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何等的才干,要是换作我,绝对不行。”马上明白这话说错了,请罪道:“皇上,臣失言,请皇上责罚。”
现在的廖胜功隐有军中第一人之势,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干砍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众将对他是心服口服,连他都自叹不如郭侃,其余之人谁也不敢再大言不惭了,互望着,忍不住暗中点头赞成他的话。
李隽笑着道:“真心话无罪。郭侃这人着实让人既爱又恨,我是既爱惜他的才干,又愤恨他为异族效忠。先把他捉住,究竟如何处置,到时再看。能劝降就劝降,不能劝降那也不能便宜了他。”
历史上对于人才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为自己所用,一种是不能为自己所用。不能为自己用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杀头。这也不能怪人心太狠,实在是把人才给敌人才是最大的危害,秦国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山东六国来说,正是他们一手造成了秦国的强大,因为他们把人才推给了秦国。山东六国不能使用的人才,这些人才一到了秦国就给重用,才造成了秦国的强大。这些人才的名字一长串:商鞅,张仪,范睢,李斯,尉缭,蒙骜,无一不是山东六国之人,李斯的《谏逐客书》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些人才对秦国的贡献有多大。
李隽作为现代人,他并不喜欢杀人,要是郭侃不投降的话,不杀他总能关他吧,一直关到他死去这总成了吧。
廖胜功他们以为李隽要杀郭侃,都忍不住脸上变色,既有解气的表情,又有惋惜之情,那是因为他们对郭侃的心态非常复杂造成的。
“你们都说远了,郭侃现在还没有给我们捉住。”李隽打断他们的话头,道:“郭侃这样的大人物,可不好捉。这又得劳驾我们的特种部队了,把我们的惊喜送给他。”
李隽向廖胜功打个手势,廖胜功接着道:“在这次作战中,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煅炼部队,以没有经历过步兵骑兵和炮兵协同作战的淮西军淮东军和四川军为主,江南部队辅助。皇上希望经过这一战,打造出一支人数更多的精兵,能够适应即将到来的军事变革的需要。”顿了顿,道:“诸位,以我个人浅见,我军未来的作战主要就是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战术,再辅以特种部队的特种作战,使用战略力量进行重点突击。因而,让更多的军队掌握新的技战术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廖胜功所言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江南部队已经走在前面了,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已经远远高出其他地区的部队,李隽决定以这阶段作战来煅炼更多的部队。
李隽接着道:“为了更好地指挥本阶段作战,经过考虑,我决定成立新的指挥部,这次行动就由祥甫负责,张世杰和君玉辅助。”
李庭芝三人立即站起来,道:“遵旨。”
夜风习习中,星辰廖落,只有为数不多的星星挂在天空,调皮地眨着眼睛。
蒙古军营,巡逻的士卒一队队地走来走去,忠实地执行着郭侃的命令。偶尔传来刁斗声,这仿佛是夜晚唯一的生气了。
虽已夜过三更,钱仁通依然一点睡意也没有。自从他给郭侃关起来以后,郭侃在生活上倒也不亏待他,好吃好喝养着,就是没有一点自由,吃喝拉撒都在屋里解决,看守的蒙古兵倒也规矩,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倒霉的汉军将领拿脸色给他看,不用说自然是郭侃严令的结果,要不然依蒙古人不把汉人看在眼里的自大,他就有得受了。
望着窗外的夜色,钱仁通真的是后悔了,后悔不该把事情说出来,在当时他曾经不断给自己壮胆,要自己挺过去,可就是没法逃过郭侃那双要命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以他的看法,郭侃的眼神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他见过忽必烈的眼神,自有一股霸气,让人不寒而栗,但不是不可抗,唯有这郭侃的眼神才是让人无法抵抗的魔鬼之眼。
正在钱仁通思念电转之际,屋外响起了说话声,有人问道:“你们是哪部分的?”一听就知道是看守他的卫兵。钱仁通很是奇怪,这么晚了谁会到他这里来,忙把眼睛凑到窗户上往外瞧。
只见五个大个子蒙古军卒站在卫兵对面,道:“我们是奉大帅之命特来给钱将军送夜宵。大帅说了,钱将军劳苦功高,为大元朝出生入死,该给他一个归宿了。”
这话听在钱仁通耳里,仿佛晴天霹雳,想都不用想就知道郭侃这是要他的命了,他还有不觉得天旋地转的,要不是手扶着墙壁,肯定是摔在地上了。他一直惴惴不安,担心郭侃要他的命,没想到竟然成真,要想不怕都不行。
卫兵显然还没有弄明白来人话里的含义,嘀咕道:“他在屋里呆得好好的,还要什么归宿?”例行公事道:“出示大帅的手令。”
为首大汉使个眼色,另外四个大汉踏上一步,站到另外四个卫兵跟前,一人一个看定了。为首大汉道:“这就是我们的手令。”右手一伸,手里赫然多出一把三菱军刺,卫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给他捂住了嘴巴,三菱军刺在星月微光下发着寒光,一下子没入了他的胸膛。卫兵连哼都没来得及哼上一声就报销了,他到死都弄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被杀,眼睛瞪得老大。
另外四个卫兵在同一时间被三菱军刺刺死。他们也一样,不明不白地当了冤死鬼,眼睛鼓得象铜铃。
钱仁通吃惊地看着这难以让人置信的一幕,眼睛瞪得老大,眼珠都快掉到地上了,嘴巴张得大大的,完全可以塞进一只鸡蛋了。
就在他惊疑之际,五个大汉把尸体放到暗处,轻手轻脚地来到窗前,为首大汉轻轻地道:“钱将军,钱将军。”
钱仁通正吓得没魂,不由自主地应了一声,道:“嗯。”
“钱将军,快开门,我们是大宋朝特种部队,奉命前来解救将军,请将军配合。”为首大汉在窗边轻轻解释。
钱仁通知道宋军有一支神出鬼没的特种部队,曾经让无数蒙古将领当了冤魂,就是伯颜本人都在这支部队手里吃过大亏,伯颜的死也和他们有很大的关系,他也曾幻想这支部队来解救他,可是当幻想一旦成真,还真难以让人相信是真的,迟疑了半天,他才道:“你们真的是特种部队?”
“回将军,我们是大宋朝的特种部队。请大人快点开门。”为首大汉耐着性子解释,心里已经对他不满了,心想他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救这么一个见事不明,不大有骨气的人,真不值。
钱仁通确实不能让人满意,李隽之所以决定解救他,那是有其他的考虑,可以把他的事当作教材,让在蒙古做官的汉人知道,只要他们归顺朝庭,朝庭会保证他们的安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北方沦陷一百多年了,在蒙古做官的流人大有人在,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是争取过来,对战争有极大的好处。事实证明,李隽的决策是正确的。
钱仁通这才把门打开,五个大汉立即闪了进来,为首大汉把一套普通蒙古军卒服装递给他,道:“请将军换上,随我们离开。”
钱仁通明白他的意思是要他化装成一个普通士卒,以免引人注意,接过衣服快手快脚地换上。为首大汉打个手势,五人把钱仁通护卫在中间,向蒙古大营外潜去。
让钱仁通惊异的是,特种部队对蒙古大营很是熟悉,哪里有卫兵,哪里有岗哨都一清二楚,遇到岗哨或等或绕,很快就通过了。间或有当道的蒙古士兵,都给他们干掉了。
特种部队的投入要求要有准确的情报,要是没有准确的情报为基础,还谈什么特种作战,自然是有去无回。能有如此准确的情报,这得归功于情报部门的努力和策反工作人员的贡献,正是他们提供的情报,促成了这次解救行动的成功。
出了蒙古大营的钱仁通惊奇地发现,他的弟弟钱良能在另一批特种部队的掩护下赶来,兄弟二人相见,自有一番惊喜。
“太神奇了!太难以让人相信了!你们竟然能够在百万军中来去自如!”钱仁通赞不绝口。他万万想不到,更神奇的一幕正在郭侃身上上演。
第136章 围歼郭侃(下)
郭侃坐在帅案后,在油灯下读信,脸上没有表情,好象信上的内容与他无关似的。这信是李隽写给他的劝降信,为了招降郭侃,李隽曾经三次亲自给他写信,要他归顺朝庭,不要再为异族效忠,他以豫让击衣报襄子为例婉言谢绝了。
豫让击衣报襄子的故事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晋国有四大家臣,就是智、赵、魏和韩四姓。其中最强的是智氏,却给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击败,把他的土地也给分了。智氏有一个门客,就是豫让,他决心为智伯报仇,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不惜自残身体,把自己的嗓子弄哑,身体弄残废,躲在桥下等赵襄子走过,准备暴起发难。
赵襄子的命不该绝,走到桥边马惊,马不肯过桥,赵襄子就知道是他躲在桥下,叫下手搜索,果然把他逮个正着。赵襄子很是奇怪就问豫让他本来不是智伯的家臣,只是后来才投靠智伯的,为什么要给智伯效忠?
豫让说他智伯以国士之礼待他,他就以国士报答智伯。赵襄子决定放他一条生路,条件是他以后不再刺杀赵襄子,他不答应,赵襄子只好杀他。豫让请求赵襄子把他的外套脱下来给豫让砍,以此来回报智伯,赵襄子敬佩他的为人就同意了。豫让砍过的外套上有血痕,赵襄子看见了给吓着了,一病不起去世。
郭侃引用这个著名的典故婉拒李隽的劝降,意思是说忽必烈虽是异族,待他很是不错,他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死也只有尽忠的份。
李隽接到他的回信后,再次提笔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里驳斥了他的观点,李隽在信里说:“豫让沽名钓誉之徒,名虽为国士,实则国之贼也。是时,晋室危弱,豫让不知报效晋室,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却为一叛贼尽忠,实为虎作伥,为祸晋室。忠和明达之士,当知顺逆,朝庭天下共主,蒙古实为蛮夷之人,忠和不知为朝庭尽忠,却为异族效力,置郭氏先祖于何处?置郭老令公一世英名于何地?”
“朕将提一支劲旅,渡江北伐,光复中复,收复燕云之地,还华夏太平盛世。忠和为顺,当名垂青史。若为逆,天兵到处,自当殄灭。天道浩浩,王道荡荡,忠和三思。”
春秋战国之际,盛于养士之风,说是士其实是养一帮子打手之类的游手好闲之徒,象孟尝君居然连鸡鸣狗盗之辈也养起来了,按照现在的说法他们是无业游民,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了,才去找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混吃混喝。当主人家有钱的时人候,给他卖命,没有钱的时候,就作鸟兽散了,孟尝君的起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李隽驳斥豫让之说可谓一针见血,发人所未言,郭侃熟读经典,尊信儒家之说,自然是不信李隽这一说法,细细一想又不无道理。信中表现出了李隽的决心,就是要光复中原,这话要是在以前说的话,没有人会相信那个病得象快死的骆驼一样的南宋会有这样的决心,现在就不同了,中兴之势已成,谁都得掂量一下其中的份量。
对于这封信,郭侃是读过多次,每次读来都有一种让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究竟这种感触是什么,郭侃自己都说不清楚,把信收进怀里,轻叹一声道:“要是早三十年就好了。”后面的话没有说,他的意思是说要是早三十年南宋出现这种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