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阎锡山媾和,让中央军和皇军拼个你死我活。
东北联军已经半战略重点放在了增援山东战场上,留下的东北联军虽然数量还占很大优势,但是应该,不,一定是制造出来的现象。真实的数量已经不象以前那样多了,估计现在皇军和东北联军的比例是一比二到一比三的样子,虽然没有一战的能力,但是突围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东北联军已经包围了东南西三面,东北的顺义已经被牢牢地占领了,北平的皇军突围,只有西北一条路了。他们包围北平,却留下了一条路,正好反应了他们的真实意图。
日军又获得了情报,东北联军请来了西南联大的梁思成和林微因两位教授,请他们标注出北平的古代建筑。东北联军要攻城,要在炮击的时候,避免大炮毁坏古代建筑。
对此,东北联军没有刻意低调地隐瞒,两位教授是用飞机接来的。
报纸上,广播里还刊登和播放了两位教授乘坐飞机在北平上空盘旋,向东北联军的参谋人员介绍北平的古建筑。
好吧,我们撤退,去山西。好在我们和阎锡山有默契。晋南的中央军?他们的态度八路军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
第一战区的司令原来是卫立煌,他在河南到晋南一带活动,早在1941年,卫立煌就因为与八路军合作密切,被老蒋剥夺了军权,调离第一战区。后来,他被启用远征军司令,旋即因为和延安联系紧密被撤掉,又因为远征军作战不力被起复,上上下下。
现在,河南的军队受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节制。胡宗南眼睛盯着延安,那里有心思和山西拼死作战?河南战区?汤恩伯?华中的皇军正在集结准备消灭他。
|
北平的冈部直三郎也认为,可以撤离北平,转进山西了。
转进这个词是从重庆学来的,转个方向,前进,这是重庆对汉语的伟大贡献。用这个词说撤退,竟然说服了大本营。现在,中原的皇军正在准备全歼汤恩伯,这给山西以希望。
北平,河北已经不行了,与其拼个鱼死网破,不如进入山西。因为和东京大本营的联系中断,从山西转来的电报,华北驻屯军的主力可以转移到山西太原一线。
时机成熟了。
上午,北平司令部发出命令:从现在开始行动,军队连夜撤离北平。
|
上午,所有日军军营,阵地开始行动。
下午,北平警察全城出动,全城戒严,所有行人都被赶回去,和平居民,不得上街走动。有违反者,格杀勿论。
下午一点,北平周边各地日军开始有秩序地撤离。
上个月要求决一死战的中级军官,已经在北平周边的零星战役里被消灭了,生存下来的都是撤离的拥护者。有了大本营的命令,没人发对撤离。
撤离的准备已经准备了很久了,前几天,物资已经开始装车。今日一声令下,那一个部队先走,走哪一条路,秩序井然。
下午四点,大部队已经撤离,到了北平城西北郊外。司令部已经到了昌平。
下午五点,北平城戒严解除。北平只有少数日军宪兵部队维持秩序。
|
后来,东北联军通过飞机照片,汇总日军撤离资料,不禁大为感叹。司令部要求把整个撤离过程写成文件,编入教科书。这个撤离的组织太经典了。
|
1944年3月12日。北平。西直门火车站。
这个夜晚,不安在北平的日本居民中间传播着。同时,这种不安也在和日本人关系密切的有关人士中传播着。
这些人都是消息灵通人士,他们都知道,皇军要撤离了。有很多有预见的,早就在半年前就离开来华北,在三个月之前,一些日本人已经撤离北平,转移财产,有的去了上海,有的去了南京,有本事的甚至回了日本。
在天津沦陷前后,还有很多人乘坐火车离开,去山西的,去上海的,去武汉的,都有。
现在,没离开的都是相对弱势的人,售票口前排起了长队。排队的人一看就知道,是下人,佣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在窗口的都是地痞。他们合伙霸占售票窗口。
很多人还没有买好车票,就携家带口地到了车站。想走,想走,去山西。
到了晚上八点多,西直门火车站挤满了人,车站前的空地,甚至大马路上都是等待离开的人。车站已经快失去了秩序,只有少数工作人员在勉强维持。
|
1944年3月12日,夜。北平。新街口八道湾十一号。周宅。
新街口距离西直门不远,依稀有很多人从北面的西直门内大街路过,走出西直门,涌骧车站。
八道湾胡同很僻静。十一号是周家三兄弟共有的房子。现在,这里住着周家的二弟,周作人。
周家的大哥叫周树人,三弟叫周建人,三个人都是很有才华的文化人,三个人又都很有思想。老大用母亲的姓氏鲁,笔名鲁迅。三弟建人因为两个哥哥都出去读书,留在家里侍奉母亲,自学成才,在一些学校任教。
后来,1919年,两个哥哥在北平安家,三弟随着母亲到了北平,1920年在北大旁听哲学,次年经胡适介绍,到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渐次在几家大学任教。他的表字大大的威武,叫做乔峰,就是南慕蓉北乔峰的那个名字。
鲁迅离开以后,留在北平家里的只剩下了二哥周作人。
作人和建人兄弟娶了日本女子,这两个人是姐妹。
作人的妻子叫羽太信子,是姐姐,建人的妻子叫羽太芳子,是妹妹。姐姐强势,动不动就大吵一架,还晕过去,于是和二哥一直生活在一起。
而妹妹和三弟分手了,她坚持住在北平,和姐姐在一起,不肯与三弟去上海,最后离异。羽太芳子虽然和三弟离异,却一直带着三个孩子(长子早夭),一直和姐姐姐夫在一起,生活在北平,住在八道湾胡同。
大哥三弟离开后,八道湾就剩下他们了。要说的是,周家三兄弟的老母亲鲁氏也在八道湾,和日本儿媳生活在一起。
相比大哥,一些热血文学青年更赞同二哥和三弟:如果咱中国青年把日本女子都娶了,那就,那就好办了,那就胜利了。
只是,二哥娶的这个日本女子给他很不好的影响。
二哥周作人是个汉奸。
第710章 教授不撤离()
1937年,在北大任教的周作人没有离开南下,成为四名“留平教授”之一。没有离开的还有孟森、马裕藻、冯祖荀。当时的北大校长示意他不走,看管北大校产。
其它三个留守教授都垂垂老矣,及时去世,也未出任伪政府职务,偏偏周作人和日本人走动很近,在1939年刺杀事件之后,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长,华北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总督办,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华北调查综合研究所副理事长,报道协会理事,中日文化协会理事。
|
刺杀事件?
1939年元旦,周作人正在和前来贺年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沈启无聊天。沈启无为燕大的旧学生。
这时候,工役徐田进来,递上一封信,说有两个学生来拜见二先生(即周作人)。周作人性情恬淡,对来客都不拒绝。
本来周作人和沈启无对桌而坐,因为要进来两个学生,沈启无便从桌子的对面,坐到周作人旁边的沙发上。
两个学生进了客厅,周作人站了起来。一个学生对另一位学生说:“这就是周先生。”
那个学生距离周作人只有一米远,迅速从衣袋中掏出手枪,抬手就是一枪,击中周作人的左腹部。
周作人应声跌倒。
沈启无闻听枪声,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下意识地说:“我是客人”。学生以为他要反抗,又是一枪,射中胸部。沈启无应声倒地。
学生得手后,跑走不见了。
周作人、沈启无,被周家人送到日华同仁医院救治。周作人实质上子弹恰好打在周作人毛衣的纽扣上,金属纽扣一方面减缓了子弹的冲击力,一方面改变了子弹的轨迹,结果只是擦伤点皮。伤势较轻,敷了点药就回去了。
沈启无因子弹穿过肺部留在后背,伤势较重,住院治疗。
当天下午,日本宪兵就把周作人叫到宪兵队(现如今沙滩北大红楼)的一间地下室,足足询问了两个钟头的话。
从第二天起,伪警区署就派来便衣住在周作人家里,既是保护,又是监视。周作人倒也安心接受。出门时,侦缉队员也不离其左右。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刺杀周作人案件,但日本人始终没有侦破。
这件事,最后没有破案,解释很多。
周作人本人认为,这是日本人逼迫他,要他合作。于是,他很快就和日本人合作了。当然,这是他一致的借口。
有人说,是北平的青年组成的锄奸队刺杀的。这个锄奸队时军统外围组织。
后来,一个在美国的华人写了文章,说只他干的。不过,其中疑点颇多。
有的学者曾说:“一颗子弹没有钻进他的肚皮,却打弯了他的膝盖。”
|
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的汉奸组织,甚至是特务组织,他都参加。
如今,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日本人竟然不行了,赶走了。怎么办?离开,还是留下?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怎么走?奶奶鲁瑞虽然已经去世,但作人也不小了。再者说,一个又名望的文化人,往哪里走?
信子也傻了。现在,政界军界的人自行撤离,夫君不过是个教授,在这撤离的生死时刻,谁理睬他?
怎么办?
八路军占领北平,不会把夫君抓起来吧?
就在周家气氛沉闷的时候,有人敲门了。
|
来人是曾经是北大的学生,如今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他和周作人密谈了一阵,就离开了。
家人马上围拢过来,走在前面的是信子。她依旧是圆饼脸,却没有梳成日本的圆头,走路依旧是颠颠的,一进苦雨斋客厅,就问有什么消息。
周作人道:“我决定了。我们不走。”
信子现在岁数大了,不是年轻的时候了。那时候,她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想晕倒,就晕倒。她问道:“为什么?”
周作人:“好歹我当年也是和他们的主席有过交往的。他们的主席如今虽然在延安,却指挥两百万人,声势很大,说了算数。”
芳子:“刚才来的人说什么?”
周作人:“刚才来的人是延安的。他说,南京政府不会饶了我,但是延安不准备办我。他还说:他们不准备与文人为难,但是,要我提高认识,站对立场,做一些实事,证明自己。如果做一些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可以抵罪。”
信子:“他们要你做什么?”
周作人:“他们要我帮助稳定人心,把学校保护好。”他的心情平静了很多。
信子:“你不过是个图书馆长,教授,怎么让学校稳定?我们凭什么听他的?我们要不要赶紧离开?”
周作人:“只要我和几个教授通气,在通知教工,把政策说明白,就可以了。另外,他们在学生里有人,不需要我和学生们谈话。你不要说了。我还是有一些学生的。我是可以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