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王的势力未必就不如汉王!”杨士奇意味深长地道,“马上就要迁都了!北京可是赵王镇守了二十年的地方!”
瞻基心中倏地一紧。自永乐元年世子高炽入主东宫后,北京就一直由赵王朱高燧留守,至今已近二十年!以前因着高燧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瞻基对赵藩并未多加关注,但现在细想下来,他顿发现这股势力其实非同小可。
首先是行在六部。最初,朝廷只在北京设立行部,负责处理行在政务。但永乐七年御驾北巡,朝廷实际上也临时分为南京和北京两个,分别听命于永乐本人和充任监国的太子高炽。而由于永乐在北京,所以北京的临时朝廷更为重要,故当时六部堂官也大都扈从去了北京。但堂官虽然北上,可南京六部衙署里数以千计的办事官和胥吏显然不可能也去北京;而到达北京后的六部堂官要办理公务,自然不能没有下属,于是朝廷便在行部之外,另设行在六部,从顺天府和北直隶各州府中选调精明能干中低级官吏人值。这批官吏的选拔是由留守行在的赵王高燧以及行部尚书郭资负责。北巡结束后,御驾返回南京,但因永乐当时已有意迁都,故并未废除行在六部,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常设衙署保存了下来。这些年过去,除二次北巡其间,行在六部未有堂官当值,但是下面的办事官却是一直延续其职。现在朝廷即将迁都,形势顿时发生了变化。
为了抵御漠北胡虏袭扰,加强对北疆的经营,永乐将京城迁往靠近边塞的北京。但北京毕竟太过偏远,不利于掌控四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永乐在变南京为留都的同时,依然保留这里朝廷机构,以维持对南方的控制。这也就是说,大明王朝从今往后将同时在北京、南京两地都设立中央衙署!遵照此理,南、北两京的六部衙门也都将保留。不过虽然两京各设六部,但皇帝既然去了北京,那南京朝廷的地位自然大大下降,相应的南京六部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鸡肋。当然,作为朝廷重臣的原南京六部堂官肯定会调往北京六部,可下面那些普通办事官则就不好说了。即将摇身一变成为正宗的北京六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官职会是旧有的行在六部官吏担任,而他们中有相当部分都出自赵王的举荐!虽然这些人都算不上重臣,也无能力决定重大国事,但他们却星罗密布于各个衙署中,是朝廷这个庞然大物得以正常运作的骨干力量!没有他们的尽忠职守,大明王朝的中枢顷刻间就会陷入瘫痪。想到将来的中枢衙署里会掺杂进大量的赵藩人马,作为未来天子的瞻基不能不感到忧虑。
而除了行在六部外,更让瞻基担心的是北京的军事力量。
北京驻军分为普通京卫和上直卫亲军两部。其中北京普通京卫是北军主力,最先归由淇国公丘福统率;丘福惨死漠北后,则归由接任行在后军都督府的隆平侯张信统领;而上直卫亲军虽名义上都直属皇帝。但由于南北两京相隔三千多里,故从一开始,北京的天子亲军就由赵王朱高燧代领。正是这部分亲军,让瞻基心惊肉跳。
永乐即位不久,便在原先的上十二卫基础上,又增设上十卫,将追随自己靖难的燕藩嫡系抬入上直卫序列中,使天子亲军的总数扩充到二十二卫。而这新增的上十卫中,金吾左卫、金吾右卫一直驻守南京,燕山左、右、前三卫在永乐初年一度在南京驻扎,后来随着永乐帝位稳固,在一征漠北结束后便又重新调回北京,而剩下的羽林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则从一开始就驻防北京。这也就是说,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有多达八卫的北京上直卫亲军是听命于高燧的。只要高燧有心,他完全会在这漫长岁月里,对这支军队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而再加上一直跟随高燧驻扎在北京的常山三护卫,自己这位三叔已不声不响地在未来的大明京师中掌控了多达十一卫的军力!
诚然,一旦迁都北京,赵王代领八卫亲军的职责便就结束。但问题是,要抹杀赵王苦心经营十几二十年所造成的影响,这绝非短期内可以做到。如果皇祖父在世,凭着他老人家无与伦比的威势,这十一卫兵马受高燧蛊惑的可能或许还不大,可一旦皇祖父驾鹤西去,那可真就不好说了!想到这里,瞻基的后背冷汗直流。本来,他对唐赛儿所言真伪还将信将疑,但此刻将赵王这些年的经历认真分析后,他虽仍不敢下定论,但内心对三叔的戒惧已是大大增加。而与此同时,瞻基也愈发坚定了一个认识:虽不能断定三叔心意到底如何,但在北京经营多年的赵藩终究是朝廷隐患!
“赵王真的会贼心不死吗?”瞻基正心绪烦乱间,金幼孜又有些犹疑地道,“赵王威势远不如当年的汉王,他要还念念不忘这非分之想,就不怕重蹈汉王覆辙?”
“重蹈覆辙?”杨士奇无可奈何地一笑道,“现在的汉王照旧是亲王,成天在乐安逍遥快活。与皇位的诱惑相比,此等覆辙,就算重蹈了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三位阁臣你一言我一语,把瞻基撩拨得愈发不安。他万万没有料到,一场看似平常的剿匪,竟牵引出这么多始料未及的故事,并一步步地将自己带入层层荆棘当中。想到迁都后或将面临的重重危机,瞻基心中顿时布满忧虑。
不过瞻基并不是一个甫遇危险便阵脚大乱之人,相反,他多年随侍御前,耳濡目染之下,早已将永乐临危不乱、化危为机的本领学得炉火纯青。此时听了阁臣们的议论,瞻基虽然心惊,但也由此理清楚了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关节利害。待稳住心神,瞻基开始思索——迁都北京,朝廷固然将直接置身于赵藩的威胁之下,但对赵藩而言,这真的就是有利无弊吗?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瞻基终于发现了一个机会:
赵王留守行在二十年,势力盘根错节,这始终是个隐患。皇祖父现在在位或还好些,但他老人家毕竟已年过花甲,一旦驾崩,三叔还会不会这么老实可就不好说了。要是在之前,朝廷地处江南,要想制约北京的赵藩势力多少都显得有些鞭长莫及。可一旦迁都,朝廷对北京的控制力就将大大加强。而作为皇太孙,作为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他朱瞻基完全可以借倚皇祖父之威,仗朝廷之势,将三叔在北京的势力逐一剪除!
利用迁都的机会,借助皇祖父和朝廷之力瓦解盘踞北京的赵藩势力。瞻基找到了化危为机的最佳办法。虽然这里头也隐藏着风险,但既然迁都已成定局,瞻基便只能因势利导,引导局势朝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发展。确定这个思路后,瞻基心中顿有了主意。见三位阁臣仍面带忧色,瞻基展颜一笑,道:“三位师傅所虑甚是。不过当今大明四方安定、国运昌隆;本宫身为皇太孙,亦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当此盛世,纵有宵小心存不轨,只要本宫秉持正道,以堂皇之力相应,必能无往不胜!”
瞻基这番大道理讲的突兀且玄乎,三位阁臣不知瞻基心中想法,故一时都未明其意。瞻基也不想解释,只一挥手道:“今日得三位师傅教诲,受益颇多!眼下山东匪乱已平,北京宫室不日即将落成,接下来迁都的筹备亦需抓紧。这是当今天下第一大事,三位师傅都是御前重臣,还望尽心竭力,助迁都大事顺利进行!”
“遵旨!”三人见瞻基把话题转到迁都上头,顿明白他不愿再提赵王之事。于是也只能顺着话头答应。瞻基见三人拱手,满意地点了点头,遂笑道:“回宫半日,尚未去见父亲殿下,实是罪过。三位师傅且自便,本宫先告辞了!”说完,便迈出房门,大步流星地去了。
出了文渊阁,瞻基仰起头,深深吸了口气。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协助皇祖父永乐,实施筹划多年的迁都大举了!
第五章 金殿大火
一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营造,到永乐十八年底,北京紫禁城终于基本建成。九月一日,永乐诏告天下,自永乐十九年元旦始,行在北京正式升格为京师,原京师南京改为留都。在明朝开国五十三年之后,北京再一次成为中华的帝都。
诏旨颁下,南北两京同时忙碌起来。南京这边,数不清的王公贵族、官员胥吏纷纷打点行装,陆续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小漕船,向三千里之外的北京进发。而随着朝廷的迁离,曾经繁花似锦的六朝古都在短短数月间急速衰落,夜夜笙歌的十里秦淮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十分萧瑟清冷。
与南京的落寞迥异,北京却是大放光彩。皇室和王公大臣们的蜂拥而至,使这座三朝旧都以惊人的速度兴盛起来,而数以万计伴随达官贵人们迁入的商贾工匠,更把繁华的气息带进了北京的每个角落。尽管朝廷已为官僚贵戚们准备了府邸,但民宅自然不在官府操办之列。数月间,北京城内无数房屋拔地而起,坊市间更是人声鼎沸,一片昌隆景象。
在焕然一新的北京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刚刚落成的大内皇城。与偏居南京东城的旧皇城不同,新建的北京皇城坐落于城市正中,更符合皇家礼制。皇城内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一如南京旧宫,但规模之壮观、气势之恢宏、雕饰之华美,都足以让原有的南京紫禁城黯然失色。整个皇城周十八里余,位居其中的宫城——紫禁城周六里十六步,较原先的南京紫禁城要宽阔许多。宫城前廷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坐落着新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三殿巍峨壮丽、气派庄严,尽显皇家威仪,让天下所有殿宇相形见绌。尤其是作为宫城主殿的奉天殿,更是形势恢廓,气魄宏伟,皇帝的至尊地位和礼制的无上权威,在这座大殿形制中彰显无遗!
谨身殿后为乾清门,以此为分界,再往北则是内廷。与南京紫禁城相同,内廷中轴线上依旧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作为帝后寝宫及更衣之所。而在整个紫禁城的中轴线两侧,殿宇楼阁错落分布,东侧主要为文华殿、仁寿宫、东六宫;西侧主要是武英殿、清宁宫、西六宫;此外,还有内监各司房、膳房、酒房等参差其间。如此,数百座单体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纵横罗列。虽然东西两侧尚有大片宫殿未及建成,但一座规模宏伟的大明皇宫,至此已初具雏形。
当第一次游览过这座全新的皇宫后,永乐油然生出一种继往开来的感觉。在他看来,只有这座雄伟的宫城,才能衬托大明天子的至尊身份,才能彰显天朝上国的无限威仪!从这座依南京旧宫仿建、却又在规模格局上远胜前者的北京紫禁城中,永乐还希望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永乐皇帝朱棣,通过自己的励精图治,已经将华夏带入一个全新的鼎盛之世!父皇开创的大明王朝,在自己的手中,得以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永乐十九年元旦,永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驾临奉天殿,在这里主持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个大朝仪。宽敞的大殿内,文武百官、宗亲贵戚、番邦贺使齐列殿下,山呼之声绕梁不绝,拜舞之姿齐整庄严,永乐俯瞰群臣,豪情万丈。待礼仪毕,永乐起身,威严地道:“自今日始,我大明定都北京!北京背倚燕山,南俯中原,是为王者之所!都于此地,我大明必将天眷永顾,国祚万年!”
“诚如是!”太子朱高炽以下,群臣俯首应答。
永乐满意地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