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布局天下 作者:饶胜文-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永元元年(499年)正月,齐试图收复雍州诸郡,恢复襄汉上游防线,遣太尉陈显达督崔慧景等军击北魏。齐军屡破北魏军,并北上攻北魏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三月,北魏孝文帝亲自率军救援。他一面遣骑兵五千往救顺阳,一面遣军南下断均门(丹江与汉水的交汇口),截齐军归路。齐军败退,北魏军追至汉水而还。

  这年四月,孝文帝病死,北魏南进步伐暂停。双方在襄汉上游仍维持对峙状态,南方则因内部矛盾演至改朝换代。

  南齐在齐明帝死后,善后不当,留下很多矛盾。在南齐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先后有会稽太守王敬则、平西将军崔慧景起兵反齐,豫州刺史裴叔业降北魏。这时,萧衍在襄阳崛起。萧衍见南齐政局动荡,遂萌异志。

  时萧衍为雍州刺史,其兄萧懿掌郢州。萧衍派张弘策往郢州对萧懿说:“郢州控带荆、湘,雍州;士马精强,世治则竭诚本朝,世乱则足以匡济;与时进退,此万全之策也。”张宏策进一步对萧懿说: “以卿兄弟英武,天下无敌,据郢、雍二州为百姓请命,废昏立明,易为反掌,此桓、文之业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 ' 萧懿不从。后齐帝萧宝卷以疑忌而杀萧懿,并遣军西上,拟合荆州之军以袭萧衍。萧衍遂与荆州长史萧颖胄合谋,举兵讨萧宝卷。齐中兴元年(501年)三月,萧衍拥荆州刺史萧宝融为帝,歼灭萧宝卷所派齐军,击降郢城,乘胜东下建康。次年,萧衍在建康自立为帝,改国号梁。

  值得一提的是,萧衍举兵东下时,北魏将帅有乘虚南下之议。北魏镇军将军元英上书魏主:“萧宝卷荒纵日甚,虐害无辜。其雍州刺史萧衍东伐秣陵,扫土兴兵,顺流而下;惟有孤城,更无重卫,此乃皇天授我之口,旷世一逢之秋;此而不乘,将欲何待!臣乞躬帅步骑三万,直指沔阴,据襄阳之城,断黑水之路。昏虐君臣,自相鱼肉;我居上流,威震遐迩。长驱南出,进拔江陵,则三楚之地一朝可收,岷、蜀之道自成断绝。又命扬、徐二州(北魏扬州治寿阳,徐州治彭城)声言俱举,建邺穷蹙,鱼游釜中,可以齐文轨而大同,混天地而为一。”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 自请率军攻占襄阳,进拔江陵,然后东下建康,平定江南。车骑大将军源怀也上书建议:“东西齐举,廓清江表。”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 只是北魏正处于孝文帝死后政局不稳的状态之中,二将之议未被采纳,北魏失去了一个南进的大好时机。

  梁

  萧衍在稳定内部局势之后,也举行过北伐。双方在淮河南北展开激烈的争夺,互有得失。其后,北魏发生内乱,分裂为东、西魏,后来,东、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代。北方的动荡给南方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北齐代东魏的前夕,东魏大将侯景叛魏附梁。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起兵叛梁,史称“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期间,坐镇上游荆、雍、湘、郢诸州的梁室诸王却各怀异心,相互火并。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借口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不从讨侯景,发军击湘州,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则自襄阳率军攻江陵以救湘州。萧绎一面急攻长沙,一面派大将柳仲礼进逼襄阳。萧詧退还襄阳,恐不能自存,遣使求援于西魏,请为附庸。西魏宇文泰正欲经略江、汉,遂以杨忠率军援萧詧。杨忠攻拔义阳、随郡(今湖北随州),进围安陆,并击败柳仲礼军,于是汉水以东之地落入西魏之手。萧绎被迫送子为质,向西魏求和。大宝元年(550年)四月,萧绎攻克长沙,执斩萧誉,又逼走郢州的邵陵王萧纶,阻止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出兵东援建康,欲以专平乱之功。

  梁承圣元年(552年)十一月,萧绎即位于江陵,是为梁元帝。这年,萧绎平定“侯景之乱”,梁朝经此—乱,元气大伤。侯景乱梁期间,西魏攻占汉中及湖北境内汉水以东之地,北齐则尽略长江以北之地。

  “侯景之乱”刚平,萧绎、萧纪兄弟之争又起。萧纪已于这年四月在成都称帝,并遣兵东下,欲图萧绎。萧绎军主力尚在下游,闻萧纪东下,甚怯,又请兵于西魏,西魏宇文泰认为:“取蜀制梁,在兹一举。’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 派大将尉迟迥率军入蜀。萧纪两面受敌,兵败被乐,西魏占领益州。

  梁元帝萧绎坐稳了皇位,决定留都江陵,不还建康,只遣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分镇下游的建康、京口。议都之初,武昌太守朱买臣对萧绎说:“建康旧都,山陵所在;荆镇边疆,非王者之宅。”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 但萧绎群臣多荆州人,眷念本土,萧绎本人也认为“建康凋残,江陵全盛”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 ,遂决定定都江陵。

  萧绎此时都江陵而不还建康实为失策。西魏已先据汉北之地,又夺占汉中、益州,且襄阳还有附庸于西魏的萧詧,江陵两面受敌,如何能为一国之都?承圣三年(554年)五月,散骑郎庾季才还提醒萧绎说:“臣恐建子之月有大兵入江陵,陛下宜留重臣镇江陵,整旆还都(建康)以避其患。假令魏虏侵蹙,止失荆、湘,在于社稷,犹得无虑。”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 萧绎也已意识到了江陵所处形势不利,却未采取行动。

  西魏宇文泰久有图梁之意,并为攻梁作了充分的准备。这年十月,宇文泰遣于谨、宇文护、杨忠率兵五万攻梁。长孙俭问于谨:“为萧绎之计,将如之何?”于谨说:“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 杨(东还建康),上策也;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中策也;若难于移动,据守罗郭,下策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 于谨推断萧绎只会采取下策。

  西魏军渡汉水后,于谨派精骑先据江津,断梁朝东面援军来路及萧绎东归之路,然后合围江陵。梁朝能征善战之将如王僧辩、陈霸先已出镇下游,王琳被迁于广州。萧绎下诏征兵勤王,但勤王之兵未至,西魏军便急攻江陵。江陵城不支,梁元帝萧绎在绝望之中出降。西魏杀萧绎,而立萧詧为梁帝,以荆州三百里地给萧詧,并以助防的名义,驻兵江陵,控制萧詧。次年,萧詧称帝于江陵,为西魏藩属,史称后梁。下游方面则有北齐介入,王僧辩与陈霸先为立新帝发生矛盾,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击退北齐兵。梁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梁帝自立,梁朝灭亡。

  梁朝灭亡,在地理经营上应归因于萧绎一手造成的两大失误。第一个失误是为争权而失上游险要。萧绎与萧誉、萧詧相争,失襄阳及汉北之地;萧绎与萧纪相争,又失益州。襄阳居江陵的陆路上游,益州居江陵的水路上游。失此二地,荆州形势实已残破,由此而生产了萧绎造就的第二个失误。萧绎在平定“侯景之乱”后,不图深根固本,谋国家之长治久安,却怀苟安之心,定都江陵。在江陵外围险要俱失的形势下定都江陵,无异于委身虎口,西魏发兵南下,萧绎便束手无策,坐取灭亡。而下游地区经过“侯景之乱”的破坏后,民生凋弊,又无宗室重镇,所以一旦萧绎败亡,梁室便不能振,陈霸先所为不过是收拾残局而已。

  陈

  陈的实力和版图处于东晋南朝以来的最低点。尽管这一时期北方变故频仍,陈亦积极谋求北进,但到杨坚建立隋朝时为止,陈的疆域北境仍不得不以长江为界。陈以长江为界,缘江戍守,战略上极其不利。昔日南方与北方抗衡,大体上虽说是依托长江,但那时长江下游有淮河作为屏障,上游有荆襄作为屏障。现在江北屏障尽失,数千里长江随处可渡,顾此则失彼,顾彼则失此。尤为致命的是,巴蜀、荆襄一失,则长江之势已归于北方。北方据有巴蜀、荆襄,也可建立水师,且资上游之势,沿江顺流直驱。这样,长江之势反倒是有利于北方而不利于南方了。

  隋代北周的当年,杨坚便有吞并江南之志,群臣亦争相进献平陈方略,隋遂为灭陈积极准备。隋开皇八年(588年)十月,隋灭陈之战拉开序幕。其进军部署亦与西晋灭吴之战颇似,也是从下游、荆襄和益州三个方向同时进攻。

  隋军在湖北境内的行动部署是这样的:杨素率水军出永安(今四川奉节),顺流东下;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溯江西上,配合杨素夹击据守西陵峡口等地的陈军;杨俊率水陆军出襄阳,进屯汉口,切断上游陈军与建康之间的联系;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南趋豫章(今江西南昌)。杨素、杨俊将下游陈军悉数牵制,贺若弼、韩擒虎率军分别自瓜洲渡、采石渡强渡长江,击破京口、姑熟(今安徽当涂),合围建康。陈后主陈叔宝被俘,陈亡。

  自晋室南迁以来,南北双方经历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对峙。其间,南北双方力量消长不一,彼此攻伐,互有得失。隋灭陈成为南北对峙的终结。大致说来,这个过程经历了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刘宋泰始年间的内乱。这次内乱使南方失去了山东、淮北及淮西豫州之地,打破了南北双方的力量平衡。在此之前,南方尚有实力和机会问鼎中原,而在此之后,南方便再无问鼎中原的实力和机会了。第二个转折点是“侯景之乱”及其带来的梁室内乱。这次动乱使南方失去了巴蜀、襄汉上游及淮南之地。在此之前,南方尚能凭借地利维持偏安之局,而在此之后,南方连偏安之局都难以维持了。南方之所以又维持了三十多年的偏安局面,主要是北方受制于自身内部的矛盾,故未谋求进一步南进。北方经历了北周代西魏、北周与北齐激战、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等一系列巨变。陈的偏安局面是在这种背景下才维持住的。一旦北方统一,兵锋南指,南方便既无对抗的实力,又无凭恃的地利,其败亡之迅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荆襄地区在南宋国防中的地位

  南宋淳熙戊戌(1178年)正月,陈亮上书宋孝宗,建议经营荆襄以图恢复中原。其论荆襄地区之形势曰:“(荆襄之地)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左右伸缩,皆足为进取之机。今诚能开垦其地,洗濯其人,以发泄其气而用之,使足以接关洛之气,则可以争衡于中国矣。” ' 注:《陈亮集》增订本 中华书局1987年版 卷一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

  陈亮上此书时,南宋建立已有五十余年,金兵大举南侵的势头已过,宋金之间的军事对抗在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这一线稳定下来。时南宋君臣大都习于偏安之局,而陈亮慨然以经纶天下为己任,志存恢复。他建议经营荆襄以图中原。

  在另一篇上书中,他详论了具体经营之道。从南宋的角度看,齐、秦二地犹如南宋之两臂,“必先东举齐,西举秦,则大河以南,长淮以北,固吾腹中物。”当时齐、秦两地为金人所据,金人重戍齐、秦而缓于荆襄,则南宋经营好荆襄实可维持一种可攻可守的态势:若金人攻淮南,则宋兵自荆襄北出,趋金兵之后,可减轻淮南方面的压力;若金人以重点压荆襄,则以东西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