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上章-第8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笏蝗挥肯隆�

    在这种情况下,洪水当然不会走原先的河道,颇令人措手不及。欢兜大部在大陇山以东的不少村寨,又被高处涌下的山洪冲毁。就连伯羿部族也被冲毁了好几个村寨,损失数百人。

    地震导致山崩、洪水下涌中原,对世人而言只是漫长的苦难开始。如今七年过去了,洪水仍未有消退的迹象。大河归海,如果下泄的水量超过上游的来水,水位便会渐渐下降,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漫长的多雨天时持续,各条河流的水量无法及时下泄,所以大洪水始终没有消退,只是随季节有所涨落,中原仍是一片泽国。

    这七年,天子帝尧一直坐镇平阳城中,而平阳城四周被大水环绕。洪水漫到了平阳城下,夏季时恰好淹到城墙的墙根为止,而冬季则向后退出数里。

    帝尧留在平阳城中不走,当然有他的考虑。巴君少务坐镇巴都,稳定了整个巴原的民心,而天子坐镇朝堂,当然是安抚天下各部之心,让大家心里有底。

    如果大水真的淹没了平阳城,帝尧乘坐云辇随时可以转移,但恰好就差了那么一点,大水只漫延到城外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帝尧为表明坐镇帝都、与各部子民共渡难关的态度,当然就不好再离开了。

    可是帝都平阳毕竟已是一座被大水围困的孤城,陆路交通断绝,对外联系不便。就算城内所有空地以及道路两旁都临时种植了粮食,也不够城中聚集的人口所需。

    很多人渐渐乘坐船筏迁移到了别处,就连帝都中的粮食、布匹、日用器具等物资,后来都是重华命人以船筏从薄城那边运过来的,放能保证天子以及城中的权贵日常用度以及礼仪所需不缺。

    重华原本负责坐镇朝中,协调天下各部事务,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留在帝都极为不便,他便向天子帝尧请示,将行辕所在迁到了中条山营地中,也就是后来的薄城中。

    重华大人亲手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薄城,经过七年多的精心营建,一座新的城廓已经依山而起。城外是大片新开垦的农田,还分布着很多新建的村寨,依地势选址在各处缓坡上。而中条山东段主峰的峰顶也被削平了,成为重华率众观望水情之地。

    这座薄城,目前也成了天下各部的联络中心,周边聚集了数万人口,重华还命人在附近开采盐井。

    其实早在三年前,城廓刚建成之际,重华就上书帝尧,请求天子移驾薄城。如果帝尧点头,重华将为天子在薄城中建造行宫,规格等同于帝都中的皇宫。但帝尧出于种种考虑,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也使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如果帝尧真的那么做,就等于暂时迁都,在这个时候移驾迁都大造宫阙,所费甚奢,实不是一个好选择。更何况天下形势,已是渐渐民怨四起。

    如今七年过去了,民众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困顿,当初各城廓库存的粮食早已吃完,其他物资也几乎都耗尽,所用所需之物几乎都是新出产的。

    崇伯鲧率领各地民众在第一线治水,因为洪水如今是季节性的涨落,所以主要是在适合开垦的地方筑堤屯田,首先要保障大家的生存。很多人死于洪水,更多的人其实是间接死于因对抗洪水所带来的伤病。

    保持干燥与温暖、拥有充足的食物和干净的饮水,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这在神农时代已成为常识。可是在治水第一线,这种条件并不具备,不断有人染病倒下。

    太久远的事情难以追述,但自从天子帝尧当政以来,天下各部的总人口一直在缓缓增长,城廓和村寨的数量、所开辟的田地规模也都在持续的增长中。可是这一场大洪水,却直接导致了一场大倒退。

    人口经过一次性损失之后,又进入了缓慢的负增长状态,更重要的是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些在洪水未退之前,短期内都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年复一年看不到希望,生活越来越困苦,积攒下的怨念也会暴发。

    崇伯鲧这么多年从各部抽壮丁到第一线治水,筑堤屯田都是最繁重的劳作,染上伤病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他在中华各部往日的声望再高,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刚开始时,洪水势大,所有人尚能团结一心暂不敢有怨言。可是等水势稳定只呈现季节性的涨落后,渐渐就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尤其是那些本没有受到水灾影响的部族,他们要划出领地安置其他受灾的部族,还要被崇伯鲧抽出壮丁去治水,当然有所怨言。

    至于那些已经受灾的部族,经受了那么多苦难,更需要情绪的发泄。面对涨落不定的洪水在缓坡上筑堤屯田,也是异常艰苦的劳作,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尽心尽力。难免会出现消极怠工、偷懒耍滑者,有时候堤坝又会被洪水冲毁。

    崇伯鲧此时也表现出了强势的一面,下令打杀绝不容情。既然身为中华治水之臣,崇伯鲧在这种时候就必须要维持住秩序,也必须要有绝对的权威。他也是中华四大战神之一,当然不是不会杀人。

    崇伯鲧身先士卒,赤着脚手提长耒,始终坚守在抗洪第一线,与军民同吃同住共同劳作,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敬。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看见崇伯鲧在做什么,他们更能感受到的是切身的苦痛,渐渐的,针对崇伯鲧的怨言和指责也越来越多。

    治水不力,首当其冲受批判当然就是治水之臣崇伯鲧。崇伯鲧是否真的治水不力,这又是另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假如不是崇伯鲧,而是换另一个人来治水,或者说干脆没有崇伯鲧,情况又会怎样?没有真的发生的事情,民众是无法去假设的。

    人们所亲历的事实就是,洪水多年未退,处境越来越困苦。对崇伯鲧的怨言与批判,其实只是民意的宣泄,而在这样的滔天灾祸中,民意总要找到宣泄的途径。

    不仅是崇伯鲧,天子帝尧也遭受了诸多的指责,甚至有不少地方的民众在私下议论,天降如此灾祸,是因为天子失德。更有人据此指出,若想结束这场灾祸,天子帝尧应谢罪于天,并主动禅位于他人。

    也不知这种流言是从哪里传出的,在那样的年代,民众有这种想法也正常。而现实的情况,天子帝尧坐镇于孤城,帝都平阳已被大水围困,真的就好像是被上天惩罚。

    民怨积累,难免时而暴发,各地先后出现了不少骚乱,各部族之间也时有冲突争端。丹朱巡视监察天下各部,职责就是及时安抚民心并平息骚乱。可是丹朱也无法满足各部民众的愿望以及种种要求,这并非丹朱无能,而是现实如此。苦难是必须的经历,他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丹朱压服不住的事情,往往又会闹到重华那里。各部君首来到薄城一看,都很佩服重华啊。如今的薄城简直就相当于荒漠中的绿洲,在灾害中能令人看到新生希望的地方。

    有时各部冲突重华调解不了,只好用船筏再将他们送到平阳城中天子帝尧那里吵架,帝尧也是不胜其烦啊。

    就在最近,天子帝尧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把重华叫去训斥了一番,然后又正式授权于重华,让他代天子为各部冲突调解公断,有事不要再到平阳城来吵架,往来也不方便。第二个决定是重新启用伯羿,让伯羿接替丹朱巡视监察天下各部,平息各种冲突与骚乱。

    帝尧想重新启用伯羿,估计也是听到了某些流言,主要是关于天子失德而招至上天降祸、应禅位于他人的议论。这种议论可能会影响到不少部族的君首,帝尧也不希望事态继续恶化,所以要再派伯羿出山,当初伯羿可是把天下各部君首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帝尧的第一个决定,天下众君都很支持。但是第二个决定,除了崇伯鲧和丹朱之外,几乎招致了各部君首的一致反对。大家又没有太好的反对理由,于是只能劝天子再考虑考虑,不要着急做决定,还纷纷撺掇重华去劝阻天子。

    重华于是特意赶到帝都平阳面见天子,表示自己愿意去做治水之臣,改派崇伯鲧去巡视监察天下各部。伯羿能搞定的事情,崇伯鲧一样能搞定,实没必要在这种时候突然启用伯羿,让天下众君都心惊肉跳。

    帝尧当然没有接受重华的建议,他虽表示会再考虑一番,但显然心中主意已定。天子的帝令尚未正式公布,但帝尧的打算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很多人都感到有些不安。(未完待续。)

068、八百里晴川

    伯羿又在做什么呢?他这段时间也恰好有事。中原的大水虽未退去,可是七年之后,大河上游的大陇山与贺兰山以西地区,已有大片土地露出了水面。

    因地震导致堰塞湖崩塌后,随着水位的下降,却有意想不到的变化。当初洪水从西荒高原涌下,携带大量的淤泥堆积在堰塞湖底,竟生生造出一片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

    方圆近八百里的沃野啊,出现在自古贫瘠偏远的陇西地区,它被称为陇西平原,在后世又被称为八百里秦川。这是伯羿崩开大陇山所带来的最大意外收获,上游洪水已退,那么附近的部族当然要占据这块宝地。

    在大洪水到来之前,这一带最重要的部族就是大河以南的欢兜大部与大河以北的金乌国,他们分别生活在大陇山与贺兰山的西麓。除此之外,附近还有几个小部族,伯羿部族有一部分村寨也分布在大陇山西麓。

    金乌君首先想到的当然复国,在当年的天下众君之会上,天子帝尧已经承诺,大洪水退去之后,天下各部将助他复国,他已经跑去找重华商量过此事了。

    可是重华告诉金乌君,下游的中原一带仍是泽国,各部自顾不暇,暂时不可能分出人力物力助他。但金乌君可自行先复国,将居民迁回原地建造城廓村寨,待将来下游的大洪水退去,天下各部再给予其他的各种支持。

    金乌君也了解状况,于是率领一支幸存的族人从高处走下来,开始谋划复国事宜。可是金乌国已经没了啊,这片平原是淤泥堆积而成,地形地貌早已改变,原先的地标也都不见了,更无法辨认原先的国境。

    大河流经陇西平原的中央时,新河道分出了扇面形的三支,分别穿过山脉间三个崩塌的隘口下泄,也将这片方圆八百里沃野分割成两大两小四片。金乌国欲占据其中的一半,也就是北部的一大一小两片,理由也很简单,他们原先的国境就在大河以北。

    对此要求,其他部族当然不会答应。金乌国原先的国近不过百里方圆,总人口也就五、六千人,如今还剩下三千余众,哪能占据这么大的地方?

    陇西地区,古时向来是是偏远贫瘠之地,确实缺的不是地盘,更重要的资源是人口,周边有的是无主荒野。但是适合开垦的沃野平原,便是各部所必争,后人看到的每一片田园,都历代人精心开垦耕作的结果。

    这么一大片新出现的沃野,其实谁都想占据,包括那些受洪水侵袭的部族也想迁居到这里来,怎么能让只剩区区三千民众的金乌国划走一半?

    而欢兜大部也提出要求,他们要占据南边的一半,也是一大一小两片地域。欢兜大部所持的理由,就是他们在水患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这和下游各部所受的损失还不一样,当初是因为伯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