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沧海-第3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438章 王小波李顺

灌州,地处成都平原西缘,岷江上游,若要和后世的行政区划联系起来,那便是相当于后世的都江堰市范围了。润泽着成都平原的岷江,便是从这里流出群山、随后在这片川中最肥沃的沃土平原上环绕半周、最后在宜宾与金沙江汇流、流向重庆。可以说,这里便是天府之国的起点了。

灌州有两处人间胜景,又恰好分布在灌州下辖的导江、青城二县。导江县内的名胜,顾名思义便是扼住了岷江出岷山之源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了,这座先秦时候前辈们用放火把山石烧灼爆裂的方式施工而成的古拙分水堤堰,成为了千余年来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民生保障。在没有修建都江堰之前,因为岷江出岷山山脉时的落差过大,形成悬江,一旦雨量过剩江水便会四处冲突奔腾、为祸不浅。

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短短一百里路的江段,落差竟达百丈之高——基本上就是江水流一丈,地势就要降一寸,坡度接近了百分之一。在都江堰没有修建时,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修成之后,分岷江之水势,调蓄水旱,方才消弭此祸。原本的历史上,都江堰流域曾经会在南宋末年成为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发展出“水力纺车”工坊的地方,体现了华夏大地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萌芽。只是如今这个时空,这个美名自然是被吴越王在严州修建的千岛湖工程给盖过了,都江堰所能吹嘘的,也就只剩下了历史。

至于灌州第二大名胜,那便更是人尽皆知——光听青城县的地名也知道,这名胜乃是大名鼎鼎的青城山。此山乃是正一道道教祖庭之一;盖因东汉末年时第一代张天师、正一道始祖张道陵,晚年便是隐居青城山,最后在此羽化登仙的。

南北朝时蜀地宗教并不繁盛,青城山还未能光大,到了大唐立国以来,因为李家皇帝自居为老子后裔,把老子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道教大昌,青城山遂变成了不亚于江西龙虎山的恢弘道场。在蜀中因为道教圣地别无分店,青城山更是被达官显贵推崇至极。到了唐末战乱时,蜀地又因为不曾被王仙芝黄巢的农民军屠杀的优势,导致关中贵人大量迁徙蜀地,青城山的道场便香火更甚。

当时,天下最著名的道人之一、深得唐僖宗信重的“东瀛子”杜光庭便是在黄巢破长安时,跟着唐僖宗一起“幸蜀”的,后来就隐居在这青城山上开了道场。唐僖宗钦封他为“广成先生”;大唐亡后,统治四川的前蜀皇帝王建又加封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并辟为礼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然杜光庭不愿为王建所用,仅仅在王建帐下虚应其事、为官不过数载,便彻底归隐,此后又在这青城山隐居了三十多年才仙逝,时年将近九十——那已经是后蜀孟昶在位年间的事情了。

因为杜光庭的名声,蜀中权贵豪族也绝对不敢在这青城山胡来,别处“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到了这青城山便完全翻转过来,几乎被杜光庭所光大的“天师洞”所控制,久而久之却是让这里成了形同半**的方外之地一般。只是山地不能种稻麦等粮米作物,所以天师洞的势力范围内圈占田地的情况却不算多,只因山地恰好适合种茶,因此荒年时多有在都江堰平原上混不下去的赤贫房户逃到青城山上投靠天师洞,种一点私茶拿去换口饭吃。

……

天师洞名为洞,实则是一处恢宏的道观,所谓的“洞”,其实是说观宇范围内圈了一处山洞,这山洞据说是八百多年前张道陵羽化登仙的前修行的所在,因此得名。

这一日,天师洞半山的庄子中,私茶庄主李顺看着自家那今年新扩的外院内挤满了近日来上山投奔的“旁户”赤丁,心中也是悲愤。原本的年份,穷苦人遇到夏税征收的时节,就颇为摊派加耗所苦,宋人灭了蜀国之后,穷奢极欲刮地皮刮了孟昶的国库不算,居然还可着劲儿穷尽一切搜刮百姓财富的机会。所有农民当中,种粮食的好歹因为粮食笨重、运出四川去损耗过重而暂时没有排在掠夺优先级上,而茶叶、丝绸、棉布,这些经济作物与经济作物加工的手工业品因为经济附加值高,成为了盘剥的重灾区。

“旁户”是当时四川地区独有的一种民生状态,经济地位和佃户差不多,但是实际上他们原本又是有地的,只是因为蜀地多年来积累的免税豪族、官僚、知名僧道太多,州府税收为了保持征收总额,所以把因为豪族免税带来的缺口转嫁向没有免税特权的平民百姓摊派,久而久之没有背景的百姓更加活不下去,只能把自己的田地寄名到豪族、官僚、寺观之下——这种免税制度和后世明清时考中秀才、举人功名后其田地免税是一个道理,只是唐末和前后蜀时四川地方的免税对象不是读书考取了功名的人,而是达官显贵罢了。

结果,旁户们明明是自己的田,不但要缴纳高额的地租给官僚土豪僧侣,而个人的徭役和人头税却还免不掉,因为他们只是失去了地,但是从身份上来说还不是家奴。因此综合来说,“旁户”的经济地位可是比佃户还要凄惨许多,只能说和农奴相似,交租比农奴少一些,徭役比农奴重一些。

之所以当时旁户现象只在四川大量出现,原因便是如前所述——唐末黄巢秦宗权等人的屠杀没有扫荡到四川,因此这里的豪强大地主一直没有受到大规模农民武装暴力的打击,大唐三百年积累下来的土地兼并矛盾没有得到释放,杀土豪的脏活也一直没人干,从唐僖宗到王建,从王建到孟知祥、孟昶,再到如今的王全斌横征暴敛,蜀地百姓的境遇是每况愈下的,任何一次政权的更迭都没有释放过这种压力——当然了,这番道理都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的,如今身在局中,以李顺这种人的文化程度自然是不可能理解其中道理,他只知道愤恨这个世道就可以了。或许这个世界上,如今也就只有吴越王钱惟昱一个人可以看清这个问题吧。

“格老子滴王扒皮,这是不让人活了的打算。”李顺恶狠狠地咒骂着王全斌,一边让几个跟着他混的弟兄张罗熬粥,施舍给那群今日才收容的逃户,一边让人问明籍贯来头,舍给一些茶种,让在半山自寻缓坡,来年种茶,得了茶叶再还口粮钱。那些皮包骨头的穷苦人千恩万谢地跪下磕头,被李顺拦住了没让,毕竟他自己如果倒退一年时间的话,也不过是一个虽然有些祖产山田,却是也差不多要被逼得投靠别人名下的无权无势之人罢了,如今稍微富贵了些,也绝对做不出伤天害理的作福作威之事。

实际上,细细算来,他如今也确实算是已经投靠了豪族寺观了——他投靠的便是这天师洞,只是天师洞的道人似乎特别慈善,虽然接受了他的挂名,却只收了他一成多的租子,比起旁的豪强、官僚、住持们至少搜刮四五成的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尤其是天师洞虽然收了租子,却在帮衬着联络茶叶销路上颇为帮投靠民户上心,李顺的姐夫王小波前年还是别家跑三峡客商的伙头,后来因为得了贵人相助,自己拉起了一直车队、数艘跑岷江的私茶船,还养了数百押运的豪杰。

对于这一切变化,李顺一直觉得如在梦中。他隐约记得,原本这天师洞的势力在青城山虽然不弱,却没什么慈善的名声在外,便是两年之前,一股东边来访友的客人到了青城山之后,与天师洞的宗门攀上了关系,做了大施主檀越,后来天师洞的道人们才渐渐转了性子一般。

那伙客商中为首之人,李顺也跟着王小波接触过两次,说是当年浙东诗僧贯休大师的再传俗家弟子,秉持祖师的遗愿来川中寻访故友的后人——也就是杜光庭杜真人的孙子。正一道本不要求禁婚假繁衍,杜光庭哪怕是道门得道高人,也是有子孙的,哪怕没有子孙,光这天师洞道场开在这里,也有许多徒子徒孙。

那伙客人刚来巡访祖师故友遗踪时,天师洞的住持道人和杜光庭后人都是颇为疑惑的,以为是什么借着世交故人的名头来招摇撞骗,不过那些客人出手实在豪爽,为首的又举止儒雅,学问当真是儒道释三教论衡博通古今,很快就和天师洞的道人和杜家子孙打成一片。

除了客人出手的豪爽之外,另一个让天师洞之人对来客身份不加疑惑的重要原因,则是杜光庭早年的经历——杜光庭虽然在京兆和蜀中住了加起来有四五十年,但是他祖籍却不是在西部,众所周知杜光庭祖籍乃是处州缙云人(今浙江丽水缙云),早年时和贯休禅师也着实交往甚密,二人虽然一僧一道,在教义上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是在想、吟诗作对方面却很投契,乃是诗文会友的典范,二人应和之作后来还被收录入《全唐诗》,虽然如今这个年代《全唐诗》还没有成书,但是杜光庭与贯休禅师早年结交经历都是人尽皆知的,杜家子孙自然不会怀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

李顺不知道这伙浙江来的客人为什么要帮衬着提携他自己和他姐夫,不过作为粗人一个,有人愿意挑头罩着大伙儿,也就跟着人卖命便是——就他这等都快被欺压得无路地人家,别人富贵人家还能图他些啥呢?

。。。

第439章 星星之火

却说这日李顺正在庄子上安顿着一些新投奔而来的旁户,外头却有家人报来说,他姐夫已经从戎州回船了,已经赶到山下镇子上。李顺便放下手头的事情,带了十几个身边得用的丁壮,驾着骡子青驴去镇子上接应。

王小波自从有了船之后,按照那伙东边来的客商提点,搭上了一条到戎州的卖茶商路,每隔几个月便要跑一趟戎州。戎州便是岷江金沙江汇流而入长江的三江交汇之处,已经是蜀国实际控制区域的最南边,再往南就是十万大山中的南蛮子控制的地盘了,故而原本不是商贸往来重地,做私茶生意的人也少有往那边贩运,官府的查禁在那个方向也很松。

直到去年年初那股东边来的客人让王小波牵头走这条线,王小波和李顺看了之后,估摸着这股外来户说不定是搭上了一两个戎州以南金沙江沿岸的南蛮部族,这些蛮子也需要茶叶,却能拿一些热带特产来交易,虽然利益不算大,但是考虑到是官府监控的盲点,倒也是颇有可观了。

李顺到得镇上,正赶上姐夫王小波卸完船货、需要寻人装车——青城山上不种粮米,坡地上种茶贩售之后,私商回程时都需要买回粮米蔬菜、肉食常用物件,往往比去程的时候船只吃水还深,到了地头也需要雇佣一群临时的力役帮着卸运,若是寻常合法的商人,自然是可以通过正规渠道雇人,而王小波是私商,因此每次回程都要小舅子接应。

王小波身高八尺,样貌却是颇为清秀,一身曷衣短打的装扮,手足露出些深色的沧桑皮肤,一看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苦人家出身,在这一群私商当中衣着居然连从人都不如,但是却好在够显眼。李顺老远就看到了姐夫,跑上来见礼,王小波一把抓住胳膊,先斥责小舅子不知礼数:“怎得越来越没规矩了,还不先见过林公子?”

王小波说着时,李顺才注意到他身后转过一个容貌俊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