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柒锦烟
【由文】
写在文前
1、某烟想说的话
曾经不只一位读者告诉过我,这篇文应该倒着看,或者是将十章后的内容提前,建议我调整改动。
囧……o(╯□╰)o
但由于我的固执,并没有修文,因为不想推翻自己当初构思这篇小说的初衷。
原谅我的固执吧。
不过,亲们倒是可以尝试倒着看看,从10章以后的内容看起,然后再返回来看开篇,可能会更明白些。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喜欢这篇文的亲们,欢迎继续陪我一路走下去。这篇文很慢热,需要耐心看下去,不会让大家失望滴,希望看完后可以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触。
群号:78156996。
祝亲们看文愉快哦!
2、主要国度
文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女主为皇妃之时发生的事,第二部分是女主沦落青楼成为天启国王妃发生的事。
相关背景如下:
燕夏皇朝:燕夏皇朝已统治超过百年,在上一代皇帝的手里,国势便渐渐趋于衰落,到舜帝也就是文中的楚腾烈统治之时,灾荒不断,已是积贫积弱,国力大减,国运堪忧。燕夏皇朝南临天启国,北有匈垆,西北有戎野,西南有邬蛮,东南有虞虏,东北有胡郸,此外还有很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所以天下并不是很太平,战乱频繁。
天启国:天启国统治近百年,皇帝是玉皓轩,胞弟晋王玉皓辰。地处南方,山高且陡峭,在军事方面易守难攻,因而战乱较少,国力日渐繁荣,算是个比较安乐的国度。
文中最主要涉及的就是这两个国家,其他国家不是重点,略略带过。文文里面的时代,还不是大一统的天下,而是多国并立。
特别要说明一点的是,燕夏皇朝本就是个虚设的国度背景,什么小国小部落的名字均是杜撰,还请专业人士不要过分挑剔,也不要对号入座。
下面,开文喽——
O(∩_∩)O哈哈~
缘起
燕夏皇朝,舜帝三十一年。
三月,江南汀水河畔。
荒郊野地,一片桃林肆意妖艳,可惜人烟罕至,辜负了此番美景。
除非有人特意寻来,比如她,身着素衣的沉静少女。
软风轻掠,粉色花瓣纷扬飘落,曼妙、多情却又冷清。
无人欣赏的桃花,果然是最寂寞的,素衣少女这么想着,嘴边浮起浅薄的笑意。
一抹浅笑,如桃花般冷清幽寂,人面桃花,诠释着人世间最深沉的寂寞。
摊开手心,一片花瓣翩然落在掌心。
蓦然想起那个貌美如花的女人,翦眸中凄伤哀婉,令人神伤。那个女人,就葬在一片桃花林间,是她亲手葬的。
只是,那片桃林而今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肆意横生的杂草,一切似乎已经远去,韶华不再。
沉溺间,耳边隐隐约约传来马蹄声,渐渐清晰,余光掠过前方奔至而来的影子,素衣少女轻叹,她安静的世界被打扰了呢。
一骑黑色骏马向她飞掠而来,马上的男子,锦衣华贵,自有雍容尊贵的气度。男子猛地收紧缰绳,骏骑一声嘶鸣,高高扬起前蹄,随即放下,温顺地低下脑袋啃食地上清绿的嫩草。
男子眉锋如剑,眸光深邃,毫不犹豫地落在了桃林之中,孑然独立的素衣少女身上。
少女抬眸,澄静的眸光亦望向这个莫名的闯入者。
饶是他将锋芒收敛,却掩不住那浑然天成,含而不露的威严。只是,更多的是沧桑,疲惫,寂寞,还带着些久病之态。
风,吹落了片片桃花,青丝拂动,衣袂飘飞。
四目相对,花瓣落在发间却不自知。
男子轻轻扯了扯嘴角,不解,不过豆蔻年华的样子,为何少女的眼神里却透着历尽人世的沧桑,清冷沉静,淡然幽寂,犹如敛去芳华深沉海底的明珠,甚至,还有些凄绝。
在她的身上,他竟寻得了一丝熟悉的味道,有种天涯遇故知的错觉。
只是一瞬之间。
男子自嘲地笑了笑,翻身下马,划过一丝凄凉孤寂的神色,也许是因为太寂寞了。
直觉告诉他,这是个不简单的女孩儿。
而他,突然间很想和她说说话,突然很想靠近,今天,就放纵一次吧。
素衣少女漠然以对,转眼望向静静流淌的河水,桃红点点随流逝,只留得眼前一抹清红。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好寂寞的花啊。”男子幽幽开口,花寂寞,人更寂寞。
素衣少女对他并不反感,也不排斥,莫名地觉得亲近。
好奇怪的感觉。
轻轻折下一根开满桃花的树枝,随手扔到河水里,樱唇轻启,淡淡地开口,“这样,就不寂寞了。”
花落水流,固然寂寞,有了枯枝的陪伴,便不一样了。
纵使随流而逝,不知飘往何处,也有枯枝的陪伴,那便不再寂寞。
男子会意,眉锋轻挑,带着些赞赏之色。
她竟看得懂他。
她知道他需要一个知己,一个枯枝一样,不离不弃的知己。
不发一语,迈步默默随着少女的脚步,踏尽这片寂寞的桃林,脚下,绿草吐嫩,落花飘了一地……
天地之间,艳丽繁茂的粉色桃林里,一白一黑两个身影,一前一后,不缓不慢地走着,一片小小的桃林竟像走了一辈子那么长……
因为,不舍这里萦绕着的安宁和纤尘不染。
恬静,幽雅,清寂,淡漠,却又染了几分心意相通的味道。
这一年,他四十八岁,而她年仅十四岁。
……
多年以后。
她曾仰头问天,若是没有在那片桃林遇见他,若是她没有意外进宫,那她便又如何?
弥留之际,他曾问她,静汐,你可后悔认识我?
她回给他两个字——
不悔。
他不是她的缘,却是她缘的开始……
遇上她的缘,便不悔,此生不悔……
第1章 有刺客闯入
燕夏皇朝,舜帝三十四年。
三月,夜。
子时已尽,浩瀚苍穹如幕,玉阶白露,禁门宫槐寒影疏。
皇庭内苑,数盏茜纱宫灯高悬,沿着宫殿楼阁蜿蜒而去,回廊外,池水平波,映着灯光,华彩流溢,灿若星繁。
静熙宫内,烛火昏暗,青色的帏幔低垂,香炉烟熏袅袅,溢满幽香,令人安神。
两名粉衣宫女靠在榻上,嘴边浮着清浅的笑意,似是入梦良久。
幔帐之内,静妃软软地侧身躺在床榻上,呼吸平和,睫毛轻颤,看得出并未熟睡。算不上绝色却清丽的面容,有些苍白,分明在病中,眉目间淡漠,疏离,沉静,似乎凡尘之事都惊不起半点涟漪。
忽觉眼前有黑影晃过,静妃还未睁眼,来人已然掀开被褥翻上床帏,冰凉的剑柄直抵她的腰间,随即听得低沉的男子声音,带着威胁的口气:“想活命就不要乱叫!”
静妃背对着来人,眼眸未启,眉心轻皱,随即又恢复如常。
刚巧,门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打破了深夜的沉静。
“快,快!”
“抓刺客,抓刺客!”
“传我口令,封住所有的出口!”
“你们去那边搜,你们这边!其他人跟我来!”
“咚咚咚”,有人叩响了静熙宫的门。
两个粉衣宫女从梦中惊醒,晚凝最先反应过来,忧心地朝静妃的床榻方向看了一眼,生怕这些人惊醒了主子。
主子半月前偶染风寒,偏生皇后心狠手辣,不给传太医,不然主子的病何至于拖大半个月。
好在薛统领听说主子染了风寒,偷偷托秦公公捎来了药,煎给主子喝下,直至昨日,病情才有所好转。可身子终究虚弱,需要静养。
因为药的事情,皇后前天还肉里挑刺,质问主子药是哪来的。
主子机敏,推说是上次生病余下的,皇后吩咐不让太医前来,谁敢违抗,硬是让皇后无话可说。
晚凝想起皇后那快被气疯的样子就想笑,细数这宫里,有哪宫娘娘的心思及得过自己的主子,只是主子凡事看得淡,懒得和人计较什么。
不过这会儿外头这么吵,主子又向来浅眠,怕也被吵醒了,晚凝不安地想着。
听到敲门声,晚凝和紫漪前去开门,门外火光冲天,御林军手持火把,在各处搜查,敲门的正是薛若寒,御林军统领。
“晚凝,有没有看见可疑的人来静熙宫?”薛若寒沉声问道,火光映在他刚毅的脸上,分外英气俊朗。
晚凝摇摇头,低声道:“没有啊,怎么了?娘娘好不容易睡着都被你们吵醒了。”
薛若寒脸上的神色软了几分,往晚凝身后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娘娘身子好些了吗?”
“烧已经退了,再静养两天估计就能痊愈了。”晚凝轻声回道,对薛若寒感激不尽,若不是他及时送来药(话说,他敢不送吗?答曰:不敢……),主子都不晓得能不能撑过去,“薛统领这么晚来,出什么大事了吗?”
第2章 搜查刺客
“宫里有刺客闯入,我担心刺客潜入静熙宫,特来搜查,免得惊扰了娘娘。”薛若寒换上了肃然的神色,微微提高了嗓音。
“那薛统领要进去搜搜吗?”公是公,私是私,薛若寒对主子好,那是私底下的事,现在他是御林军统领,自然要公事公办。这一点,晚凝很清楚,径自让开了路,紫漪燃起了灯火,周围亮如白昼。
薛若寒大步迈进门,朝暖阁的方向跪下,“卑职职责所在,前来搜查潜入宫中的刺客,冒犯娘娘之处,还望娘娘赎罪。”
静妃闭着双眼,提气道:“薛统领请自便。”
薛若寒闻言,心下愧对,抬手往后一扬,御林军便开始在静熙宫各处搜查,独没有靠近暖阁。
那是静妃寝居之地,谁人敢搜。
“禀告薛统领,各处都搜过了,没有。”
薛若寒听罢,脸色难看了几分,刺客一路朝静熙宫方向而来,到了静熙宫却忽然消失不见,这说不过去。他们一路紧随而至,刺客不可能在他们眼皮子下逃走。外头的出路都已封锁,刺客更是插翅难飞。
那么,刺客究竟藏匿何处,照理来看,应该就在静熙宫。
薛若寒缓缓迈步,向暖阁靠近,静妃听到薛若寒的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感觉抵在腰间的剑力道骤然加重。
“薛统领,本宫的寝居可要搜一搜?”淡然的声音平静如水,没有一丝被惊扰的恼怒。
御林军暗自吁气,听得出静妃并未恼怒,好在遇上的是静妃,若是遇上皇后或其他娘娘,肯定多番阻挠,然后再给他们扣上一个大不敬之罪。
薛若寒听见静妃轻柔浅薄的声音,虽有些气力不足之感,但却透着不可违背的坚定,便止住了脚步。
他是忠于皇上的臣子,而她是皇上的妃子,他岂敢冒犯!
君臣之礼,断然不敢逾越。
“娘娘乃千金之体,卑职岂敢冒犯。刺客既不在静熙宫,那卑职就不叨扰娘娘安寝了,卑职告退!”薛若寒凌然正色道。
对静妃,薛若寒怀着莫名的敬畏,像对皇上那种敬畏。
别人不知道,薛若寒心里却一清二楚,静妃可不是像宫人们平时所想的那般柔弱。
脚步声渐渐远去,御林军离开后,静熙宫恢复了平静。
“娘娘……”
晚凝和紫漪正想挑开幔帐,看看主子有没有事,却听见主子轻缓地道:“不必担心,本宫没事,折腾了大半夜,你们也累了,去歇着吧。”
两人相视一眼,收回手,也好,让主子好生歇着,身子也好得快些。每天瞅着主子惨白无力的样子,她们的心都像被针扎一样难受,心疼得要命。
主子既然要她们早些歇着,她们也只好从命,吹灭了其余的灯火,只留墙角的一盏,轻手轻脚地回到了歇息的榻上,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