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孙承宗说头前的话时,张守仁几乎是惊呆了。
这老头儿真是老而弥坚,这等大胆的话也是直言不讳,简直就是拿张守仁当一个藩镇来看了。但说到最后,又是光风霁月,十分磊落,叫人不觉得有什么不臣不轨之心,反而是有坦荡荡之感。
君子之风,大约便是如此了。
想这老孙头在关宁溃败之时奉命上任,收拢败兵,筑几百个军堡,练四十万关宁兵,什么山海关铁骑营就是在老孙头的手上才出现,祖家吴家等辽西将门也是在他手上发扬光大,论说起来,这些大将门掌握数万或十数万军队,养的家丁亲兵就可能是好几千骑兵,自己这一点家底,在老孙头眼里,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了。
而以自己一阵斩近千鞑虏首级的功劳,便算是有一点逾规之处,想必这个一生和东虏对抗的老人,能包容便也包容了。
看着孙承宗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张守仁一时也是沉默不语。这个老人,年纪虽老而脊背刚直,一心只是为国为民,倒是自己的见识,在有的时候是有点心怀鬼胎,见识是有点小了。
不过就算放开手干,总不能明抢吧?
他倒是想过设卡抽税来着,但这事儿在这个时代和明抢是一个性质,以浮山现在的实力可是当不起读书人群起而攻的。
“唉,真是愚!”孙承宗这一次是真有点不高兴了,跺脚道:“你派个人到招远看看,那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招远?”
附近的一些州县张守仁是都曾经亲自踏看过,有什么物产,居民是否安居乐业,有无盗匪祸患地方,矿产上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招远不仅有矿,还是十分要紧的金矿,矿脉浅易开挖,储量也足,一直到几百年后,山东仍然产金,而且全部是招远所出,并且号称是“中国金都”。
当时张守仁不是没打过主意,但招远的矿脉是皇家派过人来开矿挖掘,大约是所行不得其法,所出十分有限,一年有时候才贡上几十两去,而维持费用则一年要几千过万两,算算得不偿失,就封停了事。
虽然封停,但一样驻有官兵和矿监,张守仁当时才是拥众几百的副千户,实在没有这么大胆子和胃口,所以明知招远有座金山,却是从来没有动过主意。
第四百八十二章 寻金(3)
时间一长,招远有金子的事,他自己都是忘了。
“当年封矿,也是登莱的士大夫和朝中诸臣联手捣的鬼。”孙承宗神色悠然的道:“天子富有四海,威加海内,何必再言利?就象神宗年间,到处开矿,挖骨吸髓般的搜弄财物,固然是有以内帑补太仓不足之举,但为国理财,如何能这般行事?况且神宗贪财为不移之事实,赐福王,修皇陵,耗资极多,若非贪财好货,又岂有这般方便?所以从祖宗时起,能不开矿则不开,息事宁人,免害小民。当年黑山一矿,用矿工数万人,年得金五十两,这岂不是天大笑话?得金再多,就是不报上去,天子亦是无计可施,哈哈。”
孙承宗的大笑声中,张守仁也是冷汗直冒。明朝的士大夫不是善茬他是早知道了,但上下其手,把皇帝玩在鼓掌之中的事,还是这么大大方方的说出来,这未免太惊悚了一些罢?
但事实就是如此,神宗之前,皇帝开的矿是文官把持,多少金矿得金一年就几十两最多几百两,皇宫里头金子都不够使的,神宗年间万历皇帝急了,派了内监到处去挖矿,结果仍如孙承宗所说,要么被赶走,要么被糊弄,甚至被打死都难说的很,皇帝窘迫到如此地步,也是天下奇闻。
但这事儿,说完全是士大夫不对,也说不过去。万历皇帝也确实有其母亲天性里带出来的贪财因子,税监和矿监荼毒地方也是事实,而皇帝就算发内帑充实国库……难道这不是应该的么?弄进一千万,拿出二百万,这也无法成为其搜刮天下的理由,而且身为天子,没有办法在制度上改革改良,拿出叫天下人服气的办法来,只能用家奴去民间强抢……这怎么说,也是说不过去吧?
孙承宗虽然是两朝帝师,和天家关系十分深厚,不过骨子里还是士大夫,当然不以神宗当年所为以为然。
但现在对张守仁他就不必有什么坚持了,笑过之后,很随意的道:“还有几家登莱士绅在暗中偷矿,老夫上次在招远巡行时见过,现下既然国华练兵制物都缺钱,招远金矿矿脉极浅,十分易得,一年几万两应当易致……这笔财注,原本是国华治下,求强求富,缺不得此物,既然是老夫点醒,就算是老夫送给国华的小小礼物吧。”
听着这话,张守仁一惊,问道:“阁老要求去么?”
“是啊,在浮山住了数月,见闻之多,也是令老夫有大开眼界之感。但此地虽好,却始终不是故乡,老夫还是要回高阳了。”
“高阳城尚且残破,阁老回去怕是很难啊。”
“无非是筚路蓝缕重复旧里,老夫不回,高阳是死城一座,老夫若回,乡人们闻讯便陆续赶回,高阳便仍然是高阳。”
这般的胸襟已经叫张守仁无话可劝,亦知无可相劝,当下便只能肃容一揖,正色道:“高阳全城,兴修所费不小,浮山能有助力者,绝不会置身其外。”
这是小事,而且刚送一个挖金的点子给浮山,孙承宗也不推却,一笑应之。在张守仁要告辞之时,他提醒道:“卧子最近颇为不顺,我想你该去看看他。复社有门户之见,而国华你在门户之外,又何必抱残守缺?”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亩产(1)
张守仁是因为复社的事对陈子龙也有提防和疏远的心理,但孙承宗的话也有道理,他点点头,应承道:“明早便去,阁老放心。”
“好,时间晚了,老夫倦矣,国华去吧。”
孙承宗深深看了张守仁一眼,拱手谢客。
张守仁心中激动,知道这个老者必将在不久后离开浮山,但此时也没有什么立场挽留住他,浮山虽好,毕竟不是孙承宗的家乡,国朝制度,如孙承宗这样身份的大人物是不能随意迁居的,哪怕就是孙承宗想留下,也是必遭非议。
他也是肃容躬身,长揖告辞,这个老者,值得他如此对待。
……
……
第二日天明时分,十余骑从浮山大营飞驰而出,都是盔明甲亮,这一队浮山骑兵竟都是束甲而行,没过多久,便是消失在地平线上。
与此同时,又是数十骑从营中奔驰而出,这一次却是全部的军便服,灰色上衣双排纽扣,天气转暖,已经是由冬装换了春装,虽然多花了不少钱,但看着十分轻薄利落。
这一队人,是张守仁居中,身边只是一些内卫和参谋处的随行人员,还有中军的随员跟随左右,在不停的向他汇报这一天的日常事务和安排。
每天的日程都是排的满满的,今早的临时安排就是把整天的计划都打乱了。
李鑫和张德齐是全家家小都搬到了浮山,张德齐的岳父全家则返回了德州,山东地界早就太平,岳父一家自然不会随他到浮山这个对德州人来说是偏僻的地方来。
刚到没几天,但这两个文士已经适应了浮山的生活节奏,每日早起,与军官和士兵们一起锻炼身体,然后到营处务接受一天的安排,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务他们最近的任务就是跟随张守仁,一则算是张守仁在态度上的一种尊重,他们代表着从济南一带刚投效的文人,上来直接就分配到下头,会有轻视人才之嫌,二来跟在身边一段时间,可以叫这两人在中枢最高的角度俯视浮山,对将来办事行政的眼光和角度也有不小的帮助。
除了这两人外,还有几个文吏中的佼佼者也是被张守仁带在身边,想法也是一般相同。
从大营这里出发,一路向西,春风和暖,阳光也是十分炽热,隐隐然已经有了夏天的感觉,而看道路两边的田地,麦苗早就抽穗,沉重的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摆着,麦杆累的半弯,整亩整亩的麦苗,俱是如此情形。
张德齐的骑术不佳,但从济南一路骑行到浮山,此时也将就能策马骑行了,看了一阵,对李鑫喜道:“李会办,浮山的麦田怎么是这般模样?”
他们从济南到浮山,前几天忙着安置家小和熟悉情况,这外头的情形,还真的是刚刚发觉。
张德齐的称呼也是改了,投效之后,在昨天才有正式的任命下来,李鑫有举人的身份,任营务处会办,张德齐是秀才,在浮山也是少有的有功名在身的人,所以任了营务处的帮办一职。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亩产(2)
虽是会办和帮办,但两人并没有具体的职掌,并没有兼任某局,比如钟荣,就是会办兼屯田局和书记局两局的主办。
“叔平,你看麦田里田垄边上,似乎是有塘泥的残迹?”
李鑫也是不敢肯定,不过张德齐看了之后,便是用肯定的口吻道:“是塘泥……我想起来了,大人提起过,去冬年前和年后,曾经发动过万壮丁起塘泥施肥,现在看来,这麦子长势如此之好,应是施肥之功。”
“肥力够,还有这大大小小的引水渠,水是够了。”
“还有不少水车。”
“看这里似有撒过灰粉,应是除虫之用。”
“这些不过是普通旱田,换在济南,亩产是一石半到两石间,就算是好年景了。现在看,似乎远远不止……”
“以弟估计,是在四石到五石之间。”
这个数字一出来,两个济南来的读书人都沉默了下来。当时天下最为肥沃膏润的土地无疑是在江南,特别是松江苏州一带,国初时候,天下七分之一的本色赋税都是苏州一府缴纳,苏州松江一带土地之肥沃,由此可见一斑。
而现在这时候,江南的土地多种值桑树或棉花,粮食反而是产的少了,粮食产量最稳定的地方反变成湖广一带,湖广熟,天下足,这谚语便是当时情形写照。
而湖广也好,江南也罢,一亩地最高产可达六石以上,按一石百二十斤来算,就是七八百斤的产量。纯粹的粳米有这个产量,除了后世有化肥农药可以再提三四百斤左右的产量外,几乎无可再增长了。
山东这里,水土之利远不及江南、湖广,河流较少,旱田多,近水田少,肥料不足和引水不便都妨碍了农业发展,在胶州这里,平均亩产也就是二石,一年两季,百姓收成不到五石,换算成银钱,按崇祯年间的平均物价来算,也就是三两银子。
当然这还是理想状态下,没有减产或是绝收,然后还得上交主四成到一半的收入,再有种种的勒索和劳役,山东这里已经算是好地方,没有大规模的流民出现和造反,换了天灾不断的西北和河南,不造反就只能活活饿死了。
如果天下的土地都能经过张守仁这样的改良,把亩产提搞到四五石的水平,就算还不及江南和湖广,就算还有剥削和杂派劳役,但天下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形,也就真的不会再出现了!
做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自是以怀抱天下为已任,在这一瞬之间,两个读书人的心事是相通的。
但细想起来,这样的事又是何等的艰难?
张守仁这里,从开挖鱼塘到大养牧畜,用了多少财力,不是他有这样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