的假象。双管齐下,秦军果然中招。来的这帮人不太好惹,而且看样子人数众多,真打起来不一定能胜,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得些好处。于是秦军守将在城头挂起白旗,表示“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投降外带倒戈,准备和刘邦一起打进关去。

本来这事到这儿应该就算圆满结束了,张良的目的也达到了,没成想这却只是个开头。刘邦一看起了效果,便忙不迭地想接受降军,扩充队伍。结果张良再次劝阻,说:“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说我们不能太乐观了,现在的情况,只是他们的守将想投降,底下的士兵们不一定服气。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以后的队伍就不是铁板一块,就会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不如趁机消灭他们,以解后顾之忧。

刘邦一听,觉得有理。于是趁着秦军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准备热烈迎接亲人的当口儿,刘邦率军一鼓作气杀进了崤关,将正做着和平解放美梦的秦军杀了个稀里哗啦,一直被追打到蓝田一带。秦军可谓兵败如山倒。文人小说下载

刘邦、张良这事儿办得很不地道,连蒙带骗不说,还外加反咬一口。当然,战场上假投降、设迷局的伎俩,本也是家常便饭,比如周瑜打黄盖那一出。但人家那是在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而刘邦他们不是,秦军都表示投降了,还准备和刘邦一起去打昔日的主子,刘邦却来了个倒打一耙。如此背信弃义,置道义于不顾,这就有点不讲究了。

与之类似的行为,项羽其实也有过,比如在西进关中的途中,坑杀了秦军的二十万降卒。再比如,项羽最后没实践楚怀王之约,没让刘邦如愿以偿地当上关中王。这也属于一种背信。不过同是背信,和刘邦相比却也有着几点本质的区别:

首先,同是言而无信,刘邦比项羽表现得坦然。张良给刘邦出主意时,刘邦是欣然应允的。他没觉得那样做有什么不妥,或者说他心里根本就是赞同的。项羽在坑杀秦卒之前,则是做了一番思想斗争的。他找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说明他对这件事做还是不做,心里面是犹豫的。依项羽独断专横的性格,一般的事他是不会和别人商量的。

其次,时间上有差别。项羽一开始并没想杀掉投降的秦军,而是对他们进行了整编,成为自己的队伍一部分之后,过了好长时间,在进军关中的途中才坑杀的。而且坑杀还是有前提的,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