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青云知道儿子们和自己一样,坚持一夫一妻,没有什么妾室通房,孩子少也是正常的,毕竟孙子和孙女们都被教育得很好,对他而言,孩子贵精不贵多,把孩子教育好比多生几个还要让他高兴。

    “不可,传恪已经是举人,我看他离中进士还差点火候,这些年他一直陪在我身边,又常去书院,书生意气还是重了些,不如让他在你身边跑跑腿,多了解世事,多积累经验,免得以后吃亏。”顾青云不肯。

    大孙子顾传恪今年二十三岁,考了三次乡试,去年终于考上举人,他在十八岁那年定亲,是顾永良夫妇给他定下的亲事,孙媳妇是闽省书香门第出身,年龄相差四岁,结果等到去年年底才成亲,还没有孩子。

    “这小子在爹身边还用学吗?”顾永良挑挑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自己讲解一些时事了,等长大一点连官场发生的事也会说,耳濡目染之下,等他考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时就很容易适应。

    “当然,我远离官场多年,又没有地方经验,让传恪跟着你较好。”再说了,父子分离那么久,时常不住在一块,比起三孙子顾传博,顾青云总觉得大孙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

    顾青云这么一说,顾永良当然没有意见,不过他们兄弟俩坚持要把顾传硕和顾传博留下,毕竟没有人在身边侍候,他们总不放心,恨不得自己亲自在旁边守着。

    顾青云想到两个孙子的年纪,正是可以开始科考的时候,就点头同意了。

    “爹爹,说好了,三年后你得回京。”顾永辰强调。

    顾青云默然,看着小儿子的脸,他有点后悔年轻那会儿没多生一个儿子了,如果有一个儿子在身边,孩子们肯定放心。

    三年后,顾青云孝期结束,此时二孙子和三孙子已经考中秀才,他和简薇就接二连三接到儿子们和女儿的来信,让他进京居住,顾永辰还说他再不进京,他就辞官回去。

    想到小儿子好不容易升为正五品工部郎中,大儿子一直外放为正四品知府,顾青云和简薇终究还是同意了。

    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又有何谦竹在,他很是放心求知书院。至于方子茗,他和顾青云一起上京,没办法,唯一的儿子方瑞去年好不容易考中进士,他总要跟在身边看看,即便京城有身为王妃的姐姐。

    这年头,人老了,有时还是得跟着孩子走,毕竟交通不便,要不然就得几年才见到一次,心里念得慌。

    两家人一起进京,当顾青云看到京城那熟悉的城门时,算一算,他已经阔别京城十二年。

    顾青云回京的消息在小范围内掀起一阵波澜,没几天上门的亲朋好友就络绎不绝,尤其是谢长亭,刚一见面就对着他哭了一场。

    “我还以为你就窝在越省不出来了,以为这辈子咱们再不能见面。”谢长亭即便脸上生了皱纹仍是一个俊美的老头,此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形象全无,“亏我之前以为你很快就会回京,没想到相隔了十二年,要不是我身体健康,你还能见到我吗?”

    顾青云很是感动,安慰他道:“咱们都一把年纪了,你还掉眼泪,淡定点。还有,不要诅咒自己。”

    谢长亭抹干眼泪仔细打量顾青云,见他面色红润白皙,头发只有双鬓有些花白,脸上的皱纹竟然极少,大吃一惊:“你吃什么补药了?看起来才五十岁出头,一点也不像年近七十的人。”京城有不少人保养得好,比实际年龄年轻很正常,比如他自己就是如此,但顾青云的神态仍然让他觉得吃惊。

    顾青云一听哭笑不得:“我很少吃补药,主要是注重锻炼,生活习惯规律,心里想得开,又常和年轻人在一起,我这叫心态年轻。”他觉得还好吧,长辈们去世后他的确颓废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在家人的安慰下振作起来。

    再想到长辈们离世前叮嘱自己的话,顾青云本身又不是那种心灵脆弱的人,等他一把心神沉浸在画画和算学上,慢慢的,心境也就越来越开阔。

    “走吧,去书房,我这些年画了不少画,我给你看一下,你给我提意见。”顾青云见谢长亭还要缠着他讲出什么保持年轻的秘诀,不胜其扰,赶紧转移话题。

    “我能给你提出什么意见?我又不会画画。”谢长亭嘀咕,不过还是跟上去了。

    顾青云刚回到京城不到一个月,令他惊讶的是,皇帝还记得他,并把他召进宫,一番谈话后,不顾他六十七岁高龄,下旨让他起复,升为正三品的礼部左侍郎,授正一品太傅之职,继续入宫教导皇子。

    作者有话要说:  下章大结局,应该是后天晚上更新。

    错别字待改。

第291章 结局

    圣旨下来的时候; 亲朋好友们纷纷上门贺喜,方子茗觉得奇怪,也专门跑过来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陛下想让你延迟致仕不成?”这种例子不是没有; 如果官员到了致仕年龄,皇帝觉得你还有精力干活; 又暂时找不到合适的顶替人选的话,会下特旨让你延迟致仕。

    当然; 有这种待遇的官员一定是品级较高; 能让皇帝记住的人。

    “应该不是,我看陛下是临时起意,礼部左侍郎的位置又恰好空缺,这算是巧合吧。”顾青云摇摇头,先前皇帝大概只想着招他进宫聊聊一路进京的风土人情,可能是因为自己哪点触动他了,就改变主意让他继续做官。

    顾青云认为永平帝还是不错的,起码他不是那种不知民间疾苦的人; 还能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民间事务; 连他这种刚回京的人都召见了。

    “最好不要延迟致仕。”这是顾青云最真实的想法; 他根本就不想上朝; 想到要天天早起——虽然他现在觉少了; 仍然觉得有些难过; 而且他不想趟这趟浑水,这次面圣皇帝竟然问起他对各皇子的评价,让他一下子警觉起来。

    当然; 当时他是个个赞了一遍,没敢说多余的话。这点政治敏感性他还是有的,胡乱掺和皇帝的家事他又不是吃饱了撑着。

    “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在陛下心中挂号的人物。”方子茗有些妒忌地把顾青云上下打量一遍,捋着胡子,沉吟道,“难不成是因为你的外貌,看你比较顺眼?”

    居养气移养体,眼前的顾青云身材和年轻那会儿差不多,不胖不瘦,腰杆还能挺直,眼睛有神……他总觉得自己的老友年纪虽大,但比一般老头子长得精神,自家娘子就曾经摸着自己的肚子说过让他向老友看齐,说吃胖不好看。

    他有些郁闷,明明年轻那会儿他们一起上街时,姑娘们看的都是自己啊,现在上街,那些老太太们看的反而是老友。

    这算不算越老越吃香?还是风水轮流转?

    顾青云自然不知道方子茗脑袋里转动的念头,他笑道:“还好,大概是我比较安静吧。”如今皇子们的年龄大了,太上皇六年前驾崩,皇帝就立嫡子为太子,尽管如此,新的一波夺嫡之争还是开始了,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那个位置太诱人。

    方子茗撇撇嘴,在顾家的花园里转了一圈,道:“我最近在写本杂记,等我写好,你帮我看一下。”当大女儿和六皇子成亲,新皇继位时,他就知道自己在仕途上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现在儿子方瑞在翰林院上值,他平日里除了教导孙子,竟然无事可做,考虑一番后,就准备把自己在各个地方任职的一些经历写出来,就算不刻印出售,留给儿孙看也不错啊。

    最重要的是,他其实挺羡慕老友著书立作的事,立德立言立功才是读书人最大的追求,而以好友目前的成就来看,他很有可能在大夏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青史留名是每个文人无法拒绝的诱惑。

    “这个好说。”顾青云一口答应,他想起前几天拉谢长亭去看自己画作的事,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看,不能像谢长亭那般敷衍,只会不断地说“好好好”,这一听就是不走心。

    两人又说起最近的热门事件,前任左丞相寿寝正终,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文忠”,这是个美誉,让顾青云等文官羡慕不已。

    “也不知道你死后会得到什么样的谥号?希望排名靠前点。”说到这里,方子茗开始替顾青云担忧起来。

    对大臣的谥号自古有之,宋代以来,文人做官都想得到一个谥号,尤其是“文正”,这代表着文人的最高荣誉,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一般都是和皇帝关系较好、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力的文人。

    谁都想朝廷给自己的谥号是排在前面,这可是写进史书,光宗耀祖的事。不过前朝之后,谥号就逐渐规范起来,到了本朝就有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注'

    顾青云入乡随俗多年,参加大大小小的聚会无数,自然知道世人的心理,他现在听方子茗这么一说,忍不住笑道:“我现在活得好好的,这个离我太远了,暂且不去提。”谥号不谥号的他倒是不怎么在乎,有的话他会高兴,没有也行。

    “不说这个,对了,我听说你最近接到皇家书院的邀请,你觉得无事可做的话不如去教书。”顾青云提议,他现在很关心老友们的精神状态,连同张修远一起。

    他这次急匆匆上京就有少年同窗好友赵玉堂离世的缘故,他不想留在林溪村触景伤情,又觉得自己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以后熟悉的好友会慢慢变少,于是越发珍惜如今的生活。

    “嗯,应该会去,让我再想想。”方子茗答道。

    顾青云最终在七十三岁那年正式致仕,这一年,顾传恪三十三岁,刚刚金榜题名,考上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上值。想到两个儿子和大孙子都在官场,他就当机立断地退下来,不顾皇帝的挽留。

    在家中休息不到两个月,在皇家书院山长的劝说下,顾青云再次执起教鞭到书院教书。

    顾青云八十三岁时,顾家已经是五世同堂,这一年殿试后的荣恩宴,时隔六十年他作为特邀宾客再次参加,与重孙子一起,羡煞世人,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整个大夏朝三百多年的历史里,只有不到三十人获此殊荣。

    致仕后,顾青云仍然没有放弃研究数学等自然学科,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所带领的城南四合院逐渐成为夏朝最初的研究院。这里的人奉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讲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时刻保持和其他强大国家接轨,学习先进理论。

    在顾青云不在后,研究院由他的弟子张振之负责,之后是他最小的关门弟子方琛继承和发展。由于有商家的大方赞助,研究院研究出不少利国利民的器具,遇到难题时,甚至还与朝廷的工部、翰林院联合起来,共同攻克。

    又由于坚持锻炼,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注重养生,顾青云享寿一百二十二岁,含笑而终,是全国闻名的寿星,也是史上有准确记载的长寿之人。

    顾青云一百一十九岁那年,他依然在京城居住。这时顾家已经七世同堂,单是他这一支的子孙已经达到两百多人,要不是他记忆仍旧清晰,还真记不住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