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浩然和旁边的冯国用、刘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他所献之法就是蚂蚁搬家,北方诸省的工厂以南方调过去的技工为主,东北工厂则以北方诸省培训出来的技工为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循序渐进,避免摊子一下来拉得过大,二是避免了南方技工一下子跑到东北严寒之地吃不消。南方人怕冷,跑到北方已经很吃力了,要他们去更寒冷的东北去,恐怕一时适应不了,而北方技工却没有这么顾虑,应该适应地很快。
“这样也是个办法。”刘浩然默然想了一会道,“现在北方诸省户籍普查已经出来了,山西省人口最多,那里可以做为开设工厂的重点,完备几年后便可向东北和北方其他诸省移民。”
现在大明的工厂已经走上规模化和技术化,一个中型工厂动辄上千人,一个大型工厂可能上万人,因为受当时的生产技术,只好走上这种劳动力密集的方式。而且大明工厂现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流水线作业,强调生产和管理效率。一般的百姓不经过培训还真没有办法适应现在大明工厂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南方诸省走在最前列,尤其是安徽省,已经囤积了数以十万计的技工,完全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工业大省。因为这里是刘浩然起家的地方,百姓又都是他的“同乡”,对其和大明的忠诚度在诸省都是最高的。
从安徽省大规模向外“技术移民”,除了可以帮助北方的工业迅速发展之外,还可以改变地方人口和势力的现状,对稳定地方局势很有帮助。
“陛下,此法甚好,移民之后安徽工厂人手的缺口可就近向两湖和江西招募。”刘基在旁边补充了一句道。刘浩然一听就明白他心里所想的深意,两湖、江西都是原陈友谅的地盘,虽然归附好几年了,但是和安徽、江浙等老根据地,中间还是隔了一点东西似的。刘基此举就是想让两湖、江西与安徽绑在一起,最后融为一体。
冯国用深深地看了一眼刘基,眼睛里闪过一道赞许的眼光。这种事要是成了,安徽的势力将大会增强,而安徽是淮西集团的老根据地,一旦两湖、江西在经济上与安徽绑在了一起,淮西集团将是如虎添翼,这应该是江南派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身为江南派翘首的刘基就这样提出来了,全然不顾两派之间的利益斗争。这种国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的胸襟的确让冯国用感动了一把。冯国用“随意”地看了一眼刘浩然,发现他的眼睛里是波澜不惊。
“国瑞,你的想法很不错,看来你并不限于本职,还有心多看多想,这点我很欣慰。我也对你去治理东北更有信心了。不过有一点你自己要把握好,一旦出任地方政职,可就与军职无关了,你可要想清楚了。”
朱元璋心里咯噔了一下,开始盘算起来。大明从江南开始,在刘浩然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军政文武官员分得很清楚,根本不会出现军政法大权一把抓的情况。而且武将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相不搭界,所以这文转武或者武转文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朱元璋虽然出身淮西武将,但是入了江南之后却界定的不是很清楚,开始在枢密院任职,算是武将派,可只能算是武将派的文职人员,后来入了陆军部,就算是文职人员的武将派了。可一旦转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彻底为其身份划清界线了,以后要想转回武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将一职的发展前途,发现前途渺茫。现在大明名将如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而且大明武将越来越趋向正规化,除了第一代武将,其余新生代都是科班出身,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新代武将”,他们读完县学就进入军官预备学堂,军事教育一受就是十余年,比科班还要科班。朱元璋知道,以后大明军队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军官和将领的天下,自己在里面混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了,军队中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经足够了,再说淮西集团不缺武将,缺的却是文官,李善长、汪广洋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了,缺少强有力的中枢接替人,要是自己转做文职,他们一定都会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尽职责。”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进修三个月,然后去赴任辽宁布政使一职。”刘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点头道。
“遵命陛下。”朱元璋虽然早就知道刘浩然要让自己主政东北,但是拿捏不住到底是授予参政还是布政使,现在听到刘浩然直接挑明,心里又是一阵欢喜。
待到朱元璋退下之后,刘浩然看了看冯国用和刘基,发现两人脸有疑色,便笑道:“国用,伯温先生,你们可是舍不得国瑞转做民职。”
冯国用笑了笑,看了刘基一眼,挑先说道:“我就怕国瑞难以胜任,辽宁政事繁琐,势态复杂,不好说。”
辽宁现在当然非常复杂了,那里汉人少,诸族百姓多,而且管着那么宽的地盘(三河省现在也归其管),所以暂时实行军管,真要推行民政官制,恐怕是艰难重重,非一般人难以胜任。不过这话冯国用说合适,刘基说出来就不合适了,所以冯国用抢先说破。
“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不过国瑞此人杀伐决断,决事甚明,又能广纳意见,东北乱局正适合他一展拳脚。”
刘浩然说得都是朱元璋的优点,要不然人家也不会在正常历史中从一个义军元帅最后成为开国皇帝,所以刘浩然认为目前东北的局势适合朱元璋这种开创性人才去治理,那里很乱,也正好需要朱元璋这种“杀人不眨眼”的主来压阵。
“陛下信任国瑞,他自会竭尽全力的。”刘基出来打了圆场,冯国用一听,略一想心里也清楚了,主政辽宁光靠朱元璋一人是不够的,内阁自然会用心挑选几个良臣为参政,朱元璋在用人和决断这方面还是有些长处的,也不用太担心。
“陛下,越陈战事看来是要有大进展了。”想罢后冯国用便把话题转移。
“大进展,越陈和占城在雨天泥地里混战了近半年,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看上去只要我们上去戳一手指头就行了,其实大不然。占城是有心放水,越陈自然会聪明地保持实力,而那里山高林密,天气又湿热,阻力会不小啊。蓝玉和汤和那边要拿出大决心和大动作来才行。”
冯国用和刘基都是知内情的人,知道刘浩然所说的大决心和大动作是指什么意思。冯国用点点头道:“枢密院参军总署制定的新策略已经下发,相信蓝玉和汤和应该心中有数了。”
参军总署的新策略是以重要城镇为点,河道、要道为网,整体包围,分片清剿,不惜任何代价歼灭该区域的抵抗力量,然后层层推进,重创越陈主力。反正打完战人口归占城,明军没有多少顾虑,雇佣军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也明白,占城开始的时候是出了一把力,可是打到后来,和越陈一样越发地吃力,于是便开始放起水来,越陈也装模作样地打得热闹,但是手里留了多少实力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参军总署还提出招募越陈“伪军”做为雇佣军的辅助作战力量。
说了一会军事方面的话,刘浩然似乎心里另有要事,冯国用和刘基便识相地告辞。
过了半个时辰,李善长和汪广洋带着王侍尧和叶淙温赶来了。
李善长和汪广洋是内阁一二号人物,主管大明政务全局和经济发展,但是两人在大明日异月新的快速发展下,已经开始不适应刘浩然一手主导的新经济模式。此二人是聪明人,知道自己一是老人,深得刘浩然信任,二是在文臣中威望甚高,还压得住阵脚,所以还留在内阁,但是要想出成绩,就必须重用受“新思想”熏陶的新人。王侍尧和叶淙温都是刘浩然一手提拔的心腹,算是“自己人”,重用他们一可以减轻自己治政吃力的压力,二可以向刘浩然表明一个态度。所以李善长和汪广洋听到侍卫传话,刘浩然有经济大事相商,所以首先就叫王侍尧、叶淙温跟在身边。
果不其然,刘浩然看到王侍尧和叶淙温,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让李善长和汪广洋心里舒了一口气。
“是这样的,百室、朝宗,我有个新的想法,就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大明的经济发展。”刘浩然开门见山地说道。他听完朱元璋的一些建议,深受启发,想到了一些新的思路。
“我想为我大明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即五年为一个阶段,中枢提出重点,以点带面,全力提高我大明的经济实力。”说罢,刘浩然便开始详细讲解起来。
刘浩然的想法是中枢内阁根据各省的情况和大明的整体经济实力,制定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在这五年时间里,官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设一大批大型工厂和企业,并以此为重点,建设外围配套中小型工厂,然后以这些工厂为基础,全面提高经济实力。
刘浩然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江南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工农商,农我们不去说了,各省只会发展。咱们就说说这工商,没有工就谈不上商,所以这工业就是基础,而钢铁等重工业又是这基础的基础。”
李善长和汪广洋一边听着一边点点头,江南的发展他们是深有体会,要不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钢铁、军工等工业基础,大明怎么能如此迅速地打败元廷,进而将北元打得这么惨。但是这几年的情况很清楚地显示,光靠江南一地的基础是不够的,现在运输不方便,从安徽等地将军需运上去,耗费的人力物力太大了,要想让整个大明固如金汤,就必须在北方也发展几个工业基地,以此做为对北、对西作战的大后方。
“这是一项大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好的,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首先你们要摸清情况,各省的情况,矿产勘探研究所的情报,交通运转的情况等等都要心里有数,你们不要想着将来十几年二十年的事情,还要想着五十年一百年后的情况,不要只顾当前蝇头小利,还有立足于长远。”
刘浩然说得有些口干舌燥,也不知道李善长、汪广洋、王侍尧、叶淙温四人听明白了没有,看到他们有些茫然的眼神,刘浩然便耐下心思,详细阐明自己的观念。
刘浩然对于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接触地不多,顶多是在那个信息大爆发时代听到的东西,外加一些什么社和资。刘浩然一直在想,到底实行怎么样的经济制度,不过朱元璋今日的一番话让他深有启发,在这个时代,又是自己说了算的国家,管它什么经济制度,实用就行。
于是刘浩然便想到了发展经济速度最快的方式“苏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当年斯大林就是靠这一套东西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而新中国也是用这一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明现在是在崛起,但是刘浩然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大明,这就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于是刘浩然便决定,在国内先用“计划经济”把集中力量重工业和工业基础打扎实,有了本钱便可以大搞殖民地经济,到时便可以转为“资本主义”,让大明进入快速发展的高速道。
“五年计划你们要记住五个原则,一是分配合理,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三是配套完善,四是可持续发展,五是教育是一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