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国的宿愿。恢复韩国的建议,是由张良向项梁提出来的。得到项梁的同意后,张良在民间找到韩王的后代韩成,拥立为韩王,张良任韩国司徒。二人共同领兵前往旧韩国的颍川地区,致力于韩国的复国运动。
六国的复国运动分散了帝国秦军的攻击目标。章邯在快速消灭陈胜张楚政权后,将下一步进攻的目标指向了刚刚复国的魏国。
章邯灭魏
魏咎开城投降,是为了换取秦军不对魏国临济军民实行屠城。魏王魏咎约降秦军,对魏国臣民尽了保存之责,不可不谓仁义;烧身自杀,没有辱没一国之主的尊严,不可不谓壮烈。
张楚政权建立以后,陈胜派遣部将各路出击。魏国人周巿受陈胜命令领军北上攻击原魏国地区,也就是秦的砀郡和东郡一带。周巿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齐国地区,进入秦的济北郡,受到起于齐国地区的田儋的抵制,退回到东郡,专心致力于魏国地区的发展。当时,田儋复兴齐国,自立为齐王;武臣攻下赵国,自立为赵王。周巿的部下们,希望周巿自立为魏王,主持魏国地区的军政。赵国和齐国,也积极怂恿周巿为魏王,一方面希望由此共同抗击秦军,另一方面则希望由此和缓来自楚国方面的压力。
周巿与陈婴类似,是宁愿作辅佐而不愿承头的人,他拒绝拥立,说:“天下昏乱,忠臣乃现。当今天下共同反秦,我们魏国地区,应当拥立魏王的后人,方才合于大义名分。”在他的心目中,早有魏王的人选,就是此时尚在陈县的魏咎。
魏咎是魏国王室的公子,受封为宁陵君,封地宁陵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入秦后属于砀郡。魏国于魏王假三年(前225)被秦攻灭,亡国之际,悲壮而又惨烈。当时,魏国军民退守国都大梁,孤城被秦将王贲围困三月之久。大梁在黄河南,王贲掘开黄河河堤,引黄河水灌城。大梁城坏,秦军攻入城内,魏王假投降被杀,魏国灭亡。大梁成为废墟。魏国灭亡以后,魏咎与魏国旧贵族一样,失去封地,被迁徙他乡,沦落为编户齐民。陈胜起兵,魏咎与弟弟魏豹一道前往陈县投奔,成为张楚政权的臣下。
周巿辞退拥立,说服部下,决定请准陈胜让魏咎归国作魏王。陈胜起兵以后,一直恼怒于部下自大称王,对于六国贵族的复国,更是戒心深刻。周巿的使者四次到陈县请求,都被拒绝。二世二年十二月,陈县已经面临章邯军的攻击,危在旦夕,陈胜不得已接受周巿的第五次请求,遣送魏咎归国。魏咎回到魏国,被拥立为魏王,周巿出任丞相,魏国复兴,魏咎魏国政权建立。由于旧都大梁经秦军水淹,已经成为废墟,魏咎魏国的国都,定在大梁近邻北部的临济。
魏咎魏国政权建立不久,章邯军消灭张楚政权,挥师北上,将进攻的目标,锁定在魏国。二世二年二月,章邯军进入砀郡,开始对魏国地区进行攻击。三月,在砀郡东部的栗县击败项梁军别部朱鸡石部队和余樊君部队,大军一气东北而上,横扫砀郡,将魏国君臣重重围困在临济,仿佛重演了王贲围困大梁的旧戏。在章邯军的铁壁合拢以前,魏咎紧急派遣大臣分赴邻近各国求援,丞相周巿到齐国,王弟魏豹到楚国,赵国方面也有重臣出使。齐王田儋,接到魏国的告急后,亲自率领齐军主力,与周巿一道由济北西南下;项梁在彭城,派遣项它率领楚军一部,与魏豹一道急速西来;赵国方面,由于秦北部军主力东进南下,军情紧急,无力援助魏国。
章邯攻击魏国,经过精心策划。他对于齐国和楚国方面的救兵,早有围点打援的充分准备。严阵以待的章邯军主力,在临济城下大破齐、楚两国援军。战斗激烈而残酷,齐王田儋和魏国丞相周巿战死,楚军溃退。魏王魏咎自度守城无望,决定开城向秦军投降。降约签订生效后,魏咎焚火烧身自杀。战国以来的战争中,对于坚守不降的城市,破城的军队往往实行报复性屠杀,称为屠城。魏军主力被消灭,援军被击溃,临济已经无法坚守,魏咎开城投降,是为了换取秦军不对魏国临济军民实行屠城。
魏王魏咎约降秦军,对魏国臣民尽了保存之责,不可不谓仁义;烧身自杀,没有辱没一国之主的尊严,不可不谓壮烈。
项梁轻敌丧了命
项梁因为一连串的胜利,滋生了轻视秦军的情绪。这种情绪,由上而下,开始在军中蔓延。而得到增援的章邯军主力,趁夜突袭项梁军大营,定陶城内的秦军也呼应出击。项梁军被击溃,项梁也被秦军杀死。
临济大败,田儋的弟弟田荣率领齐军残部从东北方向往齐国撤退;项它率领楚军残部,与魏豹一道东向往楚国撤退。攻破临济,消灭魏国,是章邯领军出关、继攻灭张楚陈胜以来的第二个重大胜利。灭楚、灭魏以后,章邯决定乘胜一举攻灭齐国,于是挥军紧追田荣,在东郡东边的东阿城(今山东阳谷东北),将田荣包围。
薛县会议以后,项梁兵分两路,一路派遣项它率领部分楚军驰援魏国,自己则统领楚军主力由薛县誓师出发,西进北向,攻克薛郡西边的亢父县。项梁在亢父县得到项它所带来的败讯,马上认识到局势的严重,迅速统领楚军主力北上,直趋东阿援救田荣。在东阿城下,项梁军与章邯军展开了激战,章邯军失败,被迫向西南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南)方面撤退。项梁领军追击,在濮阳东再次与章邯军交战,章邯军又大败。章邯军被截断成两支,别部一支往东退入城阳县城(今山东菏泽东北),主力残部由章邯带领,向西退入濮阳城中坚守不出。濮阳是东郡郡治,在黄河南岸,紧靠黄河的主要渡口白马津。章邯退守濮阳,迅速在濮阳修筑护城堑壕,引黄河水流入其中,作长期固守的打算。章邯固守濮阳的战略意图,在于控制黄河水运渡口,维持补充受援的通道,伺机反攻。
濮阳战胜后,项梁军分成两个部分,主力由项梁统领,追击章邯,围攻濮阳;别部一支由项羽、刘邦统领,往东追击向城阳方向败退的秦军。秦军退入城阳坚守,项羽、刘邦联军强攻破城以后,实行屠城报复。破城阳以后,项羽、刘邦联军南下进攻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由于城池坚固,守军强大,未能攻打下来。项羽、刘邦于是放弃攻打定陶,南下绕过外黄县,直插雍丘县(今河南杞县),阻击由三川郡方面开拔过来的秦军增援部队,与秦军遭遇作战,大破秦军,斩杀秦军将领三川郡守李由。击溃李由军后,项羽、刘邦回军北向,进攻外黄县,呼应由濮阳抵达定陶作战的项梁军主力。
东阿之战,是项氏楚军主力与秦军主力的第一次大战。项梁起兵江东以来,一直活动在东楚边郡,致力于整军建政,未曾与秦军主力交锋对阵。新组建的军队,能否与秦军对抗,尚在未知当中。初战大胜,项氏楚军的组织建制、装备武器、士气斗志,都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名副其实地成为六国反秦军的主力和中坚。项梁战胜秦军的自信,由此大为增强。
东阿之战后,项梁再战濮阳又大胜秦军,别部项羽、刘邦联军攻克城阳,在雍丘消灭李由军,断绝了秦军西南方向的增援。章邯军困守濮阳不出,项梁移军向定陶逼近,在定陶再次击败秦军,重兵包围了定陶,准备一举攻克。定陶是东方的大城,富裕的都市,曾经是秦昭王时的权臣穰侯魏冉的封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项梁因为一连串的胜利,滋生了轻视秦军的情绪。这种情绪,由上而下,开始在军中蔓延。项梁的部将宋义劝诫项梁说:“用兵取胜后,将领骄傲而士卒怠惰,是败军之兆。眼下士卒中出现了怠惰的情绪,而秦军坚守待援,正在逐渐得到补充,臣下甚为将军忧虑畏惧。”陶醉在胜利中的项梁听不进去,嫌宋义沮军败兴,打发宋义出使齐国,与田荣交涉出军会战的事。项梁没有对秦军的动向作严密而充分的警戒。
另一方面,章邯军出关以来,连战连胜,破陈胜,灭魏咎,杀田儋,将叛乱军的主力逐一击破,大有一举平定叛乱的气势。东阿之战,是章邯军的第一次败战,继而又军败濮阳,失守城阳,丧失李由军,经历了从来未有过的重大挫折。不过,哲人老子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初发的顺风船,容易陷没于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行程中几经风浪反倒磨练出免于灭顶之灾的谨慎。章邯经过与项梁军的一连串交锋失利,深刻地认识到项氏楚军不同于以往的对手,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精锐敌军,是当前秦军的大敌,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章邯用兵,继承了秦军名将白起以来的用兵传统,就是在强敌当前的不利形势下,首先示敌以弱,作战术退却和保守,麻痹对手。与此期间,秘密而迅速地补充装备军力,集结力量,作进攻的准备。准备就绪,耐心而密切地关注敌军动向。一旦敌军出现懈怠的空隙,突然以优势兵力作大规模的奇袭,一举获胜。用这种战法,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王翦在淮北大破楚军。二世元年九月,章邯击退周文军后,保守关中不出,秘密整编补充完成,出关突击,一举将周文军彻底击溃,也是用的这种战法。这次,章邯仍然沿用成法,他退入濮阳城后,坚守不战,表面上显示因连续战败而带来的畏惧退缩,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装备军粮,集结援军。由外黄方向驰援而来的李由军被歼灭以后,章邯倍加小心翼翼。他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东行;同时,他请准朝廷当局,抽调正在河北攻击赵国的王离军一部南下,渡河会师攻击楚军。
二世二年九月,河东河内援军和王离军一部抵达白马、濮阳一带,秘密渡过黄河,与章邯军汇合,秦军军势大振。得到增援的章邯军主力,由濮阳向定陶方向秘密运动,夜晚突袭项梁军大营,定陶城内的秦军也呼应出击。项梁军对于河内、河北秦军的调动完全没有察觉,措手不及,被秦军击溃,项梁也被秦军杀死。
定陶之战后,秦末之乱的战事,又进入新的局面。秦与六国的主战场,由黄河以南转移到黄河以北,史家称之为河北战场。
燕赵复国运动
张楚军北上的战略决策,是由多年隐居于陈县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提出来的。其战略目的,是策动旧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军民反秦,牵制秦帝国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北部军。
秦二世元年七月,定都陈县的张楚陈胜政权作出了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派兵北上渡河,在黄河以北的燕、赵地区开辟北部战场。
张楚军北上的战略决策,是由多年隐居于陈县的两位游侠张耳和陈馀提出来的。其战略目的,是策动旧赵国和燕国地区的军民反秦,牵制秦帝国部署在长城沿线的北部军。楚国陈县人武臣是陈胜大泽乡起兵以来的老部下,很得陈胜的信任。陈胜任命武臣为将军,统领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北上,张耳和陈馀被任命为校尉,作为副将辅佐武臣。同时,陈胜还任命另一名心腹邵骚为护军,代表陈胜监督军事。
战国时期,黄河以北主要有赵国和燕国两个大国。战国中期以来,赵国长期称雄于黄河以北。赵国以邯郸为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