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岑彭一死,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正是任务物品。
高峰只是一伸手,便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
阿盖郡主笑道:“你把它藏起来,是不是想跟我讨价还价?”
高峰微笑道:“不要这么说嘛,人家只是想跟你增进一下感情。”
便搂着阿盖郡主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胡天胡帝起来……
不久,高峰带着阿盖郡主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阿盖郡主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阿盖郡主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明朝的马皇后。
相传,洪武年间的一个元宵灯节之夜,明太祖朱元璋与谋士刘伯温微服私访京城的灯会。在一家大商号门前,彩灯高悬,上面贴着很多灯谜,图文并茂,引来无数人围观猜射。
朱元璋也凑过去看热闹,偶然注意到一则有趣的图画迷面,图上画着一个妇人,有着一双天然大足,怀抱一个大西瓜,眉开眼笑,模样十分滑稽。
朱元璋不解其意,于是问博学多才的刘伯温:“此谜何意?”
刘伯温沉吟片刻,答道:“此为‘淮西大脚妇人’也!”
朱元璋仍不知“淮西大脚妇人”指的是谁,继续追问。
刘伯温微笑道:“可回宫问皇后娘娘。”
当晚回宫之后,朱元璋急不可待地向马皇后提起此事。
马皇后讪然一笑:“妾乃淮西人氏,且为天足,此谜的谜底,想必就是妾了。”
朱元璋大怒,心道:(小小街民,竟敢制谜嘲讽堂堂天后,岂有此理!)立即传旨捕拿制谜者。
马皇后见状,大度的劝解道:“佳节吉日,与民同乐,又有何妨?何况妾本是天足,说又何错?不必小题大作,贻笑大方!”
朱元璋想了想,不再派人捕拿制谜者。这么一件小事,足以见马皇后的仁慈与大度。
可是,为何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却没有依古制裹成‘寸金莲’,而是留着一双天然大足?
只因为这个马皇后出身微贱,原本是一个孤女。在她年轻时,正值战火连天,无暇顾及缠足之事,便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足皇后。
马皇后的故乡,是淮西的宿州新丰里。
马家原本也是富甲一方的大户,母亲郑氏生下她这个独生女儿之后,不久就病逝了。
父亲生性豪爽,仗义疏财,结交了许多生死兄弟。后来,他为着替一位朋友讨回公道,而出手杀死了一个当地的豪绅。
他为着避仇,只好逃亡异乡。临行前,把未满周岁的女儿,托付给好友郭子兴抚养。
郭子兴也是一方义士,受朋友之托,自然不敢怠慢,与妻子张氏把马姑娘视为己出,精心地抚养她长大。稍大时,郭子兴亲自教马姑娘读书写字,张氏则授以针线女工。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六十一章 贤惠的马姑娘
马姑娘聪慧过人,无论学什么,稍一指点,便能精通无遗。
及笄之年的马姑娘,出落得一副好模样,面貌端庄,神情秀逸,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大家风范,郭子兴夫妇十分钟爱。
有一个相面先生,曾对郭子兴说:“此女天相,不可等闲视之!”
郭子兴将信将疑,而在为马姑娘挑选女婿时,不由得十分谨慎。
寻寻觅觅,始终没有找到中意的人选。
正在这时,因朝廷黑暗,各地义军蜂起,天下大乱。素有大志,又有一定声望的郭子兴,也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初春,在境州聚众起义,反对元朝廷。
起事之初,事多如麻,马姑娘的婚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了。
郭子兴起兵不久,年方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投奔到他的旗下,任‘十夫长’。
朱元璋作战十分勇猛,而且颇有智略,数次出战,都立下了大功,深受郭子兴的赏识。
一次打了个大胜仗之后,郭子兴设酒宴犒劳众将士。高级将领的席位,设在郭子兴的帅帐中,朱元璋官职虽低,但因功高也被特请在其中。
这次盛会,除了庆功之外,郭子兴夫妇在暗中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趁此机会,在将领中间为马姑娘择一乘龙快婿。
酒宴开始后,郭夫人张氏拉着马姑娘,躲在幕帐后暗暗观察。这时,帐中的各位将领都酒兴正酣,神采飞扬,划拳喝令,觥盘交错,脸上满溢着胜利后的喜悦。
马姑娘面含羞涩,将目光逐一扫过,最后落在最外一席的一个年轻军官身上。只见他身材魁梧,面容黑粗,双眼深陷,脸长嘴阔,长相虽嫌粗陋,但眉目轩昂,英气逼人。
这时独有他不随众人笑嚷,端着酒杯,安坐如塔,略显沉思状。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吸引了马姑娘的眼光。
于是,马姑娘向养母张氏表明了自己的选择。
张氏也是个有眼光的女人,早就听丈夫说起过这位年轻军官的事迹,也深觉这人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因此对养女的选择赞赏不已。
而这位年轻军官,正是朱元璋。
不久,由郭子兴夫妇作主,马姑娘的婚姻大事就定了下来,择了一个吉日,为两位年轻人在军营中举办了热热闹闹的婚礼。
从此,在军中崭露头角的朱元璋,便与元帅郭子兴以翁婿相称,羡煞了不少英雄豪杰。
朱元璋当初在郭子兴军中,屡屡建功获赏时,就曾惹得一些追随郭子兴起兵的亲信人物眼红;现在他又成了元帅的乘龙快婿,更令他们大生妒火,自然总是想找机会拆他的台。
这时国内群雄并起,很多支起义的队伍,都渐渐壮大起来,影响较大的有张士诚和陈友谅部。
这样,义军作战的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不但要对付元朝廷,还要提防义军之间的吞噬。
在这种情形之下,朱元璋对战机和战略,产生了一些与郭子兴不同的意见。
他生性直率,又仗着与郭子兴有亲密的翁婿关系,所以常常直陈自己的观点,这不免让性情刚愎的郭子兴产生一些不快。
那些平日里嫉妒朱元璋的郭子兴亲信,乘机大进谗言,说朱元璋如何骄恣,如何专擅,一定是怀有异心,图谋不轨,请郭帅小心防范。
郭子兴心起微澜,与朱元璋渐生隔阂。
这天,郭子兴召集高级将领,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众部将对郭帅的主张唯唯诺诺,连连称是;惟有朱元璋有异议,毫无顾忌地恳谈自己的看法。
郭子兴甚觉反感,命令朱元璋放弃自己的意见。不过朱元璋据理力争,坚决不肯退让。
最后,翁婿两人,竟然大声争执起来。
郭子兴大感脸上无光,一怒之下叫人将朱元璋幽禁起来思过。
本来,郭子兴幽禁朱元璋,只是为着发泄一时之怒,并不曾想致他于死地。毕竟他是一名得力的干将,又是自己的女婿。
可是,郭子兴手下那批别有用心的亲信,却瞒着郭子兴,暗中下令看守人员断绝了朱元璋的饮食供给,把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朱元璋,暗暗推向死亡。
朱元璋的妻子马氏,见丈夫无端被幽禁后,心中十分焦虑,便想方设法接近关押丈夫的别室,终于发现只要穿过一小片野坟地,就能靠近那间房子的后窗。
而那后面,是看守人员没有注意到的。这样,朱元璋断食的事情,自然被马氏知道了。
可是那时粮食供应相当紧张,每人每天都只配给一定量的食品,即使元帅的女儿马氏也不例外。马氏又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发现了那条通向别室的通道。
于是,她每次吃饭时,都佯装身体不适,把食物要到卧室中。
其实,她每次都只是吃上几口,然后把大部分省下来,待到傍晚时,一个人壮着胆子穿过那片坟地,把一天省下的食物,偷偷从别室的后窗上递给丈夫,得以勉强维持了朱元璋的生命。
不过,从马氏嘴中省下来的这点食物,根本填不饱朱元璋的肚子。
为着能使丈夫吃饱,端庄高雅的马氏,只好使出下策——到厨房行窃。
这天,她看准了厨房中的馍馍刚蒸熟,厨子又离开了厨房,便悄悄地溜进去,掀开笼盖,也顾不得烫手,抓起几个热气腾腾的馍馍,连忙揣进怀里。
不料刚一跑出厨房,就与养母张氏撞了个满怀。
张氏见她神色慌张,不免大起疑心,关切的道:“女儿何故如此慌张?”
马氏以为自己的行为已被发现,顿时羞红了脸,两行泪也忍不住淌下来,垂首站在养母面前,半天不说话。张氏见她似有难言之隐,就把她带到自己的房中,仔细寻问。
马氏忍不住满腔的委屈,伏地大哭,然后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禀明了养母。
张氏听了,大感震惊,不由得也陪她落了不少泪。等到解开衣襟,掏出藏在怀里的馍馍之时,发现马氏的心口已被热气烫得又红又肿。
张氏当即就对郭子兴说明了情况,并替朱元璋说情。
郭子兴听说自己的亲信,竟敢背着自己干如此勾当,心中大为恼怒,立即下令放出朱元璋并恢复其原职,而把那几个玩弄阴谋的人又关进别室。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投到郭子兴门下还不满三年时间,却因屡立战功,不断得到提拔荣升,已成为郭子兴的副帅,总管兵符,节制诸将,建立起很高的威望。
不久,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顺理成章地顶替其位,成了义军元帅,继续抗元兴汉的大业。
第二年,朱元璋率军攻克重镇集庆,将之改名应天府,自立为吴王,马氏也随之成了吴王妃。当时吴王除了对抗元军外,还与自称汉帝的陈友谅互相争夺地盘,战事频繁,无安宁之日。
马氏王妃为着助丈夫一臂之力,亲自带领将士的妻女,为部队制衣做鞋,使得前方士气大振。
不久,朱元璋就击败了陈友谅。
朱元璋一鼓作气,率军南征北战,扫平了其他起义军,又回过头攻下了不堪一击的元都,恢复了汉族的天下,统一了华夏。
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建立明朝,自己成了开国皇帝明太祖。
水涨般高,马氏被册立为皇后。
攻下元都北京后,朱元璋的部下搜罗了元宫中大批的珍宝玩物,运到应天府,晋献给明太祖。
明太祖想自己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开始,十多年时间就成为富拥天下的皇帝,眼下又拥有这么多的宝物,自然是喜不胜收,忙叫来马皇后一同玩赏。
谁知马皇后见了,却不屑一顾的道:“元朝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而不能保住国家;陛下既然自有宝物,要这些做什么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六十二章 钻心钉
明太祖闻言一怔,喃喃道:“朕知皇后说的,是以贤士为宝物啊!”
马皇后见皇夫醒悟,忙拜贺道:“陛下有此宝物,可得天下,臣妾恭贺陛下!妾与陛下起于贫贱,今贵为帝后,最怕生出骄纵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愿陛下以贤士为宝物!”
此后,性情自负而多疑的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在打下江山后,还能任用贤臣,不能不说与马皇后的劝导有关。
马皇后不但劝皇夫以贤德治国,自己也以贤德勤治后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倡导后宫嫔妃节俭仁慈的风尚。
马皇后喜读史书,也常用古训来教导别人。她认为宋代多贤后,因此命女史官摘录她们的言行家法,用来传示后宫众嫔妃。
有人感慨道:“宋代的皇后,也太过于仁厚了!”
马皇后正色道:“过于仁厚,不比刻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