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门-第3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白居易忽然看见主考官在后面向自己猛递眼色,示意自己站起来回答,神情异常紧张。可他还宣布考场内不准说话呢!

尽管诧异,白居易还是决定站起身回答。但不等他起身,那人便一把摁住了他地肩膀,温和地笑道:“不要起来,继续作诗。”

说罢,向他笑了笑,背着手又到别处去视察了,白居易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他的身份。思路又慢慢回到诗上,他沉吟片刻,便提笔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午饭后,便开始有人陆续交卷,或表情轻松,或脸色阴沉。白居易写完最后一个字,心蓦地一松,躺了下来,等墨迹略略干后,又从头读一遍,自觉还算满意。这才交了卷,扬长而去。

没有马车,白居易一路步行,悠闲逛回客栈,今天考得不错,他特地去买了一点酒菜,离房还有十步,便闻清朗的读书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声音愉悦,显示读书人心情颇好。

白居易心下了然,推门大笑道:“今日郭兄押中了题,难道明日你想写‘过秦论’么?”

房间里只有郭牧一人,他正站在窗前大声地读诵着《过秦论》,听见身后白居易的笑声,郭牧放下书,也回头笑道:“今天侥幸猜中了题,明天就没有这么好地运气了,所以读读古人妙文,以寻找语感。”

白居易笑了笑,便将酒菜食盒放在桌上,又问道:“宗元兄呢?他还没有来吗?”

郭牧也有些诧异,“柳老弟不是和你一起回来地吗?”

“我这在里呢!”身后忽然传来了柳宗元的笑声,两人急回头,只见柳宗元正在门口,而他地身后却站着一个老道。

白居易一下子认出了身后的老道正是在酒楼遇到地那位,他连忙迎了上去,忙问柳宗元道:“怎么样,你考得如何?”

柳宗元先向郭牧拱拱手,笑道:“你们昨晚讨论三吏三别到半夜,我恨得要命,不过我现在感激你们还来不及呢!”

白居易抚掌大笑,“我也是这样想,多亏了郭兄。”

“看来三位都考得不错,老道恭贺了。”李泌微微拱手笑道。

白居易忽然想起考场上那个奇怪的人,立刻将李泌拉了进来,向他施礼问道:“上次在酒楼道长读了我的诗是否又给了别人?”

“如此妙诗,贫道自然介绍给了不少人。”李泌似笑非笑地问道:“怎么,白老弟遇到什么麻烦了。”

“这就难怪了,不过他又会是谁?”白居易自言自语道。

“出了什么事?”柳宗元和郭牧见他表情凝重,异口同声地问道。

白居易摇了摇头,“这事怪异,咱们边吃边说吧!”

说着,他请三人入座,给大家各倒了一杯酒,这才想起自己还不知道这个老道的法号呢,便连忙问道:“请教道长法号,在何处宝山修行?”

李泌端起酒杯微微笑道:“在下俗名姓李,法号水心,四海为家。”

柳宗元性急,他没有把李泌放在心上,急追问道:“适才居易说遇到一件奇怪之事,究竟是何事?”

“我在考试时遇到一人……”白居易便将考场上遇到的奇事说了一遍,最后道:“我以为他是官员,可我所见的官员都穿官服,唯此人青衣纱帽,悠闲得很,着实让人不解。”

柳宗元的表情忽然凝重起来,他忽然问道:“那个人多大年纪,长什么样子?”

“年纪约三十岁,气度高雅,让人仰慕。”

‘砰!’地一声,柳宗元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碗碟乱跳,将几人都吓了一跳,“柳老弟这是为何?”

“我知道是谁了。”柳宗元压低声音对三人道:“甲区郑主考是吏部司郎中郑铎,从来傲慢,让一向牛气地吏部郎中毕恭毕敬只能是尚书以上的官员,可尚书以上的官员最年轻也是五十岁的韩滉,而且他上午是穿官服的,所以这个三十岁不穿官服,可以在考场随意和考生说话,又让郑郎中毕恭毕敬之人只能是一个人。”

“谁?”白居易和郭牧同声问道,李泌却捋须笑而不言。

柳宗元终于按捺不住说出秘密的冲动,一字一句道:“当今圣上。”

“皇上!”白、郭二人同时一呆,郭牧忽然酸溜溜地对白居易道:“白贤弟考场遇贵人,前途无量啊!以后还要提携老哥一把。”

白居易脑海里一片茫然,其实他也是想到了皇上的可能,但总觉得不可思议,而现在由官宦子弟柳宗元说出,由不得他不信,可皇上怎么会知道他的诗?他忽然警惕地望了一眼李泌,冷冷道:“你究竟是谁?”

李泌一仰脖喝了一杯酒,淡淡笑道:“总不会有哪个高官穿着道服来私访吧!”

柳宗元却紧紧盯着他,想着他地名字,‘俗家姓李,道号水心,李水心。’

他忽然恍然大悟,指着李泌站了起来,“你就是李泌。”

‘布衣相国李泌。’白居易和郭牧一起耸然,他们早听说过此人的大名,却没想到这个传说中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士居然在他们面前,白居易和郭牧连忙站起施礼,“我等无礼,请李道长见谅。”

李泌连忙摆了摆手笑道:“三位不必客气,我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道士罢了,能和大家认识是缘分,大家如此生分,明摆着是要把我赶走。”

三人见他说得风趣,又无架子,便也坐了下来,郭牧还在想着白居易的贵遇,便问李泌道:“李道长,白贤弟这次偶遇皇上,是否对他……”

他的话没说完,李泌便摆手打断了他,“绝无可能,白老弟首先要在二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要被录取,这才有希望再次得到皇上的垂青,否则,皇上也没有权力越级录用他。”

这时,旁边地柳宗元却问道:“我听说这次制科考试由吏部举办,而职官考试却由礼部负责,这似乎弄反了,不知这是否因为韩尚书和卢尚书关系交恶的缘故?”

李泌瞥了他一眼,冷冷道:“你年纪轻轻问这些官场之事做什么?还是好好想着明天的考试吧!”(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柳宗元脸一红,便不敢再多问什么,李泌又喝了一口酒,对三人语重心长道:“皇上因为对制科极为重视,才派严厉正大的韩尚书来做主考,这是你们的机会,好好把握住这次机会吧!”

三人一起默默点头,今天他们考得都不错,而明天,就将是决定他们前途命运的时刻。

第四百一十三章 笔筒案(一)

万众瞩目的制科考试在浓浓的秋意中结束了,接下来是阅卷和考评的时间,尚须时日才能发榜,但就在制科考试结束之四天后,也就是九月八日,另一种考试,职官考即将拉开序幕,如果说制科考试让人感到的是秋天里的夏天,沸腾得使人发烫,那职官考就是秋天里的冬天,让无数人的心都掉进了冰窟窿,早在十天前,第一批数千名官员便悄悄地抵达了长安,住在各州的进奏院里,谁也不知要考什么,尽管如此,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既然连普通士子都视嫖妓为失德,那更不要说他们这些父母官了,故大多数人都老老实实呆在进奏院中,谁也不敢轻易出门。

这次职官考,凡从九品以上、正三品以下,除了几个相国外,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不能幸免,大唐各地一万多官员都要参加,共分为三批,九月、十月、十二月分三次考完,另外武官考将安排在明年二月举行,而九月八日的这一批官员将由礼部主考,原因倒不是柳宗元所猜,什么韩滉和卢杞关系不和,不是,而是吏部的官员一方面要考评阅科考试的成绩,另一方面部分吏部官员也要参加职官考,而礼部官员是安排在下一批考试,下一次就是吏部来当主考了。

九月七日,宣政殿开始清场封闭,进行张贴考号等事宜,这一次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卢杞,而副主考是礼部侍郎韦清。卢杞并不过问考试的具体事务,只负责承接皇上旨意,最后再向皇上禀报考试结果,而所有地杂事都由副主考韦清负责,张焕登位后,韦清也变得十分沉默寡言,他与张焕的恩恩怨怨已经成为往事。父亲韦谔在韦德庆全军覆没后病倒了,至今还缠绵于病榻之间。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江都事件中同样遭受重创的韦家没有参与反对张焕的集团,侥幸逃过一劫,而另一个大世家王家,就几乎被灭门,就这样,韦谔的病态就使得长子韦清成为了家族的顶梁柱。他已在今年五月正式成为韦家的家主。

“侍郎!”礼部司员外郎飞奔跑来,气喘吁吁地向韦清施一礼道:“鸿印坊那边传来消息,第一批考卷已经印出来了,让我们自己上门去取。”

韦清眉头一皱,“这是为何?不是说好他们亲自送来吗?我这里哪有人手。”

“我也这样说了,可鸿印坊地黄东主说,他们那里一个人也不准出门,所以让我们亲自去清点交接。”

“这倒也是。好吧!此事我亲自去办。”说着,韦清转身要走,员外郎迟疑一下,便道:“侍郎,我听报信的卫兵说,好像陛下也要去鸿印坊。”

“皇上。”韦清一时犹豫了。这时,礼部郎中关涵走过来道:“侍郎,要不我去吧!”

“不!你们在这里忙,鸿印坊那边还是我去。”尽管韦清不想去见张焕,但接交试卷必须要他本人签字,韦清交代了几句,便匆匆去了。

鸿印坊是长安最大地印刷工坊,专门承接官府和国子监的文书印刷,已有百年历史,它拥有五百余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算得上是长安最负盛名的工坊之一。工坊位于崇仁坊,现任东主黄苦行原本是鸿印坊的一个小伙计。由于特别能吃苦,便被前任东主改名为苦行,后来又招为女婿,升任鸿印坊的掌柜,前任东主膝下无子,去世后黄苦行便成为了东主兼大掌柜,由于他聪明能干,二十年的时间里,竟将鸿印坊发展成长安首屈一指地印刷作坊。

此刻,这位长安首屈一指的私营工坊主正陪同大唐皇帝参观考卷印刷现场,这绝对是鸿印坊的无上荣光,黄苦行觉得自己就仿佛在做梦一般,不!连做梦也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皇帝陛下驾临,天下有几个工坊能有此殊荣?若不是工坊有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守卫,他一定会花大钱请长安最有名的乐坊来好好庆祝一番。

不过黄苦行却不知道,这其实是皇帝陛下第二次来他的工坊,很多年以前,当张焕初到长安赶考,他就曾经来鸿印坊印制过十张请帖,只有十张,连同刻板费一共一百二十文钱,他跑了十几个印刷作坊,要么是不肯接,要么就开出天价,只有鸿印坊接了他的活,并只收一百二十文钱,还派人亲自送到他的客栈,正是这种‘事无大小皆是客’地经营风格,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陛下,小民接手这座工坊时,只有雇工三十人,二十年来,一步步发展,师傅带徒弟,徒弟又带徒弟,现在我们这里师徒三代者就有三百多人,所有人都不愿意离开鸿印坊,正是靠大家的努力小店才有今天。”

黄苦行小心翼翼地给张焕介绍鸿印坊的发展历程,他见皇上听得专注,便又补充道:“其实我开的工钱和外面也没有什么区别,有人用两倍的工钱来挖我地师傅,可他们就是不肯走。”

“哦!这又是为何?”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