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1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青苗钱的归还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尤其是青苗法推行的第一年,格外受到关注。何况这是一次收回本息,各层级的官吏对于获利的情况都格外的关心,所以谁都不敢马虎。

按理说两成的利息看似很多,但相比于那些大地主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百姓是可以承担的。青苗法政策本身还是很有优惠的,王安石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此举不禁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想的很好,执行起来就有难度了,尤其是在去岁遭遇过水灾,粮食明显欠收的杭州,这个问题就越发的尖锐了。

百姓们凭借着州县良机的赈灾粮,以及青苗钱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可是实际上最艰苦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因为眼看夏收到来,终于可以收获为数不多的粮食了,可是尚未来得及喜悦,就该向朝廷归还粮食了,而且是连本带利的。

如果是丰收的年景,这不算什么,但是现在……一切就不一样了!

对于相对富裕的殷实之家来说,兴许也不打紧,咬牙也就过去了,但是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有些要命了。

因为粮食一旦归还,他们在秋收之前又将面临缺乏口粮的局面,生活仍然难以为继。

可是朝廷的地方官才不管那么多他,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政绩,放出去的粮食是必须要收回来的。于是乎这种强制手段都用上了,毕竟欠债还钱,收回粮食是天经地义的。地方官这么做,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何况在那个年代,寻常老百姓怎么斗得过官府呢?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粮食,于是乎他们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之中。

这种落差很大的感觉,当真让人有些难受!刚刚才给了他们希望。瞬间又将他们的希望摧毁,将他们逼上了绝望的境地,试问谁的感受能好?

于是乎这些百姓们开始怨声载道,对于朝廷所谓的青苗法更是鄙夷,不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开始酝酿爆发出来。刚开始发给他们钱粮的时候,他们满心欢喜。可是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

还有一批人,他们本来没有向官府借青苗钱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家底也算殷实,可以度过目前的难关。

可是因为朝廷的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强行摊派,你不借也得借!官府的想法很好,这些殷实之家。借了之后完全可以还得起,不必担心到时候的回收问题,利润完全是可以保证的,而且还不用多费用付,这样的好事地方官自然愿意投机取巧。

于是乎青苗法推行的账目上数字很客观,可是对于这些强摊的老百姓而言,就很郁闷了。他们明明可以不用借用钱粮。等到收获之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可是现在,他们就得平白无故地损失掉两成的利息钱。一年辛苦劳作,两成的钱财就这么送了出去。哪个心里能好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地方官府胡乱行事,走样的执行,纷纷认定是这个新推出的青苗法害人。

王安石绝对不会想到,设计如此完美,用心良苦的青苗法会变成如此模样,被让老百姓苦不堪白,民间的风评也格外的差!甚至已经是怨恨与抵制,这种情绪从一开始就滋生了!

当然了,最为痛苦的应当属于那些上等户了。按照青苗法法令的规定,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其中富裕的上等户来做保人,为借款的百姓担任担保人。朝廷的本意很明确,互帮互助,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还有担保人在,不至于放出去的钱粮收不回来。

这个条文,从一开始设定的就很不合理。可是王安石却浑然不觉,直接无视掉了人性,直接无视掉了上等户的不满与反对。

夏收之后,便是收回债务的时候。

在杭州地面上,因为灾荒的缘故,很多百姓还不起青苗钱的本息。有的是因为归还之后所剩无几,所以有意的拖延或者少华。当然了,也有那么一部分,是故意的恶意拖延。

寻常借款的百姓十分散乱,想要从这些人追回本息,费时费力,还吃力不讨好。地方官哪里肯费这个力气,加之上面又催的比较紧,为了方便起见,全都将目标对准了那些做担保的上等户。

可是这个做法对于这些上等户而言,完全是无妄之灾。他们没有借用一分钱,一粒米,这个是却要平白无故付出这么多,心里肯定是老大不愿意。

地方官哪里肯与他们多讲道理,因为有担保的存在,完全是可以强行收回钱粮的。这些无辜的上等户只能活该倒霉,因此付出了大量的钱粮。官府还很客气地留下一句话,让他们去找那些欠款的百姓去收账。

官府出面可以不讲理,可以采用强制手段,可是寻常百姓之间呢?让这些上等户去收账,兴许可以收回来一些,可是大部分时候都成为了烂帐。有的人不愿意归还,还有一些是当真归还不起。

上等户们注定了也要平白无故地遭受损失,在他们眼中,青苗法完全就是对他们的抢掠,让他们深恶痛绝。

所以从一开始,老百姓们便对青苗法起了恶意,很是反感。可是反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的意见直接消弭在了阵阵风中!

杭州知州赵挼纳袂楹苣兀诖酥八悴皇呛芸春们嗝绶ǎ阢昃┑氖焙虮溆胨韭砉獾热艘黄鸱炊怨K肟昃袄吹H魏贾葜荩氪硕喽嗌偕儆行┕叵怠�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意识到青苗法的危害会有多严重。可是知道现在,亲眼所见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情况远远超乎想象。

现在他是明白,司马光担心的一点都不错,自己的坚持也没有错。青苗法的内容兴许很好,但是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少。

杭州下辖八个县,有六个已经乱成一团,唯独钱塘与余杭情况要稍微好一些。

情况最好的是钱塘县,林昭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推行发放青苗钱。而是用赈灾粮与商铺加农户的模式所取代。

此刻,钱塘县的夏收正常进行,至于那些本来该借款的百姓,现在正在全心全意地种植棉花!林昭让那些大食人指导了一批棉花种植能手,继而将种植技巧传播到了各个乡村。

眼看田地中的棉花叶子长的绿油油的,一个个青绿的果实已经出现了,有人好奇地拨开,发现当真是尚未成熟的绒絮之物,当真不能食用。

不过没有关系,这些从未见过的作物虽然不能吃,但是有人付给他们酬劳。孟氏商行已经先行付给了他一半的粮食,让他们可以安稳地渡过最艰难的时候,绝对比其他县的百姓更加幸福。

至于剩下的一部分,等到秋天棉花采摘之后,会另外付给。订金交了一半,手笔之大,已经完全让这些百姓放心。一个个全都很用心地与技术人员学习,好好侍弄地里的庄稼,只等着秋天的时候,领到另外的钱粮。

所以钱塘县的百姓绝对是最幸福的,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幸福。相对来说,林昭的压力看似最小。可是林昭心里并不好受,并未因此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庆幸,因为整个杭州的情况他都目睹在眼中。

各种强行摊派,各种不地道的行为,以及百姓的反应与不良影响,林昭完全看在眼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他观察到了解到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虽说这一切看似与自己无关,可是林昭心中却涌起了别样的失望。没错,很失望!

重生之后,他一直对王安石的多有看中,就是期待着王安石变法能够让这个国家强大,免受异族入侵,以至于亡故,尤其是避过那可悲的靖康之耻。

所以他一直想方设法地帮助王安石,多加支持,甚至因为各种情况被认定是新党中人。而事实上,林昭也确实比较倾向新法,并且为此付出了许多。

可是今天,林昭的想法开始有些动摇,现实是如此残酷,对他的打击可不是一点的大!

心中升起一种别样的失落,开始有些失望了!

名垂青史的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就要失败吗?也许之前是因为自己了解的不清楚,没有一点防备,那现在呢?

难道要坐视不理,任由变法就这么扭曲着继续下去?林昭觉得,也许自己该做点什么了

第一八九章寄予厚望王相公

失望的又何止是林昭一个人,蔡京完全有相同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县因为要求严格,有效杜绝了强制摊派,青苗法的推行也是走了个过场,并未实际开展,从而避过一劫。

钱塘县的情况最好,林昭最轻松!

因为蔡京的为难与观望,余杭县强制摊派的事情虽然有发生,但是数量相对比较少,因此遭遇的损失也相对有限。

加之余杭县本就相对富足,所以影响并不那么严重!

同样的情况,蔡京开始对变法有些别的看法,有些轻微的动摇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蔡京曾是新党的忠实成员,王安石坚定的追随者。自从宋神宗年间开始,党争就开始日趋的白热化,而且竞争的模式与手段也变得十分极端。

元丰年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赵顼英年早逝,年幼的儿子宋哲宗即位,当时由太皇太后高滔滔辅政。

高滔滔一抓稳政权,立即启用当年旧党的第一号人物司马光出任宰相。司马牛不愧是司马牛,多年以来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始终没有动摇,心里似乎也憋着一口气。

所以一上台之后,就将王安石制定的所有新法条目废除!

没错,是所有,不论好坏,一棒子全部打死。

苏轼当时听闻消息之后感慨,其实熙宁变法中有一些内容还是可取的,这些完全可以保留下来。

可是司马光充耳不闻,一律全部废除。不得不说,司马牛在这里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从此之后,新旧党争就变得有些出格,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当高滔滔死后,宋哲宗亲政之后,再次恢复新法。此后反反复复。一直如此。大宋朝王朝百年来坚固的根基,在这种变态的内斗之中也消耗很大,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有人说:宋朝并非亡于女真,而是亡于党争,这话也是有些道理的。

后来宋哲宗无子而终,宋徽宗即位,任用蔡京主持大局。便立即恢复新法。由此可见,围绕熙宁变法的争斗延续了三代皇帝,宋王朝最后数十年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证明,蔡京对新法的信心与拥护。

可是因为林昭的出现,蔡京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那么一点改变。原来的他是在熙宁三年才考中状元的,现在提前到了熙宁二年。

原本他只是一开始并非是作为县令。原本杭州不是青苗法的试行地,他更加不会遇到一个对青苗法提出质疑的青年官员,并且对对方多有钦佩!

愿意原本历史上的蔡京,看到的大都是光鲜的一方面,故而一直对青苗法很是支持,而且是非常坚定的支持者、执行者!

但是现在,一切都因为林昭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

不争的事情放在眼前。钱塘县没有推行青苗法,结果现在的局面最好。相反其他县因为推行青苗法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至于余杭县,那情况更是心中有数,这种奇怪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他们本来坚定的信心,美好的憧憬产生了巨大冲击……

蔡京也开始有些动摇了……

动摇归动摇。但至少不必为此发愁到焦头烂额,知州赵捰胪ㄅ兴臻兔挥姓饷葱以肆耍堑娜兆雍懿缓霉�

整个杭州就两个县情况好,其他六个县一团乱麻,让他们两位地方高官情何以堪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