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面临瓦解。当时河北有苻坚之子苻邳镇守邺城,信都、常山、中山亦为前秦所守。慕容垂以安抚河北为名回到邺城。丁 零人翟斌围攻洛阳时,苻邳遣慕容垂援洛阳,慕容垂遂正式脱离前秦。他收降翟斌的人马,在荣阳称燕王,建立后燕。他考虑到“洛阳四面受 敌,虽攻取之,不足以自固。” ' 注:《晋书》卷一百二十三 慕客垂载记 ' 乃欲取邺城而据之。于是引兵渡河直驰邺城。苻邳坚守邺城,甚至不惜向东晋请求援兵。慕容垂想尽办法 几度强攻邺城,但都未能破城。邺城不下,河北其它地区亦不能定。苻邳坚守邺城近两年,一直到苻坚死后,苻邳谋归关中,率众西走晋阳, 邺城才为后燕有。邺城一下,其它各地亦依次降燕。

  北魏后期,河北、关陇爆发各族人民大起义。葛荣所率河北起义军围攻邺城,声势浩大。尔朱荣率军前往镇压。尔朱荣自晋阳率精骑七千,信 道兼行,迅速东出滏口,直逼邺城。葛荣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尔朱荣大破葛荣部,生擒葛荣,槛送洛阳。尔朱荣部将侯渊又击败在幽州一带 活动的起义军余部,河北起义遂被镇压。

  尔朱荣死后,高欢脱离尔朱集团。他先取得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信任,统领流入山西的原葛荣所部二十万六镇降民,以就食为名屯驻壶关。在 河北大族的支持下,高欢自滏口进入河北,在信都起兵公开举起反尔朱氏的大旗,率军攻占邺城,又在邺城外的韩陵大败尔朱集团主力,并乘 胜进兵洛阳,消灭了尔朱残余势力。其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拥立东魏,定都邺城。

  东、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北齐与北周继续在北方对峙。经过苦战,北周攻克北齐在山西的重镇平阳(今临汾),又进克晋阳,然后自 滏口东下太行,攻破邺城。北齐灭亡,北周统一北方。

  北周末,杨坚谋代周自立。相州(治邺城)总管尉迟迥在邺城起兵反杨坚,河北地区也纷纷响应。杨坚派大将韦孝宽率军讨尉迟迥。韦孝宽自 河内进军,逼近邺城,在邺城外击破尉迟迥主力,乘胜攻破邺城。尉迟迥兵败自杀。韦孝宽遣兵分讨,其它各地亦悉数平定。平定尉迟迥之后 ,杨坚为根除东方之患,下令夷毁邺城城垣,分相州置毛州、魏州(今大名),以分相州之势,削弱邺城的战略地位。自汉末以来,数百年间 ,邺城便一直是河北地区的一方重镇,至此遭到削弱。

  “安史之乱”前期,安禄山自范阳(今北京)南下,连陷河北、河南,占领洛阳,欲西攻潼关,深入关中。这期间,发生在河北境内的两场战 事对于打击叛军乃至最终平定叛乱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场战事是颜杲卿据常山(今正定)起兵反安禄山。安禄山南下时,颜杲卿假装归顺。安禄山攻占洛阳,将趋关中。平原(今山东乐陵)太 守颜真卿使人告颜杲卿说:“速起兵断贼归路,可以缓贼西进之谋。”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 颜杲卿遂西连太原尹王承业,东连颜真卿,起兵反安禄山。一时, 河北境内响应者凡十七郡,皆归朝廷。附叛军者仅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安禄山正欲西攻潼关,督率诸军已至新安,闻常山 有变,赶忙回洛阳,急派史思明率重兵攻打常山。颜杲卿起兵虽然很快就遭到失败,但它的确起到了“缓贼西进之谋”的作用。颜杲卿起兵之 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于此举属仗义讨逆,故能得到广泛的响应;另一方面在于他起兵的位置。常山地处河北中枢,联络南、北,依 傍太行,西接井陉而连通太原。据此地起兵,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二场战事是李光弼、郭子仪东下井陉之战。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又压服其它各郡,独饶阳太守坚守不下。唐廷遂议派良将一人分兵出井陉以 定河北,李光弼受命自太原东出井陉,逼近常山。常山团练兵执叛军守将以迎光弼。李光弼据常山,以逸待劳,伺机打击叛军,与史思明在常 山一带相持。后来,郭子仪率朔方精兵与李光弼合军以攻史思明,大破叛军。唐军声势大震,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将而归朝廷。叛军交通线 又告断绝,叛军家在范阳者无不摇心。安禄山大怯,议弃洛阳而还范阳。不过,就在这时,哥舒翰兵败潼关,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被迫幸蜀。战局突变,郭李二人乃放弃河北,引兵还太原。

  李郭二人在河北的战果虽因局势突变而前功尽弃,但此举的意义已为唐最高决策层所认识。李泌在向唐肃宗陈平贼之策时说:“今若令李光弼 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今陕西大荔)入河东,则思明、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守忠、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两军絷其四将也,从禄 山者,独承庆耳。愿郭子仪勿取华阴(今华阴),使两京之路常通,陛下以所征之兵,军于扶凤,与子仪、光弼互出击之。彼救首则击其尾, 救尾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常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来春复命建宁(唐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并塞北出,与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阳,覆其巢穴。贼退则无可归,留则不获安,然后大军四合而攻之,必成擒 矣。” ' 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

  概括地说,李泌的平贼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让李光粥出井陉,郭子仪出河东,分击其首尾,使叛军来回疲于奔命,以拖跨、削 弱叛军;第二阶段,让李光弼出井陉,建宁王李倓迂回塞北,合击范阳,先覆其巢穴,然后,大军四合,聚歼叛军。在两个阶段中 ,李光弼出井陉这着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未能贯彻执行此策,致使平叛之战多拖了几年,而且,最终也未彻底肃 清反叛势力,导致了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见图2-2-4)

  



  上述诸战中,决定性的争夺都发生在邯郸、邢台至真定一带的河北中、南部地区。其中自河南方向而来进取河北的有五起:刘邦据邯郸而平陈 豨,曹操克邺城而平袁氏兄弟,石勒据襄国而图王浚,慕容垂下邺城而逐苻氏,韦孝宽破邺城而灭尉迟迥。在这类战争中,邯郸、邺城、邢台 等地的确显示出了它们的门户地位。这些地方一经平定,河北其它地区均随之依次而定。

  自山西方向东下太行进取河北的战争共有七起:王翦、韩信均以出井陉而定赵、燕,李光弼、郭子仪出井陉而河北返正,王猛出潞川而灭前燕 ,尔朱荣出滏口而破葛荣,高欢出滏口而据信都,北周出滏口而灭北齐。在这类战争中,太行山关隘的得失是关键。这七起战争中,以关中政 权而兼并河北政权的有四起:秦、西汉灭赵、燕,前秦灭前燕,北周灭北齐。对于这四次战争,差不多可以用同样的语言来描述:河北的政权 先是丢失了他们在太行山西侧的军事据点,从而导致太行山关隘的防守失去依托,然后,关中势力或自晋阳出井陉,或自上党出滏口,东下太 行山,以临河北,而战事发展到此阶段,河北便可谓大势已去。

  (二)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塞外游牧民族一直给中国北疆以很大的军事压力。中原政权强盛之时,尚能主动出击,如两汉击匈奴,隋唐击突厥,明 初讨蒙古残余势力,均曾前出塞外,深入漠北,穷追猛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扼守北部的一些山地险要,阻挡游牧民族的铁骑,基本上也能 将游牧民族的铁骑拒之于长城一线所扼山地险要之外,偶尔渗透进来,也无关大局。若是中原政权衰弱,局势动荡,塞外游牧民族的铁骑便有 机会透过这些山地险要,扰掠内地,甚至建立政权,入主中原。

  塞外游牧民族入侵,河北是其南下的一个主要方向。河北北部燕山山脉一线遂成为中原政权抗御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前沿地带。

  前面讲过,在燕山山脉的外围,又有两个最主要的来路:一个是辽西走廊,通辽河流域;一个是大同盆地至桑干河谷一带,通蒙古草原。几处 重要的关隘便是扼守这些来路。山海关扼辽西方向的来路,居庸关、紫荆关扼大同方向的来路。以这些关隘所扼险要为依托,在这些关隘的内 外两侧,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作为纵深,如大同、宣化、怀来、万全、张家口、卢龙、迁安、乐亭、遵化等地。

  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中原政权凭借燕山山脉为险阻,扼守一些重要关隘,并以内侧的重镇作为纵深,可建立第一道防线。秦 汉时期经营渔阳、上谷、右北平,隋唐经营范阳、卢龙,明代经营蓟镇、宣府,都是意在扼守燕山险要。若燕山山脉诸关隘被突破,则坚守北 京犹可作第二阶段的抵御;北京不下,则这些游牧民族即使进入河北,也难站稳脚跟。契丹曾突入塞内,扰掠河北,但攻幽州不下,未能站稳 足跟;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后,契丹遂在河北站稳足跟,并以此为基地,凌逼中原。蒙古攻金,也两度透入河北,金人固守中都,蒙古只得邀 利退兵;金弃中都南迁,蒙古遂克中都,据有河北,进逼河南。瓦刺也先也曾侵入河北,破明军、俘明帝,却未能克明都,最终只得撤兵而去 。后金(清)军五度迂回入边,但既未打通辽西走廊,也未能攻破北京,故未能在河北站稳足跟;待到吴三桂举山海关降清,李自成弃北京而 走,清才占据河北,南定中原。若游牧民族既突破燕山险要,又攻占河北北部重心北京,便已在河北站稳足跟,中原政权就只能在河间、真定 一线作被动的防御;若是连这一线也守不住,则中原政权便可谓大势已去。

  因此,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有时是汉化程度已很深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与塞外新兴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河北局 势取决于自幽蓟至真定、河间一带的争夺。控制了幽、蓟,即已控制了燕山险阻;控制真定、河间一线,即已控制了河北中枢。这一点可一一 验诸战史。

  塞外游牧民族凭武力突破燕山险阻,入据河北,慕容鲜卑是其首例。慕容鲜卑在辽东崛起时,中原正值西晋末年的混乱局面。慕容鲜卑统一辽 东,建立前燕。后赵一度统一北方。后赵主石虎死后,诸子相残,局势很不稳定,前燕遂谋伐后赵。

  前燕慕容俊二年(350年)二月,前燕第一次南伐,兵分三路攻后赵:慕容霸(即后之慕容垂)率兵由东道出徒河(今辽宁锦县);慕舆?于自 西道出蠮螉塞(今居庸关);慕容俊亲率主力自中道出卢龙塞(今河北迁安西北)。燕军突破燕山险要,未遇到大的抵抗,便占领蓟城,又南 击后赵军至清梁(今河北蠡县)一带。前燕将都城迁至蓟城。次年,前燕第二次南伐,一举攻占河北中部重镇中山(今定州)。不久,后赵大 将冉闵代后赵自立,建立魏国,率众游食于常山、中山诸郡,前燕大将募容恪在常山附近的廉台用铁索连马为方阵,大破魏军,擒执冉闵,并 乘胜进围邺城。围攻数月,城破,魏亡。前燕又将都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