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恐怕要‘避’在医院里过寿了,不过,我不是来医院避寿的,的确是在调养。”
寿典在紧锣密鼓筹备着。。张群却总有一种落寞。
他还记得30年前,夫妻同庆70寿诞的情景。那种温馨是永不再有了。
那时蒋介石还亲撰了“松柏同春”寿屏一幅相赠,“副总统”陈诚也题词祝贺。张群夫妇只接了这份礼,其他一概挡驾,他写了谢帖,“惠而好我,已详稠叠之云情,德以爱人,尚冀高明之曲谅,谨铭厚谊,秦壁嘉珍,肃罄谢忱。”这年的生日,过得有些清冷。张群的寓所和秘书长办公室都没有祝寿的人去,这点正合了张群夫妇的清雅。
张群夫妇是国民党政界要员中惹人敬慕的。
张群始终怀念共度大半生的夫人马育英。
那是在兵荒马乱的上海,张群刚从日本归来,便与同龄人马育英走到了一起。说起来,张夫人还年长四个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娴雅端庄。张群相貌英俊,是公认的美男子,风度潇洒,所看中夫人的便是她非凡的美德。许多年后,张群在追述夫人时说:“结婚以后,相励于艰苦之际,相慰于忧患之时,余从政数十年中,如随在任所,除操作家务,暨努力于宗教事之外,对用人行政,从不过问。然于操身处世、存心立命之本,则规诫时加,不徒为贤妻,实亦为诤友。”
伴随张群左右的许多人都记得张群夫妇的准则。张夫人自幼在教会学校读书,后又留学美、日,知识渊博,在与张群相伴的60多年中,尽管张群长期居于要位,她却从不过问政治,朋友来了,也只闲话家常,一说到政事,必定回避。
台北新闻界甚至将张群的姻缘视作一种典范。张群是四川人,夫人是江苏人,一个说四川话,一个讲上海话,往日在家里,各人讲自己的方言,互相都听得懂,却几十年不肯改变乡音。还说张家的餐桌也有别于他人,比方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张群也是,夫人却是沪上口味,与辣绝缘,这样他家的餐桌上常常出现一半辣、一半不辣的菜。
张群曾愉快地谈起过自己63年的婚姻生活,他说从初恋到结婚是恋爱;有了孩子,夫妻间除了爱,又增添了恩情,这时是恩爱;待孩子抚养成人,各自独立而去,老夫老妻彼此怜惜,可说是怜爱。
张群刚结婚时,长年存外征战,夫妻间自然是别离多于团聚,忧患多于安乐。待到晚年,张群格外珍惜这份恩爱。那时张夫人身体欠安,经常病卧在床。那些时间里,张群虽然公务缠身,却总是推脱掉晚间应酬,以腾出时间陪伴病卧的老伴。每天,张群必定详问夫人病情,闲时总见他陪夫人坐着,聊些家常或是相对祈祷。见到两位老人洋溢着祥和怜爱的笑脸,使人感到由衷的钦羡。
张群一生的婚恋应该说比较专一,寻花拈草之事并非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张曾与当时中国银行的“行花”张肖梅有过暧昧关系。张肖梅与张嘉■之弟张嘉铸结婚后,双方搭成默契,谁也不干涉对方的婚外恋,各自可以勾搭朋友。据说,张肖梅与其夫之哥张嘉■也有过婚外恋,张群的下属也曾提及张群与张肖梅有所来往。抗战初期,张群住在重庆德安里,家里没有随同。而张肖梅则住在楼下,张肖梅的丈夫也长期不在家。张群与张肖梅也就经常在一块过起夫妻般的生活来。每当张群下楼去轻敲张肖梅的房门时,副官们都马上避开,深怕遭到张群的训斥。后来,张群的家属来到重庆。四川省建设厅长何北衡为博取张群的欢心,为张肖梅弄了房子,住在张群住宅的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张肖梅与张群勾搭,仅仅是权贵结合而已。蒋介石对此事也有所闻,因对张群的器重,一直装作不知。
张群夫妇生有子女4人,两男两女。长女小咪(小名),天资聪明,十多岁时患伤寒病死于上海,次女张兰,从小就入教会学校就读。1932年以家庭无温暖为由,突然间离家出走。走时留下书信一封,信中提及不愿再住在奴隶式的家庭。一个人去了香港。几个月后,张群通过朋友关系才将女儿从香港劝说回来,张兰在香港时,结识了广东华侨刘毓棠,两人相恋进而结为夫妻。抗战结束后,刘以裙带关系,一度当过行政院参事。张兰曾经留学美国学习音乐。刘毓棠是美国哈佛大学政治系博士,曾是首任台湾驻新西兰大使,现在美国麦金诺大学任政治系主任兼教授。
张群的长子张继正。抗战开始时,张群为其安全送他去欧洲留学,后来因欧战爆发,又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继正原打算留学学机械,因父亲认为50年内中国机械科学不可能发达,于是改学建筑,获美国工程学博士。归国后在四川大学当过教授;抗战后期,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毅然从军入伍。抗战后,汉口市府曾想通过张群秘书长关系,任命张继正为汉口市工务局长,目的是为讨好时任行政院长的张群。张群为了在蒋介石面前标明“清流”,没有同意此事。到了台湾后,张继正任过台湾美援运用委员会处长,助理秘书长及秘书长,1965年任台湾“经济部次长”。次子张继忠,因家人反对其恋爱,被家入送往澳大利亚雪黎大学留学,攻读电机工程,获得学士学位,回台湾原任电力公司工程师,后改学神学,改任浸礼会牧师。
在1971年,张群夫妇刚度过钻石婚,有友人问及他夫妻相处的密决,张群稍加考虑,道出了四条:敬、爱、谅、助。
那些个离别的日子,对年迈的张群真是个难关。1974年的夏天,张群爱子张继忠因病住进医院,张夫人得知后急火攻心,病情陡然加重,立即被送往医院,却总挂念着刚做手术的儿子。7月7日,张继忠坐在轮椅里来看望母亲,张夫人见了儿子,情绪很好,对儿子叮嘱再三。
下午,两位老人在病榻上相对祈祷,平静得很。张夫人在夫婿陪伴下含笑而终。
张群从此凭添了许多的孤寂,那份美满、幸福的婚姻如今总使他倍感依恋。
时光又过了13个寒暑,张群已要走进百岁了。每年的生日,他总要被人问起长寿的事,这时张群也总有妙言相答。1990年他还写了四句话:“有容量乃大,无病健而康,报国当尽瘁,敬神日月长。”
说起来,张群的豁达常为人所称道。当年在上海任市长时,曾有小报说张群被人暗杀,立即有大报为其正名,说他一生“至公至诚,从不雇佣保镖”。相传张群刚到上海任职时,借居吕班路一小屋,友人郑某劝其乔迁,张群告以薪俸太低,无力置宅。郑某遂将自己在亚尔培路的房屋出让,议定给价二万元,不料时隔三月,张群仍是两袖清风,无力付款,后来只好改为分期偿清,才勉强了结了此事。刚到台湾时,张群公事较少,却依然平心静气做些自述,忆起戎马和官宦生涯,自乐其生。
有关长寿之道,张群自有主张。他曾写了《不老歌》,述其长寿之道:“起行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永不老。”
张群还提倡所谓“五养箴”的养生之道。“五养”是:保持规律生活,愉快心情和勤劳习惯的“养身”;培养虔诚信仰、淡泊胸怀、坚毅意志和永恒热忱的“养心”;冷静头脑、客观态度、求知精神和实践力行的“养慧”;谦抑应世、宽恕待人、忍耐自制、协和吝众的“养量”;忠诚负责、服务牺牲的“养望”。
张群有严格的生活习惯,每日按时起居,从不紊乱;一日两餐,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食;坚持每天在居所的院子里作3000步散步。
张群的百龄大寿在海峡两岸引起许多人的关心。
1987年5月9日这天,张群收到许多感人的贺电。早年张群曾在上海协办职业教育,这一日,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胡厥文,副理事长王艮仲经中国驻美使馆致电张群:“欣逢期颐大庆,缅怀昔年公与任老协力兴办职业教育,工商专校桃李满天下,弥增景仰,敬电祝贺。”
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副主席朱学范、斐昌会、钱昌照、郑洞国当年都是张群的老友,此日也隔海遥祝。电文有:“敬贺百岁大庆,更祈康泰长寿”等。
在台北,张群“百龄大庆”的寿堂设在三军军官俱乐部,由谢东闽主持。以“行政院长”俞国华为首的头面人物都送来了寿屏;国民党中央送来了一本祝寿画册,画册是由台湾12位大画家合作挥毫完成的。
过了百岁大寿,张群依然健康。他甚至想着要达到“双甲子”,但同时他的许多爱好都淡了。张群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平生所嗜好的便是书画,但现在他将多年来所收集的名画好书,都捐给了台湾故宫博物院。
过了百岁的老人,可以说四处都会招来敬爱之情,数十年活跃于政坛的张群,到了这个岁数更是引人瞩目,况且直到最后时日,他仍然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这样,往后的生日,他便愈受到更多的庆贺。台湾和大陆的舆论每到这时,总会有张群的消息传来。
1988年5月9日,张群在台北过了99岁的生日,按照农历的算法是真正100岁了。台湾要员李登辉、倪文亚、孔德承等人到张群寓所专程庆贺。这一天,张群的老朋友,九旬老人张学良也前往祝贺,两位久经历史风云的老人聚首一处,其感慨怕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看上去张群已老态龙钟了,昔日美男子的风彩已难再寻,他已经无力像年前那样穿过花园小径,只是坐在轮椅上,在阳光下看看报纸或是散淡地注视着面前的绿色。
14日上午,正在高雄地区巡视的台湾“总统”李登辉闻讯张群去世,立即致电致哀,台湾上层头面人物大多参加了张群的葬礼。
台湾中央社电:今天上午逝世的总统府资政张群,在政治哲学方面,是国父信徒;在人生哲学方面,则为基督教信徒;政治理论,兼采中国儒、法两家宗旨,虽出身军事学校,然精勤学问,文武兼长,对于中国历代之治乱得失,了如指掌;并参证欧美现代政治理论及实绩,体察中国国情,融会贯通,而不囿于偏局之见;显示识见高远,襟怀恢宏,具有政治家风范。
在岛外,张群的死依然引起了人们的关心。或许出于他过去曾做的一切,或是他仍然存留的影响力,也许只因他是个百龄老人。
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专门致电哀悼。法新社电:“台湾对外政策监护者去世。”
第十一章华盛顿、莫斯科暗中“调牌”,危疑孤岛出现“新机”。蒋介石拍板定案,台湾、苏联密谋“反攻大陆”
第一节孤岛“新机”
蒋介石再提“反攻大陆”
1967年,“文革”正值(禁止),整个大陆陷于无政府状态。台湾当局又以为碰到了反攻机会。于是又提出建立“讨毛救国联合阵线”。蒋介石认为自“8·23”炮战以来,敌我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中共党内“对共产主义丧失了信心”,对毛泽东思想“由失望而怀疑”,“更由分歧而反抗”。“在共产主义破产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首先堕入了幻灭的绝境”,毛政权也发生了“根本动摇”。因此,蒋介石发出叫嚣:一切反毛的力量,在三民主义的思想与信仰之下联合起来。
1967年3月29日,蒋介石向青年发出“训示”:成立“讨毛救国联合阵线”。
蒋介石还要求大陆“反毛”力量组成“讨毛救国联军”,扩大“讨毛救国的青年运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