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傻孩子,宗叔叔为你找一个比这小子好十倍的丈夫。”
“宗叔叔请别这样说,霞儿宁愿去死!”
宗泽对于年轻人的感情,也难以理解,摇了摇头,安慰金霞道:“呵呵,那叔叔就不说了。你放心好了,这小子现在精明的很,最近做了许多离奇的事情,好像都很有深意。既然他敢这样和李老鳖打赌,那肯定有他的道理。”
大灾初现 (2)
金霞紧锁的眉头微微绽开,但仍然不放心对宗泽说道:“万一……还请宗叔叔帮一帮他。”
“我当尽力维护。唉,你这傻丫头,人家可不会念着你的好。”
“宗叔叔——”
……
对于鄞县任何人的议论,宋歌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他首先通过旁敲侧击,从青儿、绿儿、紫儿、红儿这四个小美女的口中,明白了自己为何与知府大人闹了矛盾。
这件事情说起来,本来应该是好事:
知府宗大人与宋老爷偶有来往,听说宋老爷的儿子,即宋歌,到了婚嫁年龄,还没有娶媳妇,而知府大人正好有一个去世的友人托付收养的女儿,叫做金霞,也已待嫁年纪。于是就提出要与宋家结亲。
宋老爷对于能够攀上知府这样的亲家,当然求之不得,一口应承下来。
这在古代,父母之命已定,然后请了媒妁,双方约定,这婚姻就算成了。
可是万事俱备,就在去年准备办喜事之际,宋歌却反悔了,死活不肯答应这门亲事。最后还闯到府衙闹事,放厥词说如果办了婚事,不是把新娘掐死,就是自己跑去做和尚。
由此,这件事成了鄞县人人皆知的笑谈。
知府宗泽大人生气不过,把宋歌教训了一顿,负气取消了这门亲事。
大概情由就是这样。
宋歌猜测:可能是这个金霞姑娘丑陋不堪,所以纨绔宋歌打死也不肯屈就!
因而他也没太放心上,每日巡视南街,听方珍弹琴唱曲,逗小可怜玩——
当然,他不知道人们口中的知府宗大人其实是一代名臣宗泽,要是知道这就是后来民族英雄岳飞的伯乐的话,肯定早就巴着脸皮上门抱他的大腿了!
……
宋歌很想对南街进行商业调整,比如开个赌场,青楼,甚至当铺什么的,但是都无法下定决心去开。一来今年大旱,下半年的情况不好预测,很难估计这些生意的景况将会如何?二来,原先的店铺都是宋老爷开下的店铺,不好随意改变。那个老迂腐收买人心的本事好像不错,许多掌柜都向着他,要是把这条南街改造的花花绿绿,估计许多掌柜,包括管家宋明,都要站出来反对。
宋歌心里寻思着:来日方长,将来囊中鼓鼓的时候,去更大的城市,买下一条长街,按照自己的意愿,用二十一世纪的眼光和营销手段,开一个大宋朝的CBD(商业中心)。
宋记米行收购大米如火如荼地持续着,半个月之内,鄞县其他商家的大米以及粮户的大米,几乎被宋记米行收购殆尽。
而同时,鄞县的大米,立即到了有价无货的地步,大米价格火速增长。本来一石普通大米一贯二左右的价格,迅速提高到一贯五,而且有价无货,有需求的百姓根本买不到大米,只好吃一些其他食品度日。
大灾初现 (3)
李家以及其他商家立即嗅到了大米的利润,纷纷派人出门收购粮食,水路的水路,陆路的陆路,运回鄞县进行销售,赚取高额的利润。
而有些富人家庭,也有了抢购的意识,在下一批大米到来的时候,纷纷到各个米行、粮店排队抢购,因而各个商户的第一批收购进来的大米,很快被抢购一空,让他们挣的盆满钵满。
李老鳖更是趾高气扬,在鄞县放出风来:轻轻松松,半个月之内又挣了上万贯,想要我李家破产,门都没有!他这话,是说给宋歌听的。
接着,各个商家,包括李家,又一次备足车马舟船,到附近州县收购大米。
两个月不到,鄞县市场上大米的价格已经涨到三贯一石。
时间也从春光明媚的三月,进入炎热的五月底六月初。
老天爷在和宋歌开了个玩笑之后,转而无限支持宋歌,收起了雨云,天天把狠毒的太阳送出来施虐,照的大地滚滚发烫,一复一日,毫无转脸的打算。
正在茁壮成长的水稻,因为田里干燥,田水发烫,虫害严重,稻杆都烂了脚,小风吹过,纷纷倒伏。
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肯定不看好。
似乎宋歌的预言就要灵验了,今年鄞县的旱灾已成定局!
由于收成不被看好,那些米仓里粮食已经不多的人家,都逐渐开始发愁。而米价的大涨,带动了其他各类粮食的价格上涨,很多口袋里有一点钱的人家,都在埋怨自己为何不早一点购买贮存粮食,到了现在这个高价,才出手买粮。
而实际上,他们都还是好的,至少口袋里还存了点钱,那些口袋里几乎没有钱的人家,可是真的犯愁,本指望省吃俭用,熬到金秋田里粮食的收成,没想到旱情严重,看那瘫倒在田里的绿油油的水稻,估计也打不了几斤大米。
人心逐渐混乱——
庆元府知府大人宗泽也是忧心忡忡,两个月以前不听宋歌的预言,没想到不幸被他说中,今年居然真的是大旱之年。更加可恶的是,这小子居然以高价收购大米,估计这两个月之内,已经收购了数万石大米,这直接导致了大米价格的上涨,也是人心混乱的罪魁祸首!
难道,他这是在报复我?
李老鳖却喜忧参半,喜的是米价越涨越高,他已经动员了所有的伙计,跟随着他到各州各县收购大米,贩回鄞县销售。而经过两次外出之后,庆元府各州县的大米几个也跟着高涨起来。为了收购到更加便宜的大米,他北上杭州府,南下台州府,收购大米,以挣取高额利润。
而李老鳖的忧却是由于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大部分用在了大米的购买之上,其他各店的营业额顿减,很多店铺甚至关门歇业,只有娱乐业、赌坊还勉强经营。
大灾初现 (4)
而鄞县百姓对于宋歌的情感,却是非常的复杂,无法说的出口。先说宋歌居然未卜先知,预测到了今年的旱灾,这使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而且,他曾经闯进县衙、府衙让知县大人、知府大人大力预防今年的旱情,可是知县知府大人都只是蜻蜓点水,草草应付了事,以致有了现在这种情形。同时,百姓们又恨着宋歌,宋记米行不仅不出售大米,甚至还不停地以高价收购大米,这不是有意推高粮价吗?
但是,仇恨归仇恨,宋家用的是自己的钱,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他怎么用自己的钱!他又是一个商人,囤积货物,本身就是商人从商的一个手段,无可厚非。
何况,他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当时他告诫官府今年大旱,官府都不理睬,他才私自收购大米,要是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米价肯定应声下跌,那么,他囤积那么多的大米,岂不是要亏掉老本?那么,宋家也就会跟人们预测的一样,百年基业立即垮台!人们对于他刚开始囤积大米,大多当作一个笑话,不就是这样想的吗?
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收购,宋记米行已经储存了数万石大米,从六月初开始,不再无限制收购大米,而是每天定额收购一定数量的大米!
即使这样,商家从其他州县贩卖过来的大米,也很快就被抢购一空。高额的利润,促使他们到更远地州县,收购更多的大米。
他们乐此不疲,李家尤其如此!
行为莫测 (1)
这期间,宋歌派出去寻找方腊的下人回来了,称在清溪县找不到方腊,没有任何一个漆园里有方腊这个人,估计已经离开了清溪县。
方珍听了之后,本就忧愁的脸颊,更加难以见到笑容了,即使偶然看见宋歌时流露的一抹微笑,也是那么的忧郁!
大神级人物方腊找不到,宋歌也非常郁闷,但是他却也想得开:这种人物,可遇不可求,也许哪一天就会自动来到自己跟前,何况他的妹妹还在自己身边呢!
小可怜越长越强壮了,这家伙现在已经长到四五十公分高,与普通的狗一般大小了,通体斑驳花纹,身材修长,四肢强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牙齿尖利,威猛无比。它不仅能够轻易地爬上高大的桃树,在树枝上健步如飞,甚至还能够跳上房顶,在墙壁和屋顶上来去自如。
当然,现在已经可以确定,这就是一只山豹!凶猛的山豹!
方珍与小可怜日夜为伴,方珍弹琴唱歌的时候,小可怜就匍匐在不远处静静聆听,而当方珍精神不好的时候,小可怜就逗着方珍开心。她们是那样的投缘,即使方珍知道了小可怜是一头猛兽,一头随时可以把她撕的血肉模糊的猛兽,她也丝毫不怕,她从小可怜的眼神中看的出来,它肯定不会伤害她。
……
宋明本来对于宋歌如此毫无节制地收购大米忧心忡忡,时常跑进后花园唠叨:“少爷,大米不要再收购了,这样孤注一掷,很容易血本无归!”“少爷,已经花了二三十万贯钱了!宋家能够拿出的钱,差不多都拿出来了,不能再花钱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验身,他在看到鄞县旱情严重,断定米价肯定不会下跌之后,他的心情也逐渐好转。他寻思着等到秋后,百姓瓮中无米,而今年收成又差,米价还能高涨,这样的话,宋家再以超高的价格抛出囤积的数万石大米,岂不是赚翻了!
宋明想的是好,但是他显然没有考虑完善,真到了那个时候,饥民一暴动,直接就把宋家粮仓掀翻,冲进去抢大米了。
那样,才是宋家真正的灾难!
就在这个时候,宋歌又做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想到的决定:
在南街宋记米行的街道两旁,建造十口超级露天大灶,每日从早到晚不间断地施粥!
宋明完全不能理解宋歌的行为,他又来到了宋府后花园,对宋歌说:“少爷,哪里有这样施粥的啊?每天少说也要耗费几百上千斤的大米,而且,穷人们都吃饱了,就不会砸锅卖铁地购买大米了!我们囤积那么多的大米,就难以卖到一个好的价格了!”
宋歌正在逗小可怜玩,听了宋明的话,笑着说:“明哥啊,你的确是个合格的商人,但却不是一个好人。我早就说过了,我囤积大米是为了鄞县的百姓,并不是为了宋家的财富。”
行为莫测 (2)
宋明显然更加迷糊了,“少爷?宋明确实不懂少爷的心思,但是,宋家几乎耗费了所有的财富,囤积了那么多的大米,如果卖不出一个好价钱的话,就很可能直接破产。少爷与李老鳖的赌约,举县皆知,难道少爷还真的准备去李家做奴隶吗?”他确实是着急了,这些话,应该是他认为对宋歌的最严重的警告了!
宋歌说:“明哥,你放心好了,我是不会去李家做奴隶的,只有他李老鳖会来我们宋家做奴隶的份!”
宋明从不逾越,点到为止,既然少爷这么说了,他只好无奈地说:“但愿如此吧!”
宋歌说:“明天施粥现场,我也过去看看。”
……
第二天临近中午的时候,宋歌踱步来到了南街。
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旱情严重,人心惶惶,市场秩序混乱,行走在南街的顾客不多,而南街的各个店铺的生意,就越发的少了。
宋歌走到宋记米行,只见数口大灶已经造好了。此时,伙计们正在埋锅煮粥,边上,几个乞丐听说宋家施粥,已经托了破碗在路边等着。
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