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国家有很多小水泥厂,生产出的水泥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力,为了促进小水泥厂的转产增效,曾经推行了一个硅肥项目,李隽是知道的,思虑之后,决定把这一用得上的肥料生产出来。

硅肥生产一事,在李隽的推动下,很好地被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根除了妇女终生喝粥这一历史悲剧,完成了李隽的一大心愿。(按:硅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质原料和粘土质原料,燃料为煤。投料前和烧制完成后都要粉碎成粒。当时,没有粉碎设备,李隽考虑之后,结合实际设计了一套使用畜力和水力的粉碎机械,效果和现在的粉碎设备比起来效果差得太多了,在当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更重要的是能够完成粉碎任务,就是时间长些而已。每亩使用50~~125KG硅肥,可以增产8%~~35%。)

能够提高如此之多的产量,文天祥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一个个摆出了惊诧莫铭的表情。这不能怪文天祥,实在是李隽的想法有点匪夷所思。李隽推行硅肥,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化学肥料的大事件,比欧洲早了六百年。

就在文天祥他们震惊的时候,李隽接下来说的话让他们惊奇得跳起来。

说了这么多话,比讲课还累,李隽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道:“提高粮食的第二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改良水稻品种,推行杂交水稻。”

文天祥他们对杂交稻是什么东西,没有一点概念,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和李隽接触久远了,才发现李隽有很多新奇、大胆之极,而又非常适用的想法和创造,真的说得上渊渊若海,深不可测,都瞪大了眼睛望着李隽,静听他解释。

就是连宠辱不惊的明霞大师也是惊奇不置,睁大了“法眼”看着李隽。

对于他们的表现,李隽一点也不奇怪,他这个来自千年以后的人,在那个时代最平常的事情,在南宋都有惊世骇俗的效果,李隽见得多了,是见怪不怪。

“杂交水稻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目前有一个难关,就是要找到野败,培育出稻种。杂交稻有很高的亩产量,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不能自己制种,只能使用第一代种子,每年每季都得制种。”李隽肯定地下结论:“这点缺点和亩产上千斤比起来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好比白玉上的一点小瑕疵,不足一提。”心里想道:“老袁啊,我剽窃了你的成果,要是再说你的坏话,就太对不住你了。嘿嘿,你要是生气的话,就在田埂上跳你的踢踏舞吧,不要扭伤脚就行了。”

现在,中国的超级杂交水稻在试验田里的亩产量已经达到1200公斤,上千斤的亩产量已经是很低的了,可是在南宋那个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文天祥这个处变不惊的人不由得跳起来,掀翻了茶杯,砸在地上,摔得粉碎,结巴了老半天才道:“皇上,这这这是真的吗?”如此质疑君主那可是大罪,实在是太惊讶了,忍不住。

陈宜中,赵良淳,高达,陆秀夫和明霞大师也都猛地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李隽。

“坐坐坐,都坐下。”李隽一点也不奇怪他们的反应,道:“上千斤的亩产量,这还是比较低的。要是我们做得好,亩产量再高些,两千斤也不是什么难事。”

亩产上千斤,文天祥他们的心理都难以承受,居然还有更高的两千斤,根本就是无法想象了,文天祥他们都是狠狠地抓住椅子,要不然肯定是一头栽到椅子下面去了。

第033章 粮食危机(下1)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的感受,心想不要说文天祥他们这个落后上千年的人,就是他这个现代人听到老友告诉他超级杂交稻在实验田里的亩产量突破1200公斤时还不是差点跳起来了。要是他不是来自现代社会,而是土生土长的宋代人,乍听之下肯定是头脑发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当机”了。

“李毕胡,你进来。”李隽冲外面喊道,一个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进来,就要行礼,李隽摇手道:“免了吧。这位是司农监的李毕胡,很喜欢研究农业技术,头脑不错,思路新颖,我把有关杂交稻的知识教给他了。宜中,你去广州带上李毕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岛去,派人给他,开出实验田,培养新品种水稻。这是大宋第一块杂交稻试验田,就叫大宋南江农场。”

李隽和中国“杂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对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历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杂交稻理论,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植株,袁教授历时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来到海南岛,他的助手李必湖终于在南江农场一条山沟里找到这枚植株,取名叫“野败”。

野败的发现在杂交稻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突破了无法培养杂交稻品种的瓶颈,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李隽非常清楚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杂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于胸,知道结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过的路,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培养好种子就行了。至于基因研究这些复杂的试验,还是让袁教授去伤脑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过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们都知道番茄好吃,谁又能想象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尝试的。要是我们现代人再学第一个人那样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吃番茄,肯定会给人当成神经错乱,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这一结果。李隽敢于在南宋推行杂交稻是因为他知道杂交稻的研究结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经走过的路。)

李隽也清楚,由于时代的差距,技术水平的距离太大,要想把亩产量提高到现代产量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现有品种高得多的亩产量还是大有希望。

李隽严肃地道:“杂交稻一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尽快进行。”

陈宜中和李毕胡齐道:“臣遵旨。”

李隽望着远方,怔怔地出神,思绪已经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身经历的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后勤本就很脆弱,再给美国飞机地毯式轰炸,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很难运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就靠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口雪。就是这样,炒面还没有多余的,还是定量的,志愿军战士饿了就只有吃雪块。朝鲜半岛的天气比中国寒冷,大冬天的,志愿军战士还身穿单衣,本就处在饥寒交迫中,雪块下肚融化,吸收了内脏的热量,体温骤降,死于冻饿的不在少数。据李隽的记忆,因冻饿而死在他怀里的战友不下二十个之多。

这是铁的教训,使李隽得出一个结论:一支优秀的军队不仅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顽强的战斗意志、严明的纪律、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战术,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一定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隽暗暗下定决心,道:“不仅水稻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就是猪马牛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优良品种,生长周期缩短。鉴于目前局势紧张,我决定还是在广州进行培育。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别以为事情太小,不重视。这事的关系极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贫穷的地方,有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吃肉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扳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究其原因,朝庭施政有缺点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物资匮乏,没有快速生长的畜种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事要是培育成功了,可以办养殖场,也可以推广给百姓家养,可以解决吃肉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按:在过去,穷人穷得一生都吃不上几次肉的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决不是危言耸听。陈毅元帅曾经化装经过国民党封锁线,是坐轿了通过的。陈毅请轿夫吃肉,一个轿夫很高兴地告诉陈毅元帅这是他这辈子第二次吃肉。陈毅元帅就问他第一次吃肉是在什么时间,轿夫说是在十年前,是因为财主一时高兴赏了他一块肉吃。穷人的血泪史!!!!)

李隽对现代营养学很有了解,非常清楚营养结构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因物资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民族,他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怪圈“越病越穷,越穷越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源,营养结构不良,导致身体虚弱,想不病都不行。越是病,越是无法从事生产,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源,才陷入这个怪圈中。李隽读史至此,一针见血地说“只要解决了营养问题,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了,也就解决了贫穷。”

李隽一向持充足的生活资源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这一论调,有人反驳他,说他是拜金主义,物欲横流。李隽反驳说“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固然不对,但是,没有金钱,没有物欲就更不对了,因为你连起码的生活都难以保障,还谈什么高贵的理想。”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因为连年战争造成的物资匮乏,老百姓生活之艰辛远远比他在史料中得到的资料更严重,他决心从现在做起,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改变物种这种事情在宋朝还没有人听说,完全可以斥为“奇巧淫技”,文天祥等人是务实的政治家,非常清楚要是成功的话,带来的巨大好处,完全可以引起一场社会变革,才不会往这方面想。

只不过,李隽所言,文天祥等人认为过于迂阔,让人难以相信。仔细想想,未尝不是一条新思路,要是成功的话,将是功德无量,造福万千苍生的大好事,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一齐道:“皇上圣明!皇上仁德盖世!就是三王五帝复生,也不过如此。”

明霞大师不停地喧佛号,以此来表达他的心情。

第034章 粮食危机(下2)

李隽接着道:“善莫以细小而不为,吃饭穿衣看似平常,实则是头等大事。海南黎族女子善纺织,能够纺织棉布,宜中你到了广州,立即安排人手生产纺车,请黎族女子当师傅,培训一批熟练工,把棉花织成布,做成衣服,运到临安来。将士们和难民的冬装就指望你了。”

陈宜中现在方才领教到李隽的可怕处,事无巨细均在他的计算之中,心思之缜密已经到了让人生畏的程度,道:“皇上请放心,臣一定做到。”

文天祥不愧千古名臣,什么事情总是想到头里去,马上提醒李隽道:“皇上,战争一起,北方物资缺乏,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南方征调,臣以为应该加紧准备车、马、民夫,修缮道路,以便物资从五岭向北运输。”

文天祥所说属于非常紧要之事,要是不着手准备,到时就算是有物资也难以从广州运到临安来,陈宜中和赵良淳深表赞同,就是明霞大师也点头道:“对对对,深谋远虑之术。”

“不。”李隽连想也没有想就否决了,道:“至于运输一事,我另有看法。五岭险阻,自古号称天险,难以逾越,再加上南方天气温暖,雨季长,道路泥泞,运输的时间很长,成本高昂。再者,岭南之地和闽南多幛气,民夫很容易中毒,有损健康,不人道。我决定,运输就走海路。”

五岭是由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组成,梅岭故道在大庾岭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