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间应该是李承乾在明德殿跟随李世民学习政务的时间,李承乾不想在明德殿听众臣的争论,才主动请缨为东宫各处指派侍卫,而梧桐苑是他最后一站。依照他的本意是在梧桐苑多些时间,而李泰的思考却让他感觉到了受到冷落,心中略带不满的离开了梧桐苑。
李泰没有在梧桐苑留客,李承乾又没办法领着侍卫偷跑玩耍,心中虽然不甘,也只好垂头丧气的回到明德殿向李世民交旨。
李承乾没有理会吵成一团的众位大臣,径直来到李世民面前:“父皇,东宫各处侍卫已经调派妥当。”
“好。你且坐下。”李世民心中烦乱,没有注意到李承乾为自己请功的语气,随意的说了一句,继续关注大臣的之间的争论。
大臣们对利州都督李孝常、。左武卫将军刘德裕极其外甥统军元弘善三人的处置没有什么争议,一致同意处死并诛三族。大臣争论的焦点是跟随他们造反的低级军官和官员身上,是杀是赦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至于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众人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根本无人提及。一旦涉及到长孙安业的问题,殿内众位大臣的目光不是落在右仆射长孙无忌身上就是看着李世民。大家心中雪亮,不论长孙家这三兄妹之间关系如何,也毕竟是血浓于水,万一那句话说的不对,惹来权倾朝野和右仆射和国母的嫉恨,别说是前途,恐怕生命都无法保障。就连和长孙家有旧怨的御史杜淹也不敢轻易开口,他敢借机给长孙安业苦头吃,却不敢要了他的性命。
李世民心中对待叛乱从属和。长孙安业着两个问题上也是犹豫不定。
李世民现在仍然受到李渊旧臣的掣肘,而这次叛。乱的四人都跟李渊走的很近,整件事背后隐隐约约有李渊的影子存在。李世民有心杀人立威,将叛乱众人无论主从全部诛杀,又担心过多的杀戮会激起其他臣子的反感,毕竟在为数众多的下级官员中有很多无辜盲从之人。
在长孙安业的问题上李世民顾忌身怀六甲的长。孙皇后,即便是众人口中不说,但在这个讲究家国天下,家重于国的大环境中,将皇后的同父异母哥哥诛杀是十分影响长孙皇后的威望的。
倘若是就这样赦免了长孙安业,李世民又是心。有不甘,整件反叛事件中,长孙安业是核心,他一方面起到穿针引线拢合众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利用监门卫守卫皇宫之便在皇宫内高举叛旗,制造血腥。这两点都是让李世民十分痛恨的。
长孙安业的过。错是罪无可赦,而他的敏感身份又让李世民不能随便诛杀,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御阶下方垂首而立的长孙无忌身上。在长孙安业的问题上,只有长孙无忌适合发言。长孙安业若说可杀,那么李世民就没什么可顾虑的了,同为长孙皇后的哥哥,而且亲疏不同,日后长孙皇后也埋怨不到他的头上。李世民是想让长孙无忌背这个黑锅。
长孙无忌感受到李世民的目光,沉思一会,朗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只诛主谋,赦免从属,毕竟有很多是不明真相之人,若是一概诛杀有失天和。”
在长孙无忌开口之时,大殿内的众位大臣就不再争论,目光都落在长孙无忌身上。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件上是第一次表达观点,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交情来看,某种程度上长孙无忌的话就代表李世民的声音。
长孙无忌避重就轻的并不谈论关于长孙安业的问题,而是在对反叛从属处置问题上做文章,这让殿内的众人大失所望,李世民皱眉望了一眼长孙无忌,对众位大臣说道:“大家觉得长孙仆射的看法怎么样,议一议吧。”
这家事国事参杂在一起,还真让众位大臣不好开口,一时间,刚刚还争论不休的大殿陷入了宁静。
李世民扫视众人一遍,最后将目光落在了负责刑罚的戴胄身上。
其实戴胄不想发表意见,被李世民的目光点名了,又不能装聋作哑,只好硬着头皮出列:“陛下,臣认为长孙仆射的意见有失公平,虽然反叛的低级官员有很多盲从之辈,但律法公正,不能因为盲从就对他们免其罪行。臣认为应该仔细甄别他们各自的罪行,以便公正的判决。”
“大家觉得呢?”李世民又一次询问。
“造反诛三族,这本是律法规定,何必谈论什么盲从?既然他们造反就应该做好掉脑袋的准备。臣以为都砍了了事。”说这话的是看似鲁莽的程知节。
程知节在玄武门事变中就是李世民的主要打手之一,在事变结束后拿着李世民的赏赐,顶着高官厚禄回家享福去了。殿前议事经常称病不来,即便是来了,也不过是装作鲁莽的胡说一通,并不具体参与议事。
面粗心细的程知节说出这番话的意思不过是给李世民一个杀人的借口,至于杀不杀就看李世民的,所以他说完就回到朝班之中,好似无事人一样左顾右盼。
李世民心理还拿不定主意怎么处置那些盲从跟风之辈,对程知节的意见也就不置可否,只是略微的点点头。
这一点头吓坏了老臣裴寂,这次造反的以李渊旧臣为主,即便是下级官员也是亲李渊的势力,作为李渊最信任的人,现在朝中李渊旧臣的主心骨,本着保一个是一个的想法,裴寂不得不出来为众人讲情:“陛下,老臣认为还是能免则免吧,毕竟都是我大唐官员,培养出来也不容易,给他们一个机会也未尝不可。”
斐济沉思一下,恳求道:“陛下,毕竟当年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您都能赦免,那么这次何妨再宽大一回。”
斐济的言辞让李泰回想起当初玄武门事变中,是斐济劝说李渊退位,也是斐济手持李渊手敕四处宣旨安抚李建成残部,在李世民上位的过程中,斐济是有功劳的。斐济的情面李世民必须给,于是李世民说道:“好吧,既然斐老为他们求情,那就赦免了他们吧。让他们自己离职回家吧。”
李世民赦免低级官员一方面是斐济求情,另一方面这些低级官员大多是门阀世家的骨干人员,一下子全杀了,容易引起世家的不满。李世民也是出于多种考虑才对此妥协。
李世民的这句话代表着关于反叛从属的处置告一段落,这下问题的焦点又回到长孙安业身上。
不得已李世民直接问道:“无忌,你认为怎么样处理长孙安业才合适呢?”
长孙无忌心中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还真无法决断,两人之间的仇怨无法化解,长孙无忌即便想将长孙安业杀掉,却也开不了口。他必须顾及为官的声望和别人的评价。
长孙无忌心中苦笑,面对李世民的询问,考虑半响,才说道:“陛下,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亲情来说,他是臣的哥哥,臣应该保他的,从国法来说,他称得上是十恶不赦。臣在天人交战,难以决断,所以臣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长孙无忌的话模棱两可,又将问题抛给了李世民。
就在这个时候,房玄龄说话了:“陛下,既然众人都难以决定,何不问问皇后的意见,毕竟长孙安业是皇后的血亲,还是要考虑到皇后的意见的。”
“房爱卿说的有理,我现在就去问问皇后的意见,大家先就李孝常等人的处置议一下吧。”
李世民来到丽正殿,就见满脸堆笑的李泰在陪着长孙皇后小心的说话,试图开解眉宇不展的长孙皇后担忧的心情。
看见李世民到来,李泰赶忙行礼,说道:“父皇来了。”
“嗯。”李世民心中有事,淡淡的回应李泰一声后将注意力放在长孙皇后身上:“观音婢,今天感觉如何,肚子里的小家伙没闹腾你吧。”
“还好了。”长孙皇后的话音未落,就是一阵干呕,李泰连忙上前轻轻拍打长孙皇后的玉背,一边为长孙皇后顺气,一边责怪的看了李世民一眼。
长孙皇后的害喜让李世民一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口,无法提及关于长孙安业的事情。(文-人-书-屋-W-R-S-H-U)
兰心蕙质的长孙皇后心里清楚李世民是为何而来,主动问道:“此时陛下不在明德殿议事,来到我这里是想询问关于安业大哥的处置问题吧?”
李世民有些尴尬的扶起长孙皇后,愧疚的说道:“我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打扰你,不过真的需要尽快处理反叛的事宜,所以……。”
李世民没有把话说完,扶着长孙皇后做好后,等着长孙皇后的意见。
长孙皇后无奈的一笑,怅怅道:“陛下,作为皇后我本不该参与朝政议论,不过长孙安业也算是我的大哥,我还是有几句话要说。
“陛下,你也知道,我这位大哥在儿时对我和无忌并不好,但这也改变不了我们是一脉血亲的事实。无忌对大哥是否记恨我不知道,但我已经放下了。所以看在我那早故的父亲情分上,我还是希望陛下能放他一条活路。将来在九泉之下我也好和父亲见面。”
长孙皇后一边为长孙安业求情,一边默默的流泪。
李世民连忙安慰心情激动的长孙皇后:“观音婢,别哭,你说的我都答应,你要小心身体,千万别激动。小心孩子,更要小心你自己的身体。”
李泰安静的在一边看着伉俪情深的二人默不作声。
公元628年,贞观元年十二月三十,利州都督李孝常因谋反被诛。左武卫将军刘德裕极其外甥统军元弘善被诛。监门将军长孙安业因皇后为其求情,改诛杀为流放岭南,终身不得回京。反叛中无知盲从者免其罪行,罢官为民。至此,这场反叛风波彻底平息。
…………
第二卷写完了,下章开始第三卷,李泰也该长大成人了。希望各位书友继续关注本书的进展。长大后的李泰将会在第三卷中带给大家更多的精彩。
正文第九十八章春日游
阳春三月,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大地。一股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位身穿深蓝色上等苏绸儒衫的少年,缓步走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西市的街面上。乌黑的头发盘在脑后,一个乌木簪看似随意斜插在头上,将看似凌乱的头发固定住。
这位少年背缚双手悠然的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偶尔拿起路旁小摊上的物件仔细观察一番。看到合心的就向后一抛,扔到紧跟着他的小厮手里。自有另一位年龄少长一些的少女嘟囔着掏出铜钱付账。
“殿……,少爷啊,你每次出来都买一堆没有的东西,送人都没人要啊。”少女从小厮怀里抢出一个看着并不精致的泥人说道。
前行带路的少年头也不回的调笑道:“你哪来的那么多问题,有那条律法规定买东西就一定要挑有用的买?在家就和你说了,和少爷我出来,你可以带耳朵,带眼睛,就是不可以带嘴。真不知道这些年对你的唠叨,我怎么忍受过来的。我开始佩服自己了。”
“我说不过你,等一会见到嫣儿姐姐看我不告状的。”
和少女并行的一身小厮打扮的少年说话了,嗓音带点尖锐高亢,“墨兰姐姐,你告状也没有用,嫣儿姐姐又不会训斥少爷。”
“要你多嘴?不知道少爷的规矩吗?只让带眼睛和耳朵,不让带嘴出门。”圆圆脸庞的墨兰睁着大眼睛怒目而视。
“快走。啰嗦什么?”前方少年的喊声混杂在一片买卖的吆喝声中有些含糊。
“来了,少爷等等我们。”
一行主仆三人走了不久,折进了一条巷子里。小巷里没有了主街的热闹,但却多出一份雅致来。巷子两边的店铺大多是卖字画或者文房用具的。行人大多是书生打扮,偶有几个仆人,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