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庄继华还是不肯接受,林蔚连忙插话说:“委员长挑地人自然是没错的,畅卿先生精通政务,对西南开发地助益会很大的。 ”
庄继华不能接受西南开发归属行营的做法,而且他也没时间陪杨永泰耗。 可看到蒋介石的态度,他有些犹豫是不是该继续坚持下去。
“既然校长说了。 畅卿先生自然是不错的,不过,西南开发不能归属行营。 ”庄继华很严肃的对蒋介石说。
“不行,委员长,如果要我出任重庆行营的主任,西南开发就必须归属行营管辖,否则我在重庆将一事无成。 ”没等庄继华说完,杨永泰就打断庄继华地话,急忙表态。 如果不把西南开发划归行营,他杨永泰去做什么?
庄继华淡淡的说:“西南开发是资源委员会下属的重要内容。 如果归属行营。 资源委员会那怎么解释?而且西南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开矿办厂,与剿匪毫不相干。 行营拿去做什么?”
“修路就与剿匪有关,另外保甲长制度的推行也是行营的事。 ”杨永泰不慌不忙的列举庄继华在前段时间内做的事情。
“那是重庆市政府地事,不是西南开发的事,而且,校长”庄继华又转头对蒋介石说:“当初议定西南开发时,我只提了资源开发,可现在看来,必须加入社会开发的内容,理由我已经向校长报告了,畅卿先生不会不知道吧。 ”
这下蒋介石有些为难了,庄继华说的没错,西南开发是资源委员会下属的重要内容,如果要把西南开发划入行营,资源委员会的那帮人不找他闹起来才怪,更主要地是,庄继华已经在上面花了大量的资金,现在收回来也说不过去。
“剿匪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而政治就是社会改造,应该属于行营管辖范围。 ”杨永泰毫不让步继续申诉他的理由。
“文革,你到行营来当个副主任怎么样?”蒋介石以商量的口吻问道,杨永泰和林蔚顿时露出惊讶的神情,杨永泰更感到有些滑稽,他争这些权力就是为了把这些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如果让庄继华来兼任副主任,还是掌握他手中,那还争什么。
可没想到,庄继华却坚定的摇摇头:“校长,当初我们有约定,我只负责对外,内战我不参与,打完日本人,我就走人,决不眷恋官位。 ”
蒋介石哭笑不得,在这个问题上庄继华就是油盐不进,庄继华却还没完,他继续说:“畅卿先生说对付共C党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其实已经说明了,共C党是政治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且现在外患日重,国家需要团结,我还是主张恢复国共合作。 ”
从四一二以来,敢在蒋介石面前明确提出国共合作的恐怕庄继华是第一个。 可蒋介石没有动怒,他只是摇摇头:“现在还不是时候。 ”
但蒋介石也没在继续要求庄继华出任副主任了,而是扭头对杨永泰说:“西南开发需要社会配合,统筹社会资源,文革在重庆做地事情实际也是剿匪,你可以在四川其他地区推行这些策略,并非一定要重庆嘛。 ”
庄继华终于松口气。 可杨永泰却更加失望了,甚至是绝望了。 他抗声道:“委员长,重庆的社会改革与中央制定的方式不同,他人后防住匪患还有待检验。 ”
庄继华这时淡淡地提醒道:“畅卿先生,重庆就算交给你,你也做不好地,”杨永泰有点意外的看着庄继华,后者地脸色却十分认真:“真地。 畅卿先生,你知道,重庆免除了农业税,每年的税收不过三百多万,这点钱,只能勉强维持市政府和周边十六县地行政运作,你拿去怎么作?
杨永泰有点傻了,他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可他随即想到,既然税收只有三百万,可西南开发队的经费呢,可只要拿不到西南开发队的管辖权,经费就根本调不出来。 其实他不明白就算他拿到西南开发队的管辖权,经费照样拿不到。
“对了。 我在浙江听说了重庆的免费义务教育,当时我就认为可以在浙江推行,可浙江的财政根本负担不起,文革,你的经费是那里来地呢?委员长给的?”陈布雷虽然离开了浙江教育厅长的位置,可对教育依然很关心,而且他仗着自己刚到中央,对某些忌讳还不清楚,蒋介石不会怪罪,就开口问道。 他这一问。 不但杨永泰。 包括林蔚都露出专注的神色。
庄继华看了眼蒋介石正要回答,蒋介石却开口了:“很多人都在好奇。 都在打听,今天我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他在欧洲美国六年时间挣的。 西南开发经费,前段时间的长城军费,去年的水灾救济款,还有德械师地军费,实际上都是他的家产。 ”
林蔚震惊之极,陈布雷目瞪口呆,杨永泰傻了,实在难以想象,难怪不管他怎么说,不管孔祥熙怎么说,蒋介石就是不肯撤换庄继华,每次要钱还是以商量的口吻提出。 林蔚这才明白贺衷寒为何说西南开发只能是庄继华的,没有他谁也干不下去。
“这个事情,你们知道就行了,绝对不准外泄。 ”蒋介石严肃的说。
三个人这才如梦初醒,陈布雷感慨的说:“我总以为我为国家作了很多,可与文革相比,汗颜,汗颜呀。 ”
林蔚知道自己押宝压对了,蒋介石信任庄继华不是没有道理地,他也感慨的说:“文革呀,让我说什么呢?我只能佩服,五体投地的佩服。 ”
林蔚是清楚的,去年的救灾款,蒋介石就收了一个亿,德械师又是一个亿,西南开发花了多钱,现在还不清楚,不过绝对不下一个亿,收买四川军阀又花了多少钱,长城抗战又花了多少…。。
庄继华心中叹气,他不知道蒋介石这时即开这事是什么目的,他完全可以遮掩过去的:“我要再说什么就矫情了,可我还是不得不说,如果这些钱能买来国家安全,再多也值得。 只是畅卿先生,我和你争,是因为我们对如何改革社会有不同的方法,我在重庆已经按照我的想法作了一部分,如果现在就来改变,政策的快速变化,势必影响国民对政府地信任,无论对西南开发还是剿匪都是有害无益。 ”
杨永泰现在已经无话可说了,他苦笑一下:“说实话我很震惊,我从来没想过希腊开发地巨额资金居然…。。,不过你说得对,我们之间对社会改造的认识是有差别地,你的那套方法在别的地方是无法复制的,就说四川吧,你能包下来?不能,但在这些地方推行社会改造,他们势必要与重庆进行比较,如此这些地方的改造就不能进行。 你在重庆这样一搞,四川其他地方以后就很难了。 ”
杨永泰不愧是政务高手,一下就点出了庄继华做法的最大弊端——无法推广。 庄继华点头承认:“您说得对,重庆的一些方式确实无法无法复制,当初之所以采取这些策略是为了争取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后患的确不小,仅仅十六个县是不够的。 ”
谈话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了,变成讨论社会改造的方法。 庄继华在谈话中否决了蓝衣社的社会改造方式,不过为了维护蒋介石的面子,他没有说领导人问题,而是指出他们的方式有些极端,在百姓没有受益的情况下,首先让他们的利益受损,这必然引起他们的抗拒,最后只能通过武力在强行推行,这又造成社会动荡,而这种动荡最终又会毁灭他们的政策。 改革社会必须首先照顾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利益,以获取他们的支持,这是总的原则。
杨永泰对庄继华对蓝衣社的策略分析表示认同,但他认为,完全不采取武力推广的政策是不可能的,必要的强力推行是可以的。 可以金钱堆砌的社会改造同样不可取,社会改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比如重庆的教育就不应该立刻完全免费,而应该首先降低学费。
……。
……。
蒋介石总算长出一口气,杨永泰的事终于解决了,由于他引起的各方面紧张气氛终于可以松缓下来。 而且通过这次谈话,他对庄继华的认识更深了,以前庄继华只是在军事领域表现出了很强的才干,没想到他对民政也有如此深的认识。
林蔚送庄继华出去时,庄继华向他表示感谢,可他还是忍不住说出心中的疑问:“蔚文兄,校长为何一定要把畅卿先生放在重庆?其他地方不行吗?”
林蔚看看四周,见左右没人,便轻声说:“畅卿离开是委员长调整侍从室的一部分,可他离开之后去什么地方却很难找,他得罪了CC系,离开这里恐怕寸步难行,而重庆因为你的缘故,蓝衣社发展受到限制,CC系的力量也很弱小,他不去那里去那里。 ”
庄继华顿时哑然,他还没说什么,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俩人转身见是萧赞育急急忙忙的过来,看到庄继华就让他赶紧去蒋介石办公室。 庄继华将他神色不对,立刻问发生什么事了。
萧赞育说:“西南开发队出事了,李之龙给校长发来急电,说教授们和队员在基地内扯起横幅抗议当局滥抓无辜,小部分人正准备离开基地。 ”
庄继华脑子当时就有点蒙了,谁去抓人了?不是已经交代过了吗?李之龙怎么没压住?
求月票。。。。。。。。。。。。。
月票支持。。。。。。。。。。。
第二部 经略西南 第五章 跋涉 第一节 乱起(一)
第二部 经略西南 第五章 跋涉 第一节 乱起(一)
李之龙心里窝火,庄继华走后,一切本来还是很顺利的,又有三个试验室设备到位,两个工厂开工,药厂、无烟火药厂相继投产,公路建设中出了一些纠纷也很快平息下去了,各地来的老师也分配下去,另外还协助从外省来的几家工厂选址,一切都很顺利,可到了六月,事情开始起变化了。
一批新加入开发队正在培训的重庆籍学生跑到市里面参加反对《热河停战协议》的游行,这本来没什么,以庄继华在开发队中贯彻的开明方式,李之龙他们都决定不对他们做任何处罚,只是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避免更多的人参与,导致工程进度下降。
可是这些学生却没有这样简单,六月下旬,重庆报界转载了上海传来的消息,庄继华是出卖热河的幕后黑手,这如同一颗炸弹在基地内炸响。
这一年多里,庄继华的所作所为已经取得了基地内大多数人的信任,但出卖热河一事让所有从北平来的队员愤怒,开始还是小部分人悄悄议论,可随后没看到庄继华的辩驳,这股议论就由地下走上地面。
李之龙注意到这种情况,他采取了一些手段,按照以前的经验,他把大部分学生派出去参加基层实践,可有部分人他没动,干部培训学校的学生。
干部培训学校的学生来源有三个方面,团练所编散人员、开发队原有队员、重庆本地新招的。 李之龙没有派他们出去地原因是干部培训学校的学生只有二百来人。 他们的培训期只有五个月,时间非常紧,李之龙不想打断他们的学习,可就这些人出事了。
干部学校的课程是庄继华设计的,内容包括孙中山亲手编写的三民主义演讲、基础军事训练、法律法规、近代中国史、西方经济学、中国乡村组织、苏俄社会分析、民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