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常山公为什么把些残梨送进宫啊?’大概因为表中有‘脆难胜口’的字样。第二年。武宗皇帝驾崩,公主也接着下世,这梨从此以后便成为贡赋中的平常之物。县官因为年头久了,也渐渐对珍视宝守那梨树产生厌倦情绪。到了天祐末年,赵王被德明篡杀。这以后,县邑公署多半遭受过兵戎之扰,紫花梨也就枯朽无存。现在的真定,没有人继续种它了。武宗那个时候,县令李公,单名叫尚,他就是我的祖父。他曾经因为守树不谨慎,被风吹折一个树枝,降职为冀州典午。因此,我追感往事而皱眉啊!”
胡榛子
阿月生西国。蕃人言与胡榛子同树,一年榛子,二年阿月。(出《酉阳杂俎》)
【译文】
阿月生在西域之国。蕃人说阿月和胡榛子是同一种树的两种果实,这一年结的是榛子,下一年就结阿月。
酸枣
耆旧说,周秦时,河南雨酸枣,遂生野酸枣。今酸枣县是也。酸枣之甚小者,为野酸枣。(出《述异记》)
【译文】
老年人传说,周秦之时,河南下过酸枣雨,无数的酸枣就像雨点那样从天上洒下来,于是大地上就长出来许多野酸枣。现在的酸枣县就是这样形成的。酸枣当中,那些特别小的品种是野酸枣。
蒲萄
俗言蒲萄蔓好引于西南。庾信谓魏使尉瑾曰:“我在邺,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陈招曰:“作何形状?”徐君房曰:“有类软枣。”信曰:“君殊不体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魏肇师曰:“魏武有言,‘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酒醉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道之固以流沫称奇,况亲食之者?”瑾曰:“此物出自大宛,张骞所致。有黄白黑三种。成熟之时,子实逼侧,星编珠聚。西域多酿以为酒,每来岁贡。在汉西京,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亩中,有蒲萄百树。今在京邑,非直止禁林也。”信曰:“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昭曰:“其味何如桔柚?”信曰:“津液胜奇,芬芳减之。”瑾曰:“金衣素里,见苞作贡,向齿自消,良应不及。”(出《酉阳杂俎》)
【译文】
一般人说葡萄蔓是从西南引入。庾信对魏使尉瑾说:“我在邺地,就得到大量的葡萄,特别有滋味。”陈招问道:“葡萄是什么样子?”徐君房说:“有点类似软枣子。”庾信说:“你太不熟悉生物了,咋能不说它像生荔枝?”魏肇师说:“魏武曹操说过,‘夏末秋初,天气仍有点热,酒醉一宿忽然醒来,带着露水吃葡萄,甜而不是糖,酸而不是醋。’这样说一说都让人流口水,何况是亲自吃呢!”尉瑾说:“这东西出自大宛,是张骞弄回来的,有黄、白、黑三种。成熟的时候,一串一串地垂挂下来,像星星编在一起,像珍珠聚在一起。西域各国多半把它做成酒,每年都来进贡。在汉代的西京,好像也有不少。杜陵那地方,每五十亩田地,就有一百棵葡萄。就是在现在的京城,也不只是皇家的禁苑里才有。”庾信说:“居然已经园种户植,接荫连架,家家户户到处都有了。”陈招说:“葡萄味和桔柚相比,怎么样呢?”庾信说:“葡萄的汁液胜奇,但是芬芳不如桔柚。”尉瑾说:“桔柚金衣素里,被包起来当作贡品,但是要讲入口就化,它还是不如葡萄。”
王母蒲萄
具丘之南,有蒲萄谷。谷中蒲萄,可就其所食之。或有取归者,即失道。世言王母蒲萄也。天宝中,沙门昙霄,因游诸岳,至此谷,得蒲萄食之。又见枯蔓堪为杖,大如指,五尺余。持还本寺,植之遂活。长高数仞,荫地幅员十丈,仰观若帷盖焉。其旁实磊落,紫莹如坠。时人号为草龙珠帐焉。(出《酉阳杂俎》)
【译文】
具丘之南,有一个葡萄谷。谷中的葡萄,可以就地吃它,但是不能拿走。有的人想把葡萄带回来,就会迷失道路。世人都说这是王母葡萄。天宝年间,僧人昙霄因为周游诸岳来到此谷,好一顿吃葡萄。又见枯干的葡萄蔓可以做拐杖,就将一根粗如手指,五尺多长的葡萄蔓拿回本寺栽上,居然栽活了。不几年,它便长高数仞,荫地幅员十余丈。在架下看它,它就像帷盖一样。一串串葡萄垂挂下来,紫莹莹的,就像帷盖上的饰坠儿。当时人们称之为“草龙珠帐”。
侯骚子
侯骚蔓生,如鸡卵,既甘且冷,轻身消酒。《广志》言因王太仆所献。(出《酉阳杂俎》)
【译文】
侯骚是蔓生植物,其果实像鸡蛋,味甜性冷,吃它可以减轻体重,可以解酒。《广志》上说是由王太仆献的。
蔓胡桃
蔓胡桃出南诏,大如扁螺,两隔,味似胡桃。或言蛮中藤子也。(出《酉阳杂俎》)
【译文】
蔓胡桃出在南诏,大小有如扁海螺,两个隔,味道和胡桃相似。有的人叫它“蛮中藤子”。
仙树实
祁连山上有仙树实,行旅得之,止饥渴。一名四味木。其实如枣。以竹刀剖则甘,铁刀剖则苦,木刀剖则酸,芦刀剖则辛。(出《酉阳杂俎》)
【译文】
祁连山上有仙树实,行旅之人得到它,可用它止饥解渴。另有一名“四味木”。它的果实像枣。用竹刀剖开它,它就是甜的;用铁刀剖开它,它就是苦的;用木刀则酸;用芦刀则辣。
橄榄子
独根树,东向枝曰木威;南向枝曰橄榄。(出《酉阳杂俎》)
【译文】
木威和橄榄都是独根树。枝干朝东的独根树叫木威;朝南的叫橄榄。
东荒栗
东方荒中有木,名曰栗。有壳,径三尺三寸。壳刺长丈余。实径三尺。壳亦黄,其味甜,食之,令人短气而渴。(出《酉阳杂俎》)
【译文】
东方大荒中有一种树木,名字叫做“栗”。栗子有壳,壳的直径长三尺三寸。壳刺长一丈多。壳中的果实也就是栗黄,直径长三尺,味道甜美,吃了之后,令人气短而干渴。
猴栗
唐卫公李德裕,一夕甘子园会客。盘中有猴栗,无味。陈坚处士云:“虔州南有渐栗,形如素核。”(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卫公李德裕,有一次在甘子园中会客,盘子里有猴栗。猴栗,吃起来没什么味道。隐士陈坚说:“虔州之南有一种‘渐栗’,样子像素核。”
瓜
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方国。时有敦煌献异瓜种,常山献巨桃核。名穹窿,长三尺而形屈,其味臭如粨。父老云:“昔道士从蓬莱山得此瓜,云是空洞灵瓜。四劫一实。东王公、西王母遗种于地,世代遐绝,其实颇存。”又说:“此桃霜下始花,隆冬可熟。”亦云:“仙人所食,常使植于霜林园。此园皆植寒果,积冰之节,百果方盛。俗为相陵瓜。故‘霜园’之声讹也。”后曰:“王母之桃,王公之瓜,可得而食,五万岁矣。”安可食乎?后崩,内侍者见镜奁中有瓜桃之核,视之涕零,疑其非数。(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汉明帝时的阴贵人,做梦梦见吃瓜,特别好吃。汉明帝就派人到各国去寻求。当时有个敦煌国献来了奇异的瓜种,常山献来了一个大桃核。那瓜叫“穹窿”,长三尺而形弯曲。它的味道闻起来像粥。老人们说,从前有一个道士从蓬莱山上得到这种瓜,说是“空洞灵瓜”,要经过四个周期才结一次果,当年东王公和西王母在大地上洒下了瓜种,久远的世代之后,瓜种稍微留下一些。又说,这种桃子在霜下才开花,到了隆冬才能成熟。也说,这种桃是仙人吃的,常把它种植在霜林园。霜林园里种植的全是寒果,积冰的季节,各种水果正旺盛。一般人称“相陵瓜”,可能是“霜园”之声的讹传。后来又说:“王母的桃,王公的瓜,谁能吃到,可以活五万岁。”哪里能吃得到!后来阴贵人死了,宫中侍奉她的人见她镜奁中有瓜籽和桃核。看了之后潸然泪下,疑惑地说她不该有这种命运呵。
五色瓜
吴桓王时,会稽生五色瓜。今吴中有五色瓜,岁充贡赋。(出《述异记》)
【译文】
吴桓王的时候,会稽生有五色瓜。现在吴中也生有五色瓜,年年充当贡赋。
瓜恶香
瓜恶香,中尤忌麝。唐郑注,太和初,赴职河中。姬妾百余,尽骑,香气数里,逆于人鼻。是岁,自京至河中,所过路,瓜尽死,一蒂不获。(出《酉阳杂俎》)
【译文】
瓜厌恶香气,尤其忌怕麝香。唐时的郑注,太和年初,到河中去赴职。他有姬妾一百多人,全都骑着马,香气飘出数里,呛人的鼻子。这一年,从京都到河中他所走过的路上,种的瓜全死了,一个瓜也没收获。
菜
蔓菁
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博哉?刘禹锡曰:“信矣。”三蜀之人也,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出《嘉话录》)
【译文】
诸葛亮命令兵士在驻地专种蔓菁的原因,取它刚长出来的嫩甲可以生吃,这是其一;叶子长大之后,可以煮着吃,这是其二;如果在此久住,它就继续生长,这是其三;扔掉也不让人感到可惜,这是其四;回来的时候容易找到,继续食用,这是其五;冬天可以食用它的根,这是其六。与其它蔬类相比,它的好处不也是很多的吗?刘禹锡说:“的确是这样。”三蜀的人现在叫蔓菁是“诸葛菜”。江陵也是这样。
越蒜
《异苑》曰:晋安平有越王余蒜菜,长尺许,白者似骨,黑者如角。古云:越王曾于舟中作筹算,有余者,弃之水而生焉。
【译文】
《异苑》上记载,晋时安平一带有一种菜叫“越王余蒜”。这种蒜,长一尺左右,白的像骨,黑的像角。古人说,越王曾经坐在船上用竹筹进行计算,把多余的扔到水里,生长出来就是这种蒜。
三蔬
晋咸宁四年,立芳圃于金墉城东,多种异菜,名曰云薇。类有三种。紫色者最繁滋。其根烂漫。春敷夏密,秋荣冬馥。其实若珠,五色,随时而盛。一名云芝。其紫色者为上蔬,而味辛;其黄色者为中蔬,而味甘;其青色者为下蔬,而味咸。常以此蔬充御,其叶可以藉饮食,以供宗庙祭祀。亦止人饥渴。宫中掐其茎叶者,历月不歇。(出《拾遗录》)
【译文】
晋朝的咸宁四年,在金墉城东修建了一个芳圃,多半用来种一种很奇特的菜。菜的名字叫“云薇”。云薇有三种。紫色的繁衍滋生最好。它的根烂漫多彩。春天铺陈枝叶,夏季葱茏茂密,秋天繁荣旺盛,冬天气味芳香。它的果实像五色的珍珠,随时而盛。它的另一个名称叫“云芝”。其中紫色的是上等蔬菜,味辣;黄色的是中等蔬菜,味甜;青色的是下等蔬菜,味咸。人们常把这种菜进献到宫中,它的叶在宗庙祭祀时可用作供品的辅垫,也能使人止饥消渴。宫中负责掐它枝叶的人,整月整月不能闲着。
菠薐
菜之菠薐者,本西国中有僧,自彼将其子来,如苜蓿、蒲萄,因张骞而至也。菠薐本是颇陵国将来,语讹耳,多不知也。(出《嘉话录》)
【译文】
蔬菜中的菠薐,本来是有一个西域某国的僧人,从他们那里把它的种子带来的,就像苜蓿和葡萄是张骞从西域带种回来一样。菠薐本来是从颇陵国弄来的,叫它“菠薐”是因误传而走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事的原委。
芥菹
广州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