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曙问道:“本朝已有兵学,设立军校又有何用?”

王静辉答道:“微臣尝读史书,三国曹魏时曹植上书中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之言,自先秦起如秦国王翦家族、蒙氏家族,楚国的项氏世将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将门的出现,即便是在本朝设立兵学后,也依然有开国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李处耕三家三世以上为将,微臣敢问圣上,既有兵学,为何又有将门之说?为何本朝曹彬其子:璨、珝、玮、玹、玘、珣及琮,惟有玘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对于赵曙来说,王静辉的“将门说”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困惑了,他无法解释。而对于王静辉来说,他也没有什么好答案,因为“将门”这东西即便是在一千年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各国都有出现,王静辉在这几天修改策论的时候,也在思考“将门”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王静辉见英宗赵曙哑口无言,不想冷场所以继续说道:“圣上,臣为了解释‘将门’也曾翻阅大量的典籍,自秦汉以降,文官的选拔经过千年的积累已经形成科举或是推荐等严密的选拔制度,微臣不久前才参加的制举科考试也是这千年积累的成果,不然像微臣这样的出身,恐怕是没有入仕的机会的。而武官的选拔制度在历史上看,只有秦汉开国时的军功爵和唐朝短暂的武举制度,本朝的兵学也是延续了唐朝的武举制度来选拔武官,这与文官千年积累选拔制度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微臣看来,历朝历代包括本朝,这武官的选拔人才,倒是受世袭的因素比较大些,所以就出现了‘将门’。微臣建议用在边疆立下功勋的武将成立参谋部,平时设立军校,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武官中的科举制度一样,可以使那些没有将门背景的人,也可以在此路上出将。”

王静辉这一番话说的在场几人频频点头,在赵曙等人的眼中将门出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也没有想过其中还有如此关节。不过英宗赵曙也听出了王静辉话中有话:这武将世袭成为将门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太祖杯酒释兵权做得也并非完美无缺。从王静辉的策论中他也能够看得出来,虽然太祖实行文治压制武将这一政策很有问题,但王静辉却是非常支持这样的政策的,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大将在外用兵自重甚至是造反的先例,唯独本朝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百姓也就少受些兵祸之苦。

不过王静辉在建立军校的建议上最大的创新便是可以允许文人报考军校,一方面也是给文人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进身途径;另外便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将领。不过这一条好象有点太异想天开了,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也会让士子们对此望而生畏,但王静辉认为正如医学吸收了大量落榜的士子,其人才素质要远比以前学医人员要高,所以医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军事方面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策略来发展,很少看到历代名将纯粹是个武夫的,能够成为统军的将帅之才,其本身必然也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不过英宗赵曙心中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赞成。

要是真的把军校建立起来,消灭或者大大削弱了‘将门’的影响,那可真是以绝后患了。而且军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出身不同的领兵作战的将领,这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也是一项很好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促使赵曙来决定建立参谋制度的重要砝码,与皇帝良心上的自责相比,这样的实惠更能让赵曙动心,赵曙不是傻子,当然能看到其中对皇权巩固的好处,他一定会咬钩的。

果然赵曙听后站起身来在御案旁走来走去,沉思了半天也没有说话,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又说道:“爱卿此策果然是良策,军校必须建立!不过爱卿在策论中说到可以使用参谋部中的人员来当监军是何用意?”

王静辉听到赵曙称他为“爱卿”就知道赵曙基本上要按照他策论上的内容来建立参谋制度了,他又不是官迷,对这“爱卿”两字含义也没有在意,说道:“圣上,历代皇帝都很喜欢使用内宦来充任监军,相信不仅是微臣对此不满,所有的有识之士和将领恐怕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东汉末年,献帝宠信宦官出任监军,而宦官爱财常向将领索要财物,至此酿下大祸,前车之鉴犹未远。但不派监军又会难以使人安心,所以微臣建议从参谋部中选取忠心参谋,以这些参谋为基干组成前线参谋部,给领兵将领提供军事建议,这同样也能起到防止前线倒戈的作用。微臣窃以为这样远比使用内宦做监军要好得多,请圣上明鉴!”

英宗赵曙听后看看韩琦和富弼,他们两个人也点点头表示太监当监军弊处实在是太大,在他们看来这篇策论中最大的亮色便是改善这一条,如果这一条能够落实到实处,那可以使后世多少名将跳出这个怪圈,这样的好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所以两个人都极力说此策好,再加上英宗赵曙本就不是个昏君,也明白此中厉害,所以除了军校的建议外,这个监军问题就是他最赞成的建议了。

“军校一旦建立,太监当不了监军,仅这两条就足矣了!”王静辉也不贪功冒进,毕竟这两条都是依附于参谋制度的,只要赵曙三人点头,估计这份策论的主要目的就全部达到了,至于细枝末节就没有必要争论了。

三天后,英宗赵曙准了枢密副使郭逵辞去枢密院的职位,改为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兼权判渭州。郭逵叩阙帝辞的时候,英宗赵曙对他说道:“原本想授予爱卿宣徽使,但恐外人以为将你贬官,所以领枢职来重使权。你此去西北,要严防西夏李家作乱边疆,待立下大功后,朕还有重任相托!”

郭逵也不是空着手走的,他在临行前上了道奏章,希望英宗赵曙能够准许接受过重装步兵矩阵演练的一万禁军能够前往西北前线,并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能够给西北前线送去一批加装荆轮机钩的大型床弩、炸药包、地雷、手雷等新式武器装备,以抵抗西夏的骚扰,顺便来检验这些东西在战争中的效果。英宗赵曙答应了,不过武器装备,尤其是采用了新的火药配方的火器,只能在汴都生产运送到西北。

郭逵离开汴都,王静辉还没有给他辞行的资格,他对于郭逵这样的结局也是深感无奈,但好在自从福宁殿问对后,英宗赵曙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来实行他在策论上所写的参谋制度。

郭逵向英宗赵曙索要军事装备的事情,不久便由赵顼传到王静辉的耳朵里,“呵呵,有了这些家伙,恐怕谅祚的大军一定不会好过。虽然能够起到的作用还要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西夏在局部上战争,尤其是攻城战中,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这宋人防范武人作乱是对,不过也太狠了点,纯粹就是糟蹋武将嘛……”王静辉在院子中不断的腹诽着。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颍王赵顼也时常到王静辉这里来请教各种问题和疑惑,不过他没有带蜀国公主同来,这使王静辉感到万分失望,不过好在还可以通过赵顼这个“信使”来传递一些诗词,这些诗词都是货真价实出自王静辉的手笔,他最近在情诗和婉约词上面的功力是日渐上升,也能写出不少质量堪数上乘的诗词了。

大宋治平三年五月初一,在翰林院和太学终于公布了这次制举科考试御试名次:王静辉第三等第一名。

第八十一章 赐婚

当喜报传来的时候,王静辉正在给病人看病,当得知自己高中榜首的时候,王静辉脸上只是浮现了一丝微笑,让管家王福到账房那里领了赏钱给前来送喜报的官吏后,继续给刚才的病人看病。

对于自己在御试的成绩说不紧张,那全是假的,毕竟关系到自己和蜀国公主的命运,王静辉哪敢马虎啊,不过他对自己能够取得第三等第一名早有预感,冲着他在过阁试中那首大江东去,第一名就非自己莫属了。

当年苏轼受牵连被贬,就是因为这首词的才情感动了神宗才使得他又回到了汴都,虽然王静辉不能确定这段野史的真实性,但也足以说明这首词在宋词中的重要地位了。此时当下的传统还是重诗词轻策论,若是一般的诗词也就罢了,但是这首大江东去已经成为时下汴都士子最为认可的一首好词,只要自己的策论写得还算过得去,考官是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判卷的,更何况这篇策论王静辉写得也是极为出色。

给那个病人诊断开完药方后,王静辉把医馆里的事情和胡全汉交代了一下,便走回自己的书房,这里是他思考的地方。制举科考试他如愿以偿的高中榜首,但对于英宗赵曙是否肯把蜀国公主如期下嫁给自己,他心中还是没有很大的把握,所以他在考试后便准备了后着。

王静辉走到书架旁,从上面的一本书的夹页中取出一封信,然后把王福叫进来,把信交给王福,让他送往宰辅韩琦那里。由于自己的出身与蜀国公主相差的太远了,王静辉早就想好在得知自己高中榜首的时候,便把早已写好的信件送给宰辅韩琦,这个时候也只有韩琦对他才有帮助:认韩琦为义父。

出此下策也是他的无奈,毕竟中间的鸿沟还在那里摆着,而韩琦是百官之首,拥立之功无人能及。自己曾在濮议和抗灾中拉过他一把,现在就是寻求报答的时候了。在信中王静辉详细的说明了自己与蜀国公主的一切,希望韩琦能够看在自己与公主两情相悦的份上,能够认自己为义子,好成全自己和蜀国公主的婚事。王静辉相信韩琦看过信之后,他会答应的,自己虽然官位卑微,但高中榜首,有个状元做义子,这也是韩琦的荣耀,况且英宗赵曙父子对自己的才华十分看重,别人不知道,他可是清楚的很,认王静辉为义子对于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既然考取了头名,王静辉现在最担心的便是英宗赵曙“赖账”,韩琦对他有拥立之功,而韩琦也和慈寿宫里面的曹老太太关系不错,能够成功的得到赐婚,除了英宗赵曙以外,曹老太太的点头也是很重要的,而韩琦正是这两头的最佳说客。只要韩琦认下这份干亲,不怕赵曙“赖账”。

王静辉到现在还不知道,阻挠他与蜀国公主在一起的正是慈寿宫的曹太后,倒不是因为曹太后知道王静辉就是在濮议背后捣鬼的人,而是出于对蜀国公主的喜爱,才这么热心给蜀国公主挑选驸马,当然选择驸马也是需要政治考量的。曹太后已经多次暗示赵曙应该在她那份驸马候选的名单中挑选一个,但赵曙总是装傻充楞蒙混过关,这使得她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就快要和赵曙对簿公堂了。

渡过了一个难眠的夜晚,因为管家王福是空着手回来的,昨天王静辉并没有得到韩琦的回信,这使得他很担心,后天就是他要到垂拱殿面圣的日子了,时间太紧了。其实韩琦受到王静辉来信的时候,他也很惊愕,没有想到王静辉参加制举科考试的缘故原来为了蜀国公主,不过看过信之后,他便把送信的王福给打发走了。

韩琦对于王静辉认他做义父是非常高兴的,毕竟他是看到了王静辉的才华,还有深受皇帝父子重视的,不过他也为王静辉而惋惜,如果他当了驸马,那就不能步入仕途的巅峰:辅相或是枢密使。不过想想王静辉平时的为人,现在再看这封信,王静辉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不算出格,只是韩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