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荣耀-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善资政院一事。资政院很早就设立了,不过大家都把它当做是一个“养老院”和“荣誉院”,却想不到刘浩然突然强化了它的职责,拥有了可以与内阁隐隐抗争的权力。

“或许是制衡吧。”刘基不敢肯定地道。尽管大明这些年大力介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也介绍了当前泰西英吉利出现的贵族议会,但大家还是没有过多地往这方面想。

“为何陛下这次做出这么大的让步,难道是为了保全李相?”宋濂有些不解道。尽管李存义案没有涉及到李善长,但是舆论依然指向他,不少人依然提出要给予他惩处,给他造成了很大压力,使得这位李相在这次调整酝酿过程中是闭门不出。而刘浩然一向重情,对于李善长这位老臣子,自然会倍加回护,现在又将其推向资政院掌院这么重要的职位,自然要堵住一些人的嘴。

“潜溪,你真的觉得是让步吗?陛下何曾畏惧过什么人?”刘基直问道。

“伯温,你的意思是?”

“孙炎、杨宪与我等关系密切不假,可是他们更忠于陛下,若要选择,你说他们会站在哪一边?”

宋濂几乎不用想就做出判断,当然站在刘浩然那一边,毕竟两人是刘浩然一手提携出来,无论是站在忠君还是感恩的角度,自然是死忠刘浩然一人。

再看看直学士,虽然名义上分属各派,但是无疑他们不会轻易卷入派系之争,只管站在皇帝陛下哪一边,别人不说,刘基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他是江南派翘首,可真要是在大事上,他肯定先听刘浩然的,再听江南派的意见。

“陛下现在最重要的让大明继续平稳迅速发展,一切以此为计,这届内阁也是如此。”

宋濂点点头,这届学士和阁员哪个不是在内阁和地方上历练已久,都曾经在李善长等人领导下工作,曹随萧规绝对没有问题,自然能够将上届内阁的国策延续下去。

“太子就要举行冠礼了。”刘基突然悠悠叹了一句,宋濂不由地心头一紧,储位之争,历朝历代都是最残酷的,不少臣子就是卷入其中,结果是尸骨无存,家破人亡。当今天子圣明,能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呢?

而在另外一处府邸,胡从宪兴奋地言道:“大获全胜!大获全胜!今日终于有我理学扬眉吐气的一天。”

“化文先生,此时高兴还为时太早。”陶希言提醒道。

“惜辞太过滤了,这次学士中多有我江南学派翘首和亲近之人,此后我理学发扬光大,重返庙堂就在不远了。”

陶希言勉强笑了笑,他分析来分析去,得出的结论与刘基相似,这次新内阁组建,看上去各派各系有起有落,但是权力依然被皇帝牢牢地控制住,在这种局面下,真的会出现胡从宪所言的理学大复兴吗?但是他不想打击正在欢庆兴奋地胡从宪等人,只好把话埋在肚子里。

“化文先生,太子即将行冠礼,这才是最重要的。太子一旦行冠礼,便可开东宫,设官属,临视国事,所以这东宫属官如何举荐,化文先生还要与诸位先生商议。”

“对,对,惜辞说得是,我这就去和潜溪先生等人商议。”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第二百六十五章  出巡之出京

明历十一年(公元1376年)二月十二日。大明皇帝刘浩然为皇太子及皇长子、皇三子行冠礼。太子行冠礼可是件大事,刘浩然早就命国史馆院士们参详古礼,定制遵行。

首先,天文台卜吉日吉时,内务府置办衮冕诸服,国史馆撰祝文。内阁承制,命大学士刘基为宾官,国史馆院士钱唐为赞官。吉日吉时既卜,刘浩然遣通政司官员告天地宗庙,然后定太子东宫属官,以李善长为太师,宋濂为太傅,左右辅助太子,以钱唐为左詹事,刘三吾为右詹事,共掌东宫官属…詹事府,以陶希言为同知詹事院事,吴佑威副詹事,其余詹事丞、左、右率府使、同知左、右率府事、左、右率府副使及谕德、中允、赞善、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赞读等左右春访等官皆以国史馆院士及名士授领。

二月十一日,陈御座香案于太庙奉天殿,设皇太子及皇子于殿东房。宾赞于太庙朝宗门外。二月十二日,执事官胡惟庸设罍洗于东阶,设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冠席于殿上东南,西向,设醴席于西阶上,南向,张帷幄于东序内,设褥席于帷中,又张帷于序外。内务府陈服于帷内东,领北上,衮服九章、远游冠、绛纱袍、折上巾、缁犀簪在服南,栉又在南。司尊实醴于侧尊,加勺幂,设于醴席之南。设坫于尊东,置二爵。进馔者实馔,设于尊北。诸执事者各立其所。

鼓三通,从四品及将军衔以上文武官入。刘浩然服通天冠、绛纱袍,于大明殿升座如常仪。宾赞两官就位,乐队起乐,四跪拜后乐止。侍仪司黄公公跪承制,降至东阶,诣宾官前,称有敕,宾赞官及在位官皆跪。

宣制曰:“皇太子及皇子冠,命卿等行礼。”皆俯伏,兴四拜。文武侍从班俱就殿内位,太师、太傅宾赞执事等官诣东阶下位。入太庙行礼。东宫官太师李善长、太傅宋濂来到殿前东房,导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入就冠席,二内侍夹侍,东宫众官属随从,此时乐起。当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就席后,乐止。

宾赞官以诣罍洗,乐作。摚耍聨湥鲶耍种埂I晕鹘祝词鹿俸┯狗钫凵辖斫鲈薰偈苤1龉倭趸聪睿薰偾浦辞埃酉埃泵嫘凶@癖希泄蚬诶瘢制稹1龉偕锨敖埃泵婀颍印⒘轿换首右灰淮髡凵辖恚薰倭⒂诒龉俸螅钭N牡溃骸凹铝畛健D思釉m词浅校澜榫案!!

内侍跪进请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入帷,易袍服,乐止。宾官刘基揖请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复坐。而赞官钱唐进前跪,一一脱去皇太子及两位皇子的折上巾,置于箱,以授内侍。

接着执事官胡惟庸奉远游冠进,宾赞两官又受之,乐作,宾官刘基进冠如前仪,赞官钱唐念祝文道:“冠礼申举,以成令德。敬慎威仪,惟民之式。”宾赞官又揖请皇太子及皇太子复坐,然后内侍又请皇太子及皇子入帷,易常服,乐止。接着赞官钱唐又进前跪,为皇太子及皇子脱去远游冠。

执事官胡惟庸奉衮冕进,宾赞官三受之,乐作。宾官刘基进冠结纮,赞官念祝文:“章服咸加,饬敬有虔。永固皇图,于千万年。”内侍跪请皇太子及皇子衮服出,如前仪,乐止。太师李善长、太傅宋濂导皇太子降自东阶,乐作。由西阶升,即醴席,南向坐,乐止。宾官刘基诣罍洗盥帨讫,赞官钱唐取爵、盥爵、帨爵。诣司尊所酌醴,授宾官。宾官刘基受爵,跪进于皇太子,赞官钱唐念祝文道:“旨酒孔馨,加荐再芳。受天之福,万世其昌。”

皇太子摚纾蚴芫簦肿鳌;侍右炀簦垂纾儆心谑探驼叻钼陀谇埃侍訐|圭,食讫,执圭,乐止。李善长、宋濂又引皇太子及两位皇子降自西阶,至殿东房,易朝服,入奉天殿跪拜天地祖先。然后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在太师太傅及宾赞执事官的引领下,走中华门,入大明殿,诣丹墀面圣。

黄公公宣诏:“圣谕,赐皇太子字显文,皇长子字彰信。皇三子字彰雅。”三人跪谢。

黄公公接着又宣诏道:“圣谕,今皇太子显文已服元服,着开东宫,皇长子封齐王,皇三子封越王,置王府以居。”

黄公公接着又宣诏道:“孝事君亲,友于兄弟。亲贤爱民,居由仁义。毋怠毋骄,茂隆万世。”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再拜受。

接着黄公公导皇太子及两位皇子入内殿,见皇后,如正旦仪。二月十三日刘浩然带着三位皇子谒太庙。如时享礼。二月十四日,百官朝服诣大明殿称贺,接着退公服易常服,诣东宫及齐楚两王府称贺,当晚,刘浩然在中和殿赐宴,总算把这一套程序走完。

从二月十五日开始,东宫就开始热闹起来,这里的属官全是江南文人名士,而太子刘焕章又从小喜欢说文论经,吟诗作赋,爱跟这类文人打交道,于是东宫属官们呼朋唤友,东宫举行一场又一场的文会,一来给皇太子祝贺,二来引见一些朋友知己给太子认识,扩大东宫一系的人脉。太子虽然行冠礼成年了,但依然是少年性情,猛一乍地离开威严有加父皇的监管,有一个地盘可以当家作主,于是对这类活动乐此不疲。

不过经过几天,身为太傅的宋濂看不过去了,严厉指责了左右詹事等东宫属官几句,而太子刘焕章一直当宋濂是明师,恭谨有加,听了老师的训斥,当即认识到自己太张扬了,于是便传令闭宫,不再随意接见外人,而是一心读书。

相对而言,齐王府和楚王府就没有那么热闹了,按照明制,授爵后的封地一般都在南海或边疆地区,例如齐王的封地在南海的加锡岛(今苏拉威西岛)北部,楚王的封地则在加锡岛的中部,要他们去那里就国是不可能的,所以刘焕诚和刘焕瑥继续留在南京。完成他们的学业,不过他们可以招募人手去经营自己的封地了,毕竟这两位皇子成年置王府后,可以有有长史、仪卫长等文武属官。

刘浩然似乎对此漠不关心,而是一连下诏给内阁,言及冠礼乃华夏民族嘉礼之大,极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当大兴之,以除元暴带给中华民族的遗毒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摧残。于是内阁紧急商议后,礼部、学部、户部联合行文,将冠礼确定为一种必行礼仪,男女少年十六岁便可行此礼,最大不可超过二十岁,而此礼由各地学校统一在文庙举行,并制定了详细的礼节、程序和服饰。当然了,大明现在提倡勤俭,百姓军民子女的冠礼不必搞得如皇家一般隆重,毕竟刘浩然有的是钱,百姓们不一定那么有钱,所以服饰以简约为主,礼节和程序以简要和执诚为重。

三月初,刘浩然下诏,命太子刘焕章监国,他带着皇后薛如云、皇贵妃秦罗,金紫光禄大夫李善长,银紫光禄大夫冯国用等人出巡。

自从北伐期间出巡过北方几省,刘浩然一直“宅”在皇宫和南京,很少出远门,他这次决定出巡南方诸省,就是想与地方军民官吏好好谈一下,摸一下民情,实地调研一番,为将来的政治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大明宪章》的起草做准备。

三月初六,刘浩然在五千大内亲军的护驾下,出南京崇文门,皇太子刘焕章领孙炎、丁德兴、刘基、杨宪、胡惟庸等大学士、直学士、阁部尚书等文武百官相送,直至南城外十里。刘浩然拉着刘焕章的手,好生勉励了一番,然后又嘱咐孙炎等大学士几句,向南而去。

刘浩然出巡的第一站便是安徽南部的徽州府休宁县,为得是护送“帝师”朱升老夫子回乡。朱升此时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在历史上朱升死于1370年,在本书给主角面子,多活了几年),明历四年时便乞骸还乡。刘浩然挽留道:“朕年少丧亲,孤苦零落,今有先生为师,实为高堂,请老师委留时日,让朕多尽孝道,以体人伦。”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朱升也不好说什么了,于是除了受领一个国史馆院士职位后,便谈出大明政坛,只是颐养天年。到了这两年,朱升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恐时日不多,思乡之情也更浓,便执意还乡,刘浩然也只好答应了。

到了徽州府,江西布政使叶宗茂、湖北布政使安然和安徽布政使徐茂诚赶来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