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石灰。”张守仁上前替这个兵回答:“踩一下石灰,靴子上有什么病毒都烧死了。”
换别人说这话,老头子准翻脸。
什么病毒,还要拿石灰来烧?老头子能带什么毒?况且烧啊烧的,听着也真是不吉利不是?不过老头在张守仁这里见识过太多次,心知张守仁凡事不是乱来,说者无意,自己听着不必有心,当下苦笑两声,半只靴子在石灰里趟了一下,这才往里头走。
这么一弄,众人发觉这里头房舍,到处都是洒的石灰,看起来还真的是十分诡异的样子。
不过里头必有文章,连同陈公子在内,所有人都是往里头走。
整个建筑分成一个又一个的区间,离大门最近的有几十步远,没一会功夫就走到了。
“是小鸡呀?”
“没错,是小鸡。”
“怎么有这么多?”
“好家伙,这可真吓人!”
趴在房门上一看,所有人就都是有点吃惊了。屋子里头倒是泥地,不曾铺设石板青砖,每间屋子,大约宽一丈,长两丈多,并不是很大,也不高,门前还挂着棉帘子……天已经较冷了。
中间和屋子各处,都是放着一个怪模怪样的圆形的小木桶,四周着着小门,流水从上头不停的滴落下来,屋子里头,四面都有食槽,小鸡仔有过百只,黄灿灿的毛色,红色的嘴唇,瞧着也特别好看,叽叽叽叽的一般叫着,一边吃着槽里的食,喝着木桶里流下来的水。
“好家伙,这真是了不得,怎么敢养这么多鸡?”
“每间屋子里都有,这一排十间房,不得有过千只?”
“差不多得有!”
在场的人都是聪明人,但这鸡舍是怎么也看不出门道来了。一边议论着,一边就是把眼神看向张守仁。
这个人,一边在磨刀霍霍的备战,随时准备出动打仗,一边又悄没声的搞出这么大规模的养殖场来!
对明朝人来说,养鸡不是稀奇的事,象张守仁这样的养鸡,才是稀罕事。
当时的人养鸡,最多不会超过十只之数,一则没那么多剩饭剩菜,也没那么多功夫照顾,二则鸡会很容易生病,一旦生病,一死就是一窝,养的越多,损失越大。
再加上鸡的生长周期不算长,养一批杀一批卖一批,反正循环着养和卖就是了。只有下蛋的老母鸡,那是一直养在家里,不过数量也不会多,最多三五只就够了。
张守仁的这一排鸡舍,投放的时候就是一千五百只,到现在快一个月了,死了二百多,还剩下这一千多只。
以当时的条件来说,这个死亡率是可以接受了。
鸡长的越大,抵抗力也越强,精心照顾,张守仁觉得是可以把鸡养好的。
等再大一些,就分蛋鸡和肉鸡,分别来养,反正他地方大的很,也不必放在笼里养了,地方大些,通风好些,鸡生病的可能性也是降到最低。
喝的水是开水,喂的料也是煮过,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第二百四十六章 生态圈(3)
还有石灰消毒等措施,也是写成规章制度,规定下来。
这边的鸡场是有专门的工人照顾,外围是陆防营的士兵们把守,不要说老百姓不能随意进来,就是张守仁自己进来,还得对口令。
人来的少,人身上的各种病毒也不大可能传染给鸡群,危险性就是更小一些。
“这些鸡要是长大了……”
“还有鸡蛋!”
老掌柜和秦东主的眼中,有火花四溅。
两个商人,立刻就是看出了这庞大的商机。鸡鸭鱼肉,人皆所欲。以前的大明,物价便宜,一只活肥鸡也就是四分银子,一两银子够买二十只的,养鸡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没有人规模化养殖,但小家小户好歹养一群,不费事,养肥了就卖,卖几只赚一两钱银子,换几斗米,一家人也好吃饭。
鸡蛋的价格也是不贵,几斤鸡蛋抵一只鸡,随行就市,吓不着人。
现在是不成了,也不知道咋了,年景不好不说,这物价是一年比一年高。普通人,哪怕就是秦东主这样的大商人,也是搞不清楚明末物价持续上涨的真相,不过对物价的把握那是没有话说的。
现在一只活肥鸡,最便宜也得六分银子,肥壮一些的,卖个七分八分,也不是不可能。
十来只鸡,就是两把银子,眼前一排鸡舍是一千来只,十排是多少,百排是多少?
持续不断的出笼,又是多少?
一买数千只,尽快出手发卖,鸡不比牛羊,小门小户的城里人也舍得买只来吃吃,鸡蛋也是补身子的好东西,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再省也得花这个钱。
这个商机,就是值得今天跑这么一趟了!
“国华,老头子脸皮厚,这可得先说一句,鸡成了,我们利丰行先要!”
“哈哈,既然你们今天来了,自然也是先尽着你们。”
张守仁也不为难他们,养鸡原本就是要卖的,当然军中所需也大,但他的鸡场除了圈养,还打算叫农户多放养一些,鸡好养,好吃,再加上大量购买鸭苗,叫每家农户都放养鸭群,也是替军中的肉食补充预备的,还有附近的山林很多,草地也多,放羊的人却少,这一点也是叫张守仁发觉了,羊群以三五十只左右的规模,最少放他几十过百群。
明年这时候,恐怕肉食多的吃不完了,吃不完,不卖难道留着发臭?
“卖,卖,哈哈。”张守仁十分高兴,对着两个关系不坏的商人道:“那边是猪舍,也有一百多排,每屋两头,先养着五百头,这数字吓人否?吃不完的,也是要卖,还有这白河胶河一带,打算大量放养鸭群,挖的池塘,也是要放□□,还有林中养鸡,放鹅,羊,这么多好吃的,也不能尽着我的人全吃了,两位买回去,我胶莱一带的百姓,以后不必素食小菜,也能经常吃点荤腥了!”
“大人的用意,恐怕还不止这些吧。”半天没说话的陈公子说话了,声音竟是带着颤音。眼前这一切,给他的震撼肯定不轻,所以他眉头紧皱,十分紧张的模样。
“当然不止如此。”张守仁大笑道:“鸡舍里每天都铲粪,投入池塘,用来喂鱼肥塘,猪粪,铲起肥田,肥塘,都是好东西。有眼前这些,就是一个大生态圈,我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二百四十七章 得贤(1)
第二百四十七章得贤
生态圈这个概念,在场的人怕是谁也没听说过,但不妨碍陈公子继续打听详细的情形。
张守仁有心要拉拢他,也不隐瞒,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事实上在现在,有些地方也是有小型的生态圈的做法。
比如西南的一些夷人,水稻田里养鲤鱼,一则除虫,二来收获时多一些收成,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样的事,只是一两件的集合,而张守仁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大型的生态圈。
水车翻水,手压井,牧畜井,这是解决水利难题。
挖大量的池塘,养鱼,这是为了蓄积水力和解决肥料的难题。鸡粪用来喂鱼,同时还能肥塘,积累肥力很足的肥泥,又是一举两得。
放养的鸡鸭可以除虫,羊能去除杂草,同时它们的粪便也可以用在地里和池塘,也是整个生态圈的一部份。
当然,这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整个生态圈都有崩溃的危险。
如果张守仁只是想得到普通的田地和收成,他就不会冒这种险。
解决了灌溉不足的麻烦,再精耕细作,多配牧畜,产量最少加三五成上去。甚至翻一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亩产一石半和亩产两石三石,解决不了大问题。
这么兴师动众的屯田,也不是为了这么一点收益。如果现在按张守仁的生态圈的法子来搞,一亩产量,平均四石,高产六石,一点问题也没有。
还有一条好处,水蓄积的足够了,可以种值稻米。不光是高粱和小麦等北方作物,稻米在山东这样的地方一样可以种值,而且一年几熟,产量高,价格也贵,更加的合算。
也可以种值经济作物,这也是张守仁把所有田主佃农都雇佣下来的真实用意。
这年头,中国人都是一个个的小农庄,自成体系,几千年来,一直就是这么自顾自的小农经济的形式,精耕细作,一家为单位,以生产自足为目的,这种方式,是十分落后的。
简单劳动,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单人独户,如何对抗天灾。
所以一遇灾害,一定倒霉,流离失所是轻的,象大明现在的情形,就是小农经济对抗天灾无能为力的真实写照。
张守仁是见识过后世大农场,大农庄似的生产方式,自然不会再容忍自己的治下继续这么维持下去了。
浮山一带,尽入掌握,而且多为军户,可以凭自己的心意进行改革,十分凑巧合宜。而且近来灾害频繁,很多大军头和田主对种地失去信心,正好给了他大量买入土地,进行自己大农庄配合生态圈计划的进行。
如果一切顺利,一年两年之后,半个山东将成为北地江南。
以他的财力物力威望,统合全部力量,成为农庄式的经营模式,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明末的江南地区,由于土地兼并,有些地主占地万亩,乃至几十万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大农庄的另类体现。
第二百四十七章 得贤(2)
加上明末时,江南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所以有大量劳动力空闲出来,这就导致一些地主的经营生产方式也出现变化,注意大规模的合作式分工式的经营生产,使得原本的把土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法,渐渐变成了把佃农当成生产工人的方式,这样一来,种值什么,统一由地主安排,如何种,如何灌溉,如何引水,如何防灾,都是统筹安排。
这样的方法方式,肯定比农民自己种一小块地要先进的多,对土地潜能的利用,也是更加容易发挥。
这些大农庄,以雇佣的农民劳动,从垦辟,到种值,管理,如何投放市场,如何利用空间,如何种值更迎合市场的作物,都是有专人精心研究,最终做出决断,然后所有人按决断进行巧妙的耕作,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万历年间,有一个叫潘允瑞的地主,他拥有两千亩土地,他也是使用雇工的形式经营,种值的作物品种十分多样,包括稻米,麦子、豆、菜子、棉花、蔬菜等等,这些是常规的农作物,同时他还种值西瓜,枣子、桃、柿子、樱桃、桔、李、梅等果品,还有桂花,梅花、牡丹、蔷薇、竹子、松、柏、冬青、桧、棕榈等花木。
这种种值方法的好处,并不是张守仁自己的独特发明,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一样,大庄园主开始雇佣工人,大量兼并土地。
这样做法,对农业革命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大量的失地农民只能进城当工人,这也使得同时期的欧洲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工业发展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开始研制相应的机器工具,珍妮机已经出现了,牛顿即将出世,西方已经有蒸汽机的概念,不到百年之后,蒸汽机已经开始运用在欧洲的矿区,用来带动转轮和升降机,并用来抽水,等蒸汽机用在纺织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