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隐身巨头暗中操纵
在两年前,你问任何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是谁在统治俄罗斯?你会得到几乎同样的答案:别列佐夫斯基和“寡头”们在“统治”着俄罗斯!而现在你如果再提出相同的问题,答案就不同了。俄罗斯人会告诉你,是他们的总统在统治俄罗斯。但是,真正了解经济的人都知道,掌握俄经济命脉的是普京身边的三个“隐身巨头”。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总裁弗拉基米尔·科甘和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利特维年科。
普京上台以来,为了强化国家对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甚至不惜将拥有庞大媒体“帝国”的金融寡头古辛斯基推上了被告席,致使近十年来在俄罗斯商界和政界风云一时的古氏,成为俄罗斯在全球通缉的要犯,落得个流亡海外的下场。古辛斯基在俄罗斯创办的颇具影响的独立电视台,也因古氏被指控欠下巨额债务和侵吞国家财产而被他人接管。而在叶利钦时代呼风唤雨的别列佐夫斯基,现在也不得不离开俄罗斯,侨居海外,并将其在俄罗斯电视台的控股转让。
但普京并不是同所有的工商界巨头都保持距离。普京目前同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以及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总裁弗拉基米尔·科甘关系很密切。虽然他们两人目前在俄罗斯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但他们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力却很大。关键是,同其他人相比,他们可以较为自由地直接面见总统。还有一位目前还不是商界人士的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院长弗拉基米尔·利特维年科,同普京关系也非常密切。俄罗斯许多人士认为,此人很有可能会接替即将辞职的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维亚里赫的职务,成为俄罗斯未来的工商界巨头。
俄罗斯国际工业银行总裁谢尔盖·普加乔夫同别列佐夫斯基等寡头不同,他在俄罗斯公众中几乎毫无声息,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隐身巨头”。
普加乔夫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他的事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博罗金的圈子之后开始发达起来的。当时博罗金手下有一个很著名的“迈克罗金”公司,但时任该公司经理的叶法罗夫没有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前程”,而名不见经传的国际工业银行总裁普加乔夫成功地将其击败,并将他从博罗金身边赶走。很快,“迈克罗金”公司不复存在。与此相反,普加乔夫的银行却蒸蒸日上。
在博罗金的鼎立帮助下,国际工业银行被列入俄罗斯同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机构的名单中。俄罗斯许多大财团和大公司都纷纷在国际工业银行开设账户,普加乔夫也很快成为当时克里姆林宫的许多权势人物的“自己人”。他是当时叶利钦的新闻秘书尤马舍夫经常接待的商界巨头之一,并经常帮助叶利钦一家处理一些商业上的事务。叶利钦的两个女儿后来引发丑闻的信用卡就是国际工业银行发放的。一位俄罗斯商界巨头指出,普加乔夫当时已经成为处理叶利钦一家商业事务的替代人选,即在叶利钦一家同样很信任的俄罗斯商界巨头阿布拉莫维奇不能帮忙的情况下,普加乔夫就是最好的人选。
更重要的是,普加乔夫同普京总统关系密切。有关普京同普加乔夫的交往有许多传说,并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从普京担任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时候开始密切起来的。当时普京负责俄罗斯在境外的国有资产事务。这方面的工作同国际工业银行在国外的业务有直接的联系。很有可能,当时普加乔夫同普京的得力助手伊戈里·谢钦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无论以前普京同普加乔夫是如何结识和交往的,现在普加乔夫已经是同普京交往最为密切的俄罗斯商界巨头之一。
现年38岁的弗拉基米尔·科甘是圣彼得堡工业建设银行的大股东,他通过努力,使该银行成为为圣彼得堡最大的银行之一。科甘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经商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同圣彼得堡市的政界人士打交道。他在圣彼得堡以及列宁格勒州政界人士中的朋友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在索布恰克担任圣彼得堡市市长期间,科甘的银行成了与市政府关系最密切的贷款机构。该市财政拨款部门大都在科甘的银行开设了账户,自然科甘成为了圣彼得堡市政府领导的好朋友。他同当时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的普京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据说在普京调到莫斯科工作之后,两人仍然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也不奇怪,普京家的存款就存在了科甘的银行里。
对科甘来说,普京办公室的门对他永远是敞开的。再加上普京的许多助手都来自圣彼得堡,因此很多事情不用找普京,科甘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科甘同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政府负责国防工业事务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关系都很好。
同上面介绍的两位大享不同,46岁的弗拉基米尔·利特维年科是圣彼得堡矿业学院院长,普京非常欣赏他的办学方针和管理大学的才能。普京同利特维年科是90年代初期相识的。当时普京是圣彼得堡市政府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利特维年科还只是矿业学院的副院长,主管学校的对外关系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有了许多接触。普京的得力助手谢钦是利特维年科家的常客,他的女儿现正在利特维年科的大学里上学。近几年,圣彼得堡矿业学院越来越受到普京的重视。在普京到莫斯科工作之后,还选择圣彼得堡矿业学院作为自己副博士论文答辩的学校。在2000年总统选举期间,普京还钦点利特维年科作为他圣彼得堡总统竞选班子的领导人。普京担任总统之后,他们的私人交往一直没有中断。
利特维年科自己多次表示他不愿意离开圣彼得堡矿业学院。他对俄罗斯许多现实的发展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且还经常给普京写信,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目前俄罗斯国家管理体制非常没有效率。他还认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由于同普京总统关系密切,同时在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股份中,国有股占30%以上,许多俄罗斯政界和商界人士都认为,在现有的竞争未来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总裁的人选中,利特维年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胜出的人选。
外资观望等待
俄罗斯统计委员会官员在2002年表示,2001年投资俄罗斯的外资达到10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3%,但大部分外国投资者仍对俄罗斯市场持观望态度。迄今为止,俄罗斯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价格和其它成本仍然是十分低廉的,可是,奇怪的是,这些优势条件似乎并没成为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砝码。一些外国资本往往流向东欧其它国家而偏偏不流入俄罗斯。
实际上,导致外资始终对俄罗斯市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并非俄罗斯宏观经济的好坏,而是俄罗斯至今仍存在的官僚作风、税制不健全及企业管理落后等因素,正是上述因素阻碍了外国投资在俄罗斯的增长。
许多外国投资者不敢轻易进入俄罗斯市场除了由于俄罗斯缺乏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俄罗斯投资会莫名其妙地增加原先根本不存在的额外成本支出。比如官僚作风既使得投资者增加了成本,又多耗费了时间。这种情况对大企业而言也许尚可以承受,但是对于那些小企业,这种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为了符合那些所谓的投资条件,外国投资者不得不为申请用电、选择场所、进口配额等问题而疲于奔命,而且最后还可能既赔上钱、又贴了时间,可仍没有任何结果。
外国投资者还认为,首先俄公众对外国投资会给俄发展经济带来好处的认识不足。政府领导人千方百计地争取外资,中下层官员却不积极,老百姓甚至担心“外国人会把俄罗斯的钱都掏走了”。
其次,俄罗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外国投资立法程序。没有出版过一部完整稳定的外国投资法规,没有一本稳定而明确实用的外国投资指导手册,没有一部明细的投资项目汇编,也没有良好的信息服务,这些都给扩大吸引外资造成了困难。
再次,俄罗斯吸收外资的准备不足。除了大型企业有完善的投资计划书以外,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更无切实可用、有说服力的经济可行性报告。
最后,俄罗斯对外国投资商的优惠政策不明确。世界各国为争取外国投资,都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作为争取投资的诱饵。而俄罗斯上下对这个形势认识不足,有关当局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
“休克疗法”后遗症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
。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