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第4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襄阳太守石览,是荀崧的旧部,这时他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

荀崧把自己的计划,向文武官员宣示以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偏偏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救的任务。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

荀崧大惊,立即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的追杀!”

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

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实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事实确实如此,荀崧考虑良久,又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于是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

马快情急,穿垒而过,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

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

他当即发兵,还修书一封,星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大军赶到,如火如茶的战斗展开,荀灌娘挥舞银枪左冲右突,大获全胜。

荀崧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荀薤,小儿子叫荀羡。戏剧中为着加强效果,以便形成强烈的对比,不惜把荀薤、荀羡表演成天生的低能儿,插科打诨,增加笑料,殊为不妥。

一个人的一生,有一足传者,即可俯仰无愧,何况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子,竟然能力排众议,突出重围,以其勇毅与纯诚,搬来大军救援。

复以奋不顾身的胆识与豪气,连番击杀贼将,获得辉煌的胜利,宛城千千万万的军民赖以保全,整个国家也深受其利。

荀灌娘能够名垂千古,实非偶然幸致。

荀灌娘好像一颗耀眼的慧星,又像是昙花一现般,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壮举。

正史上没有提及她尔后的一切,稗官野史中也找不到一点儿蛛丝马迹,甚奇。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荀灌娘,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水母玄阴镜,可以破阴火。

高峰跟荀灌娘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荀灌娘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荀灌娘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荀灌娘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很快就获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荀灌娘,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荀灌娘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荀灌娘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荀灌娘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女,正是晋朝的谢道韫。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簪缨,朝廷倚之为柱石。

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

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韫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后嫁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

典故“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相传,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府中为女儿都璿提亲。

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肃,扭捏作态,惟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

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

王羲之以书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却也颇得真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的叔父,就是“淝水之战”的东晋政权中,使得国家坚如磐石的谢安。

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而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韫的聪颖与才情。

有一天,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

谢道韫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吉甫作诵”指的是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该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

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韫颇有雅人深致。

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大雪纷纷而下,像是什么样子?”

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七百三十二章 谢道韫临事不乱

最初,谢安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长子王徽之的卓尔不群。

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

原来,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回府。

有人问起,王徽之道:“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怪!”

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

当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小都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

正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侯,名流雅集。

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

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就此失传。

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

王羲之全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

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韫听到了。

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

王献之与客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幢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

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坦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

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淝水之战时,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

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

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

桓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

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见到帐后罗列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

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身,同入建康。

谢道韫深受叔父谢安的熏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

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

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

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

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

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

谢道韫厉声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孙恩早已听说谢道韫的才名,此时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

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经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是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

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后来,张彤云嫁到了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

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