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另类官商-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职责,记录战场真实动态,还有就是起到一定的监视监军的作用。

常智光就是感叹,身为一个八品官,一直领导着彭子晨也就算了,现在还领导着京城实权派军事将领。和鞑靼那边比,还是大明比较实在,鞑靼那边都是浮云,有官无职。

到达永兴军路的大原府后开始转道,这太原府直北上鞑靼边,官道甚为好走,而转到秦凤路则不然。由于短时间的频繁运输物资、兵马,这条本就有点垃圾的路现在就更为垃圾。不过在人力胜天的冷兵器时代,是没有机械化部队,有畜生有人力,除了走的不舒服外,除非下大雨,否则运输还是能保证的。

而且京兆府在去年已经派人开始修补这条官道,加固桥梁。要么说,打仗其实不是一家一户的事,不动则已,一动则发全身。

瓦刺,就是蒙元时期的斡亦刺,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苏联境内的萨彦岭、唐努山一带,被称作西蒙古。明初统治瓦刺的首领叫猛可帖木儿,他死后,瓦刺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字罗三人分领。

当东部蒙古大汗由于遭受明朝的军事打击和统治阶级内讧而日益衰败时,战乱较少的瓦刺乘机崛起,企图夺取整个蒙古地区的统治权。在这场斗争中,瓦刺和东蒙古是对立的两方,而明朝扶此抑彼,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明代时瓦刺活动在准噶尔盆地周围,兴盛时曾西征中亚、北隶乞儿吉思,占据了整个新疆。他们在明初虽已归附明朝,但实际上却是活跃于明朝和东、西蒙古间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到明代中后期,瓦刺大部分人都已改为汉姓。

刚开春,气温不高。常智光估计也就三四度左右,由于是骑马,所以速度也没有放太快。刘挺一边介绍道:“秦凤路是大明境内最为苦寒之地。大规模军队物资调运烦琐。和瓦刺打了百多年仗,但每次规模都在数万之间,也有这样的原因。如这样规模在几十年前对鞑靼中倒算小意思,但放在秦凤路实属罕见。”

常智光问:“刘将军,这是为什么?”

“西宁州出西凉,多是峻岭。而且还有长城防护。再加瓦刺这一路卓罗和南军司常驻擒生军达到七万人。处处是易守难攻之地。还有这些地形常易被断粮道。而要维持粮道,所花费要十倍前方将士的厢军。大人莫看这战斗朝廷投入军队较少,但是花钱却一点都不少。所以此地一直不敢大动。这也是瓦刺人屡次犯边,视我等如无物的最重要原因。再者,一旦突出卓罗和南军司之地,就是瓦刺之都兴庆府,里面卫戍部队乃是精锐……”

“等等,这质子军三千人是精锐、这卫戍部队两万多人是精锐,皇帝卫队万人是精锐,再加擒生军也是精锐……怎么都是精锐?”

刘挺苦笑道:“大人不知,瓦刺军制是仿造大明和鞑靼制度建立,大人以上所说乃是常驻军队。而注册的地方军队其实是百姓组成,一旦征召就地入伍,归军司管辖。据说当今地方军队都有50万人。这些人纪律确实散漫,但是单兵作战力强。他们而且还有章法,三人为一组,名曰一抄。一抄中还有分职,主力、辅主、负担。打仗时候,负责约束马匹、背负口粮。主力主打,辅主策应左右。这样的队伍对我明军大规模阵型作战构不成威胁,但是其灵活机动,零散袭击却是能以一当十。再者这瓦刺以党项人为主,每当战斗就胁迫或者利诱他族人参战。各族奇怪打法数不胜数,而瓦刺军又没统一服饰,我军认不清敌人,这点亦是吃亏不少。”

“还有瓦刺工匠技艺精湛,如擒生军中的精锐两万铁鹞子,全部是一色冷锻铠甲,十步之内,劲弩不能入。还全部配备夏国剑,锋利无比,兵器一交,明军大是吃亏。”刘挺道:“瓦刺在政和年初夏攻我定远,朝廷大怒,谴李成梁为陕西、河东、河西经略使,发三十万重兵攻之,再命熙河路经略使高拱领步骑15万出湟州。秦凤路经略使于子强领5万兵出会州。如此规模终于是打败了瓦刺,瓦刺无奈上表求和臣服,此战明军损失超过十五万人,但二年后,又犯我边。大人是商人应当知道,朝廷打那么一仗要花多少钱,而瓦刺打那一仗要花多少钱,明再富裕也耗不起,只能是据险要之地守之。”

常智光笑道:“刘将军是对马千乘将军不看好。”

“末将不敢。只不过,这单发一路,目标明确,行军已无秘密可言。虽有鞑靼和吐蕃牵制部分瓦刺军,但是……”刘挺停顿会道:“要按末将所见,应多路齐出,让瓦刺人疲于奔命,才能择其弱而破之。”

“将军这么想……估计瓦刺人也这么想。”常智光道:“打仗我不行,不过倒知道这将来打仗靠的并不是人多。”

“那靠的是什么?”

常智光道:“如将军说的,这敌人有夏国剑这无所不摧的利器,又有冷锻铠甲这样无箭能入的防御。一个可挡我们百名军士。那我们就不能有一人能瞬间杀死百人的利器?五十万,哼!要是明军都不怕死,后勤补给得上,就算是两百万敌军正面对明十万之军也未必能胜。还有,据我所知,瓦刺朝廷现在国库空虚,这打上一月两月估计还撑得住,这要打上半年,恐怕他们哭都来不及。全民皆兵,谁去收粮食?谁去运粮食?小刘(刘挺比常智光还大几岁呢。)啊,打仗还讲究耗,如同是做生意,两家同样的店互相压价,死的总是本钱少的那一家。”

“啊?马将军是想用耗之策?重兵占据险地,让敌攻之不能,又不敢不守……这倒是个好办法。”

“得,这不是马将军的看法。我就瞎猜,要是我来打仗,我肯定用耗的。而后还悬赏,带马逃兵过来的给二十贯,在敌人营中点一次火二十贯,杀一名将军一百贯……所有人可以到一边领赏钱而后到大明居住。回头我再把马和武器卖给明朝,拿了钱再买……我觉着瓦刺怎么也受不了。”常智光摸下巴,打仗和做生意貌似差不多。

刘挺汗道:“没大人您这样打仗的。”(注:刘挺后来也是明万历年间的一员猛将,万历三大征之一“抗倭援朝”就是靠他的川兵才取得几场关键性的胜利。)

“为什么不行,我有钱。”常智光一甩头发:“咱买土地生意都做到女真国去,还怕一个瓦刺?一样买,买城买人买马买武器买将领。”

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再说瓦刺人也不是铁板一块。瓦刺是以党项人为主,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这些民族和大明也混过,比如有个部族就向明朝要官衔,明朝不准,这部族就投了瓦刺。

常智光别的优点没有,就是大方。他已经口头向安国钱庄贷款一百万贯,再加年前把百万民钱入私人帐户,外加鞑靼国武器贩卖的后期回款,在钱庄准备了两百五十万贯的钱。

就在他队伍中,有两车拉的全是银子。这年头人都是有价的,如马格那什么莲,就是捂了下身裙子挺**的那个好莱坞影星就说过:千金买一吻,但五毛钱就可以出卖灵魂。

“报!”前卫打马到中军:“常大人,前面有个戴斗笠的人说找常大人。”

“他说什么?”

前卫道:“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131章 论作战半径

第131章 论作战半径

“恩!”常智光道:“白莲,拿一千贯。”

“是!”白莲从皮包里拿出一张宝钞,常智光接过打马前去。

刘挺疑惑跟上去,却见常智光在那拦路虎面前下马问:“等多久了?”

“一个月。”那人交过一东西。

常智光把宝钞递过去。那人看了下宝钞点头问:“还需要什么?”

常智光递过一张纸。那人迅速浏览了一遍道:“有些有难度,怎么接货?”

“庆州平县旺福客栈,找一个叫何勇的人。暗号:喝了娃哈哈,拉屎就是佳!回:脑白痴,年轻态。”

“记下了。”那人没有再废话,把斗笠拉低几分,上马扬鞭转头而走。

刘挺挥手让队伍继续前进,很好奇的朝常智光放东西的胸部不停扫视。常智光被看得很不自在,自己招供道:“这人是我特约记者的家丁。”

“特约记者?”

“恩……就是给他钱,帮我弄消息的人。是光明报驻兴庆府的记者收买的。”

刘挺惊道:“大人派人都派到瓦刺去了?”

“是啊,吐蕃、大理、鞑靼、女真都有我派驻的记者。不过一般不露面,就是记录下大概的事情,也不采访,每两月发回一次消息而已。”常智光笑着反问:“要不你以为这光明报的国际新闻是我们自己捏造的?”

所谓光明报国际新闻,就是根据一个事实进行扩写,虽然和完全事实有所出入,但是总有几分神似。比如大理突然派出三千人马,据说是朝xx地方维持治安去了。这个新闻在研究之后就变成:“大理xx发生暴乱,军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目前暂无流血冲突,本报记者将进一步关注事态进展。”

虽然为了安全考虑,记者们发回来报道很片面,但是总强过不知道有没发生事情好。常智光本来打算是很简单,就是要提高报纸发行量,增加国际新闻则是其中重点,于是就每个国家都扔了一两个记者过去。

而常智光在瓦刺这个特约记者,是派驻瓦刺记者牵线的。和九公公性质不同,九公公基本属于义务工,平时就混几个茶钱,早就辞职不干。而这个特约记者则不然,基本上每条重要消息开价都在千贯以上。

刘挺非常好奇这特约记者给常智光什么报道,竟然价值千贯。常智光也不回答,你就猜吧,就不告诉你,气死你。

到了秦州地界,马千乘派了亲随将领带两百人迎接,这么大排场,亲随将领还客气道:“常大人,马将军军务繁忙,实在无法抽身,这才让末将迎接大人到西宁州。”

常智光回道:“将军辛苦了。”

“请!”

过了秦州,这就看出几分军事路的影子,从熙州、兰州一线就可以看见这两地之间已经成了后勤中转站,各地抽派的厢军众多,本次后勤全部由枢密院负责,调派到负责后勤乃是枢密院正三品的老臣曾布和御史王锡爵。曾布虽然是老好人,但是和李成梁合作多年,对后勤调度很有经验。事实上,在王锡爵的监督下这些人员、物资的调动确实井然有序。(注:王锡爵是接任张居正的内阁首辅。)

许多人对古代战争中的后勤供应不很了解,笔者就在此多说几句。

我们学政治经济学,总讲经济的决定因素,但是一发展到了具体的事件,就往往以主观来决定了,具体的战术,往往决定的是暂时的成败,经济的基础才是最关键的,诸葛亮可以招招领先,但是也在经济上奈何不了司马懿。

决定这个成败的关键在于古代的作战半径问题,我们设想一下,在古代一头牛拉着自己吃的草和赶车人的粮食,能够走多远,这个距离除以二就是一般情况下的作战半径,超过这个半径粮草就供应不上了。没有粮草的供应,是难以作战的,诸葛亮对司马懿也是屡屡输在这个粮草的供应上。

为了增加作战的半径,古代也有一定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建立逐级的传送体系,比如是一人作战,一人从一级的粮库送粮草,然后再二人把粮草从二级的粮库送到一级粮库,再四人把粮草从三级粮库送到二级粮库,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在汉武帝的时代使用,结果是一个作战人员需要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