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对手“小摩根”体会最深了。

那台后来被称为“亚洲第一炉”的设备外商开价是5100万美元,沈文荣和他的谈判团队通过有节有礼的一次次谈判和较量,最后压到3600万美元。

最后为了60万美元的谈判差价,“小摩根”和沈文荣出现了谁也不让谁的“拉锯式”僵局。

“小摩根”也是个抠死门的家伙,面对沈文荣这样的“抠门沙王”,实在没有招数,“小摩根”竟然急得哭了。

“你一定不让,我们就不谈了!”

“不谈就不谈,我们会另找客户的。”沈文荣斩钉截铁道。

“小摩根”气走了,坐上汽车直奔上海虹桥机场。

“走就走,不送!”沈文荣板着脸,一副生气的样子。可送“小摩根”的汽车刚出厂门,他便笑开了:“可爱的家伙,他一定会回来的。我们等着吧!”

“我才不上你‘沙王’的当!一分钱也不能少!除了你沈文荣,中国还有许多笨蛋会买我的货!”气坏了的“小摩根”在驶向虹桥机场的路上,嘴边一个劲地咒骂“沙王”沈文荣。

这边的沈文荣若无其事地坐在办公室泡上一杯浓浓的茶,笑眯眯地品着,像等待一件马上到手的喜讯一般地跟同事有说有笑着。

“丁零零——”这时,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喂,沈总吗?我是小摩根的翻译,我代表他跟你再问一遍:你到底有没有合作的意向?”电话里这么说。

沈文荣笑了,脸上一副狡黠的样儿,回答道:“怎么没有嘛?我和沙钢是诚心诚意想跟小摩根先生合作的,他有什么想法?”

“先生说了,如果阁下真的有诚意,他愿意把最后的60万美元让出40万!你看行不行?”

沈文荣一听,脸上顿时容光焕发,大声回答道:“行,我们一言为定:其余20万元,归我!”

“那——我们就马上回张家港!”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我在厂门口迎接你们!”

沈文荣放下电话,坐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一脸疲倦但却充满胜利者的喜悦地对自己的同事说:“我们要他6条生产线,一共比原计划少付240万美元!”

240万美元对尚未坐上钢铁“沙王”宝座的沈文荣来说,太重要了!

生意就是这么做下来的。“小摩根”最后也没有吃亏,沈文荣买了他6条生产线,后来又因为跟张家港做成了这笔生意的缘故,他还在中国其他地方卖出了8条同样的生产线,且比卖给沈文荣的价格高出30%。

“沙王”让“小摩根”赚大了!这就叫双赢,谈判桌上的对手最后成为一生的好朋友也是因为这样的激烈决斗后获得了彼此彻底的信任与敬佩的缘故。

谈判结束,沈文荣看到自己的助手个个身不由己地从座位上滑到了谈判桌下,没几秒钟整个宾馆会议厅里便鼾声大作。沈文荣笑了,然后也加入了这鼾声队伍之中,他恍惚间看到了90吨超高功率竖式交流电炉的电弧在自己家乡的那片热土上强烈地轰鸣着,然后是5机5流的小方坯连铸要吐出的彩虹般的冒着热腾腾气息儿的钢坯在他身边堆叠成高山,而他自己竟然坐在那些高入云霄的钢坯上举目展望五湖四海的风云,一脸胜利者的喜悦……

一个钢铁高炉的建立,就是一个庞大的钢铁巨人的诞生。为了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和与之配套的制铸流水线,沈文荣让有关专业部门设计了投资方案。第一个方案的总价为22亿元人民币。

“我哪来那么多钱?15亿元给我拿下!”沈文荣有的时候蛮不讲理——权威设计专家气得这么骂他,因为沈文荣根本不讲理,他只按一个农民的想法实现他的穷棒子革命创业思路。

专家们只得重新算,可算来算去,还是要18亿。

方案和数目拿给沈文荣看,他没有一丝笑意,板着脸说:“我没那么多钱,还得压!”

“你没钱干啥世界一流、亚洲第一?”专家有些火了。

“怎么啦?我假如有钱还拼什么世界一流、亚洲第一?我们中国人就是因为过去穷,所以现在要奋发图强,赶上世界一流嘛!你们的设计没错,是从科学和钢铁业的基本情况作出的正确方案,但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从我们沙钢的实际出发,比如我们用不着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比如我们可以用自己生产的钢材料,而不是关起门来设计好了再到市场上去找材料,那样成本当然会高。难道我说的没有一点道理?”沈文荣不急不慢地对设计专家们解释道。

专家们明白了,不无佩服地点头道:“你要是这么说,我们的方案确实可以大大减少预算了。比如我们计算用的市场钢材是1700元一米,如果用你们自己生产的成本价钢材也就一半价,这样可以省下一大块预算!”

沈文荣笑了:“就地取材,能省就省。”

最后的“亚洲第一炉”仅用了9。3亿元。

外国同行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的同行同样直摇头:沙钢这么干,我们的国有钢铁厂以后不知怎么搞投资和预算了!

难怪冶金部的领导后来说:张家港的沈文荣给中国钢铁业带来了“第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模式,第二次革命是宝钢式的,第三次革命就是他沙钢式的。前两次中国钢铁革命分别是外援与举国之力的模式,沈文荣的第三次革命是草根式的市场经济行为——以最低的代价,实现最高境界的效益目标。这种革命靠计划经济和国有制度下的钢铁企业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沈文荣办钢铁企业靠的就是“草根”经济式的模式,他是农民,是一个小农业县的农民企业家办大型钢厂,他的脑子里想要的是别人一样大的钢铁巨人,可他掏口袋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抠门农民。你拿他有啥办法!

他说了算嘛!他是个土“沙皇”!

他土的时候,那些钢铁专家们无法接受。比如他开工后搞建设,人家用工一天只能干8小时,他找的全是农民工,并且告诉他们:干8个小时只够吃饱肚皮,一天干12个小时就能给老婆孩子带回好吃的,一天干两天的活就够回家盖房子的。农民工们求的就是这个奋斗目标,于是拼命给沈文荣卖力,于是他的“亚洲第一炉”生产线人家通常要用9年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效益,而沈文荣却只用了一年时间,省去了七八年的生产、试产和调试时间,他不赚大钱谁赚大钱?

“亚洲第一炉”在投产的第二年就使沙钢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纪录!

平均58分钟出钢90吨,这就是“亚洲第一炉”的威力!中国的钢铁人士和中国国家领导人站在这座钢铁巨人面前观赏如此壮丽的钢铁洪流所呈现的丰收景象时,脸上流露的皆是自豪和惊叹。

“沙王”,看来你沈文荣真的可以称为中国“沙王”了!这是不止一个国家领导人对沈文荣戏说的赞美之言。

沈文荣的“沙王”威风其实这个时候才刚刚显露。真正让全世界钢铁行业折服的还是他在2002年的那笔买卖。这笔买卖和买卖后的“国际钢铁大迁移”使得沈文荣和张家港这个市真正地做到了名扬全球……

话从2000年说起。

当了“沙王”之后的沈文荣“一不小心”被张家港的另一位王者——“秦始皇”秦振华在位时推荐到了市政协主席的官位上。沈文荣有些没想到,“我是农民,后来搞了钢铁企业,出了些名,但绝没想到会成为张家港市的四大班子之一的第一把手。我不想再往上走也不行了,秦书记太看重我了,他这个‘秦始皇’比我这个‘沙王’还厉害、还胆大!”沈文荣如此评价秦振华老书记。

于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新目标和中国的钢铁事业发展,沈文荣在2000年提出“沙钢到2025年要成为年产千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

1000万吨的钢铁生产量,在毛泽东时代是个什么概念?是全国的水平!是彻底与苏联决裂、与美帝国主义打朝鲜战争的毛泽东梦寐以求的国家目标!

仅仅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长江边的一个小农民竟想着当年毛泽东都有些不太敢想的宏伟目标。

“我最初想,我们沙钢实现从年产百万吨到千万吨的目标,用25年,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但后来我们仅用了5年时间就上到了年产千万吨的台阶。”沈文荣对我说。

缩短20年的跨度,这是什么魔方?什么奇招?

我听沈文荣讲后简直目瞪口呆。我眼前因此呈现出一场规模无可比拟的“世界大战”——这是一场滚动在东西方之间的“钢铁世界大战”。

主战场在亚洲的中国张家港和欧洲的德国之间展开:

总策划者和总指挥者还是“沙王”沈文荣。他挑起和缔造了这场21世纪最初的“钢铁世界大战”。用他的术语是:要把德国莱茵河畔的多特蒙德的德国著名钢厂的650万吨钢板项目搬到中国来,搬到家乡张家港来。

笑话!天大的笑话!当年攻下柏林城的苏联红军元帅朱可夫在天上笑话沈文荣;当年盟军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将军也在天上笑话中国农民沈文荣……这两位元帅和将军有权发出这样的嘲笑,因为他们当年亲率百万大军攻克柏林、打败德国法西斯后,也曾妄想把诸多生产重武器的德国钢铁厂搬到苏联和美国去,但苏联元帅和美国将军没能实现,原因是距离太远,搬迁工程太耗费时间和财力。

大帝国元帅和盟军统帅没干成的事,时至今日,一个生长在中国长江边的农民却想要干这样的事。

当沈文荣传出这件事后,几乎国内外所有行家都惊讶万分地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

“那我就把它做成吧!”沈文荣回答得很轻松。

多特蒙德钢铁厂是德国的著名企业,在二战中曾经是一个大军工企业,这里生产的武器在德军侵略诸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它又为德国恢复战后经济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工业开始转型,这个钢铁巨人由于厂址处在城市中心,市民们意见很大,又加上欧洲经济不断萧条,德国政府不得不令其关闭停产。但此厂的钢板产品质量非常好,当它宣布关闭停产后,波兰等国就有人想买下,沈文荣这时也知道了此事,于是他通过香港朋友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德国,并将该厂的实物全部拍照下来,得知这个厂最后一次技改是1978年。

“应该是目前的世界先进水平了。”国内的专家分析得出结论。

沈文荣非常欣喜,命令办公室:“马上组织一个旅游团。”

“组织旅游团干什么?”

“我们要去德国考察,而且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几十个人,可能还要几次三番地出去。不以旅游团的名义怎么出去?”沈文荣这么一说,手下的人才知道原因所在。

想到一个庞大的钢铁厂从隔洋隔海的欧洲大陆搬到中国,想过有多少事要做?想过中间会有多少问题突然冒出来?这可不像在国内到某一个地方去参观开会,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动身,想去多少人就能去多少人。“沙王”沈文荣这回遇上了种种困难,仅关于派专家团到德国就得分批去,还有商务谈判团等等,怎么办?沈文荣想的招是以旅游团名义,好处在于一次就可以多去些人,否则公务代表团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成行,而且还会碰到签证时名额的限制。

谈判是第一步,主要解决怎么个买法。是全部买它的厂,还是买部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