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险。这些年中土如果不是三足鼎立,而是南北对峙的话,你们自信能挡住北方强敌的攻击吗
“所以……”江南郑重劝道。“退一步,打破僵局。先拿下江陵,即刻攻打江淮,这对大陈最有利,请三位深思。”
陈叔陵、陈叔坚兄弟犹豫不决。吴明彻问了一句,突厥人的军队何时越过长城?
江南微微一笑,非常肯定地说道:“四月下,五月初,大可汗燕都一定会南下太原。”
吴明彻看看陈叔陵,轻轻点了一下头。陈叔陵沉思良久,问道:“王上的建议是什么?”
“梁国可以做为大陈地藩属国,继续承继梁祚。”江南说道,“你们在江陵屯兵,在江陵设刺史,假如你们要灭了梁国的国祚,大周人将撕毁盟约,出兵攻击。”
“我们和大周国换一下位置,是吗?”陈叔陵立时明白了江南的意思,“这个条件我不能接受。此次大齐为了攻打关陇,倾尽全力,就算突厥人出兵救援大周,他们也会两败俱伤,而突厥人也不会空手而归,他们必定借机要挟齐周两国,向他们勒索巨额钱财。”陈叔陵非常自信地说道,“到了那个时候,我大陈人无论攻打荆襄,还是北伐江淮,都能获得胜利。王上认为呢?”
“不要自以为是。”江南毫不客气,嗤之以鼻,“想想侯景吧。当年江左实力雄厚,梁武帝也雄心勃勃,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拓跋大魏摇摇欲坠的时候,在高欢和宇文泰连番大战的时候,他都未能决心北伐,结果错失良机,继而他又想借助侯景之力占据中原,但最后结果是什么?断送了梁国,也断送了江左。今日江左之局面,始作俑者是谁?是侯景,他一个人就能败亡你们江左,更不要说今日的大齐还有斛律光和数十万大军,所以你们还是接受教训,不要再自以为是了。我可以断言,大齐的斛律光只要活着,凭你们大陈一国之力量,休想踏上长江北岸。”
陈叔陵地脸色马上就变了,刚想反驳,江南抢在他前面又说了,“你们结盟大齐,打了江陵几年?打下来了吗?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大齐人是中土之虎,和大齐人结盟无异与虎谋皮,一旦中土重现南北对峙之局,在你们失去江淮屏障的情况下,还能保住国祚多久?”
“以我看,你们还是先拿下江陵,然后掉头去打江淮,迫使大齐从中原战场撤兵,以维持三足鼎立之局,确保江左安全,同时巩固和大周的盟约,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借助大周地力量联手攻击大齐,这样一来,你们既能削弱大齐的实力,又有机会收复江淮。”
—
“想想当年魏蜀吴三足鼎立之事,你们应该知道,蜀吴联盟,才是维持中土三足鼎立之局地关键。”江南笑道,“大周人是中土的一只狼,和大周人结盟共击山东大齐,两狼打一虎,应该是大陈人的正确选择。”
陈叔陵哑口无言。
江南说来说去就是要维持中土分裂局面,突厥人也正在为此而出兵南下,大陈人的确没有足够时间拖延下去,稍有疏忽可能就一无所获了。他想了一下,说回去好好商量,随即告辞。
江南随即去拜访萧岿,把自己的意思详细说了一遍。
萧岿不愿意,他宁愿和大陈人血战而死,也不愿意在仇人面前摇尾乞怜。卑颜曲膝。
江南劝他。今天是仇人,明天可能就是朋友,而今天是朋友。明天也许就会变成敌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恩怨情仇,只有利益。中土如此,西土也如此。你看我们粟特人的昭武九国,先是厌哒人的藩属国,后来又臣服突厥人。成为突厥人地附属,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生存。
假如誓死不降,都死了,粟特人还能继续存在?昭武九国还能继续生存?
今日地梁国也是一样,面临生存危机,以梁国的实力,既不能和大周抗衡。也不能和大陈对峙,只能在两个强者之间芶延残喘,但只要活着,国祚还在。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中土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形势下,你怎么肯定梁国就没有中兴地一天?你就没有重建大梁国的机会?
萧岿和大臣们商议良久,决定接受江南的调停。
接下来的谈判依旧很艰难,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锱铢必争。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各方最终达成一致。梁国改为大陈地藩属国,梁皇子临海王萧璟质任于建康。大陈人屯兵江陵,置江陵刺史,并于三国盟约之日,其水师主力顺江而下,会同建康兵马,渡江作战。
陈叔陵邀请昭武江南同赴建康,江南欣然接受,乘舟师南下。
陈叔坚则随同大周使者宇文达等人速返长安。
同州,大行台。
各种各样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汇集到大行台。
大陈人签订盟约并约定渡江作战日期的事,让李丹、韦孝宽和宇文宪等人长长松了一口气,现在除了等待突厥人出兵外,最为关注的就是正在大齐京师城的议和谈判了。
天骄的司马画雨、白马堂的断情、昭武九国的何林、韦孝宽地暗探和律雅璇利用一切手段向关内传递消息,粟特商贾、沙门、难民和大齐军中的一些汉人将领都成了信使。大行台的高颎和苏威等人汇总各种消息后,得出一个结论,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
有关斛律光篡僭的谣言在城广为流传,“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就是一,暗指律氏,明月是斛律光地字,如此不言而明。又有儿歌,说“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多。
祖珽听说这个谣言后,马上做了一番润色,在后面又加了两句,“盲老公背受大斧,饶舌老妇不得语。”并让自己的大舅子郑道盖奏报大齐国主高纬。高纬暗自心惊,请祖珽给自己解释一下,祖珽添油加醋,说这个盲老公就是自己,而饶舌老妇应该是皇帝地乳母陆令萱。从这个纬谣上来看,斛律光大概要造反了,陛下你要早作准备,不要为奸臣所害。
高纬将信将疑,虽然他有心诛杀斛律光,但如今时机不好,大齐的主力大军都在斛律光兄弟手上控制着,如果斛律光知道自己要杀他,举兵造反,那自己这颗脑袋就危险了。他找来穆提婆、韩凤、高阿那胘问计。
穆提婆当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直言不讳地告诉皇帝,斛律光这种人就是侯景第二,要杀就早杀,不能犹豫。想当年高澄就是犹豫不决,结果让侯景起兵造反,差点把
送了。
韩凤说,陛下不要上当,这肯定是大周人的离间计。此刻斛律光的军队已经逼近潼关,长安岌岌可危,而城街头却出现这种纬谣,未免太巧合了吧?
高阿那胘也认为不可信。汉人对鲜卑人非常仇恨,尤其现在鲜卑人正在攻打大周屠杀汉人,所以他们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出现中伤斛律光的谣言很正常。陛下权当笑话听,不要在意,更不要中了汉人的奸计。
不过两人也很忌惮斛律光。他们没有显赫功绩,能成为中枢大臣执掌机要,纯粹因为是皇帝自小玩到大的朋友,假如斛律光灭了北周,威震天下,继而倚仗实力独揽权柄,对他们不是一件好事。
最近大周的使者给他们送了厚礼,这份厚礼非常厚,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既然收了人家东西,就要为人家办事。这议和的事还是早点办成为好。所以两人异口同声,劝谏皇帝还是乘着这个机会和大周议和,这样既能得到土地和城池。又能撤回军队召回斛律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高纬最近也在为这件事头痛。姐姐(鲜卑人称呼乳母)陆令萱、昭玄大统(僧官之首),还有很多勋贵大臣都劝自己尽快和大周议和。
这么多年了,从神武皇帝到现在,大齐地军队何曾杀进过关中?斛律光飞扬跋扈。以为自己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很骄狂,但大周人岂是好惹地?那个韦孝宽就是当年在玉璧击败神武皇帝的人,他的守城之术令人叹为观止。律光是矛,韦孝宽就是盾,只要韦孝宽活着,斛律光就没有机会杀进关中。相反,还要防备韦孝宽反手一击。律光这次把大齐主力军队全部带去了,姑且不论他有没有野心,也不管他是不是图谋篡僭。他假若败了,损失惨重。那大齐地武力就要遭受重创,将来拿什么戍守边疆?大齐的安危和斛律光个人功绩比起来,孰轻孰重?还是早点议和,撤军了事,不要因小失大,给大齐带来无穷祸患。
这话听多了,不要说皇帝,就是普通人也会动摇。山东前有玉璧之败,后有侯景之乱,距今不过十几年的事,惨痛的教训至今历历在目,高纬就算再昏庸,他也知道国祚的轻重,不敢拿自己的江山开玩笑。
但他害怕斛律光。律光地报捷奏章一个接着一个,在每份奏章的背后,他都要反复恳请皇帝不要听信馋言,不要议和,要坚决打下去,务必一统北方。高纬看到这些奏章,仿佛看到斛律光正拿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胆战心惊。
高纬找来崔季舒、魏收等精通天象卜的大臣,名义上是请他们商讨军国大事,实际上就是征询对策。
这些汉臣众口一词,这仗一定要打,天象已经显示了,陛下今年可以一统北方,但问题是,“明月照长安”,这个纬言也不是假的。“明月照长安”有两种解释,一是斛律光攻克了长安,灭亡了大周,其次是律光很可能借此机会崛起于关陇。
高纬一听脸都吓白了。律光崛起于关陇,自建霸业,那我还守得住这片江山吗?我宁愿和大周东西对峙,也不能让斛律光抢了我的国祚。
他要议和,要立即撤军。
尚书令唐和左右仆射祖珽、段孝言、侍中穆提婆、高元海、高阿那,领军大将军韩凤等亲信大臣意见不一,连番争吵。有的说先攻克长安,然后再杀斛律光;有的说即刻换帅,把斛律光召回京城禁锢起来;有地说不能杀斛律光,那是自毁长城之举,不如先解了他兵权,让他在家待着,必要的时候,他这把刀还能用用。
段孝言出了个主意,说先不要急着议和,斛律光强烈反对议和,如果激怒了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回来,诬陷我们都是奸佞之臣,大家一个都跑不掉。他建议国主手诏一封,说一下城正在传唱的纬谣。律光如果忠诚于陛下,必定会以此为借口,自解兵权;相反,他会置之不理,以统一北方为借口继续攻击,继而牢牢控制兵权。
“到了那个时候,陛下随便找个什么借口让他回京一趟……”段孝言做了个砍头的手势,“一劳永逸。”
高纬认为这个主意不错,让唐写了一份声情并茂地手诏,派人送到了前线。
此刻斛律光正在督军猛攻潼关,接到高纬的手诏后,勃然大怒,痛骂朝中奸佞。高延宗、独孤永业、贺拔伏恩、慕容三藏、斛律武都等人极力劝阻,叫他赶快回京一趟,面陈国君,以解信任危机。
律光不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对国主忠心耿耿,我怕什么?”其实他真地有些怕,他怕自己回去后脑袋就掉了。这些年朝堂上的杀戮太多了,自己就杀了不少人,双手沾满了同僚的血迹,奇书…整理…提供下载那些无辜死去的亡灵正在城等着自己。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这句话太厉害了。如果自己是国君,身边正好有这么一个大臣,不杀才是怪事。纬谣这种东西不是真假的问题,而是信不信的问题。对于国君来说,这种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否则心里总惦记着,杀了就一了百了了,再也不会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